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江湖夜雨品水浒 >

第17章

江湖夜雨品水浒-第17章

小说: 江湖夜雨品水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子,不知因何称锦毛?白花蛇杨春听起来倒像是个美眉,石将军石勇又那里做过将军?只是开过赌局,做过庄家罢了。浪子燕青,看书中的描写也和现在的“浪子”王杰之类的人大相径庭。 
当然,梁山上的绰号大多还是很帖切的。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各自的特点。这里就不说了(嘻,江湖夜雨这篇是专挑施大爷的剌来着)。不过最后还是说点让施大爷高兴的话,水浒中的有些绰号流传后世,很有生命力,可以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词汇库。像母夜叉,后来绝不仅指孙二娘一人,后世当此殊荣者不少,成为凶悍妇人的代名词;拚命三郎也成为鼓动人们“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 
不过有的绰号流传到后世就变了味儿,有的变成贬义词,比如有人叫你是“活阎罗”,恐怕少有人认为这是夸自己是阮小七,其他像丧门神、母大虫、短命二郎、操刀鬼之类的恐怕都不大中听。说起来水浒书中流传后世最风光还要算人家周通的绰号--“小霸王”。这个绰号一度成为一家企业的知名品牌,风靡神州,风光无限,恐怕施大爷也始料未及。 
另外附带说一下《水浒》中的人名,江湖夜雨发现倒有好几个“港台歌星”:比如唱“情人还是老的好”的吕方,唱“谁都知道情人眼里容不下一颗沙粒”的杨林,当然做“新鸳鸯蝴蝶梦”黄安的名字在书里比较惨,是被关押到水泊梁山后寨草房里的家伙。另外,还有潘越云这名字也好奇怪,估计是根据潘巧云的名字起的,而且还要“越”云,比潘巧云还要厉害?


水浒地理环境考
《水浒》中的地理环境,比现在要好得多。环境污染之类的问题当然不大会有。梁山好汉活动的地方多是华北平原,现在原始森林全无,沙尘暴飞扬。而就书中看,当时却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应该极高。 
且看这些书中说的猛恶林子像赤松林:“虬枝错落,盘数千条赤脚老龙;怪影参差,立几万道红鳞巨蟒。远观却似判官须,近看宛如魔鬼发。谁将鲜血洒林梢,疑是朱砂铺树顶。”再如野猪林:“层层如雨脚,郁郁似云头。杈牙如鸾凤之巢,屈曲似龙蛇之势。根盘地角,弯环有似蟒盘旋;影拂烟霄,高耸直教禽打捉。直饶胆硬心刚汉,也作魂飞魄散人。”都是原始森林的形象,就连黄泥岗上也是“顶上万株绿树,”比现代茂密的多。现在华北平原上这样的“猛恶林子”哪儿能见到呀。当然从历史上看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少,没有进行工业化,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也不足为奇。 
再有与现在很不相同的就是宋时比较繁华的地方都在内地。这也是因为当时是农业文明的原因吧。书中的繁华之地,像什么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现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等现在都不是经哜很发达的地方。像北京大名府,书中写得很是壮观:“地高地险,堑阔濠深。周回鹿角交加,四下里排叉密布。敌楼雄壮,缤纷杂采旗幡。堞道坦平,簇摆刀枪剑戟。钱粮浩大,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东西院内,笙箫鼓乐喧天。南北店中,行货钱财满地。公子跨金鞍骏马,佳人乘翠盖珠軿。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但现在的河北大名大家去瞧瞧,连山东沿海地区的县级市都大大不如,笔者所居住的地方山东聊城,离河北大名不远,在山东省里已算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和河北大名相比却还要好点。而书中原来所说的比较偏僻荒凉的地方,现在却成了经济发达的地方。比如书中一说就是刺配到沙门岛(现今蓬莱),当时觉得是很偏远的地方,但现在却是旅游区和繁华之地。这和海洋文明取代内陆文明不无关系。古时主要依靠河流运输,所以沿河的城市就发展最快,这里可参照附在后面的北宋地图,当时的河如汴水、泗水、济水等都和现在大不一样,黄河的入海处也和现在不同,而且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也和现在大不一样,所以才造就了以上这些繁华一时的城市。 
但《水浒》一书中的地理位置,好多错讹之处。施大爷据说是扬州人,看来并非北方人,在北方尤其是山东河北等地生活的时间也不多。当时也没有中国地理之类的资料可买,所以弄得好多地方都错了位。比如像杨志从河北大名到河南开封去押送生辰纲,路途其实也不太远,根本可以不过山东境内。而且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且看杨志说:“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呵,这杨志睁着眼说瞎话唬人,要是梁中书将出一本中国地图来让杨志找找,杨志肯定呆在哪儿。后来杨志为什么会吃饱了撑的到济宁地区的黄泥冈上去兜一圈?莫非杨志想公费旅游一番?也不大像吧。再就是武松从沧州小旋风柴进处回老家清河(河北清河),又怎么会向南多转了个大圈子到了阳谷去打老虎玩?这些都是施大爷的错讹之处。另外像写晁盖等到江州去救宋江,虽然江州的戴宗的故交从中扯理由让蔡九知府推迟了几天行刑,但短短时间从梁山到九江,这速度也太快了,难道人人都会神行法? 
还有一件很离谱的,就是宋江从郓城县老家被赵得、赵能俩人追赶,后来宋江跑到一个叫还道村的地方,书中道:“团团都是高山峻岭,山下一遭涧水,中间单单只一条路。”大家看看地图,山东郓城县附近哪有这种地方,恐怕只有走上三四百里以上到泰安山地才有这样的所在。宋江总不成也成了神行太保?这肯定是施大爷不清楚郓城县周围的地理环境,凭空想像的。像景阳冈也是,书中所说的是个山冈,还有山神庙什么的。所附的诗方也是什么“山中”、“涧内”的乱说。但大家到阳谷看看,也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后来为了开发旅游业,才硬用黄土堆了一个大坟般的“景阳冈”。施大爷这出戏也是闭门造车得来的。另外像青州的什么二龙山、桃花山什么的位置语焉不详,好像做梦中一样,难辨东西。 
因此,书中有些位置和地点的情况也不能完全当真,但我想书中一些城市村落的景观描写还是有研究价值的,这个不会是无源之水,肯定是作者当时环境的反映。另外,《水浒》中比较早地注重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并有以景衬情等艺术手法的出现,在旧小说中是比较早的,比之三国演义史书般的风格,应该说前进了一大步。带有极浓郁的民风民俗色彩,这也是《水浒》的魅力之一。
《水浒》中的谶语
大概是古时候的人都讲究宿命论吧,旧小说中往往有一些谶语和暗语什么的。好像这世间的事是一部早就拍好的电影,而谶语之类就像电影首映式前记者们透出来的一点内幕。 
《水浒》一书中的谶语和暗喻远没有《红楼梦》中精致丰富,但也有点耐人寻味的地方。“草灰蛇线”的特点也同样具备。比如像阮氏三雄住的石碣村,呼应着后面忠义堂上所受的石碣,武松遇到的两个和他大有关系的女人,一个金莲,一个是玉兰,好像也不是随手写的。另外像“花和尚解脱缘缠井”等情节也颇有深意。 
这里主要说说几个比较明显的谶语。第一个应该是鲁智深下山时,智真长老送给他的四句偈子: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里面的意思第一句当是说遇到林冲而起事吧,“遇山而富”,这山是二龙山还是梁山?我觉得像二龙山,不然和下句遇水而兴就重复了。“遇水而兴”才是说上了水泊后而事业兴旺,这“遇江而止”,也不甚明确。是遇到宋江还是指智深坐化时所在的钱塘江?可能该是钱塘江吧。如果指宋江,遇水而兴时就会遇到宋江,那这句就多余了,该时间发展顺序,应该是上梁山后的又一事件,所以我觉得当指钱塘江六和寺鲁智深坐化一事。 
书中第二个谶语,是一个童谣,这童谣也是谶语的一种类型。古来就有,像汉朝时候的“燕啄皇孙”(指赵飞燕受宠而陷害皇帝的子孙)、三国时说董卓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等都是此类。《水浒》中却来个: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这几句童谣,“家木”暗指宋字,“水工”暗指江字,不过这个童谣作得不如三国里写董卓的那个好,那首童谣拆字来后,意思也很连贯,有浑然天成之感,而这个“耗国因家木”还勉强可以说得通,“刀兵点水工”可就比较牵强了。 
第三个谶语见于宋江在九天玄女庙里受三卷天书时,玄女娘娘所说: 
“逢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到南睦,两处见奇功。” 
这玄女娘娘位列仙班,水平应该不低,不过这谶语也说得比较直白,“逢宿重重喜”,自然是说见了宿元景是好事,他能替宋江等招安之事出点力,不过我觉得这宿元景的作用还不如李师师大,还不如说“逢李重重喜”哪。“逢高不是凶”是说见了高俅也不是什么坏事。这句太可商榷,宋江见了高俅不杀,埋下无穷后患,最后还被高俅们用药酒害死,这怎么不是凶?总不能说高俅让宋江喝了药酒,早日“升天”,也不算坏事吧。 “北幽到南睦,两处见奇功。”是说征大辽、讨方腊的事情,看来这玄女娘娘也是铁杆招安派。 公孙胜要重回梁山,帮宋江等破高廉时,罗真人送给他两句:“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大概是说打完幽州就回去?把宋江等送到汴梁就回还?从后文情节看,大体是这个意思。这算是书中第四句谶语吧。 
后来宋江率领众头领一起去拜罗真人,罗真人说的谶语是: 
“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 
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这谶语的意思大概说是朝廷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打完大辽(幽燕功毕)后,结果却没有多少功赏(明月虚辉)。后来说梁山头领,如鸿雁般分飞,至于“吴头楚尾”可能指宋江写反诗始于吴,(江州即九江,可称为吴地,宋江反诗中自己就说心在山东身在吴)死于楚州。这段谶语好像艺术水平还比较高。 
宋江等既奉道,又拜佛,还来到五台山参拜智真长老,智真长老见了智深后,又与时俱进,把谶语来了个“升级版”送给智深。这次更明确细致了: 
“逢夏而执,遇腊而擒,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要说《水浒》的作者水平就是比《红楼梦》差点,尤其在这谶语方面,这六句谶语中倒有五个都是遇XX,逢XX的格式,就不会换换样儿?而且“遇腊而擒”这个擒方腊的重大事件说一下也算罢了,“逢夏而执”,夏侯成这样的小角色也值得一提?智真长老送给宋江的谶语虽然不再是遇XX,逢XX的格式,但却是本书中最为费解的一段谶语: 
“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前两句还略好理解点,大义是说梁山众兄弟功成后却凋零殆尽,后面“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却意思晦涩难解。 
总体说来《水浒》的谶语没有《红楼梦》中做得精致深刻,像智真长老最后给宋江的这个更像是个含糊不清的神签儿。这不能不说是《水浒》的一个遗憾。


水浒中的服饰器用
《水浒》书中,对人物的衣饰和器用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描写是比较多的。虽然比现代小说和西方小说的描写简略得多,但在古小说中算是比较早的。水浒以前的小说,像唐代志怪和《三国演义》之类,都是如史记中的某某列传一样对这方面的描写惜墨如金,人物的衣饰和器用等闲言碎语甚少。似乎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上不得台盘。而水浒中却首先描写了这些,也使我们对古人当时的生活习惯有了点了解。 
《水浒》中的人物最常见的是如下这种打扮:“头带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顶上明黄缕带;身穿一领白丝两上领战袍;腰系一条五指梅红攒线搭;青白间道行缠绞脚,衬着踏山透土多耳麻鞋”,这是第三回中史进上路去找他师父王进时的打扮。其实其他好汉作这种打扮时也不少。这个范阳毡大帽十分常见,似乎是当时行路人的必备装束。像刘唐来寻宋江时,石秀、卢俊义等在路上时,都是这样打扮。想来也是,古时没有火车汽车之类,书中好汉行路时好多全靠步行,这范阳毡大帽既能遮阳又能挡雨,确实比较方便。古人走得路多,所以这行路人多穿麻鞋,其实好像古人平时也穿什么“鹰爪皮四缝干黄靴”(鲁智深当提辖时所穿)以及什么“磕爪头朝样皂靴”(林冲遇鲁智深时所穿)等样式的鞋靴。但想来这些靴类好似现在的高档皮鞋一般,真穿着走上百把里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