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5章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5章

小说: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都不得不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都说姜还是老的辣。
  对这种激烈的竞争,邵逸夫总是充满信心。他常常对手下人说:“有竞争,才有发展嘛!”由于邵逸夫的贡献,多年来,他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好评和嘉许。1974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特授予邵逸夫“皇家CBE”勋衔;1977年,英女皇又册封邵逸夫爵士勋衔。他是香港娱乐圈中获爵士殊荣的第一人。当年,他还担任香港红十字会主席之职。
  1986年,邵逸夫捐出1。2亿港元资助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学院和香港仁济医院等单位。1987年,邵逸夫共向中国内地捐赠1亿港元,资助北京、上海等各地师范大学,振兴内地教育。1989年,再次捐款1。1亿港元给内地22所院校。
  由于邵逸夫对中国内地教育事业的支持,当年,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致函邵逸夫先生表示感谢。
  到1992年年底止,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先生已向祖国大陆的大、中、小学捐款超过6。658亿港元。
  为了表彰邵逸夫先生爱国的赤子之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新发现的2899号行星,由中国政府命名为“邵逸夫星”,并由当时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颁发命名证书。
  1991年,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定名为“邵逸夫日”。
  尤为令人欣慰的是,在邵逸夫进入暮年之时,他与数十年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女士正式结为夫妻,在香港人眼里,至此方逸华才算有了企盼已久的名分。
  邵逸夫此后开始练气功。此前,他一直是进补野山参,前后共吃了十年之久,耗资近千万元。练上气功之后,他自己感觉身体状况很好,再也不用进补人参了。他对练气功非常执著,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从不间断。他每次外出巡视业务时,都要在行李中带上一个特制的小凳子,每天清晨,他都要坐在这特制的小凳上练功。有一次他去西藏,由于那里地势高,空气稀薄,有关部门为他准备了氧气袋,又派了两名年轻的医生看护他。谁知从西藏兜了一圈回来之后,八九十岁的邵逸夫安然无恙,而那两位年轻的医生回来之后,反而感到不适。
  邵逸夫一生为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有一段时间,有人攻击“邵氏出品”是“毛片”加“茄汁”,即色情加凶杀。但是,在邵氏公司几进几出的大导演李翰祥却认为,邵氏出品并不能定为“三级片”之列,充其量也只不过是“风月片”。这也同邵逸夫做人的标准一样。他一生虽然倚红偎翠,在“众香国”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但是,他却直言不讳地说:“我风流而不下流。”
  几十年的商场“打拼”,使他个人资产超过200亿港元。多年来,一直雄踞香港十大富豪之列。邵逸夫是中国靠电影业致富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王”。
  1996年,与他深交多年的“糖王”郭鹤年,以《南华早报》的股份,收购电视企业,向邵逸夫发起一场令港人瞩目的收购战。但是邵逸夫又出奇招,从中套现巨额资金,赢得了这场收购战。一位年届90的老人有此雄心斗志,有此过人之招,实在令世人叹服。如今,邵逸夫依然搏击商场,虽然他也说过“试看万世英雄秦始皇,死去什么都是空”的话,但他依然没有完全退出江湖。
  第二章 李小龙神话
  20世纪60年代,在李小龙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写下了一则预言:“我,布鲁斯·李,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我能演出最刺激的功夫表演,表现一个演员所能有的最佳业绩。从那以后,一直到1980年底,我的财产会达到1000万美元之巨,我能随心所欲地生活……”
  这则在好莱坞被当作笑料流传的预言,李小龙提前十年实现了,但是他没能活到1980年。他的暴毙成了千古之谜。
  李小龙之死1973年7月21日,对广大影迷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有“东方武侠”之誉的功夫影帝,年仅32岁的李小龙,在其情人香港女影星丁佩的闺房中突然死去。
  李小龙的暴毙成了千古之谜。
  来自香港武术界的说法是:练功过度,“透支”过大,积劳成疾。而中医又猜测是“马上风”(即男女同房时发生的意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谋害”,称李小龙生性耿直,豪侠仗义,得罪了不少武林中人及黑道人物,被人暗算。但任何一种说法都不能最后令人信服。同样,任何说法也无损李小龙在众多影迷心中的“英雄”形象。
  李小龙的葬礼共举行过两次。一次是7月25日,香港的亲朋和影迷为他举行的;一次是7月28日,在美国西雅图墓地举行的私人葬礼。
  在香港举行葬礼时,殡仪馆外挤满了成千上万的影迷,许多人痛哭流泪。300多名警察把守在殡仪馆外,防止影迷冲进来发生意外。祭奠的花圈堆积如山,灵柩中的李小龙穿着电影《精武门》中那件深蓝色的唐服。灵柩一侧守护着李小龙的遗孀莲达。她依照中国的礼俗披麻戴孝,泣不成声。儿子国豪、女儿香凝也披麻戴孝,席地而坐。
  与香港葬礼热闹壮观的场面相比,西雅图的葬礼要冷清得多。李小龙的坟墓坐落在绿色的山坡上,俯瞰着风景迷人的华盛顿湖。入土后,专程从千里之外的洛杉矶赶来参加葬礼的《功夫》电视剧制片尹韬略深深地鞠了个躬,沉痛地说:“李小龙教的不只是拳术的要旨,更是人生的真义。”或许这是对李小龙短暂一生的最好评价。
  不爱读书爱练武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一家华人医院。母亲叫格丽丝·李,是欧亚混血人种,其叔父即是香港有名的何东爵士。格丽丝的中文名叫何金棠,她从小生活在上海,19岁赴香港,此后与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结为夫妇。
  李海泉是广东人,粤剧名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逃往香港,并在香港结识了何金棠。何金棠生下李小龙时,李海泉不在身边,他当时在几千里外的纽约中国城戏院演出。李小龙开始并不叫李小龙,母亲何金棠给他取名为“李炫金”,但很快便改掉了,原因是他的名字与已去世的爷爷相同。
  当时,医院的护士小姐为这个男婴登记的名字叫布鲁斯·李(BruceLee)。这名字到何金棠离开医院便停止使用。13岁时,李小龙进入香港一所英文学校,重新使用“布鲁斯·李”这个洋名。18岁重返美国求学谋生,他也常用这个名字。李小龙其实是他回香港当童星时所取的艺名,给他取名的人是一位名叫袁步生的漫画家。
  1941年3月,李海泉举家返回香港。
  李小龙的童年是在动荡中度过的。少年时期的李小龙营养不良,但活泼好动,天不怕地不怕。那时大人吓唬小孩的话是“日本飞机来了”!再顽皮的小孩都会吓得乖乖的,李小龙却照常撒野。有一次竟爬到三楼顶层,挥拳对低空掠过的日机叫骂,吓得何金棠脸色惨白,李海泉也气恼地揍他的屁股,但他仍顽性不改。
  尤其使家人担忧的是,李小龙出门滋事生非,把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孩子打得头破血流,因而常有人上门告状。李海泉总是训斥儿子,李小龙却倔强地叫道:“我打的是坏人!”
  1946年9月,6岁的李小龙进入香港拉萨乐小学部就读。
  李小龙早熟早慧,但厌恶读书。他性格孤傲怪僻,喜欢我行我素,独往独来。打架不足以宣泄他旺盛的精力,便另辟蹊径学跳舞。他非常喜欢跳舞,以至于嗜舞成癖,听到音乐便手舞足蹈,他尤擅长跳“恰恰舞”,这种热烈奔放的舞蹈节奏很对他的口味,因此得过香港“恰恰舞”的少年组冠军。
  跳舞对李小龙练武控制节奏有很大帮助,跳舞也曾作为他后来赴美谋生的重要手段。在香港,他曾以教武林前辈邵汉生学跳恰恰舞为交换条件,从邵汉生那里学来一套宝贵的截拳功夫。
  李小龙从不肯在读书上下工夫,学业十分糟糕,尤其是对数学等理科功课,简直是恨之入骨。其母何金棠曾说,李小龙一直到10岁,算数字只会算到10为止。但同学们并不敢因此轻视他,因为他是经常参加拍电影的童星。
  李小龙能当童星,主要靠父亲的关系。那时,李海泉除了演舞台戏,还参加拍摄粤语电影,与电影界的人很熟,所以李小龙五兄妹都有机会在银幕上露脸,但李小龙得到的机会最多。李小龙先后曾在20部电影中饰演童角,多数是以小硬汉或小流氓的形象出现。李小龙拍电影所赚的钱,一般都交给父亲保管。当时父亲的收入十分可观,家境日见富裕,于是全家住进港岛半山区的一幢大宅里。
  电影圈里耳濡目染,使李小龙性早熟,15岁便有了最初的性体验。他把女孩子悄悄带到家中,背着大人胡来。后来被父亲发觉,不知挨了多少臭骂。但他并不思过,只是再不敢带女孩回家,而是在外面鬼混。
  少年时的李小龙在女孩子中间显得异常活跃,很有男子气概,他喜欢裸露上身,叫女孩子用拳头捶打他颇为发达的胸肌。他还做过这样的游戏,在卡片上写道:“我想要你,如答应,请笑一笑。”然后分送给众女孩。
  除了和女孩子玩,还能使李小龙迷醉的便是习练武功。
  父亲李海泉是李小龙的第一位武术老师。李海泉会耍太极拳,每日清晨,都会牵着年幼的李小龙去附近的公园练拳。13岁那年,李小龙遇到一个真正的敌手。对方的个头矮小,脸色蜡黄,显得营养不良。他冷漠、轻蔑地瞪着李小龙。其时,小龙带着一班“朋友”招摇而来,玩耍的顽童纷纷避让。对手却毫不退让地站在路中间。李小龙挑衅地上前用肩膀撞,对方用脚一绊,李小龙便重重摔在地上。李小龙大怒,眼睛瞪得溜圆,拿出街头斗殴的看家本领,拳头如雨点般砸去。谁知对方轻盈地一闪,手猛一推,将李小龙打得弹起,撞在墙上。平时尽受李小龙欺负的顽童们一阵喝彩,羞得他恨不能从地缝里钻进去。
  这次斗殴后,李小龙陷入沮丧和沉思中。
  此后,李小龙意识到太极拳不实用,再也不喜欢这种温婉缓慢的拳法了。后来,李海泉通过朋友关系,为儿子找了一位武林高手——把咏春拳自大陆带到香港的一代名师叶向,作为李小龙的师傅。
  叶向是广东佛山人,40年代后因避战祸迁来香港,开设武馆。叶向择徒甚严,绝不会为多收学费而滥收门徒。他要求前来求师者素质好,品行正。他对李小龙的“恶名”略有所闻,但他又认为“竖子可教”。
  李海泉带儿子去拜师。叶向坐于蒲团上,老态龙钟,言语温和,但眼神深邃如渊、锐利如剑。他起身出招,似龙、似虎,如风、如影,身手比20岁的年轻人还要矫健、快捷、凶猛。
  在李小龙学咏春拳期间,一些基本动作多由师兄黄淳梁传授,年事已高的叶向在一旁指点要领。李小龙对师父的点化或示范铭记在心,时常反复回味,练武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为了学好咏春拳,他在家中设了一根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为了练就健壮的体魄,没有新式的西洋健身器械,就用沙包石块来健身。就连吃饭也不愿停止练功,一边吃饭,一边以拳头击打板凳,以练就拳头的硬度。
  那时的李小龙经常在街头“行凶闹事”,主动挑衅,激怒对方。对方一旦动武,他便旋风般地使出咏春拳法,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趴倒求饶才住手。
  随着李小龙的名气愈大,得罪的人也愈多。
  1956年,16岁的李小龙勉强读完初中,进入查米耶尔书院高中部。这个时期,李小龙除了练武和在电影中跑跑龙套,基本上不务正业,经常在街头寻衅闹事,打架斗殴,在社会上树敌越来越多,当时已有人扬言要把李小龙干掉,全家人都十分担心他在香港的人身安全。
  奔赴美国母亲主张李小龙去美国读书,因为按照美国法律,出生在美国就是美国公民,这样对他会比较有利。全家人意见统一之后,李小龙也同意了。
  1958年11月,18岁的李小龙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漂洋过海,奔赴美国。
  踏上美国国土,李小龙身上仅有100美元,从香港出发前,他就不打算要家庭资助。
  开始,李小龙在旧金山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家里落脚,然后到处去找工作。由于他只是粗通英语,求职的范围只能在华人社区内。眼看100美元即将告罄,工作仍无着落,李小龙只好当起老师,教人学跳恰恰舞,尽管收费低廉,学员还是少得很。三个月之后,他去了西雅图,找到一个名叫周露比的女士开的中餐馆。周女士同意他在餐馆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