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 >

第5章

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第5章

小说: 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在商业领域也如此。那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学无术的人,成功的机会更大。
  有位商界的杰出人物这样说:“我的所有职员都从最基层做起。俗话说:”对工作有利的,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任何人在开始工作时如果能记住这句话,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一个刚跨入社会的年轻人随着自己地位的逐步升迁,一定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假如他能抓住这些机会,成功就是早晚的事。
  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要随时随地注意本行业的门道,而且一定要研究得十分透彻。在这一方面,千万不能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些事情看来微不足道,但也要仔细观察,有些事情虽然有困难险阻,但也要努力去探究清楚。如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能清除事业发展道路中的一切障碍。
  无论目前职位多么低微,汲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将对你的事业大有裨益。我知道一些公司的小职员,尽管薪水微薄,却愿意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到补习学校去听课,或者买书自学。他们明白知识储备越多,发展潜力就越大。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出门时间比在家时间还要多得多,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书籍、随时阅读。一般人轻易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用来学习。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和科学,都有相当见地。他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我相信他的付出会有回报。
  从一个年轻人怎样利用零碎时间就可以预见他的前途。自强不息、随时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
  有一句格言说:“只因准备不足,导致失败。”这句话可以写在无数可怜失败者的墓志铭上。有些人虽然肯努力、肯牺牲,但由于在知识和经验上准备不足,做事大费周折,始终达不到目的、实现不了成功的梦想。
  看看职业中介机构的待业者名录吧,多少身强力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这里登记,其中大部分人,因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而驻足不前、被人超越、丢了饭碗。这些人本来就没有深厚的根基,工作期间又不注意积累经验、增加才能,当然会被淘汰。
  比如这种人:在商店里工作多年,只会按顾客的要求拿东西,对商业一窍不通。他只是在挣钱糊口,不思考,不关心商品的特点和顾客的需求,如果他不被淘汰的话,只能当一辈子售货员。那些精明强干、善于思考的年轻人,却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一个行业的秘密,时机一旦成熟,就能独当一面。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个律师事务所任职三年,尽管没有获得晋升,但他在这三年中,把律师事物所的门道都摸清了,还拿到了一个业余法律进修学院的毕业证书。一切都是为了开办他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我还有不少在律师事务所的朋友,按从业时间来说,他们的资格够老的了,但他们仍然担任着平庸的职务,赚着低微的薪金。
  两相比较,前者立志坚定、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并能利用业余时间深造,他将获得成功;后者恰恰相反,不管他们是否满足于现状,他们这样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永无出头之日。
  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随时随地都注意磨练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情都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对于一切接触到的事物,他都细心地观察、研究,对重要的东西务必弄得一清二楚。他也随时随地把握机会来学习,珍惜与自己前途有关的一切学习机会,对他来说,积累知识比积累金钱更要紧。他随时随地注意学习做事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技巧,有些极小的事情,也认为有学好的必要,对于任何做事的方法都仔细揣摩、探求其中的诀窍。如果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学会了,他所获得的内在财富要比有限的薪水高出无数倍。
  在工作中积累的学识是他将来成功的基础,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财富。
  如果你真有上进的志向、真的渴望造就自己、决心充实自己,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人都可能增加你的知识和经验。假如你有志于出版业,那么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会帮助你了解书籍装帧的知识;假如你热衷于机械发明,那么一名修理工的经验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能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知识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加广博、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加开阔,也更能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常听到别人抱怨薪水太低、运气不好、怀才不遇,却不知道其实处身于一所可以求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大校园里。今后一切可能的成功,都要看他们今日学习的态度和效率。“
  第四章 环境
  永远只与成功者为伍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他树立理想和取得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是愉快的还是不和谐的,身边的朋友是经常激励你还是经常打击你,都关系到你的前途。
  大多数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它酣睡着,它一旦被外界的东西激发,就能做出惊人的事情来。
  可以激发一个人潜能的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是一句格言,也许是一次讲演,也许是一则故事,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朋友的一句鼓励……
  贝尔28岁时拜访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谈论“多路电报”试验,亨利对此不感兴趣。贝尔又提到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把包着绝缘材料的铜线缠成螺旋状,有间隔地通电,就能听到线圈上的嚓嚓声。这回,亨利打起精神了,他敏锐地感到,这个年轻人在谈一个有价值的现象。他要亲眼看看贝尔做这个试验。那天,街上刮着刺骨的寒风,老亨利却叫来马车,打算到贝尔的住所去。贝尔怕老人吃不消,便把仪器带来了。
  他们听到了电流通过铜线圈发出的声音。贝尔觉得,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让电报线传递人的声音,又说自己缺乏足够的电学知识,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一设想公之于众、让电学专家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亨利鼓励他:“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电学知识,那就去掌握它。你有发明的天分,好好干吧!”后来,贝尔写信给父母,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简直无法向你们描述这两句话是怎样地鼓舞了我……要知道在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电报线传递声音无异于天方夜谭,根本不值得费时间去考虑。”几年后,贝尔又说:“如果当初没有遇上约瑟夫·亨利,我也许发明不了电话。”
  别人的成功也会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在饭馆、俱乐部或其他场合遇到成功人士、听到别人成功的事迹,扪心自问:“我就不能做到吗?我就不能有这一天吗?”你会带着新的目标、新的想法、新的信心投入自己的事业。
  我知道一些年轻的乡村企业家开始创业时并不是非常成功,但在拜访过大城市的同行后,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动力,那些成功的大企业家刺激了他们的进取心。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专业人士身上。年轻的乡村医生参观了大城市的医院后,更加坚定了在医学界出人头地的信念。学生听完本专业大师的演讲,心中可能会燃起万丈豪情。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运动员与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位世界级明星的一次会面,也许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成功者总是与成功者交友,失败者也总是与失败者为伍,不幸的人吸引不幸的人,而散漫者的圈子里也都是散漫的人。
  小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就是缺乏雄心壮志和足够的激励,处在那种环境里,无法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人们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周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激这些乐天知命的人们。
  在印第安人的学堂里刊登着许多印第安青年的毕业照片,他们的神情与刚刚离开家乡时迥然不同,显得器宇轩昂、才华横溢,看起来能做一番大事业。但是回到部落中后,大部分人变成了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能够激励自己的环境,他们的潜能被埋没了。
  在你的一生中,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这对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
  第三篇 个人魅力
  第一章 信心和勇气
  你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取得成功
  一个人的成就,决不会比他自信能达到的更高。
  分析那些伟人的人格特质,可以看出:他们在开始做事之前,都充分自信。如果一个人不自信,那么他时刻会受到环境和别人的影响。
  如果你能成功地摆脱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因此,最终你也一定能成功。要知道,你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对这一点不要有丝毫怀疑。
  当杜邦在法拉格特将军面前陈述未能攻陷切斯特城的种种原因时,法拉格特将军加上了一句:“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你没有提到,那就是你不相信你能做成那件事。”
  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自己能做从未做过的事,就绝对做不成。只有领悟到这一点,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不断努力,才能称为杰出的人物。
  也许有人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者的料、成功不是为你准备的,对这些闲言碎语,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你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周围人对我们的判断,常常取决于我们的自我评价。对于那些非常自信的人来说,周围的人也会非常信任他;另一些人非常胆怯,从来不相信自己,无法独立做出判断,总是依赖别人的意见,对这种人,周围的人自然也不敢信任。
  如果一个人做事时充满了自主性,能够雷厉风行,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他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因为他是自信的。
  一个人可能在别人眼里显得过于自负,但在他自己眼里,无论多么自负也不为过。
  自我贬低的不良习惯对一个人性格的培养极具腐蚀作用,会打击他的自信心,扼杀他的独立精神,使他找不到生活的精神支柱。
  夏洛蒂的自信不仅帮助自己圆了作家梦,而且促成了两个妹妹的成功。
  她14岁时进入露海德学校。那时,她爱尔兰口音很重,衣着寒酸,长得不漂亮,严重近视(看书时鼻子几乎碰到书本,在户外活动中接不住别人抛过来的球),这些事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但是在课堂上、在集体活动中,她不失时机地表现了自己的优势,同学们很快就发现,这个瘦骨伶仃的穷丫头,她的学识、想像力和聪明才智是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连续三个学期获得校方颁发的银奖,并获得一次法语学习奖。渐渐地,她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还交了几个好朋友。
  她的妹妹艾米莉则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她入学时17岁,比别的同学大得多,个子也比别的同学高,除此以外,她遇到的问题和夏洛蒂当初遇到的一样。她被孤立、被嘲笑。日日夜夜与这些人生活在一起,成了她的噩梦,并使她感到耻辱。她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奚落自己的人,知道他们是一些平庸的人,不如自己聪明,但她不会像夏洛蒂那样主动证明自己。她根本不和同学们来往,又怎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呢。她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在学校熬了三个月,她就回家了。
  夏洛蒂的弟弟布兰威尔的情况更糟,他被送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这里,他连起码的自信都丧失了,因为比他画得好的同学多得是。在家里,他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现在,他怀疑自己根本没有绘画的天赋。他在伦敦的酒馆里花光了生活费,灰溜溜地回家了。情绪好转以后他又拾起了画笔,但是每当他看到别人的作品比自己的好,就把自己全盘否定,在沮丧心情的笼罩下重新考虑前途。他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写小说,但是一件事也没干成。
  而夏洛蒂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韧地跋涉。毕业以后,她成了母校的老师,她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职业,也懒得应付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于是,她笃定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志向——要靠写作挣钱、挣脱命运的桎梏。当她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忙里偷闲地从事创作,现在她不像小时候那样纯粹为自娱而写作,她要让作品出版。这期间,两个妹妹仍然在自己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