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4章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4章

小说: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9年,方逸华正式加盟“邵氏”,最初她没有参与制片工作,只是把公司采购物资的大权抓到手中。
  那时,方逸华的左膀右臂是她在娱乐界的两位好朋友,一位是曾做过歌星,在无线电视台主持歌曲节目的詹小萍(现在是香港台文化节目的监制),另一位是当年百代唱片公司香港方面的负责人汪淑卫。方逸华进入“邵氏”时,即把她们二位拉进了帐下。不过,这两位女士在方逸华权势极盛之时,都先后悄然隐退,离开了“邵氏”。
  方逸华和邵逸夫的关系密切到了何种地步,只需举两个例子便足以说明。
  其一,从“邵氏”的股权变化方面看。1971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当时,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邵维铭和邵维钟均为董事。1981年,方逸华加入了董事局。次年邵维铭和邵维钟相继退出董事局。此后,拥有“邵氏”实质性股权的,只剩下邵逸夫及方逸华二人。
  其二,从邵逸夫对结发妻子黄美珍的态度看。1987年10月24日,黄美珍在美国洛杉矶病逝,随后在美国举行了佛教葬礼。“邵氏”当时只在香港的报纸上发了个讣告,没有举行什么仪式。
  香港人都觉得这很不正常,于是有人批评邵逸夫对这位结发妻子缺乏感情。旁人似乎看不过眼,于是香港《银色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介绍黄美珍。
  原文摘录如下:“她早在二三十年前已是亿万富婆,但一直自奉甚俭,也不闹特殊,这是当前女人们最缺乏的优点……六婶(指黄美珍)从不过问邵氏公司行政工作,也不会介绍自己的好友在公司里做事……与方逸华小姐相处,亦客客气气,十分难得。如果换上妒嫉心重的‘邵太太’,每天看见老公身处众香国中,前来吵吵闹闹或是一拍两散,那么邵氏电影王国也建不起来了。……”
  该文看似称赞黄美珍恪守妇道,宽宏大量,实则让人发现她长期以来深受压抑却强装笑脸。
  自从黄美珍死后,邵逸夫与方逸华开始公然出双入对,形影不离。为此,香港报刊几度传出邵逸夫即将与方逸华正式结婚的消息,但都被邵逸夫否认了。方逸华则对记者说:“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六叔一直很照顾我,他有魄力,我更欣赏他有恒心、远见和有时间观念,还经常给人机会。”
  也许这是大实话。不过,方逸华的机会多了,邹文怀的机会便少了。方逸华加入“邵氏”后,邹文怀处处受到掣肘。《南北极》有一篇文章指出:“过去邹文怀得邵逸夫信任,一般性的用款,凭邹的签字便可向出纳领取。但从方逸华到了影城,掌管财政大权后,则多了一个严格的关隘。就算有了邹文怀的签字,也不见得能领到款项,即使有的能领到,却减了一截。”
  邹文怀大权旁落,自尊心屡受伤害。终于促使他从“邵氏”卷走一批“死党”,于1970年6月正式创立“嘉禾”。
  邵逸夫重用红颜知己,赶走邹文怀,或许这算不得什么过失,在这类事情上有得必有失。在这之后,他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是没有能够拉住李小龙。邹文怀立即把李小龙拉入旗下,令初创时期的“嘉禾”迅猛发展壮大,形成对老牌“邵氏”的致命威胁。
  也许是因为“邵氏”当时人才济济,当时,虽然武侠片泰斗级导演胡金铨离开“邵氏”,改投台湾联邦公司,但另一位同级别的大导演张彻尚在“邵氏”呼风唤雨,并且,还有一位大导演李翰祥,在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十余年,结果大败而归,重新回到“邵氏”旗下。所以邵逸夫牛气得很,对李小龙的自我推荐毫不重视。
  那时,李小龙在美国一心想跻身好莱坞电影圈,无奈他上蹿下跳也只演了几部电视剧,因此想曲线发展,到香港找家有实力的公司,窜红之后再杀回美国。一向心高气傲的李小龙,这次委曲求全,通过中间人士把自己的意思转达给“邵氏”上层。自从邹文怀离去后,邵逸夫大刀阔斧改组了班底。新的制片主任由袁秋枫担任,编剧主任是董千里,宣传主任是陈铜民,策划经理是易文,《香港影画》主编是朱旭华。这个“邵氏”新内阁,每周六与邵逸夫开一次例会。作为李小龙的中介人,“邵氏”导演许国参加了关于李小龙问题的“内阁”讨论会。许国介绍说,李小龙的条件是片酬1万美元,拍摄时间限定60天。邵逸夫认为李小龙是在漫天开价,他对制片主任袁秋枫说:“你写封信给李小龙,告诉他,我们的片酬是付港币3000到9000,拍摄时间不能限定。他有兴趣,就来谈谈。”
  李小龙自然不会有兴趣来谈。
  于是,邹文怀看准时机,开出巨额片酬把李小龙拉进了“嘉禾”。从1971年开始,李小龙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等影片,轰动世界影坛,使整个香港电影业的格局发生逆转性变化,打破了“邵氏”独霸香港影坛的神话。李小龙也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本书另有介绍)。
  面对“嘉禾”崛起形成的巨大压力,“邵氏”出品也加强了暴力和色情成分。旗下的大明星和大导演们,都纷纷改变路线,比如重返“邵氏”的李翰祥,也不得不听命于邵逸夫,厚着脸皮去拍一连串的“风月片”了。
  “色情加暴力”,是进入70年代之后,“邵氏”影片的新特点和突出倾向,因此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强烈批评。香港记者曾就此问题多次采访邵逸夫,而邵逸夫是这样回答记者的:“我相信这不是邵氏公司独有的转变,电影潮流的变化是世界性的,欧美各国的电影比香港奇得多。就说色情和暴力吧,假如算他们十二分,我们只是三四分而已,问题是我们尚未习惯!”
  当被问及港产电影是否有必要跟随西洋电影的色情潮流时,邵逸夫说:“这不是跟随不跟随的问题,电影是要反映现实,配合时代的。假如现实是如此,电影又何须要代为隐瞒呢?”
  这种解释显然是会引起众怒的,于是招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抨击。1971年1月,香港《南北极》杂志刊登了刘绍铭的一篇文章,该文说邵逸夫的影片公司,每年拿出相当于一件女明星貂皮大衣价值的金钱,在台湾设立一个象征性的戏剧奖学金,居然还有脸说“为中国培养电影艺术人才”。
  1973年9月,《南北极》又刊出《一群文化工作者给邵逸夫的公开信》,该文谴责邵逸夫缺乏社会责任感,希望他“商德日进”。该文的结尾部分说:“邵氏每年均赚近亿元,但我们却费尽思量,不解邵先生为什么从来不愿意放弃短视的生意眼,去拍一部内容较有深度的电影?”
  邵逸夫的辩护词是这样的——“没有人希望做亏本生意,要我摄制只有一小撮人懂得欣赏的艺术电影,我宁愿拿钱直接支持电影节。”
  邵逸夫完全把拍电影看成是做生意,什么赚钱拍什么。据邵氏影城的一位老编剧称,邵老板历来亲自审看剧本,在很长一个时期,只要在剧本中见到描写男女私戏,便会在旁边用红笔批字:“此处可以加黄色。”后来批多了,便简化成三个字:“加黄色!”
  此时,“邵氏”扶植起来的人才继续流失。重返“邵氏”的李翰祥,以喜剧片《大军阀》获得4!“!”万票房的佳绩,并获!“!”73年度亚洲影展“幽默滑稽片导演奖”,更重要的,是该片一举拍红了许冠文,使他成为香港喜剧片的头号明星。
  然而当许冠文拿出一个《鬼马双星》的剧本,希望与邵逸夫合资拍摄时,遭到了邵逸夫的拒绝,并把这个剧本说得一钱不值,结果促使许冠文离开“邵氏”改投“嘉禾”。而“嘉禾”及时推出《鬼马双星》,创下了香港史无前例的83!“万港元的票房纪录。
  ●入主“无线”
  但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银海沉浮的电影商人邵逸夫,认为电影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好赚钱了。他看出经营电视业有利可图,于是把目光瞄准了电视传播业务。
  二十多年来,邵氏公司一直雄霸香港影坛,独占鳌头,邵逸夫也由此获“中国电影大王”之美誉。进入80年代,香港电影热开始降温,邵逸夫便见好就收,淡出影坛,向房地产、银行和其他各种物业多元发展。
  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逸夫接替了猝然病逝的利孝和,成为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和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新一任主席,从此开始掌管香港电视业的大权。
  香港电视业同香港电影业一样,同样是龙争虎斗之地。邵逸夫进军电视业时,“无线”的主要对手是“亚洲电视台”(即“亚视”)。为了争取收视率,压倒对方,邵逸夫主政后迭出奇招。其中最为有力而精彩的招式有以下一些。
  招式之一为“顶台”,也就是名副其实地唱对台戏,在节目编排及播映时间上互相顶撞。“无线”有一个保留节目叫《欢乐今宵》,是一个大型歌舞节目。“无线”利用庞大的演员阵容,经常推出一场又一场的歌舞节目以争取观众。这个节目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亚视”多次推出新招想夺回观众,结果总是强攻不下。在周梁淑怡入主“亚视”之后,便组织“第三度剧场”,专演警匪激战的枪战片,想以“血腥味”、“火药味”来干扰,但最终还是效果不理想,《欢乐今宵》一直占上风。
  招式之二是互相“挖角”。“亚视”重组之后,向“无线”大肆挖角,以高薪挖去了“无线”的许多新艺员,其中著名的有沈殿霞、郑少秋等人。面对“亚视”的这一招,邵逸夫来招接招,果断地使出两手:一是挖,二是捧。他除了也从“亚视”挖人之外,还捧红和培养新人。“无线”开播了一个《劲歌金曲》节目,每季度举行一次“季选”,每年度举行一次“年选”,隆重推出一大批新人。如在1991年,就推了刘德华、叶倩文、林忆莲等一大批新人,并把这些人进一步培养成“巨星级”歌星。大家熟悉的“四大天王”和徐小凤、汪明荃、谭咏麟、钟镇涛、林子祥、邝美云等人,都是出自“无线”和曾走红“无线”的艺员。“无线”为他们的成长和成熟提供了舞台。这些人物的迅速崛起,一时让“亚视”望尘莫及。
  招式之三为选美争风。在香港选美,既是美女比艳,更是“无线”、“亚视”两台针锋相对的争风。在选美评判、选美司仪上总是明争暗斗,各领风骚。好戏在“港姐”、“亚姐”(即两台的选美前三名获奖者)的“出炉”之夜,两台经常是大战一场。双方看家的本领是:亚姐决赛时,“无线”就炮制大型歌舞晚会对冲;港姐出台时,“亚视”就老调重弹,利用“第三度剧场”大放猛片。有一年港姐决赛之夜,“亚视”播放《省港旗兵》。更巧的是,这一夜发生金铺抢劫案,警匪真刀真枪干上了。“亚视”火速派出采访车,冒着枪林弹雨现场直播,一时猛片加真案,引得广大观众纷纷跳频,不看美女看“英雄”。“无线”遭此大劫岂肯罢休。这年7月28日夜亚姐“出炉”,“无线”也以牙还牙,当夜立即推出早就准备好了的一台大型晚会《梅艳芳飞越十载情》。梅艳芳乃香港乐坛“大姐大”,号召力极大。“亚视”情知不妙,突然决定亚姐决赛推迟一夜,并冠冕堂皇地宣称,为的是让广大歌迷更好地一睹梅艳芳之风采,反将“无线”一军。“无线”墙头跑马难回头,晚会只好如期举行。到了第二天晚上,临时没有高招,只好效仿“亚视”,也大放猛片对冲。搞得观众都笑“无线”“东施效颦”,因为猛片对冲一直是“亚视”的“专利”。
  招式之四为剧集对撼。两台经常炮制长篇电视连续剧连播。“亚视”曾以巨额制作费,赴内蒙古拍摄一部电视剧《一代天骄》,内容是描写元太祖铁木真征战称雄的故事。由于集数多,拍摄周期长,“无线”便先下手为强,连忙赶拍了一部集数较少的《成吉思汗》先上市。由于两部电视剧内容大同小异,所以等《一代天骄》上映时,观众已反应平淡了。
  除了自己制作电视剧之外,还有转播节目也是如此。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邵逸夫“钦点”《包青天》在“无线”播放。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包青天》这样的陈年老货,这样的“正剧”在香港哪有市场,邵逸夫一定是老糊涂了。谁知《包》剧一播放,观众反应强烈,收视率直线上升,弄得“亚视”也在黄金时段再播《包青天》。于是在香港这弹丸之地,一时闹出个“双胞(包)胎”大战一场,热闹空前。事后,圈子里都不得不佩服邵逸夫的眼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