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华大帝国 >

第294章

中华大帝国-第294章

小说: 中华大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是“轻装”,实际上哪里“轻”得下来?那是喜马拉雅山,冰天雪地,棉衣棉裤大衣不能轻。武器弹药不能轻,小道又窄又险,骡马根本拉不过去。两天三夜的乾粮不能轻,行军开路必须的装备也不能轻。

中国军队部队的装备落后,“行军锅”、“开山斧”什么的都得带。刘志文年纪小,受照顾,除自己的枪支弹药乾粮,额外只扛一把摄像机的支架,一些身强力壮的战士扛的是迫击炮筒炮架炮盘,每件都有上百斤。要是印军听说跟他们打仗的部队抡大斧拉大锯开路,保不齐又是一笑话。

那三天三夜,刘志文除了吃饭和短时间休息,就是走。走到后来,多累多饿都记不起来了,就记得一个字:困坐,立刻就睡着了。

这一行军,新兵老兵可就分出来了。中国军队途中趟一道冰河,老兵都脱了鞋袜裤子扛肩上,光着脚光着屁股趟,到对岸再穿上。这样,裤子鞋袜都是干的。反正队里没有女兵。再说,到那节骨眼,就是有女兵,也顾不得了。

刘志文下手一摸,河水冰冷刺骨,加上有点掰不开面子,裤子没脱就下河了。过河往前走没多远,棉裤冻成两根冰砣。没办法,只好把棉裤脱下来扔掉,穿着单裤往前走,边走边打哆嗦。

班长身材高大魁梧,心眼真好。看刘志文那狼狈相,把刘志文的枪拿过去扛着。每次休息,他都解开自己军大衣扣子,把刘志文搂在他的大衣里,帮刘志文暖身子。

说是一条“小道”,其实哪里有“道”,只不过丛林中有钻得过去的缝隙,山崖上有踏得住脚的地方。有一回下坡,窄窄的山路,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深谷。刘志文肩后扛的摄像机支架又长又有弹性,几次挂到岩壁上,差点把刘志文弹下山谷。

刘志文说:“连长,能不能把这支架扔下去,到山底下再把它找回来?”连长说:“扔吧。”结果那支架在山谷里腾腾地弹呀跳呀,到山底下早没影了。刘志文心里明白:连长早知道那锯扔出去就休想找回来,他是照顾刘志文是记者。

那次战斗结束,领导上为刘志文记功时也说:“小刘真不简单,小小年龄,还没练过的小毛孩。放着大记者不做。做一个普通士兵。行军没有掉队,打仗也很勇敢,有人亲眼看见他打死N个敌人。这样的记者是好样子。不当兵太可惜了。马上给我招进来。”

刘志文到底参加过战斗吗?参加过。开过枪吗?开过。打死过几个敌人?不知道,反正刘志文看见印度兵冲过来,抬起枪,扣板机,看见印度兵倒下去,那会儿大家都在开枪,印度兵究竟是刘志文还是别人打倒的?刘志文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

那是在快到般登的时候,前边突然传来枪声。发现一个印军的暗堡。团长命令部队把暗堡围住,还调中国军队几个翻译上去喊话,先来“政治攻势”。暗堡是半山横躺着的一棵大树,树干底下是一排枪眼,正好封锁住中国军队行军的小道。班长举着话筒喊:“中国军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部队,你们被包围了。快投降!缴枪不杀,优待……”

话音未落,枪眼里射出一串火光,一颗子弹正正穿过班长眉心。只有到了那时侯刘志文才知道,啥叫不怕死。看见班长倒下,刘志文什么都忘了,冲过去扑在班长身上,放声大哭。根本理会不到头顶身边嗖嗖划过的子弹。

第十一卷 霹雳弦惊卷

第十八节  兵贵神速 四

长也火了,大喊一声:“给刘志文烧他狗娘养的器立刻就把暗堡烧成一片火海。

火焰喷射器的历史要远早于火枪和火炮,早在公元七世纪,拜占庭人就在与阿拉伯人的海战中,使用了一种叫做“希腊火”的液体燃烧剂。这种燃烧剂平时封装在木桶里,使用时用手摇泵从通过一根喉管将之喷向敌战船。“希腊火”的液体燃烧剂配方特殊,遇空气便自燃,阿拉伯人的木质战舰舰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也告失败。

现代意义上的火焰喷射器,其发明者被公认为德国人理查德。勒,他于一九一年造出了一个火焰喷射器样品供德军评估。费德勒的装置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代火焰喷射器的一切特征,该装置为人力携带,配有一个周长为1。下半部为压缩空气瓶,上半部为燃烧剂瓶。当射手压下燃料筒上的节流阀手柄时,压缩空气将液体燃烧剂经一个橡皮管从钢质的发射管口喷出,发射管口有一个简单的点火装置,液体燃烧剂被点燃后,形成一束状的火球喷向目标。这个装备的射程是十八米,能够持续喷射两分钟,但点火信管是一次性使用的,每次发射都必须换用新的。费德勒的装置直到十年后,也就是一九零一年才被德国军方采纳,德军组建了一个有十二个连的特别团。装备了现代历史上第一种火焰喷射器。不过又过了四年,火焰喷射器才在战场上显示了它骇人地威力。

一九零五年二月。法国人在凡尔登率先尝到了德国人的烈焰,两个月后,一九零五年七月三十日,英国人在弗兰德地区霍格〕地战壕里也尝到了这种混合着汽油、橡胶和硫磺的地域之火的味道,两天的战斗中,英军共损失了三十一名军官和七百五十一名士兵。霍格战斗结束后,火焰喷射器巨大的近距离杀伤力也第一次被写进了作战报告。

吃了苦头的法国人也开始研制自己的火焰喷射器。法国人比较现实,他们地设计基本上仿造德国人的,并在一九零三~一九零四年间投入了使用。而英国人则过于异想天开,他们造的火焰喷射器是重达两吨的庞然大物。在索姆河地区,英国人部署了四门这种怪物,固定安装于距德军前沿五十五米的防御工事内,其前方就是双方对峙的无人区。这四台大型火焰喷射器为索姆河战役专用,射程八十米,用于在步兵冲锋前清扫德军的第一道防线。一九零四年七月一日。索姆河战役一打响,德军的反击炮火就摧毁了这四门火焰喷射器中的两门,另两门在拿下德军第一道防线后也失去了作用。

德军在霍格取得了成功之后,更加重视火焰喷射器地作用。他们将火焰喷射器兵编成六人小组。每组三具火焰喷射器,分散配置在整个前沿,主要任务是当德军发动攻势时清扫协约国军队的前沿防线。一九零七年,德军对装备的火焰喷射器进行了改良。减轻了重量,并使用可多次点火的信管,使得火焰喷射器地机动性和射击频率大大增高。尽管如此,由于法国军队对德军火焰喷射器已有了警觉,当德军的火焰喷射器手设计时,法国军队便集中火力向其射击,一旦俘虏德军火焰喷射器手。立刻就地枪决。再加上这种武器无法提供远距离宽正面的持续火力,这种优秀的战壕战武器再也没有发挥象在霍格战役中那样地决定性作用。整个一战中,德军一共进行了超过六百五十次的火焰喷射器进攻,而法国军队的同类攻势几乎为零。

的确,火焰喷射器在这次战争中给双方带来的伤亡远比不上机关枪和重炮,但在近乎肉搏的战壕战中,德国人的火焰喷射器无疑给在泥水中瑟瑟发抖地协约国士兵的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种兵器被中国兵器制造所看重,经过10年的发展,最新的16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准。

一六型冲锋火焰喷射器外号“火拳”,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设计。其是为空降兵和进攻部队设计的,一次性使用。其外形类似爆破筒,长五百毫米,直径七十毫米,壁厚一毫米的管状燃剂罐内存有1。剂。燃剂罐前部

毫米长的喷管,与燃剂罐的接口平时用橡皮塞塞住,一个喷射剂腔。“火拳”通过一个摩擦点火器点火,按下摩擦点火器的断裂杠杆,喷射剂腔破裂,燃剂被喷出,点火器同时点火。全重3。公斤,射程为三十米,喷射时间为0。

作为近战武器,火焰喷射器的使用在二战战场上与一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还是用于对建筑物、碉堡和工事的攻坚以及对残敌的清剿。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二战时,步兵的火焰喷射器还经常被用作近距离反装甲武器。火焰喷射器喷射的火焰并不能烧穿绝大多数坦克的装甲,尤其是后期苏军的坦克,但火焰喷射器喷出的流态火焰射流却能从装甲目标表面的一些开口处,比如坦克发动机舱的顶盖,流入车体内部,引燃其燃油或弹药,从而使装甲目标失能或完全被摧毁。部队的作战报告显示,火焰喷射器对使用汽油机的车辆以及美军4坦克的破坏效果明显,但对使用柴油机的苏联坦克的破坏效果却有限。

下面的场面,刘志文一辈子忘不了:火海里一片绝望的惨叫,印度兵一个接一个从暗堡冲出来,个个身上冒着烟带着火,嚎叫着,一边开枪,一边不顾一切地向刘志文们冲过来。闹半天暗堡很大,里面藏着上百印军。刘志文端起枪,不停地扣扳机,身边身后几百支手也在不停地扣扳机。好像一眨眼的工夫,所有印度兵都被打倒在地上。

事后回忆,发现人在战火中,恐怕什么都来不及想,来不及想对错,来不及同情,甚至也来不及害怕,脑子里只有仇恨,仇恨都集中在枪口上……

第四天清晨,天还没亮,刘志文翻过一座山,终于看到山脚下般登的***。一路上,除了那座暗堡,没有再遭遇印军,可见印方对这条小路并不重视。就在这时,先头部队报告:向导不见了

门巴族老乡八成是看到暗堡那一幕,吓坏了,不知到达般登后又会是什么情景,所以钱也不要了。他地形熟,别说找条岔路跑掉,就是随便躲进山沟山洞甚至树丛里,刘志文们上哪去找?

离开向导,刘志文们才发现小道找不到了。脚下处处是悬崖峭壁,般登近在咫尺,部队却没法下去。

早上6点钟,般登方向枪炮声响成一片。显然是正面部队准时发起总攻。可刘志文们师这两万人还在山腰上打转转。这时,不知谁想起从独立旅缴来的尼龙绳,赶紧命令战士们交出来,集中到一起,点火烧,接长,几股细绳纽成粗绳,找崖矮些坡缓些的地方,一根根垂下去,战士们抓着绳子往下滑。大约8种,刘志文们师总算在般登后面打响了。

说实话,般登战役究竟多么激烈,刘志文并未亲眼看见。在半山腰只听见雨点般密集的枪声和震天动地的炮声,看见刘志文们的迫击炮弹带着硝烟飞向城中。等刘志文们滑下山坡随着部队进城,炮声已经停止,枪声也变得零零星星。显然,战斗已经结束,印军很快被打垮了。

刘志文是翻译,参加审问俘虏,这才知道,印军研究过刘志文军的战术战例,知道刘志文们在大规模进攻前通常会派小股部队穿插渗透,搞“奇袭白虎团”,所以预先做了准备,可惜他们过于迷信喜马拉雅山天险不可逾越,设想刘志文军可能会事先派小股部队渗透潜伏,人数不可能太多,更不可能携带重武器,所以只留一个营随时待命。刘志文们的部队刚从后面打响,那个营就扑了过来。他们万万料不到,从后面包抄过来的竟是一支两万人的整师。

前面说过,那次反击战,军委制定的指导思想是:斩头断尾,中心开花。般登正好是印军防线的中心。这里被切断,印军全线首尾不能相顾,防线立时崩溃。更重要的是:刘志文军实施大规模长途迂回穿插,部队仿佛“从天而降”,把印军的“胆”吓破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军队是从哪出现的,更不知中国军队还将从哪出现,于是就出现了人们广为传说的那种场面:枪声一响,印度军队撒腿就跑,追都追不上。

第十一卷 霹雳弦惊卷

第十九节  兵贵神速 五

这种情况下。第一师师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全师与印军做更多的纠缠。直接向新德里进军。由于事出突然,第一师师长并没有请示前指,只是简单的打了一报告,然后就直接开拔。

宋兵策在收到了这个电报之后,毫不犹豫的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然后将这一情况转给了赵刚。赵刚很快就回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给宋兵策开了绿灯。于是第一师就想下山猛虎一样扑向了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共和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东经77度,北纬28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阔的恒河平原。新德里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作为德里中央直辖区,它既包括饱经沧桑的老德里又包括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新德里,统称德里。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主要语言为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旁遮普语。

关于“德里”一名的来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德里是根据孔雀王朝的一位国王“德鲁”的名字演变而来,它是“德鲁”的变音;另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0世纪,这个城市就以因陀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