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陈独秀全传 >

第63章

陈独秀全传-第63章

小说: 陈独秀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砑鎳顸h中央主席、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三職,集黨政軍最高權力於一身。共產黨雖作了退讓,也保留了中央幾個部門和重要省、市黨部的位置。特別是當時對國民黨和廣枺謩萦兄匾绊懙囊约旧郊螢閳F長的蘇聯軍事顧問團站在汪精衛和中共一邊,而且對共產黨備加呵護。



「中山艦事件」爆發

為此,季山嘉明確反對莫斯科要求共產黨從國民黨黨政軍領導崗位上撤退的方針。他在1926年1月13日即緊接着國民黨二大結束後,給中共中央一封信中指出:現在中國在國民革命邉悠袼揽康纳鐣瘓F中,發生了角色的變動和變化。「實際上我們現在可以斷定,目前的中國,無產階級是以國民革命邉拥念I導者姿態出現的,民族資產階級已開始離開領導崗位。」他特別提到「居第一位的是第一軍,即所謂黃埔『黨軍』」;「因為這個軍從最初組建時起,就把政治工作提到了應有的高度並由從中國共產黨內專門挑選出來的一些同志從事這項工作。這個軍的各個師都設立了政治機關,團和連都設有做這項工作的政治委員。??事實說明,國民革命軍的一切成就都應完全歸功於共產黨人。這一點哪怕以黃埔軍校為例也是顯而易見的,黃埔軍校是共產黨人最多的地方,因此也是國民革命軍最穩定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承認,我們退出國民黨為時尚早並是有害的,如果我們認為,我們現在不能做分裂或離開國民黨的宣導者,中國共產黨需要預先為此掌握群眾和為自己打下基礎,那麼我們離開軍隊??那就是幼稚的。」

然後,季山嘉提出了與莫斯科「九二八」指示完全對立的四項「工作方法設想」:

1、共產黨人的整個工作由(中共)中央軍事部領導,該部也主管組建工農武裝。

2、共產黨人要進入相應的國民黨軍隊組織,參加這些組織並以國民黨名義在國民黨基層組織中施加自己的影響,目的是防止這些組織產生右的傾向。

3、共產黨人積極參加部隊中的各種社會組織並把它們工作置於自己的影響之下。

4、部隊中的共產黨支部不公開,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工作。'26'

可以看出,季山嘉對共產黨的確傾注了滿腔熱情,而且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共產黨人不僅在國民黨中央及高級黨部內佔據了相當的位置,在軍隊中的力量和影響也不小。在國民革命軍中大約有一千餘名共產黨員。一、二、三、四、六軍的政治部主任都由共產黨人擔任。特別是蔣介石為軍長的第一軍三個師的黨代表,有兩個是共產黨員。9個團黨代表中,7個是共產黨員。此外,共產黨還掌握着十餘萬參加工會的工人和60餘萬農會會員,其中工人糾察隊2千餘人,農民自衛軍3萬餘人。

汪精衛當時被莫斯科和中共視為第一個大左派。認為他繼承孫中山遺志,貫徹三大政策,對鮑羅廷也十分依順,「一切事多與鮑羅廷商談」,並曾同意國民黨二大選舉時廣枺鼌^委提出的使共產黨人和左派在中央委員會佔多數的方案。'27'

廣枺陨线@種狀況,是國共合作以來共產黨人努力奮鬥的結果,特別是在兩次枺麝惥济骱头鬯閯ⅰ钆褋y戰爭中,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浴血奮戰的結果。

但是,這種形勢也使正在迅速崛起的、最忠於孫中山而耄Р刈鸥笠靶牡氖Y介石與其他各派、尤其是共產黨、國民黨左派和蘇聯軍事顧問團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蔣介石在1926年3月8日日記中寫道:「上午與季新(即汪精衛——引者)兄商決大方針。余以為中國國民革命未成以前,一切實權皆不宜旁落,而與第三國際必能一致行動,但須不失自動地位也。」9日日記又說:「吾辭職,已認我軍事處置失其自動能力,而陷於被動地位者一也;又共產分子在黨內活動不能公開,即不能相見以眨k世界革命之大事而內部分子貌合神離,則未有能成者二也。」'28'4月9日,他在給汪精衛的信中也說:「自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黨務、政治事事陷於被動,弟無時不抱悲觀,軍事且無絲毫自動之餘地。」'29'可見他心中強烈的不滿情緒。但是,他也從老右派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不能公開地反蘇反共,因為他當時畢竟羽毛未豐,還需要蘇俄和中共的幫助,即利用蘇俄的援助和共產黨的努力,打倒北洋軍閥和南方其他軍事勢力,包括國民革命軍其他各軍,所以,他必須使用致浴

黃埔軍校中有一些自稱是「孫文主義學會」人,與在上海的西山會議派有聯繫,主張反蘇反共。他們看透了蔣介石的心思,1926年3月18日,乘一艘由上海到廣州的商輪因在海上被劫停泊黃埔港要求保護之機,由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主任歐陽鍾(孫文主義學會骨幹、海軍軍官學校副校長歐陽格之侄)假稱「蔣校長命令」,通知海軍局代局長李之龍(共產黨員)眨猩脚炗蓮V州到黃埔「聽候差遣」。這時蔣介石不在黃埔而在省城。之後,又因聯共中央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布勃諾夫率領的蘇聯使團要參觀中山艦,李之龍用電話請示蔣介石,問可否眨猩脚灧凳。Y介石於是猜疑起來,認為自己洠в姓{令,卻眨猩脚炄チ它S埔;而現在發現自己在省城,又把中山艦眨厥〕牵浑S即惶惶然聯想起當時「孫文主義學會」散佈的「共產黨要幹(掉)他」、汪精衛要「趕走他」的郑裕J定此舉是要「強擄蔣介石去莫斯科受訓」的「陰帧埂JY介石起初頗為躊躇,曾想離開廣州退到汕頭他所掌握的枺鬈娍傊笓'部去,轉而與身邊親信密轴釠Q定,就地「反擊」。20日,他宣佈廣州緊急戒嚴,逮捕李之龍,監視和軟禁第一軍黨代表周恩來等大批共產黨人,解除省港罷工委員會工人糾察隊武裝,包圍蘇聯領事館和蘇聯顧問住宅。史稱「中山艦事件」(又稱三二〇事件)。'30'

事件發生當天,中共廣枺鼌^委書記陳延年及毛澤枺⒅芏鱽淼热耍蛱K聯顧問團提議採取強硬方針:動員在廣枺膰顸h中央執、監委員到肇慶集中,依靠當地駐防的共產黨人葉挺獨立團的力量,爭取對蔣介石此舉極為不滿的第二、三、四、五、六各軍,通電反蔣,指責他摺袋h紀國法,必須嚴辦,削其兵權,開除黨籍。'31'周恩來也回憶:「這時,譚延闓、程潛、李濟深都對蔣不滿」,「各軍都想同蔣介石幹一下」。'32'就是說出現了「反蔣聯盟」。汪精衛更是站在這個聯盟的一邊。21日傍晚,蔣介石以探病為名訪問汪精衛,只見汪「怒氣勃勃,感情衝動,不可一世」。'33'當時鮑羅廷和蘇聯軍事顧問團團長加倫正回國述職,代理團長季山嘉支援汪精衛和共產黨的反蔣計劃。但是,比季地位更高的布勃諾夫根據自己的判斷,獲得莫斯科批准後,決定對蔣取退讓方針。

事件發生後第四天即6月24日,布勃諾夫在蘇聯軍事顧問團全體大會上做了六個小時的報告,闡明了為甚麼必須對蔣介石讓步的理由,第一條就是「不嚇跑大資產階級」。他認為事件「是由三種矛盾造成的」:1、集中統一的國家政權同尚未根除的中國軍閥統治陋習之間的矛盾;2、國民革命的基本力量與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小資產階級向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方面搖敚В3、國民黨左派與右派之間的矛盾。並指出右派「孫文主義學會」是香港「政治買辦」,「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面對這些矛盾,他強眨

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在現在承擔直接領導國民革命的這種完全力所不及的任務,也就是依靠自己的雙手來直接實行基本的革命措施的任務。

他認為「三月行動無非是一次針對俄國顧問和中國政委的小規模準暴動」,「整個行動是針對俄國顧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為此,他批評了蘇聯顧問包括中共在廣州工作特別是軍事工作中的「過火行為」,認為這些行為引起的後果是:「1、更加嚇跑大資產階級;2、引起小資產階級的動搖;3、一再復活尚未根除的中國軍閥統治陋習;4、加深和挑起國民黨左派和右派之間的矛盾;5激起在『打倒赤禍!』口號下的反共浪潮;6、造成國民政府的危機和總起來更使國民革命有遭到失敗的危險。」——可見,他為當時的廣州描繪了一幅多麼危險的圖畫,並認為這是引起中山艦事件的根源。但是,他所指的「過火行為」主要是指蘇聯軍事顧問團的行為:「實際上我們給中國將領脖子上套上了五條鎖鏈:司令部、後勤部、政治部、政委和顧問」;「在作戰部隊中政委有權簽發每一道命令,在軍事機關中政委有更大的權力,而且還有俄國顧問,他們常常不只是出主意而是發號施令」,等等。對此,他提議「司令部不是以俄國顧問為首而是中國將領。這個方針當然是對的。只能讓俄國顧問真正做顧問,不要出頭露面,不要發號施令,不要惹中國將領討厭」。

具體對「3月20日」事件時的形勢,他說:「在21日夜間我們接到報告說,20日行動可能繼續進行,所以我們開了一個會,得出以下結論:廣州市內力量對比對國民政府不利,省內力量對比對國民政府有利,需要贏得時間,而要贏得時間就要作出讓步??由於作出這種讓步,我們取得了某種均勢。」'34'

從事件發生後一度出現「反蔣聯盟」和蔣介石的冒險與心虛狀況來看,布勃諾夫對當時形勢的估計完全是主觀主義的。而且,即使蘇聯顧問團有對「中國將領」包辦太多,監督太嚴的錯铡膊荒茏屩泄才憬墸恼檰枅F的錯铡獱奚泄驳睦妗

蔣發動此變,本來也是在自感力量不足、並無必勝把握的情勢下的冒險試探之作,所以,20日下午,他就應季山嘉要求撤去了對顧問團的包圍,並表示他的行動不是針對蘇聯的,隨後,又向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呈書表示反省,自請處分。但是,蔣也洠в邢氲剑男袨榫谷话堰@位「久經鍛鍊的老布爾什維克」嚇成這樣。於是,布勃諾夫親自出面與蔣介石談判,蔣提出俄國顧問團包辦太多等許多錯铡2急硎緵Q定撤銷季山嘉團長及兩個副團長的職務並令其回國。汪精衛失望之極,先是耄洳怀觯^之出走他國。所謂「反蔣聯盟」立即瓦解。李之龍被查辦,第一軍和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人全部被清除。蔣介石的試探性進攻得到了全面的勝利。

對這個事件,傳統的中共黨史著述者多引用張國燾提供的謊言,說是陳獨秀黨中央制定了對蔣的讓步的「妥協政策」,並派張「趕赴廣州,查明事實真相,並執行這一妥協政策」,糾正廣枺鼌^委主張反擊的「左傾錯铡埂#35'

張國燾的上述說法本身就自相矛盾。陳獨秀黨中央難道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就制定了對蔣讓步的「妥協政策」,然後再派他去「查明事實真相,並執行這一妥協政策」!所以,張國燾的回憶一發表,彭述之首先揭露他這個謊言,指出當時中共中央只是派他去「查明事實真相」,並洠в信伤ァ笀绦型讌f政策」。

實際情況是,上海的陳獨秀和中共中央對廣州發生的上述事件,起初只從報紙上得到零星的消息而對真相一無所知,因此除了對蔣介石的「反共政變」感到「震驚和惶惑,對蔣介石的態度,在一段時間內陷於遲疑莫決」。'36'等到3月底,布勃諾夫回國路過上海,陳獨秀才從布的嘴裏得到一些較為可靠的消息,並聽信了布的一面之詞,在《嚮導》上發表文章,認為「三二〇」事件的策動者是「孫文主義學會為中心的國民黨右派」,示意與蔣介石無關,而蔣採取行動,是由於铡殴伯a派有倒蔣陰值闹{言。而在駁斥此郑詴r,又說了這樣的話:「蔣介石是中國民族革命邉又械囊粋柱石,共產黨若不是帝國主義者的工具,決不會採用這種破壞中國革命勢力統一的政策!誰破壞革命勢力統一,誰便是反革命!」'37'

這說明,當時陳獨秀對蔣介石的認識與廣枺鼌^委及俄國人一樣,的確還把蔣當作是「左派」,不過是聽信了右派的郑浴F鋵崳Y介石是一個忠盏膰顸h員。他要捍衛的是國民黨的根本利益。開始時,他要爭取蘇聯援助和中共的支持,維持國共合作,打擊公開反共的國民黨元老派,被蘇聯和中共視為「左派」。待到蔣反蘇反共時,才把他視為「中派」和「右派」。這裏,蔣有一個由「假左」到「右」、由耄У斤@的轉變過程,中共對其認識也有一個過程。這是正常現象。

但是,事情並不到此為止。本來,事件既然已經由布勃諾夫代表莫斯科最高當局處理完畢,中共中央也就只有服從,無權改變了。問睿统鲈陉惇毿氵不想完全盲從,對布的話還是不放心,想有一點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