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王师:刘伯温 >

第70章

帝王师:刘伯温-第70章

小说: 帝王师:刘伯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伯温张着已经看不到牙齿的口,许久,才缓缓地说:“大概是说过这样的话吧。但我不明白,哪句是假话。”宋濂谦虚地一笑,说:“我的文才不如你啊。”刘伯温急忙摇头,那颗苍老的头颅摇摇欲坠。他说:“这是真话,我不如你。”宋濂一脸的严肃,从身边拿出一首长诗来,说:“你的这篇诗歌代表了你最高的成就,我望尘莫及。”

刘伯温看过去,那是他前不久作的一篇,名为《二鬼》。这是一篇洋洋洒洒1400余字的诗歌,正如宋濂所说,它是刘伯温诗歌中最光辉的篇章。诗中以“二鬼”喻他和宋濂,“天帝”则指的是朱元璋。通过离奇变幻的神话故事夸张他们要在动乱中重建儒家封建秩序的幻想,也说明了他们受到朱元璋的牢笼豢养、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我们想要理解才子刘伯温,不必去看他所有的文章诗歌,只需要看这一篇就足够了:

忆昔盘古初开天地时,以土为肉石为骨,水为血脉天为皮。昆仑为头颅,江海为胃肠,嵩岳为背膂。其外四岳为四肢,四肢百体咸定位,乃以日月为两眼,循环照烛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勿使淫邪发泄生疮痍。两眼相逐走不歇,天帝愍其劳逸不调生病患,申命守以两鬼,名曰结磷与郁仪。郁仪手捉三足老鸦脚,脚踏火轮蟠九螭。咀嚼五色若木英,身上五色光陆离。朝发汤谷暮金枢,清晨还上扶桑枝。扬鞭驱龙扶海若,蒸霞沸浪煎鱼龟。辉煌焜耀启幽暗,燠煦草木生芳蕤。结磷坐在广寒桂树根,漱咽桂露芬香菲。啖服白兔所捣之灵药,跳上蟾蜍背脊骑。掐光弄影荡云汉,闪奎烁壁葩花摛。手摘桂树子,撒入大海中,散与蚌蛤为珠玑。或落岩谷间,化作珣鳌H耸暗贸哉撸匾苌髁殹D谕庑枪俑髦爸埃┯辛焦砹窖壑缫钩は嘧贰S形锢囱诜福焦硭婕椿拥额搿=葡后∮肜涎唬屯菲疗凼梗桓移鹨馕槠邸L斓哿焦恚莘帕焦砣思鋳帧R还沓税坠罚呦蛑乒庙丁i澈庸模搅狡欤禄食跗侥裂蛉海胙蚴橙饪谖橇鞲嘀H慈胩焯ㄉ剑袅交⑻各狻6以涫〗鹈餮揖蛲燎笄磔凇Q屹甓错故赫郏鹞灏俾藓喊胍共Υ坛逄旆伞R还沓税柞梗右郧嘌蚯嗤贸嗍蠖愦痈蟮莱鑫髑澹肷傥ⅲ∠坛亍I砥锴嗵锖祝ゲ汕嗵镏ァO啥汲喑侨粗鳎镳紧璺锢磁闼妗I衲耷宄停ぱ挑留疗軘纭r懔刁匣⒒髦柘蟪鑫璞挤胍摹A焦碜源犹焐媳穑鸷蟮缆纷韪舨坏孟辔胖:鑫藕阶樱此狄蛞馈A焦砀鹘栉剩贾嗳ソ辉叮蔚貌灰幌嗉鹎榇省G榇什坏眯穑傻貌幌嗨肌O嗨既思湮迨辏吹痔焐衔迨丁:鋈挥钪姹洳钜欤侣溲┍戾印v仅旧仙阶骺哐ǎ咄飞墙怯嗅v愕粑岔秸劬搠〗牛罾彻顾婚埂2笄雇魇刚龀蜒郑虼笕缥桶唬虺と缥O蛇。光烁烁,形躨躨。叫鹿豕,呼熊罴,煽吴回,翔魌魑。天帝左右无扶持,蚊虻虱蝇蚋蜞,噆肤咂血图饱肥,扰扰不可挥,筋节解折两眼眵,不辨妍与媸。两鬼大惕伤,身如受榜苔,便欲相约讨药与天帝医。先去两眼翳,使识青黄红白黑。便下天潢天一水,洗涤盘古肠胃心肾肝肺脾。却取女娲所抟黄土块,改换耳目口鼻牙舌眉。然后请轩辕,邀伏羲、风后力牧老龙告泰山稽。命鲁般,诏工倕,使丰隆,役黔羸,砺釜凿,具炉锤,取金蓐收,伐材尾箕。修理南极北极枢,斡运太阴太阳机。檄召皇地示,部署岳渎神,受约天皇墀。生鸟必凤凰,勿生枭与鸱。生兽必麒麟,勿生豺与狸。生鳞必龙鲤,勿生蛇与。生甲必龟贝,勿生蝓与蜞。生木必松楠,生草必荠葵,勿生钩吻含毒断人肠,勿生枳棘覃利伤人肌。螟蝗害禾稼,必绝其蝝蚔。虎狼妨畜牧,必遏其孕孳。启迪天下蠢蠢氓,悉蹈礼义尊父师。奉事周文公鲁仲尼曾子舆孔子思,敬习《易》《礼》《乐》《春秋》《诗》。履正直,屏邪欹,引顽嚚,入规矩。雍雍熙熙,不冻不饥,避刑远罪趋祥祺。谋之不能行,不意天帝错怪恚,谓此是我所当为,眇眇末两鬼,何敢越分生思惟。呶呶向瘖盲,泄漏造化微。急诏飞天神王与我捉此两鬼拘囚之,勿使在人寰做出妖怪奇。飞天神王得天帝诏,立召五百夜叉,带金绳,将铁网,寻踪逐迹莫放两鬼走逸入崄巇。五百夜叉个个口吐火,搜天刮地走不疲。吹风放火烈山谷,不问杉柏樗栎兰艾蒿芷蘅茅茨,燔焱熨灼无余遗。搜到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仞幽谷底,捉住两鬼眼睛光活如琉璃。养在银丝铁栅内,衣以文采食以麋。莫教突出笼络外,踏折地轴倾天维。两鬼亦自相顾笑,但得不寒不馁长乐无忧悲。自可等待天帝息怒解猜惑,依旧天上作伴同游戏。

仙鬼门徒

1374年的春天,刘伯温在宋濂的陪伴下到紫金山游玩。他已玩不动,不停在动的只是他的思维。就是思维,现在也是在做反向转动。刘伯温有意识地让自己跳进回忆的陷阱中,不想爬出来。

他对宋濂说:“紫金山气势雄伟,是座帝王之山,和其他的道教仙山泾渭分明。”他说,年轻时他在栝苍洞天游玩,山上有座紫虚观。很久以前,观里有个叫徐泰定的道士,经过多年修炼后,突然有一天骑着仙鹤飞入云霄,做神仙去了。

他还说,他年轻时在青田山里,看到一只只仙鹤从山中飞起,一直飞进云层中消失不见。据说,那些仙鹤都是接引使者,谁能乘坐它们,谁就会成为神仙。

在温暖的回忆中,刘伯温想起了青田山中的石门洞,世人说,就在那里他得到了天书。不过刘伯温太老了,对这件事一点都不敢肯定。不过有件事他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在天台山上清玉平洞中,他遇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两人很快就成为道友。有一天,月光如水,探进洞中,老道士坐忘良久,突然叹气道:“其实多年以前我也是红尘中人,而且还在科举考试中中过举。”刘伯温问他是哪一科,道士说:“这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那一年中进士的人中有晏几道。”刘伯温大吃一惊,晏几道是北宋时期的人,也就是说,这老道士如果没有撒谎,已经有三百多岁了。

老道士继续说:“我中举后无意仕途,隐居山间,参悟神仙之道,终于在昨天被我参悟,我将要驾鹤西去,今有一奇书,我赠与你,希望能对你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

刘伯温等老道走出山洞后,打开那本奇书,乃是《火攻阵法》。随便翻了几页,发现是自己即使超越想象力的极限都无法联想到的火攻技巧。刘伯温跑出山洞,就在他面前,起了一阵发光的微风,那位道士正在飞升,并且挥手向他告别。那一天,刘伯温清晰地记得是1347年阴历三月八日。

宋濂“哦”了一声,指出这个故事的虚假处:“三月八日哪里来的月光?”

刘伯温茫然若失,想了想说:“那就是我记错日期了,或者是,那天根本没有月光。”

宋濂笑着问道:“如果这件事是真的,你真的认为那个老道士飞升成神仙了?”

刘伯温说:“神和仙可不是相同的,世界上没有神,但有仙。古人认为,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始。但天地万物是‘气’所形成的,根本就不是神所创造的,所以世界上没有神。仙和神不同,仙是有的。”

宋濂问:“你怎么知道有仙?”

刘伯温回答:“看物啊。比如狐狸,是野兽;枫树,是植物,这两种物都能怪变。人是万物之灵,当然更会变。所以说,仙人,只是人的怪变而已。怪变可有,但很少,所以你很难见到仙。”

宋濂再问:“仙会永远不死吗?”

刘伯温回答:“这怎么可能?天以其气分而成为万物,人只是其中一物,只要是物,就是有机生命,那就注定有生有死。所谓仙人,不是可以长生不死,而是能活得久一点。我曾写过一首《古歌》,就是我的神仙观:旧花欲落新花好,新人少年旧人老。佳人见此心相怜,举觞劝我学神仙。我闻神仙亦有死,但我与子不见耳。只言老彭寿最多,八百岁后还如何?”

就在宋濂和他谈话的那天晚上,刘伯温坐在庭院中,开始行道教的“坐忘”之功。很快,他就陷入梦幻状态,在外人看来,坐忘之功达到巅峰状态时,人的灵魂会沉睡,物我两忘,雷打不动。

刘伯温至少有十年不曾修行“坐忘”之功,这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没有时间。如今,他有了时间,当他坐在那里,进入坐忘状态后,周围的一切立即模糊起来。他睁开眼,黑夜成白昼,庭院里起了白色的雾。他看到有几个道士推门进来,径直走向他。

刘伯温注意到共有七个道士,他们穿着靓丽的道袍,飘飘如仙。走在最前面的道士向他鞠躬,带着灿烂的笑容问他:“还记得我吗?”

刘伯温根本不必用心回忆,因为在他记忆的海洋中,有一块道家的宝地,那里的太阳永不会落下去,永远照耀着那些人和那些事。他说:“我记得你,你叫张玄中,当年我被元政府羁管绍兴时,我曾到宝林寺游玩,就在那里,你我相遇,从此成为好朋友。”

张玄中点头,说:“你那时心情沮丧,一心想要和我修道,想不到的是,造物弄人,你最后还是步入红尘,成就如此大业。”

刘伯温怅然若失,喃喃地说:“现在如此,何谓大业啊?”

在张玄中后面的道士闪了出来,仰天长啸,问刘伯温:“还记得我吗?”

刘伯温不需去认真辨认,只看他那放荡不羁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张雨。张雨是元代茅山派道士,据很多人说,张雨一生都和僵尸打交道,这也难怪,茅山道士本来就是捉僵尸的专业户。张雨不仅有捉僵尸的本领,在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层面上,也有非比寻常的建树。他能在元大都结交无数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证明。

刘伯温清晰地记得,他在江浙教育部门工作的1349年,在一次游览西湖时遇到了张雨,二人相谈,刘伯温就确定这是两人伟大友谊的开始。张雨飞升前,曾要刘伯温答应给他写墓志铭,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之深。

刘伯温一面回忆他和张雨那些美好的时光,一面看其他的道士。他看到了吴梅涧,那位在刘伯温读书时代就把刘伯温看成是朋友的吴梅涧,看到刘伯温苍老的面容,不由得叹息不已。他说:“光阴真可怕啊。”刘伯温说:“幸好,它很快就不会折磨我了。”

剩下的几个道士异口同声道:“刘伯温啊,你正在开窍啊。”

刘伯温去看说话的人,那是元末著名的道士梁惟适、王有大,还有詹明德。这三人都是刘伯温在道教人生中的精神导师。特别是詹明德,他曾在刘伯温被元政府多次抛弃后,劝说刘伯温要么彻底归隐山林,做一个无忧无虑的道士,要么就在心中栽种一颗意志的大树,让它生根发芽,等待英明的君主来大树下乘凉。刘伯温最终被动地选择了后者,他们的道士朋友们贡献颇多。

正当他和这三个人讲话时,突然一个年轻的道士从人群背后飘到了他面前。刘伯温吃了一惊,因为这人虽然穿着道袍,但穿得七扭八歪,而且,在他记忆中的道士里,没有这个人。

这人看出了刘伯温的惊讶,微笑着问:“你真不认识我了?”

刘伯温仔细辨认,实际上,他的眼睛在一年前已经看不清什么东西了,只是今天,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能看清一切。但他还是没有认出这个人来。

他抱歉地摇了摇头。那人从袖子里拿出一块木牌,木牌上写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刘伯温的记忆豁然开朗,惊喜地叫道:“你是朱升。”随之又恐惧起来,“你不是死了吗?”

朱升哈哈大笑,声如驴鸣。刘伯温就在他纵声大笑时,急忙整理自己的回忆,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升。

朱升的确死了。他死于1370年,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离世,因为他死在偏远的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他的老家。朱升在元末明初是和刘伯温并驾齐驱的人物,他在1357年被人举荐给朱元璋后,奉献了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缓称王,肯定是朱升的智慧,但高筑墙和广积粮,有人说是汪广洋的智慧。1360年,刘伯温来到南京献上《时务十八策》,朱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缓缓下降。他渐渐地成了朱元璋的谋士,而刘伯温则成了朱元璋的导师。刘伯温和朱升曾亲密合作过,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升也是随行的谋士之一。在后来“亲朱派”的努力下,刘伯温在鄱阳湖上的那些出神入化的智谋一股脑地扣在了朱升的头上,包括他救了朱元璋一条老命。

鄱阳湖之战,无论如何都是刘伯温一个人的表演,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