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希特勒的后顾之忧。现在德国已不是两面受敌,苏联不再是德国的敌人。在某种程度上,苏联倒成为德国的盟国了。
一周以后,9月11日凌晨,德意志帝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出动15个机械化师,3000多辆坦克和战车,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爆发。
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电战”是怎么回事。
根据意大利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发回的著名报道:
“……
波军第18骑兵团从但泽走廊突围时,路遇德军第19装甲军第2摩托化师。前进者生,后退者死,为突破德军的堵截。波兰骑兵在指挥官马特拉扎上校的率领下,骑马持矛,挥舞着马刀向德军的坦克发起悲壮地冲锋
……”
乔治·帕拉达作为记者屈才了,他更应该去写小说。根据在场的中国战地记者黄远生发回的报道:
“德国集中了大批装甲机械化部队,对但泽走廊发起猛攻。
波军装备落后,坦克与战车不足德军的十分之一,指挥不利,在德军的突袭下一溃千里。
为了掩护但泽走廊波军总撤退,波军第18骑兵团奉命执行迂回任务。
……
团长马特拉扎上校率领的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出其不意地挥舞着马刀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然后就地组织防守。
几辆德军装甲车正在附近树林里休整,此时恰好赶到。下马准备防御的波兰骑兵们,在20毫米机关炮弹雨的突袭下,损失惨重,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
……”
两个报道的真假,略微想想就是到真假了,波兰人又不是傻瓜,怎么会用骑兵向坦克发起冲锋,那比用轻骑兵向重骑兵发起冲锋,还要不可思议。然,乔治的报道被世界各大报刊广为转载,流传甚广。黄远生的报道却如昙花一现,在国内的转载也不是很多。
看来,记者也是需要想象力的。
果然不出希特勒所料,英法等国并没有遵守承诺。
9月1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其后。大不列颠做出最坏的准备,立刻向法国派出15万人组成的特遣部队。
不过两国为波兰所做的,也就这么些了。哦,几国还在外交上予德国以严厉的谴责。
法国虽然屯重兵于国门,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没有对德国发起进攻。法国和英国远远地看着他们的波兰遭屠杀,他们对此毫无准备,也无意与德国开战。
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德国已经把自己武装到牙齿,兵力高达二百六十万之众,拥有三千六百辆坦克,四千多架飞机,三艘战列舰、十二艘巡洋舰、六十三艘潜艇。说夸张一点儿,德国是“沾着就死,碰到即伤”。英法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与德国开战。所以,别看两国嘴上叫的欢,实际行动可是一点儿没有。一直到第二年,德国主动进攻法国,这段“西线无战事”的“假战”方宣告结束。
9月15日,美国宣布保持中立。
9月16日,中国宣布保持中立。我对这场战争不感兴趣,欧洲国家打生打死对我国影响不大,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扩大我国对交战各国的出口。这个,不是很难。中国商品向来以物美价廉而著称,与德国的贸易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以前。德国既然企图与英法开战,那么中国就比美国更适合成为德国的贸易伙伴。
7月,我专程派出了一支舰队访问欧洲,该舰队编组了二艘战列舰、二艘航空母舰、八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一艘补给舰、一艘运输舰和若干潜艇。此时此刻,远洋舰队已经结束了对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访问,正航向美洲。远洋舰队还要访问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德国战车开动了,就不会轻易停止。欧洲一定会打起来,我适时展示一下中国的实力,不会影响局势发展,还可以震撼人心。到时候,英法就算想拦截中国的商船,也要好好考虑考虑。当然,中国远洋舰队顺便保护着商船队,运输了一批敏感物资到德国去。
值得注意的是,远洋舰队中配备的潜艇,都是预备退役的老式潜艇——德国U型潜艇的中国改进型,而不是最新式的JD…1型潜艇。好东西,就是要保密的。
JD…1潜艇不具备水面作战能力,单纯是为了水下作战而设计的。它外形呈流线型设计,以减少水下阻力,水下航速达18节,水面航速8节,配备了通气管装置和主动/被动式声纳,结构形式为双壳,有8字形耐压体,下潜深度为120米,排水量1850…2425吨,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尾部4管,共载36枚鱼雷。装备了124个大容量蓄电池和柴油机,使水下5节时续航力可达365海里。
9月2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
同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苏联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10月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灭亡。
4个星期里,波兰共有7万人死亡、13.3万人受伤、7万人被俘。德国1.3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闪电战”正式诞生,登上世界舞台。
波兰的灭亡,可以说是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合谋。波兰是东欧咽喉,位于德国与苏联之间。从“祸水东引”的角度看,英法等国不会为波兰提供保护,一切诺言都是靠不住的。
而苏联斯大林的想法又不一样。
斯大林在当时并不想要战争。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提前完成,苏联的发展速度世界第一,时间是对苏联有利的。苏德战争不可避免,但战争时间越晚,苏联就越强大。
而且,苏联的大清洗和肃反扩大化,已经持续了三四年。斯大林是个不错的将军,他明白,大清洗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必然有不小的伤害。
只是政治斗争,一向是你死我活,来不得半点儿软弱。斯大林打击了自己的反对派,他只打击少数人,但这样源于政治斗争的清洗,扩大几乎是必然的。
对红军战斗力伤害最大的,是图哈切夫斯基间谍案。
苏联花了三百万卢布,从德国购买的情报,只不过是个借口。要说图哈切夫斯基勾结德国,斯大林自己都不会相信。但政治不讲这些的。托洛茨基是斯大林最大的竞争对手,图哈切夫斯基与托洛茨基关系密切。且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中威信极高,在国内声望卓著,几乎参与指挥了所有重大战役,一手组织了红军的正规化,许多高级将领都是由他提拔的。在托洛茨基被彻底打倒后,图哈切夫斯基又不肯主动转向,积极投靠斯大林。
对斯大林而言,图哈切夫斯基有敌意,有威胁——这就足够决定结果了。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其他7位著名将领,被判处死刑。至39年斯大林结束清洗为止,苏联红军有近70%的高级军官被杀害。其中,包括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1名,85名方面军司令中的53名,195名师长中的105名、406名旅长中的223名、以及所有的军区司令。
虽然斯大林对中国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印象深刻,也很重视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但据调查局的情报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组建的机械化部队,在清洗过后,其战斗力保留不到原来的一半。
斯大林对此不是十分清楚,却也多少知道一些儿。
加之,苏联的东方是中国,两国关系不是很好,《互不侵犯条约》38年到期,中国是爽快的续了五年约。然而,中德关系很好,一旦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并不相信一纸条约,就可以苏联避免两面受敌。斯大林对苏联的安全深感忧虑。
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斯大林曾试图联合英法共同抗德——在莫斯科,他召集组织了英、法、苏三国谈判。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
“祸水东引”是英法的既定方针,自不会轻易改变。英国派遣了两个无足轻重的将军前往莫斯科,一路上不乘坐快捷的飞机,反而乘船而行,其敷衍的态度言溢于表。英、法两国早就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自然不会答应苏联提出的设想——“三国共同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
因此,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斯大林同意了这一要求,他试图以“祸水西推”来拖延苏德战争的到来。
乌克兰有“欧洲粮仓”的美誉,它与白俄罗斯都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苏德战争即使无法避免,斯大林却也不希望战争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上,来破坏生产——与我国抗美援朝的想法有些相似。
苏联与波兰关系恶劣,又不想与德国发生战争,波兰的运气自然也就远不如朝鲜了。
不但如此,苏联还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意志帝国的“东方战线”,这条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并企图通过扩大苏联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意志帝国侵略。
波兰败亡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
10月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不久以后,三国共产党就夺取了政权,并在第二年把三国并入了苏联。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芬兰当然不会接受。
12月10日,苏联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
苏联红军参战以来,已经拓地五十余万平方公里,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一直未逢敌手。这时候,却吃了个大亏。
天时地利人和,苏联竟一样也不占。
39年冬天,芬兰时逢欧洲百年以来最冷的冬季,在芬兰地区夜间温度经常在摄氏零下叁十五度左右。苏军步兵多半来自南俄等温暖地区,御寒训练又不足,这给苏军带来很大麻烦。
地形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南路之外,苏军进军路线上都是密林沼泽,依靠几条羊肠小道前进。
芬兰是在二月革命以后独立的,的贫穷落后。但是,芬兰立国以后,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对农民,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到30年芬兰农村小土地占有者占总农业人口的90%以上。对工人,芬兰于年国家一独立就公布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并制订了一系列的福利法律。
得民心者得天下。
芬兰只有三万常备军,战车和火炮数量很少,多数都是欧战时期的武器,飞机只有七十架。但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象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因为芬兰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芬兰人民在许多地方都自动自发地做到坚壁清野,逃难前把自己的房子烧成平地;苏军即使攻占了一个村庄也往往找不到房子可住。
三个半月,芬兰人以七万多人的伤亡,给苏联红军造成了十倍的损失。斯大林不得不打消了吞并芬兰的野心,解散了开战就组建的傀儡政府,并与芬兰签订和约。
同时,苏联红军在芬兰的失败,与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极大地助长了德国的信心,使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大大提前。
总之,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付出的代价却远远超出想象,得不偿失。
在这两年里,中国并没有发挥作用。一来战事都发生在欧洲,中国鞭长莫及;二来中国也无心参与战争,对比欧洲战事,我更关心国内的经济情况。
常言道,人无横材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日本大力扩军备战,以及中国军队装备更新换代,致使中国的军工业发展迅速,这一回都用上了。欧洲战事一起,中国的出口快速增长,国内的经济明显好转。看来,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这就都解决了。再高速发展个十几年,中国彻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那是指日可待。
PS:终于把这段历史过渡过去鸟。
第112章
40年2月,早春的天气还有几分寒意,罗斯福坐在轮椅上,缓缓而行,夜色暗淡笼罩大地,天空稀疏的星星,远处昏黄的灯光,看起来是那么地微弱。
罗斯福心情沉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里,他却什么也不能做。百万法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背后,英国把皇家海军当作屏障,任德国肆意攻击。
在“虚假的战争”的日子里,罗斯福有生以来第一次陷入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困境,一纸中立法案完全束缚了他。总统任期将满,他在外交事务上就更形软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里,罗斯福只能焦虑不安地等待。
罗斯福在树丛旁边停下来,无意识地把自己遮蔽在阴影中,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在脑海里,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