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8章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8章

小说: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式的盛况。
  香港一位影评家这样写道:“在一连串的打斗中,他有条不紊地扫荡尽所有对手。有一场戏令人久久回味,那是和大毒枭的喽口罗们打斗时,他把其中一人逼得贴在墙上,然后以惊人的臂力猛地一推,就把那个人打得穿墙而过,把墙上打出一个人形的空洞来……”
  李小龙也这样对记者说:“《唐山大兄》对我来说是一部至为重要的电影,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担任主角。……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成功,但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竟会是如此巨大的成功。”他还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在香港国语片中代表一种新的趋向。我的意思是说,观众喜欢的不只是大打一场的电影。如果运气好的话,我希望能拍出一部适合于各个阶层的电影,就是那种外行看热闹,而内行看功夫的电影。到现在为止,大多数国语片都非常肤浅,只有一面。在《唐山大兄》里,我就试过我的那种想法。我演的角色是个非常单纯而爽直的家伙,比方说,你告诉他什么,他都会相信。但最后当他发现自己被人利用之后,就火气大发。这不是一个坏角色,但我不要总是演这种人,我宁愿扮演较具深度的角色。”
  《唐山大兄》打破了当时香港的票房纪录。当时保持最高票房纪录的港产影片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它在九个星期内卖了230万港元。《唐山大兄》未满三星期就破其纪录,单在香港一地上映就赚了350万港元。这部电影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嘉禾”在创业之初便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大步。
  李小龙为“嘉禾”拍的第二部电影是《精武门》。剧情背景是1908年的上海滩,李小龙在片中扮演《精武门》首领、大侠霍元甲的高足陈真。全片叙述陈真如何追查师父的死因,以及为师父报仇的整个过程。影片的结局是陈真被围困在日本武馆,日本武士向其开枪,陈真纵身凌空迎接子弹壮烈身亡。在《精武门》的拍摄中,“嘉禾”基本上兑现了李小龙最初提出的一些条件。比如他在摄制中享有更多的权力,他还把他在美国的截拳道弟子罗勃碧加邀来香港,饰演片中的俄国拳师。
  这部电影的编剧仍由倪匡和罗维合作。由于李小龙经常对罗维的导演工作横加责难,使两人关系变得越发紧张。
  的确,《精武门》的武打戏比《唐山大兄》要精彩得多。李小龙在片中首次使用双节棍,此外,在激烈的打斗中,他还首次发出独特的叫声,有点像猫被猛踩了一下尾巴发出的厉叫,又有点像鹰类攻击猎物时的激啼,总之非常独特。这是李小龙有意设计的,他在真正的比武搏击中,从未发出过类似的叫声。
  《精武门》公映后,最初两星期的票房收入已达400万港元,比《唐山大兄》19天的总收入高出50多万港元。在新加坡,15元一张的门票被炒到27元。在菲律宾,《精武门》在影院连续上映了6个月,以致菲律宾颁布限制进口影片的政策,以维护本国电影的利益。《精武门》的剧情带有明显的反日倾向,但在日本同样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美国,《精武门》和《唐山大兄》两部片子,共取得60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
  《精武门》再度打响之后,李小龙向记者发表了如下言论,他说:“我从不只依靠打架去完成我的电影角色,虽然东南亚的观众喜欢我这样做。我更注重自己的性格和形体的展示。我不是在演戏,只是在进行自我表现。所以,谁要是试图模仿我打斗时的叫喊和表情,那不过徒然使自己变得滑稽可笑罢了。我并不承认我在电影中宣扬暴力,我称之为武打。任何武打片都在某种程度上介乎真实与想像之间,如果我演得完全真实的话,观众会说我是残暴而嗜血的人。我完全可以把对手撕成碎片或者把他的内脏掏出来,但我不会表演得那么刺眼。我认为我在东南亚是负有使命的。观众需要教育,而一个教育者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正是我现在所做的事,能否成功尚须待以时日。”
  1972年夏天,李小龙在香港九龙塘买下一幢拥有11个房间,名叫“栖鹤小筑”的洋房,他们夫妇、孩子以及仆人都住在这里。直到李小龙去世,莲达才带着孩子回美国定居。
  拍完《精武门》,意味着李小龙与“嘉禾”契约的终结。于是,港台各制片公司都想和他签约,但遭到了他的拒绝。这时,他想牵头干一件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组建香港演员工会。
  李小龙发现,香港的影业老板根本不把演员当作人,没有休假日,没有作息时间,演员的正常权益没有任何保障。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拍就是七天,天天都在打,一方面,是会感到疲劳;另一方面,心情也会不大好。我认为,每个星期应该只拍五天戏,有两天假期休息。美国拍片就是这样,而且每天最多拍九个小时。”
  另外,李小龙对香港部分明星类似农夫的“套种”方式持批评态度,他说:“这里有些明星一天拍三组戏,日夜不停。我以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在美国,不会有两部片同时拍摄的,总是拍完了一部再拍第二部,否则的话,精神不能集中,无法好好地去表现剧中的角色,一定会影响到影片的质量。”他说,如果是演员情愿这样做的话,那么他认为以这种方式多赚钱也是毫无乐趣的。
  李小龙呼吁成立香港演员工会,并承诺捐出一笔可观的钱作为活动经费,但最终因没有多少人响应而放弃了。
  本来,李小龙还答应为“嘉禾”主演第三部电影,片名叫《冷面虎》,但由于李小龙这次彻底和导演罗维闹翻而没拍成。
  李小龙表示以另一种形式与“嘉禾”合作,即他要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再跟“嘉禾”合股拍电影。邹文怀已经摸透了李小龙的脾气,认为事情既不可逆转,就应该顺着它,因此以积极的态度促成李小龙的愿望。李小龙的公司名叫协和制片公司,没有制片厂和写字楼,拿现在来说,其实就是一家“皮包”公司。但是,这家公司却推出了李小龙的第三部影片《猛龙过江》,并再次引起轰动。《猛龙过江》是香港第一部到欧洲拍摄外景的功夫片。片中的武打较前两部又有新的突破。李小龙手中的双节棍变成一对,而且用了奇门暗器——飞镖。
  李小龙请来师友兼门徒的世界空手道冠军罗礼士,与自己演对手戏。当时,李小龙和罗礼士都处于体能和技能的巅峰期,因此他们二人的格斗,就是东、西两种武术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较量。片中格斗的高潮发生在古罗马的圆形竞技场,惟一的观众是一只小猫。行家评论说,这是一场毫无花哨意味的真功夫的格斗,是功夫片诞生以来最经典的场面。1972年12月30日,《猛龙过江》开始在香港公映,其票房收入超过500万港元。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部影片的主演、编剧、导演都是李小龙。当时,不少行内人士对李小龙的导演艺术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他可与功夫片星级大导演罗维比肩,在真实感方面还胜过罗维。
  1973年,李小龙遇到一系列不顺心的事。先是与罗维闹翻,以致发生“罗维报警”事件;接着他回了一趟美国,然后悄然返回,可能没有实质性收获;邵氏公司请他主演的影片《神龙》迟迟不开镜:“嘉禾”与他合作的影片《死亡游戏》拍了个开头,却莫名其妙地停机。
  《死亡游戏》是1972年秋季开始摄制的。按照李小龙的设想,是把全世界最杰出的武术家和运动家都拢到一块,合作参演这部影片,比如,他请来了菲律宾棍王兼美国棒球明星依鲁桑杜、美国职业篮球明星阿布杜尔·贾巴尔等人。
  由于“嘉禾”决定暂停合作,《死亡游戏》只拍了一些零散的镜头便搁浅。
  最后的作品这时,好莱坞首次邀请李小龙主演一部电影,这就是剧情平庸而美国味极浓的中国功夫片《龙争虎斗》。该片由华纳公司前任副总裁弗烈德·温特杜尔任制片,道具及美术设计家保罗希勒任助理制片。
  “嘉禾”老板邹文怀支持李小龙进军好莱坞,在他的支持下,华纳公司改变了单方面制作的初衷,改为华纳公司与李小龙的协和公司两家合作,制片资金由华纳公司负责,拍摄与制作在香港进行。剪辑好底片后,英语版的后期制作在华纳公司,国语版则由协和公司负责,票房收入按两种版本进行划分。
  这部影片的投资预算是60万美元,后来实际上超过了80万美元。
  1973年1月,华纳公司一班人马飞抵香港,包括制片人温特杜尔、保罗希勒,导演罗勃·高洛斯,演员杰凯利、约翰·萨克逊、安娜姬贝莉等人。其中高洛斯是好莱坞著名导演。
  拍摄期间,李小龙又与剧组有关人员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分镜头剧本是边拍边写的,操刀人是好莱坞资深电影剧作家米歇尔·艾伦。一开始,李小龙就对艾伦成见极深,认为他根本不懂中国功夫和中国的风俗习惯,因此常常对他出言不逊,后来发展到与制片人温特杜尔的冲突。李小龙指责温特杜尔在编剧人选上严重失策,认为让艾伦改写剧本,是存心要把影片弄得一团糟。
  艾伦忍不住反驳,说剧本中未把中国功夫写得规范传神,武术指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小龙气得暴跳起来,宣布立即炒艾伦的鱿鱼,叫他滚回美国去,还声称这一辈子再也不愿见到他。其实李小龙根本没有炒剧组任何人鱿鱼的权利。温特杜尔为了顾全大局,劝艾伦暂时离开了剧组。
  艾伦走了,谁来写分镜头剧本呢?
  李小龙大叫:“我来写!”真的一头扎进了写字间。李小龙好像只相信自己。但剧本最后还是由另一个人执笔,这个人是惟一能让李小龙信任的施里芬,他是从美国专程赶往香港的。
  当时,艾伦仍住在九龙的酒店里,暗中参与剧本的写作,因为剧本的前半部是他写的,施里芬在许多问题上仍需与他商量。
  一天,李小龙在九龙街头看见悠闲散步的艾伦,十分吃惊,正要追上去喊什么,艾伦连忙溜之乎也。李小龙找到温特杜尔,向他大发雷霆,要他立即买机票让那家伙“滚回美国去”。就这件事,后来艾伦伤心地回忆道:“平心而论,李小龙确实是个完美主义者,一切都想弄得好上加好。可我无法忍受他的作风,在我看来,他不仅像个暴君,而且像个疯子。”
  《龙争虎斗》计划在四个星期内拍完,但事实上拍了十个星期。真可谓好事多磨,这部电影终于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较为成功的好莱坞式的中国功夫片。
  在这部影片中,李小龙展示的功夫有些新意,他的动作比过去更明快,更耐看。全片高潮处,李小龙独战群雄,他的拳脚、双节棍、长棍及菲律宾杖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由于是中美双方联合摄制,该片在风格上不甚统一和谐,不少地方给人不伦不类的印象。仅从剧本来看就有点“不土不洋”的味道。该剧套用深入虎穴查奸除魔的模式,剧情梗概是这样的:一名姓韩的少林武术的叛逆(石坚饰),来到一座荒岛立寨,干起贩卖海洛因的不法勾当。警方须查证核实,并将韩缉拿归案。但由于韩严禁任何人携带枪支进入海岛,便只能派徒手功夫高强的间谍深入虎穴完成此项艰巨任务。于是,警方来到少林寺,邀请一位姓李的高手(李小龙饰)出山。李的师父(乔宏饰)也有意清理门户,以正佛门戒律,故批准李前去查证除奸。
  从以上简介便可看出,警察、海洛因、毒贩等是西方打斗片中的要素,而少林寺、功夫高手、师父等则是港产功夫片中的要素,加在一起便“不洋不土”。而占岛为王的毒贩禁止外界人士带枪进入,警方居然求助少林高手,就更令人感到破绽百出了。难道荷枪实弹的警察还能被一个玩“空手道”的毒贩阻止吗?
  难怪李小龙对这部影片的剧本百般挑剔。只是他无法听到或看到世人对这部电影的任何评价,因为他在这部电影公映前的一个月,便突然死去了。
  1973年7月21日,香港报纸几乎千篇一律登载了这样的头条新闻:“当红功夫巨星,年仅32岁的李小龙,昨日深夜11时30分,在伊莉莎白医院暴毙。李小龙昨晚在家中突然晕倒,李妻莲达急送伊莉莎白医院急救,不幸不治而亡。医院方面未能确定死因,其尸已暂安放殓房,待医官开剖验尸结果……”
  次日,即7月22日,《新星日报》爆出另一说法,称“本报独有可靠消息,李小龙死前昏迷地点,是在姓丁明星香闺内”。该报详细介绍说:“前晚7时左右,李小龙在丁某明星家中‘闲谈’,未几,李小龙以头痛不舒服为由,在该明星睡房里休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