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

第68章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第68章

小说: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月上旬10天的统计,已死亡50多人。上于县东关公社从5月16日开始有6个大队62个食堂断粮停伙。
1959到1960年度,粮食征购任务为58。12亿斤,统销指标为40。12亿斤,扣除本省统销数,纯上调粮食任务为18亿斤。这个任务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0%,比上一年实际增加了58%。任务一下达,各级干部态度坚决,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从1959年10月1日到12月7日,只用67天时间,全省就超额完成了征购任务,破了历年征购工作一定要跨年度的常规。到1960年2月10日,共征购入库粮食59亿零2百万斤(最后统计实绩为60。2亿斤)。与此相对应的是,省内销售量到1960年2月10日止只有24。82亿斤,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66亿斤(最后统计数为47亿斤)。为什么能完成得这么好呢?“在粮食登场后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四快、四边”,这里说的“四快”是指收、打、晒、运四个环节要快,“四边”是指边收,边打,边晒,边运,及时入库。更为重要的是,“用阶级斗争的武器去克服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思想”,“批判一部分富裕中农反对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行动,揭穿和打击退地主富农破坏粮食统购统销的行为……插红旗,立标兵,掀起学、赶、超、帮的群众运动,组织粮食入库高潮,一鼓作气,短期内把粮食起来。”从这一段话不难看出,其所以能完成任务,采取了政治高压手段,打击了持不同看法的人,还批评、处分了一批干部。为什么销售粮食比上一年度减少呢?“减少的主要办法是对产粮缺粮队实行增产抵消”,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征了过头粮,过去要靠“返销”来解决,现在不“返销”,靠生产队自己增产来解决。
1961年春天,更严重的粮荒又来了。温岭、黄岩、平湖、嘉兴、兰溪、余姚、新登等地出现了大面积饥荒。这些情况下面再作介绍。
1960-1961年度,严重的饥荒使省里不得不总结前两年“估产偏高,任务过大”的教训。当时算了一笔帐:1955-1957年度上调粮食23。98亿斤,而1958-1960年度上调了33。59亿斤。浙江省粮食征购任务占总产量30%左右比较适当,1958年这个比重为40。9%,1959年达43。2%。23个重点产粮县1957年每亩平均负担为220斤,1958年达260斤,1959年达290斤。结果,“得虚名落实祸”。因此,这一年度的征购任务减少到50亿斤,统销36亿斤,纯上交14亿斤。但口粮还是很紧张,如果把农村口粮恢复到1955年的水平,全省不仅不能完成中央的上调任务,还要调入11。31亿斤,如果口粮水平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全省要调入1。08亿斤,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1961-1962年度,征购任务为45。8亿斤,统销指标为34。5亿斤,纯调出11。3亿斤。同时动员30万吃供应粮的城镇人口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一年浙江灾害严重,征购任务调整43。7亿斤。扣除本省销售外,这一年上调中央9。6亿斤,计划外支援四川省2100万斤。在这一年中,虽然城乡供应是紧张的,部分农村曾发生逃荒、破产渡荒的现象,但情况经上一年好一些。
这里引用的浙江省粮食部门的数字和表91中国家粮食部的数字略有差异。可能是原粮和贸易粮换算的误差,也可能是生产年度的粮食年度的误差。我把两种数字都列在这里,供今后专家研究。
从表91中粮食部的征购和销售数字中可以看出,浙江省每年都是征购数大于销售数,即每年向省外净调出粮食,而且净调出粮食数年年增加1961年,浙江省委办公厅对嘉兴、海宁、嘉善等17个重点粮食县进行了调查,写出了17份调查报告。本书作者将17个县的数字综合于表9-2中。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温州每年调进粮食、绍兴部分年度调进粮食、衢县、海宁县个别年份少量调进粮食以外,其余各县在这些年间都是大量调出粮食,而且调出粮食不断增加。因此,这些鱼米之乡不仅“低标准,瓜菜代”,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民外出逃荒,浮肿病、青紫病等营养不良性疾病大量发生,饿死人的情况也有出现。温岭县1959年是个平常年景,但在“入库高速度,队队满堂红”的口号下,征购入库强调“先下手为强”,征购数占总产量的47。4%,把农民推入了饥饿的困境。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上半年外流人口2800多人,浮肿病人达8698人。其它县也有类似温岭的情况。
表9-2浙江省主要产粮县调出粮食数  单位:万斤
 
1955-1956 1956-1957 1957-1958 1958-1959 1959-1960 1960-1961    
嘉兴 13593 19574 15055 16943 14135 19764    
海宁 -206 3686 3855 5487 6794 6370    
嘉善 6477 11823 9107 14145 11131 6976    
宁波 5662 10310 9387 7334 13033 7132    
余姚 10910 10298 9214 9854 7284 5546    
上虞 6373 3795 2514 4606 3866 3231    
绍兴 -489 742 -1076 -604 -2748 2709    
诸暨 7678 13818 9832 8815 11754 11329    
奉化 5219 2318 4947 6848 6575 4749    
衢县 2422 1140 -415 1577 -183 4154    
兰溪 180 697 2103 1850 3130 2325    
温州 -8071 -9125 -11611 -8744 -7894 -6791    
瑞安 4476 1611 4163 7246 6738 6658    
温岭 8554 7407 6047 13206 13820 9035    
黄岩 1771 6907 6800 8079 8120 6729    
临海 7319 2558 6102 6143 6538 5028    
金华 2435 2459 3056 3812 2869 3212  
资料来源:《重点粮产县粮食情况调查》(之一到之十七)
一般说来,在贸易自由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大面积的、持久的饥荒。浙江省是一个有商业传统的地方。在刚刚实行统购统销的时候,这里还有着活跃的农村集市。当时,浙江省农村市场集中于大、中、小三种集镇。大集镇(包括县城),人口1万左右或1万以上,这里大都有国营商业,私人工商业在三百家以上,这是农村的经济中心,这样的集镇全省有70多个。如杭县的临平、塘溪,萧山的临浦,余姚的周行。中集镇私人工商业有一二百户,如杭县的乔司、三墩、瓶窑,余姚的天元。小集镇有数十户私营商业户,分布在广大农村。那时合作社(供销社的前身)兴办不久,在大集镇还不能与私营商业竞争。1953年,大集镇上合作社所占的比重很低(临平占33。2%,临浦占24。48%,路桥占20。54%),中集镇占50%左右,小集镇占70%左右。农村商业集市的大部分空间还是私人商业所占有。在大集镇,私人商业的资金数倍于合作社。详见表93。
表931954年初浙江私营商业和合作社的资金状况单位:亿元
 
   大集镇  中集镇 小集镇    
   临平  临浦  路桥  天元  桥司  戴村  亭趾    
私商 46.8 28.1 25.2 5.4 6.6 2.2 1.9    
合作社 14.4 4.4 2.8 4.5 5.0 2.6  
资资资料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农村市场基本情况调查》,1954年3月18日。
这份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的调查报告,实际上是省合作社组织撰写的。他们搞这个调的目的是为了和私商进行斗争,为了用公有商业取代私有商业。粮食统购统销以后,私商大幅度减少。经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私商基本消灭,再经过1958年大跃进,不仅没有私商,连商品经济也没有了。本来十分活跃的浙江农村经济也变成了一潭死水。农民完全被捆绑在有限的土地上,再没有其它生路。
二、江华紧跟毛泽东
“共产风”不是群众中自发地刮起来的,而是来自上面。像全国其它各地一样,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也吹响了“向共产主义进军”的号角。
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对毛泽东的思想是跟得非常紧、非常快的。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估计:“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反对这个估计,但事隔不到一年,在1957年9、10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他不经讨论,就一人断然推翻了这个估计,独自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1957年12月9日,江华代表浙江省委,在中共浙江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工作报告。毛泽东12月17日看到了这个报告,于凌晨2时给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
请于今日上午8、9时通知舒同、曾希圣、江渭清、刘顺元、柯庆施、叶飞、周总理等7位同志看《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这个文件,在下午1时以前看完。其它工作,可以移到明天上午去做。
没有这个文件的,由你立即向浙江省委找到,分发各人。
事后,他又让《人民日报》转载了这个报告,还加了很长的编者按。编者按强调“报告的第一部分所涉的问题不是地方性的而是全国性的。”江华的报告为什么引起毛泽如此高度重视呢?主要是这一段话:“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完全结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仍然是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毛泽东独自一人推翻中共“八大”决议以后,第一个响应、并较系统阐述的封疆大吏就是江华。
在向共产主义进军中,浙江也不落后,这一伟大的进军是在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与收缩的较量中开始的。1955年,浙江省农业集体化过急过快,强迫农民加入合作社,引发了农民的抵抗,“仙居事件”影响最大。1955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认为合作化发展太快了,对浙江省的合作社采取了“坚决收缩”的方针,从53000个合作社中解散了15000个。毛泽东对此十分震怒,说这是“胜利吓昏了头脑”、“犯出右的错误”。据说浙江省委当时就批评了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作法。毛泽东表扬“中央认为浙江省委的方针是正确的。浙江省委对于今春坚决收缩’的错误方针所做的批评是正确的”。195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专门发文向浙江作检讨,承认“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训”。
这说明,在合作化一场较量中,浙江省委的立场是和毛泽东一致的。这无疑会加强浙江省委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信心和决心。
浙江省委不仅在1958年大讲向共产主义过渡。就是在“大跃进”失败后的1960年,在农民处于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浙江省向共产主义进军的号角还吹得很响。
1960年3月3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以《高速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灵魂》为题,向全省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作报告。他以俯瞰全球、高屋建瓴的口气,向听众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个世界、两个体系存在。一个是资本主义世界,一个是社会主义世界;一个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这是客观事实,连瞎子也会看到。我们是共产主义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一切都要贯穿着共产主义思想,用共产主义思想来建设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因此,要不断地进行改造,用不断革命的思想来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一种是停止在社会主义阶段,要巩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巩固一个时期是可以的,长期巩固或永久巩固是不行的,那是违背马列主义辨证法的。社会主义建成了,还要不断前进。第二种是不停顿地向共产主义前进,不满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前进,把共产主义建成为止。第三种是把社会主义开倒车。在这三种思想中,我赞成第二种,要不断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1953年,毛泽东在北京批评了刘少奇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说法,坚持不停顿地向社会主义过渡。1960年,江华在杭州批评了“巩固社会主义”新秩序的说法,坚持不停顿地向共产主义前进。这大概是对毛泽东的“紧跟”和“活学活用”吧。就在江华高呼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前后,各地饥饿的报告频频送向浙江省委。
1960年3月21日,在大华新大厅,江华在向县委第一书记的讲话中说:
人民公社一定要过渡,不过渡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国家有两种所有制:一种是集体所有制,一种是全民所有制。这两种经济基础长期并存下去是不可想像的。斯大林说过,社会主义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