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60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60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解】   
  当鲁中人林放问孔子关于礼仪的问题时,孔子也回答说:“礼 ,与其奢也,宁俭”与这里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与俭的问题,就通常意义的理解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更 准确地说,是物质享受的问题。这个问题大而言之受时代风气影 响,比如说,我们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是提倡勤俭 节约,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到80年代、gO年代,随着经济 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排场之风也就 滋长起来,以致到了令老一辈人咋舌的程度。小而言之,这个问 题则受个体生活原则和世界观的来制约,一般说来,比较传统、保 守的人崇尚节俭,比较新潮、激进的人追求奢侈。当然,这是从 主观方面说,从客观方面说,则还要受到经济能力的严格制约,对 于一个身无分文的叫化于来说,“奢侈”一词本身就太过奢侈了, 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也就只好“节俭”了罢。
  回到孔子本身的态度来看,他所代表的,显然是传统的节俭 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许已不合于今天的时代氛围,因而不被一些 人尤其是年轻的一辈所接受。不过,有两句老话倒可以提供给大 家参考,这就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抱定俭的态度. 偶尔奢一奢也无不可;而一旦形成了奢的习惯,要俭下来可就难 上加难啊。
  从这个意义来说,那还真是节俭总比奢侈好哩。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 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据说当年林彪很是欣赏孔子这两句名言,但他自己在历史上 却留下了一个“长戚戚”的形象,还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就我们今天来说,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医生行业越兴盛,所 谓现代病、世纪病,是否正是圣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算来算去算自己,
  不如轻轻松松过一生。”
  唱得好啊!
  ………………………………………………
  泰伯第八
  本篇论古圣贤和记载曾子言行的内容较多,涉及到政治、德 行、学问等各方面的问题。全篇原文共 21章,本书选 12章。
  弃天下如敝屣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③而称焉。”
  【注释】   
  ①泰伯:也写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他的两 个弟弟依次为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为姬昌。传说周太土预见到姬昌有圣 德,就想打破长子继承王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泰伯为实 现父亲的意愿,他与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自号为勾吴, 立为吴泰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周太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 姬昌,便是周文王。②三以天下让:指;泰伯出走一间天下;太王死后不 回来奔丧,以便让季历继承王位二间天下;季历死后也不回来,以便让姬昌 继承王位三让天下。③无得:同“无能”无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三次让 出天下,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读解】   
  “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几个。相反,比比皆是 的倒是争权夺位,为天下大权而杀人放火,争城掠地,勾心斗角 骨肉相残。直到现代社会,莫说让出整个天下,就是让出一个单 位的领导权来,也会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宁死也不情愿的。
  有什么办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权力就是有这么大的吸 引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很多人眼里,有了权就有了 一切,没有了权就没有了一切。所以有“权、权、权,命相连”的 说法。
  这些看法,这些说法,大概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不新鲜了 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把三让天下作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歌颂 呢?
  ………………………………………………
  一切以礼为标准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注释】   
  ①葸(Xi):畏缩。②绞:尖刻伤人
  【译文】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 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读解】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就一般意义说来都是属于好的品格, 但如果不用礼来进行规范,那也都会出问题。这里的礼不是我们 个天所说的礼貌,而是指礼法,即礼的法度。实际上,也就是指 无论做什么都要合度的问题。比如说,对人恭敬当然是好,但如 果一味恭敬,恭敬得过了头,就会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用 孔子的话来说,就会“劳倦”,怎么劳倦?翻译成我们今天常挖苦 这类人的话,就是‘你活得累不累啊!”因为他逢人便打拱作揖, 恭敬有加,而不是按照礼法.该恭敬时恭敬,该不卑不亢时不卑 不亢。谨慎也是这样。谨慎好不好?谨言慎行,很好!但如果一 味谨慎,则成了谨小慎微,走路怕踩死了蚂蚁,树叶掉下来怕打 破了头,畏畏缩缩,窝囊无能,结果是一事无成。“勇而无礼,则 乱”。这话很好理解,只有勇敢.不讲礼法。“舍得一身剐,敢把 皇帝拉下马。”当然是要出大乱子的了。我们今天已无皇帝可拉。 但一味地勇,像个莽张飞或黑李逵,那也会出乱子闯大祸的、“直 而 无礼则绞。”直率是个性坦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对就对 下对就不对,说话不转弯抹角.直来直去。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 对.人们还常常很喜欢这种人,但如果一个人太直戆了了,直得来 一点也不知回避,那往往说出话来弄得人下不了台。尤其是做 领导的或做长辈的,遇到这种人那可就有你够受的了。
  所以、无论是什么品格,一定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正因为礼有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一再强调:“不学礼,无以 立”(《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是学的 关正核心内容所在,是一切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译文】
  曾子卧床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读解】   
  朱熹解释说:“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论 语集注》)也就是说,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声,人因为 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说出 善良的话来。
  人到生命的尽头,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荣耀。 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与自己渺然 无缘。一种痛惜,一种对于生命的亲切留恋油然而生,这是否是 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呢?如果是,那可真是发现得太晚了一点啊!
  基督教不嫌晚,而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良心发现”的一 瞬,于是有临终忏悔的仪式。这种仪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科技 文明昌盛的今天,其基点是否正是建主立“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的认识上呢?
  ………………………………………………
  锋芒毕露就是祸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①校(jiao)计较,较量。
  【译文】
  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少 的人心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一无所有一 样,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
  【读解】   
  据说曾子的这位朋友就是那“大智若愚”的颜回。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即使并不自满,而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都容 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 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 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 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使人 家感到需要你却不受到你的威慑。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装“傻”了。这就是“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 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 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有 了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针锋相对地去计较,不以牙 还牙,以眼还眼,这就不会对他人构成威慑了,反过来,自己也 就可以减少一些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你也会失去很多,呈少是谨小慎微.活 得不那么潇洒自如了罢。更何况,对很多人来说,天性注定如此. 所谓“才华横溢”,才华多了它就是要“溢”出来;所谓“锋芒毕 露”,既有锋芒,它就是要“露”,要“脱颖而出”。
  这样看来,“傻”也不是人人可以装得出的,要装“傻”,也 的确要掌握装“傻”的艺术才行啊!
  ………………………………………………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原文】
  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 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罢 休.不是很遥远吗?”
  【读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 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教科书中去 寻找了。
  他们是屈原、荆柯、楚霸王、岳飞、陆游、文天祥,或者是 哈姆雷特、浮士德,而绝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尤索林、 “等待戈多”的流浪汉.更不是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王朔笔下“过 把瘾就死”的人。
  说到底,这便是所谓“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分野。
  今天,当我们在呼唤崇高,呼唤英雄,呼唤悲剧意识的时候 是不是应该回到儒学中去,回到曾子所呼唤的精神中去,做一个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读书人呢?
  ………………………………………………
  是不是愚民政策?
  【原文】
  子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从,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是为 什么。”
  【读解】   
  这就像军队下命令一样,目标何方,距离若干,限什么时候 到达。或者是,冲锋号一响便冲锋起来,撤退令一到便撤退下去 作为兵士,只需要照命令行事就得了,容不得你问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不是愚民政策呢?
  孔子曾经说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雍 也》) 孟子也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养成了习惯不知道 为什么养成,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就是普通 老百姓。”(《孟子·尽心上》)
  可见,在孔子、孟子的心目中,人的确有智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