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

第88章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第88章

小说: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调查团调查,环江县大量饿死人的事实被认定。1960年6月,县委书记洪华被撤职,改任地委财贸部长。1960年冬,在整风整社(有的地方称民主革命补课)中,被揪回环江县批斗。1960年3月2日,在环江县干部群众大会上,宣布开除洪华的党籍,并逮捕法办。后被判有期徒刑5年。1980年,洪华被平反。
4,中宁事件
宁夏中宁县是个小县,1958年人口只有11万,当时属甘肃省银川专员公署。1959年冬到1960年春,在全县范围内发生了因饥饿而死亡、浮肿和外逃的惨痛事件。据官方公开披露的资料,全县死亡1801人,浮肿2605人,外逃8518人。和其它地方的饥荒相比,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为什么死亡人口这么少却成为向中共中央和全国通报的“中宁事件”?我们只能对这个数字存疑。
问题还是发生在粮食方面。1957年,银川专员公署下达粮食产量计划为8553万斤,12月,在批判甘肃省副省长孙殿才的“右派反党罪行”时,中宁县委书记齐丕文称1957年粮食产量达9000万斤。县长贺锦绣提出异议,被当成右倾受到批判。实际上,1957年粮食产量只有6948万斤,完成征购任务2144万斤,占实际产量的30。8%。
1958年原定粮食计划指标为1。1亿斤,传达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的大会上,改为1。6亿斤。会上再一次批判了县长贺锦绣,并被调离,由齐丕文一人兼县委书记和县长。接着,中宁又放了两个“高产卫星”,秋收还没有结束,就上报粮食总产量达1。68亿斤。中宁县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县,齐丕文进京出席了全国农业先进代表会。实际上,1958年粮食产量只有7736万斤,完成征购任务3126万斤,占总产量的40。4%。
1959年1月,全县三届二次党代会的报告中说,1958年粮食总产已达1。8亿斤,1959年要达到3。8亿-4亿斤。最后确定粮食产量计划为2。896亿斤,征购任务为7130万斤。由于偏离实际太远,7月,将两个指标下调为1。1526亿斤和4300万斤。11月中旬,自治区召开六级干部会,齐丕文率队参加。会上借反右倾运动的政治压力,强行落实粮食征购任务。渠口公社渠口大队总支书记汪金山反映粮食估产过高,征购任务难以完成。还说不少社已外出逃荒。汪受到批判,上级还给中宁县增加了105亿斤的征购任务。 12月2日到29日,县里召开五级干部会,采取追、压、斗等手段,让参加会议的社队干部交待“瞒产私分”的粮食数字。在五级干部会上。逼迫全县社队干部承认瞒产私分粮食2800万斤,让他们保证1960年春耕期间不缺口粮,不缺种子,不缺饲料。齐丕文在会上说:“种子、口粮不要考虑,先完成征购任务再说。将来没有吃的最多发生两个问题,一是造反,二是逃荒。不要怕造反,我们有的是解放军。”还威胁说:“谁完不成任务,是党员的先开除党籍再逮捕。” 12月12日,渠口公社党委副书记陈钰被逼自杀身亡。陈钰死后,全家老小成了“反革命家属”,逃到内蒙古以乞讨为生。
1960年3月,县委干部苏忠深随县长巫克强到黄河北岸两个公社检查春播。但没有看到一个社员在地里劳动,到处都是冷冷清清。当时口粮不分给个人,社员家庭不设锅灶。1960年1月,绝大多数食堂断粮。但食堂还是社员的流动中心。苏忠深随巫克强到食堂。只见20多个社员饿得皮包骨头。看到县委干部走到他们面前时,他们全都跪下,有气无力地喊:“救命,救命!”
1960年1月9日,自治区党委批转了中宁县召开五级干部会议的情况报告,在按语中说:“从中宁的情况来看,隐瞒私分粮食的现象是严重的,斗争是尖锐复杂的,各地应注意这一问题,把粮食工作做好。”实际上,1959年粮食总产量只有6566万斤,却完成了征购任务4973万斤,占实际产量的75。73%。
1960年3月,自治区党委在查处“中宁事件”的报告中认为,事件是由于中宁县委“拒不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生产、粮食、统购统销、安排社员生活、整风整社等许多指示、决定,长期隐瞒真实情况,抗拒上级检查,以整风整社为名,打击党员、干部,压制和威逼社员群众”而造成的。认为“中宁民主革命不彻底,建党根子不正,党组织严重不纯”,“县委领导班子被坏人把持,是坏人做坏事”。
中宁县委彻底改组,县委书记齐丕文判处死刑,执行枪决。齐丕文被枪决的真正原因是,他有外遇,离婚不成,1959年12月23日将妻子杀死。除齐丕文以外,县委其他成员,有2人被定为坏分子,开除党籍,在处理时死去;逮捕4人,受其它处分3人。另有20多名科级干部受到处理。
5,福建省的灾难
相比较而言,福建的饥荒是比较轻的。我没有到这个省作专门考察。林强先生发表的《天灾乎?人祸乎?--福建“大跃进”运动再认识》一文,称福建省遭受空前的灾难。下面是摘录林强先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跃进”的年代,福建省的“共产风”是年年刮,季季刮,边处理边刮。几乎每搞一个运动都刮“共产风”,大兴水利,大修公路,大炼钢铁,大开“万宝山”,大造林,大养猪,大办工业,大办食堂,大办学校,大搞技术革新等等,都要无偿地调劳力,占土地,拆房屋,调家禽家畜、各种生产资料及各种农具。“共产风”是从省到生产小队层层刮,从农业到工交、财贸、文教卫生、部队,各个部门都在刮。乱用义务工,平调劳动力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连江县鳌江公社仅1960年1月至10月,县、社就调用义务工394332工(不包括已付工资的),每个劳动力平均月31。8工;宁德县六都大队1960年负担义务工6。6万工,占全队全年总工日的40%,平均每个劳力负担38工。
“大跃进”期间,福建省瞎指挥、乱指挥生产主要表现三个问题:(l)劳力使用“一边倒”,生产顾此失彼;(2)生产季节“齐步走”,不分地区、气候条件,要求进度一致;(3)生产措施“统一化”,缺乏实事求是。如闽侯县城门公社1960年入春以来全社性的统一行动就搞了4次。生产队干部说:“我们行动要随大队旗走,指东走东,指西走西。”杜国大队社员说:“现在领导生产是大队听电话,小队听指挥,社员听广播。”
由于瞎指挥、乱指挥,有的连种子也收不回来。霞浦县盐田公社公社春花生下种556担,只收回224。58担。
1958年“大跃进”时“放卫星”,浮夸离奇,1960年上半年继续“大跃进”时,浮夸之风再度盛行。从上到下,都是如此。如宁德县七都公社六都大队种麦700亩,上报1200亩;闽清县东桥公社洋头大队支部书记汇报一个小队 12个劳力一天积肥2000担,种麦20亩,深翻土30亩,切地瓜25担。社员说:“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干部吃饱饭没事干,在家作假报告。”又说:“大跃进”是“成绩骗上级,粮食骗农民,浮夸得奖励,实事求是挨批评。”
“大跃进”期间,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的现象也相当严重。龙岩适中公社在“大跃进”时,施用捆绑、吊、打、关、跪、停膳和批斗等手段,摧残群众1938人次,其中被摧残后自杀的有14人,伤病交加致死60人。
在大跃进期间,福建省县以上机关的官僚主义严重。突出表现为:
(l)会议多。据统计,省级机关1960年1月至3月份就召开有下边同志参加的会议266次,累计1519天、28359人;现场会议145次,累计819天、 16015人;电话会议107次,广播大会25次。
(2)临时机构多,表报、汇报多。省、地临时办公室与日俱增,且都要上下对口,都有定期的汇报制度,致使下面无暇应付。福清县干部反映:上面要材料是“一多、二急、三细、四全面”,下面的应付是“一看、二估、三推、四吹牛”,表报不仅数量多,而且项目繁杂,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例如下发的表格中有“妇女怀孕数’、“子宫下垂数”、“尚未消灭鼠雀数”,还有“母鸡下蛋情况”等等。
(3)文件多。据南靖县统计,仅1960年第一季度就收到省级各单位下发的文件2492件,地级各单位下发的文件3134件,省地各部门下发的电报847件,县里发出文件784件。这些文件很大一部分文字冗长,质量不高,或者照抄照转,可有可无。
   “大跃进”运动使福建省的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造成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滑坡,陷入了极度的困难境地。
196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只完成9。21亿元,比1957年下降了18。7%;粮食生产从1959年开始,连续3年减产。1960年全省粮食产量37。95亿公斤,比1957年下降了14。5%,降到了1951年的水平;油料产量66亿公斤,比1957年下降了29。3%,甚至比1949年还低;甘蔗产量下降得更利害,1960年仅6。633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近一半。
1957年全省粮食产量43。5亿公斤,1960年降到35亿公斤,3年减产8。5亿公斤,“等于4个福州没有饭吃,等于300万人没有饭吃”。对此问题,作为省委书记的叶飞,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福建省大组讨论时,作了如下检查认识:“1958年粮食估产,报得最高时达170亿斤,1959年上半年还在省人代会上作了报告。1958年11月龙岩会议是头脑最热的时候,曾提过搞万斤县、万斤省,造成的许多错误我是要负责任的。后来主席和中央发
觉有浮夸风,估产过高,几次提出要我们不要相信高指标。高估产,头脑不要发热,要压缩空气,而我们总是改不过来。对1958年粮食产量,第一次由170亿斤降为130亿斤,第二次又从130亿斤降到105亿斤,还提出‘三八线’,不能再缩了,到后来究竟多少也搞不清。”“有了高估产,才有高征购,高征购最严重的1959年,一年征购30亿斤,这是历史上最高的一次。当时决定任务的时候,有些同志不同意,我还采取了举手表决的方法,这是不对的,这个责任我要负。后来问题清楚了,那样不切实际的高征购,必然发生不良的后果。”
由于浮夸风盛行,根据虚报的高估产来确定农村粮食征购任务。福建省1959年全省粮食总产比1957年下降12。2%,而从农村净征购(征购扣减返销)的粮食却比上年增长40。9%,1960年比1957年粮食总产量减少11。45亿公斤,而粮食净征购量却比1957年增加1。4亿公斤。粮食净征购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例,1957年为16。8%,1959年、1960年分别上升到31。9%、27。2%。全省人均口粮水平从1957年的294公斤,下降到1959年的240公斤,1960年只215公斤,再加上当时限制甚至不准农村公社社员个人经营农副业生产,使全省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城乡人民生活面临严重困难。人们跑步进入的并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饥饿。城市基本口粮供应严重不足,农民的口粮被一挖再挖,职工月粮食定量一降再降,饥饿难忍的群众只能到山里去挖野芭蕉根,采集“野猪肝”等各种野菜。野果,在池塘泥潭中捞浮藻充饥。
大饥荒使得福建省非正常死亡率上升。最严重的是龙岩地区,1960年l11月,全区9个县185万人口中,扣除正常死亡率1%以后,非正常死亡人数达38644人,占全区总人口2。08%,其中最严重的武平县,非正常死亡占全县总人口的5。96%。闽东的宁德县也相当严重,1960年全县因患浮肿病死亡7706人,死亡率高达3。95%。根据省公安厅与省统计局资料统计,三年“大跃进”前后几年,全省平均每年正常死亡人数为11万人,而这三年超过正常死亡率的死亡人数约为22万人,正常年景全省每年出生54万人,而那三年比正常年景少生了65万人。两项相加,1959年到1961年全省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达到87万人。经济损失约80亿元,耽误时间七八年,这就是福建三年“大跃进”所带来的灾难和所付出的代价。
本书下篇第23章根据《中国人口。福建》中的数据计算,在大饥荒期间,福建省非正常死亡18万人,应当出生而没有出生的人口为64万人。与林强先生的计算结果相近。可见,福建饿死20万人左右,少出生65万人左右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当然,在“大跃进”中,由于广大群众的艰苦劳动,也留下了一些积极后果。在“大跃进”期间,为福建地方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机械、电力、化工、燃料、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福建省许多还在发挥作用的重点基础设施就是在那时建设起来的。如古田溪水电站、鹰厦铁路、福州第二化工厂和第一化工厂、福州抗菌素厂等。三明工业城的崛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