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

第9章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第9章

小说: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你跟朋友或爱人发生争吵时,也可以这样去解决问题。即使你没有错,如果也能主动地说一句“不好意思,可能是我搞错了”,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一定是你错了”,是不是更有利于尽快地化解纠纷呢?有时候,两个人吵来吵去,争的不过是个面子,是一个彼此都能摆脱尴尬的台阶而已。
当同事有些工作做得不到位,领导正要训斥他,你过去帮他解围:“对不起,刚才我请他帮我做了一份图表,所以耽误了他的时间,导致他的工作没有及时完成。”你看,这个理由既能助他摆脱尴尬,又不会把你陷进去。领导不会再深究什么,同事也会对你充满感激,这可是一笔无形的投资!
但“分享”与“担责”,还不同于普通的哥们义气,而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与他人共同分享美名,共同承担过错。无论是公司的管理者,还是生活中的我们,都需要体悟和运用这方面的智慧。
第一,揽过要适度。小过小错可以由你来承担,挨几句批评,甚至罚一些奖金的损失,都无关紧要。但绝非什么过错都可以揽,比如你上司贪污*,你若还站出来代人受过,岂不是自寻死路?所以,揽过的时候,要眼*亮。
第二,推功要巧妙。别轻视你上司的智商,不要*裸地把功劳强加到上司身上,造成张冠李戴的尴尬场面。那样只会弄巧成拙,招致上司的怨恨。而且,当你把功劳让给上司的同时,万不可到处宣扬。否则,会让人误以为你别有目的。
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自私自利的底限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世人只因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有各种嗜好和烦恼。古人说:“假如不知道有自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事物的可贵呢?”又说:“既然能明白连身体都不是自己能永远占有和控制的,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这些话真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当自身利益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类自私本能的充分体现。
世人喜欢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开脱,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呢?在佛家用语中,为是修为的意思。其义就是,人不修为自己,天理难容!而很多人却解释成:人不为自己牟私利,那么天地就会诛杀他。这个意思明显不通,要知道,老天爷在中国人眼中可是公平的化身,怎会如此糊涂?
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强调无我无欲,反对突出自我与自私。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古人宣扬的灭私欲存大义,不允许人有丝毫的自私心,当然有不可取的一面。因为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没有自私自利就没有热火朝天的干劲,每个人都会丧失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任凭自我意识泛滥,将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主要标准,这样必然被人不耻,在生活中难有朋友,工作中难寻合作者。
退一步来说,即使我们承认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但也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中国人做什么事都讲个“度”,一旦突破这个度,就会物极必反。如果你在现实中过于自私,就必遭众人的一致排斥和反对,这样的话,不仅私利追不到,反而连自己已有的利益也要原样吐出来!
自私自利的底限是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损失之上,而是以人之常伦的做法去实施,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觉得,就算是出于个人的私利目的,那么至少也要以“互惠互利”为前提才可以,只有这样才能受到世人的支持和推崇。所以,现代人自私自利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但一定要注意掌控底限,坦坦荡荡地去努力奋斗,光明正大地打拼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具体的处世中,我们务必坚守以下两点:
1、自私的底限是不要伤害到他人
如果我们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就会被人唾弃和鄙视。某公司的一位经理,为了讨好总经理,也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地宣布国庆假期取消,让部门的所有员工都留在公司加班。这种行为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他人的正当权益,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所以切记,自私的底限必须是维护自我的正当利益,不可伤害他人。
2、自私的容忍度是不要影响团队合作
“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三个人都不想吃亏的自私心理,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个和尚时,他只能自己挑水,所以有水喝;两个和尚可以一起抬水,谁都不能偷懒,也能喝上水;三个和尚时,都盘算着让另两位到山下受累,自己留在庙里休息,结果就是三个人都不想动屁股。这种自私不但自己捞不到好处,还大大地影响了团队的利益。
 。 想看书来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双赢(1)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退让往往是更好的进步的基础;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便利别人是为方便自己奠定了的根基。
在美国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决定让儿子成为不平凡的人。于是,他找到美国当时的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洛克菲勒说:“对不起,我没有时间考虑这件事情。”老头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洛克菲勒同意了。然后,老头又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呢?”世界银行总裁爽快地答应了。
世界上最出色的生意就是这样谈成的,因为给对方提供了利益,所以到最后自己也收获大利。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利益交换,这和人要吃饭鸡要啄米一样简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我们一定要抛开“个人利益就是所有”的陈旧观念,当然你可以“利己”,但利己却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合作模式,最后都能得到双赢的结果。
中国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忌讳将利益和朋友联系起来,以为如果承认了利益是友谊的前提,就会被贴上“势利”的标签。其实人生中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谋取共同利益的过程中结交的,利益越一致,关系越深厚。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会使双方去磨合、修复,自动寻求平衡。
对每个人来说,要想成功就要懂得先利人再利己,最终做到既利人又利己,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只有懂得舍弃小的利益,让人一步,惠及他人,才能迎来别人对你的回报。当我们对别人让利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实惠!
庄吉集团的创始人之一郑元忠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有名的“电器大王”,后来,他选择了服装业,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但却一直没有做出大成绩。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元忠认识了同样搞服装的陈敏,两人一谈,相见恨晚。于是,两人在商量后成立了温州庄吉服装有限公司。
不久,吴邦东也加入其中。三人在公司各司其职,各有所长,被业界称为“黄金三角”。
当时,对于谁当董事长的问题,三人都看得很开。按股份,郑元忠是理所当然的董事长。但是,郑元忠却选择让陈敏来当董事长。正如他日后所说:“服装该由懂服装的人来做,陈敏是当时温州服装界数得着的少帅,又是服装商会副会长,三个人中肯定他最行,而且也年轻。”
三人从一开始组合就达成一致:庄吉的权利在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公司绝对不安排任何人的家族成员。有一次,陈敏的侄子大学毕业后,想到庄吉来工作,被陈敏拒绝了。如今的庄吉,股权清晰,事事由董事会集体决策,已经创造了许多第一:全国第一家利用品牌做质押贷款的民营企业;温州市第一家民办服装文化研究所等等。庄吉还与中国美院、杭州丝绸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地把庄吉定位于高层次的服饰品牌。 。。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双赢(2)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可以表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互利和双赢应该是经营者始终要牢记的最高准则和追求目标。尤其是创业的时候更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这就需要合作。寻找一个好的搭档,才能够迸发出无限的能量,才能各得其所。
要记住,世界上没有“全能冠军”,任何人都得凭靠身边的朋友和关系才能做成事情,比如一件复杂的工作凭借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此时就必须有一种团结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在生意场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一个普通人只有放进团队中才能彰显力量,做出不一般的成绩,所以要想让自己更好的发展,就要有跟人合作共赢的决心。
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大批人在帮忙。那些电影明星,都有制作群;而那些歌星,也都有帮他们作词、作曲的人,以及帮他们推广的唱片公司,这些人的成功不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
成功者都深谙这个道理——成功是靠组织、靠团体,而不是靠个人。他们一旦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肯定不会是自己单枪匹马地去解决,而是找他们的伙伴一起来商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如此,大家都得到了实际的利益,而成功也变得更加容易。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没有知己,但是一定要有很多互利的朋友。你们不一定在生活中很谈得来,但是在生意上你们一定要有共同的利益。如果你想赢得朋友,那就必须在你们之间有种互利关系,这是稳固你们关系的一个根本。有了互利的朋友,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互利的经营观念。互利的目的是寻求更多的机会、财富以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这正是人际交往与生意场上的最高境界。
做人要真诚,处世要变通
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做人没有一点真诚,就成了一个老滑头,无论做什么事都让人感到虚假。为人处世如果不懂灵活变通,也会像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处处碰壁。
我有个当公务员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件小事——他们单位有个同事,模样忠厚老实,长得特别有“欺骗性”,不管谁看到他,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实在,一脸善相。所以,他刚进政府做文职工作的时候,跟同事相处得很好,聊得也投机。大家一高兴,几个同事凑了点钱,就给他举行了一次欢迎宴。在酒宴上,年轻人豪爽地连干数杯,在感谢众人美意的同时,许下承诺:“第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之后,我一定请诸位去省城最好的饭店大吃一顿。”众人也都竖起大拇指,说他前途一定光明。
两个月很快过去,薪水都发了两次,同事们数次对他进行暗示,这位年轻人充而不闻,当初答应的还请一事,早就抛到脑后了。在他看来,原来的承诺不过是随口应酬的客套话而已,不足挂齿。但是在别人眼中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初来乍到就一点不真诚,竟敢玩虚的、说话不算数!同事们黑了脸,认定这小子是个大滑头,就开始整他,让他负责最烦心的工作。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双赢(3)
做人不真诚,总是华而不实,朋友就会疏远你。时间久了你会被帖戴上骗子的标签,后果严重。事实就是这样,真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但是,如果一个人固执呆板,处世不懂得变通,同样会到处撞墙。因为开车需要拐弯,为人处世同样需要转动方向盘。
有位推销员跟某老板约好了,坐了五个小时的车去向他推销公司的产品。到了目的地,老板的秘书把他拦住了,说老板有事出去了,今天没办法见面。这名推销员眼珠一转,抬起一脚就把门踹开了,老板果然就坐在里面,见他踹门,站起来吼道:“你怎么这样?”推销员也生气瞪着眼,说:“我坐了五个小时来给你谈生意,帮你挣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