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汤旺河流向远方 >

第16章

汤旺河流向远方-第16章

小说: 汤旺河流向远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则平一家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女儿在外地住宿三年了,不是那种没离过家门的孩子,家人相信她的能力。另外从经济上考虑,去一个人陪送,来回路费够她一个月生活费了。经济宽裕的人家把送孩子上学权当做一次愉快的全家旅游了,而她们家不行。钱紧,能省就省着点吧,这不能不说是无奈之举。
作者有话要说:  

  ☆、七

  七
  则平家的三个孩子都去外地上学了,家里只剩下默仁和则平两个人。周围的邻居都羡慕她说:“你家的孩子都考上学走了,以后的工作不用你操心了。你真省心。”则平在得到一些安慰的同时,家中那种经济窘迫,囊中羞涩的滋味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了。
  平时,家中清冷、寂莫则平倒能耐得住,只是林业局不能按时发工资,而且这种危困又不是短期内就能扭转过来的,这让则平、默仁夫妇确实为孩子们今后的生活费担忧,真怕有接济不上的那一天该怎么办?
  这时,默仁听说林业局组织第二批赴苏联萨哈林岛进行森林采伐作业的劳务输出。每个出劳务人员在原单位工资照发,外加出劳务期间每个月800元工资,时间暂定为两年。
  她俩赶紧找有关部门和领导询问,人说管理人员已经配齐,名额满了。如果你实在想去,只能顶工人名额,做机械修理工了。就这样,以绝无仅有的“以干代工”的条件,默仁也答应了,随后默仁就做即将出国的准备。
  默仁将自留地里的土豆、黄豆陆续收回来。他又劈了许多小木拌码成垛。则平为他拆洗棉衣、被褥,几天之后一切都准备妥当了,随时准备出发。
  林业局这边又迟迟不动,是因为有关手续还没办齐全,足足又等待有一个月。在1991年11月11日这天,默仁真的要随队出发了。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则平一边为默仁整理东西,一边想:“这回他真的要去遥远的异国他乡了。也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条件如何,他还要在那里干活修车。”
  至此禁不住心里一阵阵难受,泪水也默默地流下来。有人说:“离别是感情的撕裂,那分别的一刻更是心在滴血。”
  他们夫妇俩结婚二十多年来这是第一次长别离,他俩谁也不善于表达什么。则平任泪水在脸上流淌,一边把熟鸡蛋和刚出锅的酸菜馅饺子分别装进塑料袋和饭盒里,放进默仁的背包里。
  默仁抢过来饭盒说:“别往里装了,拿这些东西干啥。你也别哭了,我没事,你别惦记。” 他为了增加点轻松气氛说:“权当是一次公费出国旅游了,机会挺难得的,应该高兴才是,你还哭什么。”则平说:“看你说的多轻松,走那么远,能不惦记吗。”
  大女儿晓森自从得知爸爸将赴苏出劳务的消息后,几次来信寻问准确的出行日期。她说她要去牡丹江火车站接爸爸,送爸爸,希望爸爸在离开国门之时能再见到女儿,那样爸爸一定会很高兴的。
  果然,她先后三次去火车站接爸爸,这天,她终于接到了。她陪爸爸随队来到宾馆,看爸爸住宿都安排好以后她才返回学校。
  这时已是深夜11点多了,她彻夜未眠,为爸爸赶织一付带盖儿、露指头的毛线手套。在早晨5点半钟以前,她又赶到火车站,把手套交给爸爸,让他留干活时带,这种手套既灵活又不冻手。直到看着爸爸走进检票口,踏上即将开往绥芬河的火车,她才返回学校。
  她曾来信告诉妈妈说:“看着爸爸走进检票口,又转身向我招手的一刹那,我忍不住,哭了。从火车站返回学校的一路上,我心里酸酸的,特别难受。” 自从默仁离开家以后,则平一直惦记他是不是该到达目的地了。直到一个月后才收到默仁从苏联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详细介绍了这次行程。
  他们在路上整整走了七天。11日凌晨从家出发乘汽车到佳木斯,然后改乘火车到牡丹江再到绥芬河。在绥芬河海关接受体检后过境。
  乘苏联的火车到达离中国边境最近的苏联边境城市革城,由革城乘汽车直抵海参崴机场,分乘三架安图型小客机飞往萨哈林岛,在南萨哈林市机场下飞机后又改乘火车沿东海岸向北行驶12个小时到达德姆斯基林业局,又换乘汽车行驶三个小时到达他们的驻地——德姆斯基林业局的林场采伐点。
  通过默仁后来的几封信使则平了解到:德姆斯基林业局有一万多人口,年产商品材35万立方米。这是个森林资源丰富,人口较少,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管理水平也较高的林业企业。
  那里所在的地理纬度比伊春往北许多,可是植被类型确与小兴安岭伊春的相似,是以云杉、冷杉、桦树、杨树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属于海洋性湿润气候,冬季雪很大,积雪常常厚达一米以上。往往是一场大雪过后根本就没有路了,常常是由推土机在前面推出一条路,人跟在后面在两边形成的雪墙里行走。
  他们的生活情况是:每六个人住一栋50平方米的活动房。这种活动房质量很好。墙体封闭严密,室内采光面积大,每栋房的土暖气热效率较高。
  虽然外面是冰天雪地,室内却宽敞明亮,温暖如春。他们自办伙食。由国内带去了大米、面粉、食用油及部分蔬菜和水果。在当地采购鱼、鸡、鹿肉等。
  淡水鱼和海鱼都很多,价格也便宜。地产蔬菜品种单一,只有土豆和圆白菜而且价格也高。轻工业产品缺乏,圆珠笔一类都是稀罕物,泡泡糖、白酒更是抢手货。
  默仁在信中说:他所看到和接触到的苏联人普遍素质较高。在机场、火车站、医院、火车上等公共场所看不到随地吐痰,随意吸烟的。人们都很自觉的保持公共卫生。
  在商店购物,出行上汽车、火车时无论人多人少,哪怕只有三、五个人也都很自觉的排队。小孩子也很懂礼貌,如果有人给他一块儿泡泡糖等小礼物,他接过去后会很友好很礼貌的说声:谢谢!我们国家建国初期,林业企业启步时,基本是按苏联的模式进行组建的。这次他们接触的也是林业企业,机构设置基本都一样,让他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那里的环境并不觉得陌生,大家很快就适应下来,投入生产作业。默仁是材料员兼机械修理工。
  他们有6台汽车、7台拖拉机、一台进口的装载机和一台发电机。这些机械设备只有默仁和另外一名工人负责维修,工作量很大。一旦出现机械故障,默仁他必须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的部位、原因及排除故障的措施,确定所必须更换的零件。
  默仁还要把更换的零件翻译成俄语。有时写到纸条上派人去林业局的物资供应科去取,有时是他自己去取。取回来后赶紧换上,以保证生产用车。
  默仁他为了抓紧时间快修车,提高机械出勤率,经常是不论晴天、还是风雪天,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冒着严寒在露天地里钻到车底下修车。
  有一次,从芬兰进口的原木装载机的液压装置出现故障,提供这台车的苏方人员也表示没有办法,因为没有进口的配件。
  默仁不甘心,他从没用的配件中七翻八找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那个相差不多的配件,经他略加改造加工后用上了,修好了这台车,就连苏方人员也佩服的向他竖起了大姆指。
  默仁在大学期间学的是俄语,这回还真派上了用场。也多亏了他出发时带上的那几本厚重的汉、俄词典帮了忙。每次出现故障他都能及时排除,从未耽误生产,领导很满意。
  这次和他们印象中第一次赴苏出劳务时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次,机械技术员不会俄语,会俄语的翻译不懂机械。经常是通过翻译从物资仓库取回来的配件不对,用不上。
  在生产大忙季节,汽车或拖拉机爬窝,谁都急。司机急,因为是记件工资,影响收入;机械技术员急,因为领导追他;当翻译的也急,影响到自己的外语水平;当领导的更急,怕影响整个生产进度,急也没用,只好再去一次、两次,直到能用为止。
  默仁他们到苏联不久,正赶上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上台,苏联解体。这期间卢布贬值,物价飞涨。
  林业局原计划将劳务输出所得,与苏方分成得到的木材运回国内销售。这时仅在苏联境内这部分运费已经高涨得承受不起,甚至运费比木材还要贵许多。
  无奈,林业局决定撤回所有劳务人员,所得木材就地封存,待形势稳定后再作处理,除几名留守人员外,于九二年三月末劳务人员返回国内。他们在苏驻留时间不足六个月,海关不允许往国内携带任何家电产品。默仁在路过南萨哈林市时去逛了一趟书店,买两本俄文版的书和一些图片留作纪念。
  此外还带回一个野外宿营用的小帐棚和冰球鞋,饼干筒之类的小物品。虽然都不是值钱的东西,但是默仁感到很满足。一是领略了苏联的异国风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二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所具有的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使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一日召开的赴俄劳务输出总结大会上林业局领导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修理工袁默仁是东林毕业的大学生,吃苦在前,任劳任怨。
  工作时与工人一样,从不摆大学生的架子。有时整天躺在车底下冒着零下二十七、八度的严寒修车,从没有耽误过生产。”这段话是对他工作表现的充分肯定和他工作认真负责的彻底证明,也是他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默仁赴苏出劳务期间,只有则平一人在家。每天上班、下班,做家务单调的重复着。好朋友对她说:“现在你一个人在家,多没意思呀,那时你多余让他出去。”
  则平说:“这没什么,我早就习惯了。”她在给默仁的回信中说:“我一个人在家,寂寞,并不无聊。我可以静静的看书,细致的整理剪报,看电视,织毛衣干我喜欢做的事;孤独,并无伤感。你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才远走异国他乡的。
  三个孩子都懂事他们是为了学知识,长见识,为了今后的前途才离开家乡的。现在,我们全家五口人在五个地方,真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也是值得的。”
  三个孩子在学校里既惦记着家里的妈妈,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孤独寂寞,同时也更想念远在异国他乡的爸爸。二女儿在给妈妈的信中说:“现在我很想念爸爸,有几次走在大街上险些认错了人。看着前边走的那人的身影很象爸爸,自己也在心里说爸爸在苏联呢,他怎么会在这儿呢。
  再说了就是爸爸来了,他一定会先来看我的。心里是这么想,却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非赶在那个人前面看一眼,确实不是爸爸,这才算完事。”三个孩子都往苏联给爸爸寄过信,信封都是寒假回家时由则平替他们用俄文写的。则平也给其他出劳务家属写过信封,几年的俄语总算没白学,终于有机会派上了用场。
作者有话要说:  

  ☆、第 21 章

  则平在区人大科教办的工作与以前在林业局业务科室的工作性质有所不同。现在基本上是按照市人大科教办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进行视察和检查的。
  在九一年上半年,则平她们组织市、区两级人民代表视察了全区中、小学德育教育情况。下半年进行科技兴林方面的调查。每次活动后,由则平执笔写成了《关于我区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视察情况的报告》以及《关于我区科技兴林情况的调查报告》。并分别在两次区□□会全体委员会议上报告,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在活动开始之前,则平都制定《视察方案》,拟定调查提纲。到基层单位后,通过开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的形式,认真听取当地人民代表和人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做好详细记录。
  有时再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情况。她在报告动笔之前,先了解本次视察团领导对这次的总体印象,收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条文及相关的社论、文章,她觉得占有一定材料后才开始动笔。成稿后她反复修改,等自己满意了才交给领导审阅。
  有一回,她的一位校友对她说:“我听人说你胆儿挺大的,有的事你敢往报告上写,会上发言时你也敢说,你就不怕得罪人吗?”则平说:“不是我胆儿大,事情在那呢,基层人民代表和群众反映的意见,我不敢不写,不能不说。
  如果不把基层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我们一次次的下去视察、检查、调查还有什么用啊。如果因为这个得罪人我也认了,谁叫我在这样的单位了。”那位校友说:“行了,行了,不管你反映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有你这样想,这样做,我们就满足了。”
  一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