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65章

新中国近代史-第165章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白了,《莫斯科宣言》一文不值,都是“假、大、空”的样子货。但是,这篇宣言的发表,却为各殖地国家提供了另外一个选择。反正也不花费什么,骗不到也没有损失,骗到一个是一个。不过,在强大实力的支持下,不少国家自动自觉地就靠了过来,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宣言说的很好,但并没有具体成立什么组织。中国是想把未来的联合国放在本国,但时机尚未成熟,中国的中立立场还是很宝贵的,不能与德国捆在一起。中国在回国后,成立了一个友好联盟,吸纳了泰国等几个附属国家,以为将来作准备。德国连个架子都没有成立,希特勒才不想成立个机构从他手里分权的。这些都是后话了,说一下,也就算了。
  在中德外长举行会议的同一时间里,中国开始了另一个意义深远的行动。早在中国军队控制了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后,中国军队就有准备,有步骤的对当地居住的苏联人,全面进行登记,并发放有效证件。这在当时只是个极普通的行动,中国的花费大了点儿,登记的详细了些儿,却也没有人放在心上。
  毕竟,这样登记可以极大地限制苏联抵抗力量的活动,控制局面,短期内的效果显著。谁知道,中国还有更深远的祸心。
  从八月下旬起,中国驻军借口游击队在边远地区活动,而将当地的居民全部强制性撤离。逾期不撤离,还在当地活动者,一率按游击队处理。但上了闷罐车,情况就变了。中方不顾苏联人的死活,直接将其关在车里,每天仅保持空气流通,一直将其运到了乌拉尔山以西的中国控制区域里。
  因为,一切行动都是在中国控制区域里进行,直到九月底,运抵该地区的俄罗斯人数量太多,中国方面控制不住,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德国人才发现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对德国人的抗议,中国人不但置之不理,还正式将生活西伯利亚各地的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俄国主要民族居民,都强行装车运往乌拉尔山以西——即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德国人控制区域。德国人是一百分地不满,却因沿途都在中国军队的控制范围内,也无力阻止。只好加紧进攻喀山——中国军队撤离是以战斗结束为始的,并通过外交途径紧急与中方磋商。
  当时,中国外长唐绍仪正与德国、犹太人代表进行秘密会谈,商议如何安置犹太人。在接到了德方的强烈抗议后,早有心理准备的唐绍仪表现的很为难,在德国人反复抗议后,才主动提出继续接收犹太人,以换取德国人的默许。三方遂达成妥协,签署了“邪恶的(阿拉伯人语)”秘密协议《伏尔加格勒协约》。
  协约规定:中国继续无限制接受犹太人入境,暂时居留;德国不干涉中国将俄罗斯主要民族居民驱逐到乌拉尔山以西的行为;犹太人出资,中国以优惠价格提供装备,并帮助训练一批犹太部队;该部队应当在随后的德军向中东的进攻中,配合德军作战,中国应并派出军官指导其作战;德国同意在占领巴勒斯坦以后,帮助犹太人在当地建国,成立犹太国家,并为犹太人迁移提供便利。
  其实,德国还有一个更好的建议,就是在马达加斯加岛建立犹太国。中国也很赞同这个建议。然而,实际困情况却不允许。
  马达加斯加为世界第四大岛,位于非洲西南,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线长5000千米。全岛由火山岩构成,境内河流纵横,资源丰富。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季节变化不明显;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全岛面积在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下,当地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十一个人。当地人又与犹太人没有历史宗教上的冲突,犹太国成立后,不会面临过多的危机。但那里是法属殖民地,目前在英国的控制中。自日本把注意力转回太平洋后,占领当地更是遥遥无期。犹太人想在马岛建国的话,就得等德国占领非洲,才有希望。
  德国人等不了,中国人等不了,犹太人也等不了。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犹太人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先在巴勒斯坦建国。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犹太人也不反对再在马达加斯加建一个。说句实在话,三方都以为该方案希望渺茫,还是占领中东现实一点儿。
  从利益上分析,德国需要石油。高加索油田才部分恢复生产,罗马尼亚的油田供应不了全欧洲,德国迫切需要占领中东。而从另一个主体来说,中国也需要石油。这东东总是多多益善,光靠伊朗,并不保险。中国不希望直接与美英军队交战,但中国需要控制中东,至少分享中东——犹太部队就等于是中国的代表。要不然,中国怎么会如此热心,又是训练部队,又是派教官的。
  至于犹太人,实力最弱者并没有什么发言权。能够建立自己的国家,还想要求什么,犹太人也不能再奢求更多了。德国与阿拉伯人关系还不错,但把犹太人赶到阿拉伯人的土地上,总要好过令其待在自己的土地上。一个“邪恶”的协议,就此达成。
  三方在此协约中,均有其利益所在,很快便落实执行了。德国人不喜欢犹太人,却也不反对有犹太炮灰。
  在苏联战场三年漫长的战斗中,德军损失惨重,各种原因(战死、伤残等,不包括受伤痊愈者)累计损失人员接近二百万,甚至超过二百万——我没有得到详细的数字,这是调查局根据情报综合估计的。
  德国只有八千万人口,男男女女各一半,即四千万;其中青壮年约四分之一,即一千万。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军入伍,有些人身体不健康,不适合作军人,这就要去除一部分。可以说,在40年德军进攻苏联时的八百五十万,是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顶峰的时期。其后,就每况愈下了。按人口的自然成长看,德军每年可以获得的补充,不过是五六万。三年累计也不会超过二十万,而德军则在三年中损失了二百万。
  加之,德国控制了全欧洲的广大领土,需要在各国分兵把守。以南斯拉夫为例,铁托的游击队可不是好惹的。如今总算是从苏联这个大泥潭里,拔出一只脚来。然德国还面临着美英两国的进攻,希特勒迫于欧洲形势,就在43年中连续从苏联战场抽调兵力,否则苏联也坚持不到现在。
  不顾怎么考虑,德军需要兵员补充,需要炮灰,需要新血,以维持战线,这是不争的事实。犹太人由中国训练扶持,代表了中国的某些企图,德国也不能不加以考虑。犹太人除了中国,再没有依赖,不想德军把犹太部队作炮灰,也需要有中国军官为其争取。
  综上所述,一支不伦不类的,由中国军官和犹太军官共同指挥的犹太部队,迅速成立了。
  兵员不是问题。不说中国已经接收了二百多万犹太人,在中国大肆向俄罗斯欧洲部分运俄国人的时候,德国人也迅速组织了大批运力,全力向西伯利亚运送犹太人。只是由于距离较远,人员分布分散,德军没有准备,动手时间晚等种种因素,中国人在43年将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一千多万俄国人运到了欧洲,扔进简易房完事。德国人才运了五百多万犹太人到西伯利亚。不过,这也足以完成兵员的招募了。有犹太拉比(犹太教神父)支持苏联对德作战,就有反对派。这些都不难。光是从德军的战俘营中,找到的犹太人就有五六万,多少也受到过一些训练。
  中国将所有俄罗斯主要民族居民送往欧洲,却没有动当地生活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世代居住在此的少数民族,还直接给予了中国国籍。这不是什么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税收教育等优惠政策,是所有人共享的。类似《宅地法》这样的优待,却必须得拥有中国国籍才可以的。《宅地法》的实施,迅速瓦解了当地人的抵抗意志。要知道,这些人在沙俄/苏联统治时期,都是受到歧视的。
  稍为晚些时候,其他族裔当地居民的积极争取,努力配合中国驻军抓捕游击队等抵抗力量,也陆续获得了加入中国国籍的资格。游击战术放在别人那里可以用一用,我可知道它的缺陷。迁移走所有的俄罗斯人,断了它的补给、消息来源和兵力补充,又笼络住其余居民,使之为我所用。意图抵抗者在居民点存不住身,在边远地区又起不到什么作用,自身生存都成问题,还怎么抵抗。
  在这二百六十多万少数民族和五百多万犹太人的大力协助下,西伯利亚的局势很快就得到了控制。44年夏天,移民大潮浩浩荡荡向西伯利亚进军。从此以后,中国牢牢地把这块土地掌握在手中。
  冬天的强制性迁移,是一件很悲惨的事。很多“人道主义者”强烈谴责中国的这一举措。他们宣称,因此死亡的俄罗斯人和犹太人数以百万计。这自是污蔑了。犹太人迁移到西伯利亚,会按家庭成员分配到一所合适的住宅、少量燃料和食品。俄罗斯人被迁移走的足足是犹太人的三倍,犹太人的住宅当然不成问题。
  而俄罗斯人的待遇就差很多了。他们抵达欧洲后,会被强制劳动,修建了大片大片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式简易住房。这些住宅也被描写成了吞噬人生命的魔窖,却使绝大多数俄罗斯移民渡过了寒冷的冬季。并不是说,俄罗斯人没有因移民死亡的。确切的数字已不可知,但后来的历史学家根据当时的资料研究发现,迁的移俄罗斯人在一千六七百万之间,死亡者则在二三十万之间(多死于疾病),即百分之一二。这不一个值得夸耀,却是可以接受的数字。
  我在当初接收犹太人的时候,曾同意为犹太复国组织训练部队,几年下来也训练了一支一万二三千人的犹太师。犹太人有意以此为骨干,中国也有心扩大其在犹太人中的影响,默契地在训练中增加了许多内容。训练完成的部队,倒有几分教导师的意味。
  在44年初,以犹太师为骨干,并补充了大批的“退役”中国军官在其中,中国在西伯利亚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犹太部队,包括六个满员师和一个炮兵旅。其中,满员师又包括两个装甲师、两个步兵师和两个轻步兵师。所有这些部队,都曾拉到新疆沙漠里,做好了适应性训练。
  派遣到犹太部队的孙立人准将,授予临时中将军衔,评价说,这支半数人只完成三个月新兵训练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给予他两个中国师,他就能轻易地打败它(指该部队)。不过,古德里安将军参观过犹太军队的训练后,还是基本满意的。配备了拉比的犹太部队,又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斗,训练极度刻苦,作战意志相当顽强,精锐的装甲师可以配合德军进攻,其余部队也可以担当守备部队。德过人也没有更多的期望了。
  顺便说一句,德军在进攻喀山的时候,没占到便宜,反而不大不小的吃了个亏。不时说,德军没有攻克喀山,胜券在握的德军为了减少损失,以围困为主,才令苏军坚持了两个多月。一叫真,苏军很快就吃不住劲了,德军在十月七日即行攻克喀山,消灭了苏联。但斯大林早已下了同归于尽的决心,准备了一颗固定式的原子弹。苏联的原子弹研究始终很受重视,但为技术条件所限,苏联原子弹重达三十吨,没法投入实战。不过用来同归于尽,还是措措有余的。
  我听说消息后,不由得出了身冷汗。多亏答应了希特勒,不然的话,这颗“蛋”就被中国军队吃了。这颗原子弹的威力不是很大,测量当量约二千七八百吨,不算什么,德军直接损失也就二千几百人,但后续的辐射杀伤就很麻烦了。在中国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中国得以派出人员参与到原子弹的实战杀伤研究和对被辐射德军的治疗中。自然,中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就不必细表了。
  PS:(^-^)如果书架有空,给个收藏吧(^-^)
  第148章
  没有抓到斯大林,却白白搭里好些人。德国人吃了个哑巴亏,还没处说理去。在专家指出后,才知道真正的损失在后面。希特勒一怒之下,把顽抗到底的喀山俘虏尽数处死,并把叛变的喀山守军都扔到矿山去挖石头。
  当然,这还要托苏联梅赫利斯将军的福,若非他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带头投降。并组织人员,阻止了斯大林准备就绪的,遍及全城的近万吨“易燃易爆危险品”被引爆。否则,这些军火炸药一旦爆炸,不仅德军的死伤会立即翻上十倍八倍,也把全喀山的人为斯大林殉葬了。
  希特勒再生气,也还是放过了这些投降的苏联高官。这些人多少有写号召力,可以协助德军维持在俄罗斯的统治,提供情报什么的。不过,喀山是白占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