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50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50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如此,当然不能请他人代劳。所以孔子说,如果 自己不亲自参加,那就等于没有参加。别人替自己烧香 求福是没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人立身处世,成家立业,都应该有这种“如在” 的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则,表面一套,内心一套,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闪闪,活在世上 又有什么意义呢?
  ………………………………………………
  问者不相亏
  【原文】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②知礼乎?入太庙,每事 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太祖(开国之君)的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所以, 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 ②鄹(zou)人之子:指孔子,鄹又作陬,地名, 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的“陬”,是孔子 的出生地。鄹人则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所以称为鄹人。
  【译文】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 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周公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说后说道:“这 正是礼啊。”
  【读解】
  俗话说,问者不相亏。
  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既是礼的精神,也是做人的学问。
  孔子不仅要求学生这样做,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这大概也是圣人风范的体现吧。
  ………………………………………………
  凡事不必苛求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②力不同科③;古之道也。”
  【注释】
  ①射不主皮:射,射箭,这里指比赛的射箭,而不是指战场上的射箭;皮,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 ②为:因为。 ③同科:同等。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读解】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单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更何况,衡量箭术的主要标准本来就在于能否射中靶心,是十环还是九环,何必要去苛求他能否射中靶心呢?
  射箭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有的人对别人太过苛求,别人也反过来苛求于他,结果等于他自己作茧自缚,活得非常拘谨非常累。
  所以,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少几分苛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宽松,人际关系不那麽紧张,大家心情愉快,过得轻松自在。
  ………………………………………………
  理解的困难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服事君主,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
  【读解】
  虽然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不被人理解毕竟不是一件 值得高兴的事,所以就连圣人也不由得发生了感慨。
  尤其是,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大家都不按礼节办事了,而你却口口声声吁礼节,时时处处尽到礼数,不被别人以为是谄媚讨好才怪。
  不用说得那么极端,就是在一个单位上,一家公司里,如果你处处对领导人尽礼,时时按领导人的意图办事,也难免会被旁边的人认为是拍马屁。而在你看来,这本来是作为下级对上级所应该作到的呀!
  这就是理解的困难。
  话说回来,既然圣人都有不被人理解的苦衷,你我凡夫俗子又有什么想不通的呢?总之是立身处世的艰难罢了。
  古往今来都是同样的道理。
  ………………………………………………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
  【原文】
  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国君,名宋,鲁昭公的弟弟,继昭公即位,在位15年(公元前 509…495)。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君主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来服事君主。”
  【读解】
  上有礼,下有忠,这是一种以心换心,投桃报李的领导艺术。
  相反,在上者如果对部下无礼,呼来唤去,部下也就很难对他的上级尽忠 了。
  礼与忠,慈与孝,这些都是儒家政治中对立而又统一的范畴。君礼臣忠, 父慈子孝,相反,就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礼崩乐坏局面了。
  在礼与忠这一队范畴中,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礼的一方面,也就是领导者的一方面。所以,做领导的人一定要礼待下级,以此来激发下级的忠心,使之不仅做到服从命令听指挥,而且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领导。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 追求到以后的快乐。 ②淫:不局限于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而取广义的解释 ,即过度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读解】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 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再进一步深究,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 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和处理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 ,而是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只不过要求“乐”与“哀”都不过分 ,都有所节制罢了。
  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 对现代人来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旧死” 的生活,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呢?
  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原文】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③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④。”
  【注释】   
  ①社:土神。这里指得是社主,即土神的牌位,用木头制成。哀公问用什么 做社主好。 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③夏后氏:夏代。 ④咎:追究。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做, 周代用栗木做,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战战兢兢。”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说它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读解】
  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 但周代又确实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面批评宰我,而只是从 思想方法上来说,既然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这里所表现的,到的确是一种既往不咎的 宽恕精神。
  所谓破镜难圆,覆水难收。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饭,说也无益,劝阻徒劳, 追究也于事无补,不如不说的好。
  人们常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或者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是不是都是这种宽恕精神呢?
  ………………………………………………
  尽善尽美的追求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②也。”谓《武》》③:“尽美矣,谓尽善也。”
  【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名。 ②美、善:美指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读解】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 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但他为什么会认为《武》乐内容不够好呢?这是因为,舜的天子之位是禅让 而得,所以孔子认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乐曲“尽美”又“尽善”,而周武王的 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得来的,尽管是正义的,但却“未尽善”。
  可见,孔子评论文艺作品是以政治标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撇开对艺术的评论而运用于生活于事业中,尽善尽美的标准是对于完美的追求,表现出严肃认真而执着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说起来,依然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精神,在今天行色匆匆的现代人身上似乎不多见了。
  ………………………………………………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①,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①敬:严肃认真,如“敬业”,指对工作严肃认真。
  【译文】
  孔子说:“作领导不宽容,行礼仪不严肃认真,遭遇丧事的时候不悲哀我用什麽来观察这种人呢?”
  【读解】
  没有什麽值得观察的,当然也就是被否定的对象了。
  这里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居上不宽”的问题。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复从正面说:“宽则得众。”(《阳货》、《尧曰》)宽容就能得到群众拥护。并把“宽”作为“仁”的五个方面内容之一。
  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曾写过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宽容》,把宽容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宽容对于一般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话,那麽,对于居于上位的领导人来说,就更应该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游泳池里的水一样,那时没有鱼儿能够在里面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样,那是没有人愿意跟随你的。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其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诸如楚庄王绝缨尽欢,孟尝君不杀与自己夫人通奸的门客,汉高祖重用陈平,曹操下《求贤令》选拔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确有才干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仪的儿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宽容受贿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宽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 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选在 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读解】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荀子说:“品质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 择朋友,这是为了远离歪风邪气而接近仁义道德。”(《劝学》)
  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 重要影响,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说了。
  问题倒是在于,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居住条件又有多少 选择的自由呢?
  人满为患,生存空间紧张,能有一个栖身之所(人均四平方 米)就不错了,有两室一厅已是谢天谢地,管它是在地下“红灯 区”附近还是在什么乌烟瘴气、乱七糟八’的严重污染之处,哪里 还谈得上选什么好的小区呢?即便万幸遇到有所选择,那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