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58章

新中国近代史-第158章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非战役结束后,便开始欧洲登陆战——“曙光行动”。这本是美国人竭力主张和要求的。英国人为了换取美国人支持北非行动,被迫同意的。“曙光行动”不是英国人想象的那种小规模登陆牵制行动,而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登陆作战,一次战役。
  然而,刚刚大获全胜的北非战役,却没有助长美国人的信心。
  战前,马歇尔将军及其属下,都对美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而英国人以为,新兵没有实战经验,需要更多的训练。这也是两国在制订作战计划时的重要分歧之一。
  谁知道,刚与德军交手,就叫隆美尔打了个满脸开花。如果不是德军指挥出了问题,恐怕会一直把美军赶到海里面。
  战后美国人的态度大变,又严重地低估了美军的战斗力。对“曙光行动”是否继续,美国人非常忧郁。但时间到了这时候,苏联的形势越愈发的不妙。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中军的轰炸比德军还频繁。大量燃烧弹的使用,连绵不断的轰炸,已经把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而伏尔加河水路的中断,更加剧了供给的困难。当地的大多数工厂都毁于轰炸,或者是搬迁到居民区,以小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
  斯大林使尽手段,来催促美英尽早登陆欧洲。北非作战在苏联人眼里,完全是不负责任,推萎拖延的手段。苏联与美英的不信任加深了。美英没有对中国宣战,这就很令苏联人不满意。第二战场从欧洲挪到了北非,更加深了不满。斯大林生性强硬,威胁的电报,络绎不绝。
  苏联人坚持不了多久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苏联红军的士气为低谷,德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几座城市。是斯大林格勒的战斗,鼓舞了人心,使苏军恢复了士气高昂。中国对苏宣战,这是个沉重打击苏联人勉强维持下来。斯大林格勒沦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苏联人士气已经不高了,如果因此崩溃,苏联可能就此土崩瓦解。即使坚持住了,但斯大林感觉不到某种诚意,也可能发生盟军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于是,现在轮到英国人主张继续“曙光行动”。
  一般说来,英国人不喜欢直接登陆欧洲作战。按照他们的传统习惯,英国人会用物资贸易和封锁,来削弱欧洲大陆上的敌人,扶持友邦。说白了,就是拉一派打一派,等欧洲国家互耗的差不多了,英国再来捡便宜。
  这种手法是老了点儿,但有效就好。欧战英国人倒是直接参战了,派出几百万军队登上欧洲大陆,结果就别提了。真是令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再打下去,德国人就统一欧洲了。通过中东,德国与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通过中国,德国与世界保持物资流通。封锁的办法,不起作用。欧洲对美国是利益所在,对英国则生死攸关。
  曙光行动就是大铁锤计划的改进版。在北非作战还没有结束,盟军就开始着手为星光行动作准备,连续运送了大批物资和兵员到英国。准备随后,从英国出发,在法国北部登陆。
  预计到北非战役的损失,美国还特意从中国购买了大批商船和物资加以弥补——此类消息总会在稍后被通知德国。但这一消息夹杂在众多同类消息中,被德国人忽略了。德国人没有想到,美英联军会在短期内发动第二次登陆,这种行为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从准备到实施,整个计划匆匆忙忙,与北非战役只间隔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盟军的行动也算是出奇不意了。
  10月4日,曙光行动行动开始。不过,美英联军进攻的目标,不是法国北部,而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丘吉尔是决心很大,开辟第二战场,帮助苏联人鼓起勇气。但这不意味着,他会同意在法国登陆。要知道,德军就算不从苏联战场调回军队,也足以在这里凑齐四十几个师的部队。那得出动多少美英军队,登陆作战,才能动摇德军防线。
  丘吉尔是被迫答应了曙光行动,可他并不真的准备落实。或者说,丘吉尔准备进行的是一次试探性的牵制攻击。现在,美国人的决心动摇。英国人便趁机主导了行动,把进攻方向,从法国北部,转向了西西里岛。
  登陆战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英国海军称雄数百年,加上新兴的美国海军,打德国海军(指水面作战)是胸有成竹。但说到登陆战,近几十年来,英国人也干过几回,但每次都干净利落的失败了。
  登陆战的主要困难在于现代军事上的变化。军队使用重武器,使其严重依赖港口进行补给,而港口却都会有重兵把守。而且,登陆作战需要风平浪静的天气,并在大潮期间方可。因为如此,才可以迅速上岸。在未上岸前,陆军只能当成靶子用,十分脆弱。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登陆战的时间容易为敌人所预测,实施起来自然会困难重重。
  但这对丘吉尔不算什么,他有句名言,“真相必须有假相做保镖”,这是撒谎的诀窍。美英联军的军事行动,多是采用此类欺骗战术,才大获成功。
  很快,希特勒就得到了准确情报,盟军准备进攻西西里,但仅仅是为进攻撒丁岛和希腊做掩护。
  进攻撒丁岛,是为进攻法国南部作准备;进攻西西里岛,则可以进攻意大利;在希腊和巴尔干登陆,则可以切断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通道,如果盟军会与南斯拉夫的铁托汇合。德国的巴尔干盟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很可能倒戈。这样一来,盟军就一跃进至奥地利和匈牙利,冲到德国大门口了。
  希腊和巴尔干半岛、撒丁岛、西西里岛。这三个地方都可能是盟军进攻的目标。
  现在,有了可靠的消息,反复核实消息无误后,希特勒相信了这一情报。就调动部队,进行了部防。简单地说,无非就是削弱了西西里岛,加强希腊等地的防御,称了美英的心意。
  战斗之初,美国军队因为缺乏经验,除了很多差错,在一团混乱中,也完成了登陆任务。但接下来,就是一场恶梦了。
  几天以后,希特勒知道自己被欺骗了,恼羞成怒,他急于给盟军以严厉地打击,以挽回局势。于是,希特勒亲自出马,给我拍了电报,希望中国空军能在苏联战场为德军的作战提供支援。
  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情就是这个样子。我明明知道德国空军会被调到哪里,也得装作不知道。因此,我都没有问详情,就答应了希特勒的请求。希特勒大喜过望,连连表示“中德友谊永世长存”云云。
  花花轿子人抬人,我也就顺水推舟地作了类似的回应。
  当然,这东东是当不得真的。当初年少时,我没少听说,中苏友谊永世长存的结果——没国两年“友谊永世长存”的两国差一点儿就爆发了核战争。
  一个人的欢乐总是建立在另一个人,或一些儿人的痛苦之上。希特勒是高兴了,罗斯福和丘吉尔就要倒霉了。
  PS:修改了一下,查资料真麻烦.今天还有一章……为什么说这话的时候我又感到阵阵的心虚……哎,我可真是个虚心的人啊!
  第141章
  10月份的地中海,风高浪急,并不是登陆作战的好时机。美英联军又刚刚结束北非战役,利用这个心理上的盲点。盟军在登陆作战的初期,并没有什么太多伤亡。
  驻西西里的意大利守军多为强行招募的本地人,训练平平,且兵无斗志。盟军登陆之初,意大利人带来的最大麻烦,就是投降的意军太多,打乱了盟军的进攻,阻挡了盟军的登陆。
  在我的印象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似乎一直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除了寥寥无几的几场小战斗,英勇一点儿。其余时间,意军造成的累赘都要比贡献大。我记得意军最“辉煌”的战绩,发生在二三年前的北非战场。五十万意军被五万英军打败,俘虏无数。
  德军努力奋战,但数量有限,只有新式的“虎”式坦克,令美英联军吃了点儿亏。但是,在护航的美国巡洋舰舰炮的炮击下,坦克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并没有改变结果。盟军仅伤亡四千多人,就完成了登陆。其中,很多伤亡还是由于天气原因,或是美军的误伤。
  不过,随后的战事就不那么顺利了。
  希特勒是下了决心,要给美英一个教训,竟然敢于向如日中天的德国进攻(希特勒高喊:“日出东方,唯我不败!”)。他一边严令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不得后退,并派出了大批援军;一边大举从苏联战场调动了2000多飞架,返回欧洲参战。空军的调动很迅速,但数量众多的飞机,也还是花了三天时间。
  10月6日,第1伞兵师和第29装甲步兵师等,共四个师的增援部队,越过海峡,登上西西里岛,使岛上德军增加到六个师。这些部队调动到意大利,就是准备去北非作战的。没有想到北非战役结束这么早,倒用在这里了。
  10月10日,德国空军抵达意大利。随机而来的还有从苏联战场返回的两个伞兵师。这些人只携带了随身武器,但伞兵的重武器本来就没有多少,补充也很方便。
  10月12日,从德国出发的三个装甲步兵师,到达了科西嘉半岛,与伞兵部队汇合。他们还随身携带配备给伞兵师的重武器装备。
  10月13日,从法国出发的两个装甲师,抵达科西嘉半岛。从苏联战场调回的两个装甲师正前往法国,预计回在于15日到达。
  到10月14日为止,德军在西西里岛上,已经聚集了13个师,共二十五万大军。
  希特勒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兵力,自是没有瞒过盟军。盟军虽然搞不清调来的德军有多少,但查明番号的部队就有五个师。希特勒的强硬反应,大出美英联军联合指挥部战前作出的判断。
  密切关注着此事,丘吉尔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他不由得吸了口冷气。希特勒的意图很明确,德军是想在西西里岛大干一场。这种反应,事前也设想过,却没有想到德国的实力如此雄厚,竟在短短几天就调集了这些兵马,却只从苏联调回两个装甲师——还有两个师的伞兵,英国人并不知道。
  这也罢了,想到希特勒从苏联战场调回的上千架战机,才真令丘吉尔恼怒,这些该死的中国人!
  是进攻、防守,还是撤退,围绕着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美英联合指挥部里的两国将军们又产生了分歧。
  这是很正常的,美、英两国利益不同,想法不一,分歧也就再所难免了。
  按美国人的想法,就是进攻,趁德军立足未稳,先打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如果进攻不利,则就地防守——和德国拼消耗。
  从战争开始,德国人已经连续作战快五年了,本身的战争潜力已挖掘尽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的持续,德军必然会越打越弱。
  反之,美国人刚刚参加战争,工业生产正向战时生产过度,还在全力武装训练美军。换言之,美军只会越战越强,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也会越来越多。盟军在海上占有优势,凭德国海军的实力,是无法切断盟军的补给的。光拼消耗的话,美国人是谁都不怕。
  英国人却有不同意见。美国人不怕消耗战,英国人可怕的紧。
  英国才有四千万人口,德国却有八千五百万,美国则是一亿三千多万。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英国人实在消耗不起。况且,英国人也已经打了三年多了。消耗战打下去,多半先把英国人耗干了。
  对美国人重创德国空军的念头,英国人呲之以鼻。现在西西里岛上挑大梁的,可是英军。美国是在一刻不停的整编军队,但想派遣大规模的援军,最早也要等到来年。那可得等好几个月,这期间的消耗等于是要英国人的命。如果英国虚弱无比,还谈什么大英帝国特惠待遇,恐怕连英国殖地都保不住。英国人说什么,也不能同意美国人的想法。英国人的思路很简单——“撤退,还要尽快”。
  但是,这些理由都放不到桌面上来,英国人不同意,不能拿这当理由。所以,英国人只好强调客观因素。比如说,冬天的地中海风浪很大,盟军是在海上占便宜,补给却也困难重重云云。
  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负责指挥这次作战的是副总司令、盟军第15集团军群司令英国陆军上将哈罗德·亚历山大。这主要是因为英国严重依赖美国,但美军上上下下都缺乏实战经验。故总司令是美国人,副总司令指挥作战的是英国人。
  总而言之,美军和英军在联军指挥部里,基本是势均力敌。意见差距这么大,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但凯塞林元帅哪里有耐心等美、英讨论出个结果来,希特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