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53章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53章

小说: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姐”自1985年选举以来,进入五甲和其他奖项的美女也有数十人,在“亚视”当局的重视和支持下,“亚姐”们经过密议,决定像“无线”那样,也成立一个美女会。经历命名、选举、成立等程序后,又经过一番筹划,选举利智为正会长,翁虹等四人为副会长。“亚姐”们曾一度为给自己这个美女组织起名而伤透脑筋。有句俗话说:“不怕入错行,只怕起错名。”这表明香港人对名称的重视。“亚姐”们立志要给自己的组织起个好名字,认为这个名字和“无线”的“慧妍雅集”相比,应该字面更好看,含义更佳妙。最后大家决定,去请香港文化界名人、武侠小说名家查良镛博士为其起名。查博士三思之后,为其起名为“仁美社”。
  “亚姐”们对“仁美社”这个名称左看右看,觉得很不够味。问题似乎不在于“仁美社”三个字比“无线”的“慧妍雅集”少了一个字,而是在于“社”字上面有点问题。
  “亚姐”们深怕日后被那些无聊文人、“八卦”记者断章取义,称其为“社女”而自惹烦恼。在香港,所谓“社女”是指风尘女子,曾经有部描写社女生涯的电影叫《社女》。有鉴于此,“亚姐”们认为非在“社”字上狠下工夫不可。又一番讨论之后,将会名改为“仁美清聚”。后来,又觉得“聚”字过于俗气,聚者,有纠合、聚会、聚餐、物以类聚等含义,并无风雅之意。几经推敲,“亚姐”们便将“聚”改为“叙”,取清叙、清谈之意。这样便有了优雅感。“亚姐”会名最后终于敲定。
  “亚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林百欣主持拨出30万元作为活动费用,许多社交界的名流和娱乐圈名人应邀参加。
  第十二章 今夜星光灿烂
  香港娱乐机构年年都会启动“造星工程”,使得香港娱乐圈新人辈出,星光灿烂。王菲、郑秀文、郑伊健、梁咏琪、吴倩莲、陈慧琳、朱茵、莫文蔚、杨采妮、张柏芝、谢霆锋、林心如、李玟等成了新一代偶像级明星,掀起一股新的“追星”热潮。
  王菲16岁从北京到香港,凭天赋迅速走红歌坛。她形象多变,充满挑逗意味的装束,曾引起人们各种议论……她就是香港歌坛的跨世纪之星王菲。
  1971年8月8日,王菲出生于北京。加入娱乐圈后,王菲起了个艺名王靖雯,现在她的艺名已被人们淡忘,而她的本名却越叫越响。
  王菲的爸爸是煤矿工程师,长期在外地工作,妈妈是某文工团的一名女高音歌唱家,也常常到外地演出。因此,王菲出生不久就被交托给隔邻的大妈照看。大妈是个好心人,她自己也有七个儿女,但对王菲仍然十分疼爱。于是王菲就把小孩子固有的对妈妈的依恋移到了大妈身上。后来,大妈有了外孙,就将王菲送到了托儿所,到星期六大妈才接她回去。于是,王菲这惟一的感情依托也失去了。王菲感到十分孤独。有一次,她病了,发高烧,头上长了许多疮,大妈知道后忍不住把她接了回家,怕枕头压着她头上的疮,就抱着她睡。直到现在,王菲仍然十分感激大妈对她的爱。托儿所的日子是漫长而灰暗的,王菲哀求妈妈不要送她到托儿所去,妈妈不答应。因为妈妈怕影响大妈照看自己的孙子。大妈后来又添了一个孙子,妈妈就把王菲寄养到上海的姨妈家。
  王菲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家人分离,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哭也没用,她变得更加沉默,而且学会了把喜怒哀乐深埋在心里。姨妈家并不富裕,她印象最深的是常吃一些烂了一点的水果。
  两年后,6岁的王菲回到了北京,终于和爸爸、妈妈及哥哥团聚。虽然妈妈没有给王菲太多的母爱,但却遗传给了她一副好嗓子,还有对歌唱艺术的热爱。从小学到中学,王菲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歌唱比赛。但是妈妈却反对她唱歌。不过,王菲还是很执著地唱自己的歌。
  歌声伴着她渐渐长大,她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一双眼睛又大又亮,一汪秋水似的,又隐约含着几分迷惘。
  1987年底,18岁的王菲和妈妈一起来到香港,与在香港工作、生活了多年的父亲团聚。
  作为移民,他们日子还算过得去。但王菲感到不快活,因为离开了北京,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没朋友、伙伴,尤其广东话难学,语言上的隔阂,使本来就认生的王菲倍觉孤单。
  由于王菲一直喜欢唱歌,不久朋友介绍她拜戴思聪老师学歌。老师觉得很有信心。两年过去,戴老师带她去找唱片公司,从此,王菲由一个爱唱歌的女孩正式成为签约歌手,步入香港演艺界。香港“宝丽金”的负责人程小宝第一次看到王菲时,王菲还不太会说广东话,而程小宝自己也不太会北京话,两人艰难交流了20分钟。程小宝想,反正唱歌的人要在录音室见真功夫,老谈下去没有用处。第二天进录音室,听了一会儿,程小宝当场就签下了王菲。
  陈小宝说:“她是那种只要是做唱片的,一定会赶快签下的歌手。”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台湾代理福茂公司负责人张耕宇的身上。程小宝早就在他面前提过王菲的优秀,张耕宇当时的心思完全放在所要培植的台湾歌手身上,直到一次拿了一叠CD回来,听到王菲的歌声,就立刻打长途电话给程小宝,开始洽谈签约王菲的细节。
  张耕宇对王菲的形容是“全面性的歌手,娴熟于各种演唱技巧,可以做各种的变化转折”。1989年她顺利推出第一张个人唱片,其中的《YOUREMYEVERYTHING》叫人耳目一新,得到“生力军女歌手”铜奖。从此她开始在香港乐坛崭露头角。1990年出了第二张个人专辑,又夺得年度“叱咤歌坛女歌手”铜奖。
  刚有一个好的开始,她却突然要跑到美国去读书。
  老板对她说:“你的可塑性很高,嗓音又有种特殊的味道,是不难出头的,现在离开很可惜啊!”她感谢老板的欣赏,但还是去了美国。
  王菲回忆说:“当年只是想出去走走嘛!我家有很多亲戚在加州,还去了纽约,因为听许多人说那儿很有趣,就想去认识一下。这次去美国对我的心情当然有帮助,因为在香港就是工作,但工作不一定就是想做的事,心情很紧张,去美国走了一趟之后,心里舒服很多。”
  当年她去美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她感到压力很大,忍受不了别人对她的评头品足。但只过了半年,她又突然飞回了香港,重投娱乐圈。
  不过这时她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执著于别人的评价了。她说,在美国,尤其在纽约,人们的打扮和言谈举止,都力求体现自己的个性,都充满信心,毫不介意别人的看法,所以他们生活得很开心。她似乎得到了很大启发,加强了自信,决定重投乐坛发展。
  回港后,1992年,她出了第四张专辑,其中一曲《容易受伤的女人》横扫千军,成为当年夺得各项奖项的金曲。声势之盛,无人能出其右。
  l993年,由她自己填词的作品《执迷不悔》又获得多个奖项。
  1993年下半年,随着第六张《十万个为什么》的推出,她也举办了首次个人“万人帮王菲演唱会”,象征着她的实力和知名度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接着陆续推出多张唱片,均大受欢迎,代表作有《执迷不悔》、《流非飞》等等。
  1994年,因为没有了签证上的困扰,她终于到了台湾。4月,推出了她的第一张国语专辑《迷》。
  总之,1993年至1994年,王菲迅速走红,成为香港乐坛的一线歌手,各种大奖接踵而来,唱片销量更高居香港女歌手的榜首。
  除了唱歌,她还拍了广告片和电影《重庆森林》,同样好评如潮。
  1994年底,她先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开了七场巡回演唱会,回香港后就在红堪体育馆举行个人演唱会。在“红馆”开“个唱”是香港每个歌手的梦想,也是对歌手综合实力及受欢迎程度的真正考验。
  歌迷早早就掀起了买票热潮,主办商看准歌迷的期待心情,选择王菲演唱会为加价演唱会,票价由350港元升至380港元(上一次加价是张学友演唱会),从此也可见他们对王菲的信心以及她当时在歌坛受欢迎的程度。尽管票加了价,歌迷仍热情不减,演唱会原来准备开十场,由于歌迷踊跃,结果加开了八场,打破了香港女歌手首次开个人演唱会的场次纪录。王菲由此登上了歌唱事业的一个高峰。
  王菲的造型,一直是香港的热门话题。在香港的舞台上,她穿过短小的上衣,整条透明的裙子,里面一条小运动短裤;也穿过全是洞眼的绿军装,隐私处则用淡色衬底,从视觉而言,显然带有挑逗意味。
  她有时会把头发弄成“菠萝头”,有时又梳几条小辫,有时会长发披肩,有时又会剪成短短的“男仔头”,还把黑发染成粉红色……在穿着上,她有时会出人意料地穿上不称身的长袖大毛衣,戴上毛帽在荧屏上亮相,有时又会很大方地穿上毛短裤罩上透明的薄纱上台领奖。大家都赞她的歌,但形象的“出位”却带来截然不同的意见。欣赏者说:“如果香港没有王菲,也许我们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巴黎最前卫的时装,也没法将其在本地普及化。王菲是最能掌握时尚脉搏的女人,她绝没有挑逗的意味,举手投足之间绝无妖媚,给人的倒是一种冷艳、冰凉的感觉。”
  反对者则说她古怪,做作,太过分。而多数人则承认,王菲的出现,总会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面对外界的议论,王菲一概不理,她说每个人的打扮都应有自己的风格,她并不想成为潮流的先驱,只是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罢了。
  王菲做事也喜欢我行我素,这一点曾使她的经理人公司及唱片公司伤透了脑筋。
  据保守估计,王菲每年最少为她签约的新艺宝唱片公司带来近3000万港元的利润,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1996年10月31日,她与“新艺宝”的合约到期,为了留住她,唱片公司对她百般迁就。比如王菲不喜欢宣传,唱片公司就尽量减少她的宣传活动,除非是一些大型活动,才会配合她的经理人陈家瑛努力说服她参加。1995年,王菲说开完个唱会很疲劳,感到工作压力太大,腰部也旧病复发,申请放假,公司无奈只好同意。王菲回到北京却一休就是几个月,其间只参加了事先已安排好的新加坡和台湾的演唱会。为了使她专心录制新唱片,唱片公司只好把一批人马拉到北京,就着她,为她录制唱片,公司副经理还亲自到北京督阵。
  1996年1月,香港乐坛照例举行总结上一年度成绩的颁奖典礼,但王菲提前宣布不参加领奖,她的公司只好代她去领。
  在王菲心目中,或许爱情才是第一位的。她的前任男朋友窦唯是北京的歌手,所以她一有机会就飞回北京。据说,当时窦唯一人在北京住一间面积不大的普通平房,房内设施十分简单,连卫生间都没有,得上公厕。而王菲却觉得这是她最温暖的家。
  窦唯和王菲的感情很好,王菲在香港开个人演唱会时,窦唯曾专门赴香港为王菲的《誓言》作笛子伴奏。王菲在北京时,有一次窦唯要赶录唱片,王菲就手捧一本小说,静静地坐在录音室外等候。
  从1990年到1996年,王菲出了《舞会那天》、《执迷不悔》、《天空》等十多张唱片,加上拍广告、拍电影、开演唱会的收入,大约赚到了7000万港元。
  王菲说过,多年来她一直没能融入香港社会,她认为香港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她更喜欢北京。
  王菲在感情上也我行我素,在为窦唯生下女儿窦靖童之后,二人公开分手,不久即与歌坛新秀谢霆锋出双入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郑秀文郑秀文刚开始露头便被“无线”的华星公司封杀,在经理人帮助下转投“华纳”,趁王菲生孩子淡出歌坛,迅速红到极点。1996年,她曾与彭羚有过一场谁是歌坛“大姐大”之争。
  1972年8月19日,郑秀文出生于香港一个不算富裕的商人家庭,爸爸开玩具厂,妈妈是家庭主妇,以相夫教子为己任。郑秀文共有五个兄弟姐妹,一家七口挤在一套并不宽敞的房子里。在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家里的情况发生了重大转变,爸爸的玩具厂生意一落千丈,家中经济拮据起来。不久,郑秀文的爸爸又患了脑疾,入院治疗,家中经济更是捉襟见肘,连惟一的栖身之所都拿去银行作抵押了,一家七口几乎陷入沦落街头的境地。在那些日子里,郑秀文体会到了世间人情冷暖,也使她养成了孤独不合群的性格。
  此后不久,郑秀文的爸爸又突然接到一宗很大的生意,足以让一家人摆脱困境,全家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