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李小龙映画 >

第3章

李小龙映画-第3章

小说: 李小龙映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龙归来 重织新梦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动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1970年4月,李小龙回到香港探亲,其时《青蜂侠》正在香港播出,作为少有能在好莱坞立足的明星,李小龙引起了香港民众的热情,以及媒体的兴趣,人们希望他能回到香港发展,展示他的精彩功夫。
  报纸等媒体连篇累牍的采访,以及电视台频繁邀请他,以及他的儿子李国豪登台表演。
  家乡人的热情让李小龙觉得意外,他甚至有了受宠若惊的感觉,他觉得很受用,同时又觉得很烦恼,在1971年的《我的最大收获》一文中写出了当时的感觉:“香港人对我的热情,使我受宠若惊,但因为太惹人注目,却又是我间接地失去自由……因为妻儿都在电视上露面,走在街上也有观众认出来,像对我一样,指手画脚和投以奇异的眼光谈论着……但我也明白这是一位明星所必然产生的矛盾和不可避免的。”
  港人的热烈追捧让李小龙品尝到了一个做明星的滋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他的骄傲。在多个场合,李小龙对香港的功夫电影以及武打明星肆意褒贬,言语狂傲。
  李小龙过于心直口块,并没有在意同行之间的忌讳。在一次电视节目上,李小龙再次口无遮拦地批评起香港的武术同行只懂蜻蜓点水的讲手,而不识实打实的较手,引起本港武术界人士的众怒,纷纷发言谴责李小龙,并表示要收拾他狂妄的气焰。这其中,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曾赢得香港四届拳击冠军的刘大川,刘大媒体上表示,要公开向李小龙挑战。一时间,香港媒体热炒,民众也等着好戏上演。但李小龙却不接招,在采访中说:“我在美国向人挑战或接受挑战,不知凡几。现在我的造诣,已达到不随便比武的境界。”这句轻慢至极的话,暗示刘还不够资格与他交手。
  李小龙的这种傲慢,更加打开了知名度,傲慢的背后,也许就是深不河测的实力。香港多家影视公司,包括邵氏纷纷邀请他加盟拍戏,李小龙于是认真地列出他拍片的条件:
  第一,影片制作投资不得少于60万港元,以避免低成本的粗制滥造,即使给他个人的片酬高而总投资却不足的话也免谈;
  第二,他可以邀请外国演员参加演出,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可以进军国际电影市场。
  条件开出后,许多电影公司望而却步。最后,还是离开邵氏独立单干,自创嘉禾的邹文怀向李小龙抛出了绣球,然后依靠“亲善”政策成功拉拢,终于让他答应为嘉禾签约开拍《唐山大兄》。
  八、猛龙过江春风得意
  好的武术家应当具有水的特性,无形无式。将水放进杯里,它便成杯状;将水放进樽里,它便成樽状。
  1971年,李在美国与学生、金像奖编剧史立芬、占士。高宾为电影《无音箫》赴印度寻找外景时发生不快,导致华纳公司拒绝开拍,冷酷的事实让李小龙灰心,他明白,在好莱坞,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非容易的事情。
  而此时,嘉禾影业的老板邹文怀慧眼识英雄,毅然向李小龙发出了邀请,李小龙遂于1971年6月返港,加盟刚刚创立的嘉禾电影公司,签约拍摄《唐山大兄》。
  1971年10月,《唐山大兄》在港公映,票房迅速蹿升,突破了香港电影的最高票房记录。李小龙一夜成名,成为香港最红的巨星。电影的空前成功,让自立门户的嘉禾终于喘过气来,邹文怀在旧东家邵氏公司的打压下反守为攻。1972年3月,嘉禾再接再厉,推出《精武门》,再次突破了《唐山大兄》的票房记录。
  李小龙从《唐山大兄》开始,便开创了一种新的武侠电影的方式,那就是超真实的对打,以及大量打斗镜头,让看惯了虚应以景的观众大呼过瘾。
  但应该说,李小龙的这些电影也算得上香港武侠片电影的一个异数,因此,更准确地说,李小龙的电影以武打电影命名更为恰当。李小龙之后,武侠片作为一种电影种类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稳定下来,但是香港武侠片并非李小龙所倡导的风格,在他之前与在他之后的电影,所依赖的内涵,仍然是中国式的思想传统。
  或言之,李小龙的电影重点在于武侠片上的形式,因此在格斗场面上广为创新,在搏击画面上狠下功夫,但在电影的艺术与精神上并无太大的动作。而中国武侠片之侠,其精神旨趣在于一种中国式的空灵飘逸,这不是李小龙的电影所具备的,也不是李小龙本人所感兴趣的。
  李小龙的电影或许是满足了一种青春势血的喷发,电影的故事情节基本属于一类的原型:受压迫——忍耐——忍无可忍——爆发,最终好人好报地完美收场,同时又让观众感到过瘾,感到发泄后的爽。
  李小龙去世之后,香港的武侠电影没有延续他的风格,也许表明我们更欣赏的是那种通过特技的声光效果所制造出来的武侠片,它不但满足了原著作品的丰富想象力,具备更强的表现力,成为一种童话,同时也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电影整体艺术、精神趣味中去。
  但李小龙不但是电影明星,同时也是武术明星,相对于其他的功夫巨星来说,李小龙更是一个江湖中人,在武学造诣上精益求精方才是他的最终目标。而电影,其实更像是他展现自己武学成就的一种方式。
  成立不久的嘉禾凭借李小龙的一系列电影咸鱼翻身,并羽翼渐丰,李小龙自然功不可没。1971年5月,邹文怀投桃报李,与李小龙共同组建了协和电影有限公司,隶属于嘉禾。随后,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了《猛龙过江》,其中的打斗镜头更多。为了表达他对武术的敬意,他将电影中最精彩的打斗场面安排在罗马拍摄,在古斗兽场的废墟下,他以中国功夫击败了对手。这部电影没有让李小龙失望,上映后票房超过了530万,突破了《精武门》创下的纪录。为了能够进入国际市场,李小龙邀请了两名外籍演员罗礼士、罗伯华尔作为《猛龙过江》的主演,而他们两位都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这部电影的打斗场面被认为是李小龙所有电影中最为精彩的。
  1972年9月,《死亡游戏》开镜;11月,李小龙也终于与华纳公司正式签定协议合作开拍电影《龙争虎斗》,它是李小龙正式进军国际影坛的一部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李小龙卓越的演艺才华和魅力终于获得好莱坞电影大享的赞赏。1973年7月,李小龙在拍摄《死亡游戏》期间不幸逝世。同年《龙》片上映,尽管未如理想,仍高居当年香港电影卖座亚军,在全球公映时,更创下了2亿美元累积票房收入,被誉为武打片的经典之作。辉煌坠落有如流火自我了解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容易发觉到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实际上是满途荆棘,所以一个有天才人的应该尽量发展他的事来,迫使自己去创造新业,所得的成就是万世不没的。
  1973年7月20,李小龙在女友丁佩家中去世,享年不足33岁。他在最辉煌的时候突然死亡,使他像颗流星一样,在坠落的过程中,闪耀着神秘的光芒。
  这个备受人注目的巨星,他的突然去世自然引来人们的纷纷议论,加之李小龙生命之后期性格乖僻,虽是电影明星,但不脱武林中人的习性,这使得坊间普遍流传李小龙死因的不正常性。这其中,被谋杀的版本最多,有人认为是仇家谋杀;有人以为是邵氏挖角不成,恼怒请人暗害;也有人说是李小龙的性格让嘉禾无法忍受,被嘉禾所害。
  李小龙的死因还有中邪的说法,有人以为他被越南巫师施行了诅咒,还有人说他在九龙塘的“栖鹤小筑”犹如“龙困浅水”,对他的发展很不利,而大门形状更是如同墓碑,在风水上犯了煞。
  诸如此类种种,俱发挥着人们的想象力。但李小龙已死是个事实,令人困惑的死因,更使人们的怀念浓烈。随着的时间的流逝,对于李小龙,人们逐渐抽离了对他的细节认识,由具象到抽象,他越来越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的“lcon”。他们绝不认为他只是个电影明星,或者一个拳击手,李小龙是英雄,民族主义的英雄,他释放崇拜者被压抑的愤懑。在《精武门》中击败日本人的场面让许多观众感到气壮山河,而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砸碎,则更是如此。可以说,李小龙突然死亡所引起的轰动,相当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国精神中勃然向上的一面。人们无法接受李小龙的死亡。
  鉴于李小龙的影响力和市民的情绪,为了安抚民众,以证视听,香港政府特别成立了专门的死因调查组,对李小龙之死因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直到两个月之后的1973年9月24日,法院根据法官综合研究报告及国外专家的意见,裁定李小龙的死因是“死于不幸”。
  现在有更多的证据说明李小龙是由于健康原因而去世的,李小龙身边的朋友也证实,那时的李小龙身体状况已不大理想,但这些都不够充分地下定论。
  1973年5月18日,正在嘉禾片场赶拍《龙争虎斗》的李小龙突然晕厥入院,经脑科医生检查,发现李小龙有轻度脑水肿。5月下旬,李小龙回美国进行彻底的身体检查,结果表明,李小龙的身体状况良好。为弥补因赴美浪费的时间,李小龙返港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龙》的后期制作之中。而这次的突然晕厥,被认为只是因为李小龙工作劳累过度而已。
  两个月之后的1973年7月20日下午,李小龙与邹文怀到丁佩家中商讨新片剧本(李小龙先到达一步),他突然感到头痛,当时丁佩并不在意,给了他几片阿斯匹林缓解头痛,服药后,将他扶进房间躺下休息,后来即陷入昏迷。约于晚上10时,李小龙被送到伊利沙白医院抢救,至晚上11时30分,院方宣告抢救无效死亡。
  随后的李小龙丧礼令香港万人空巷,不计其数的人前往他的灵堂吊唁。这一年,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不满8岁,对于父亲的丧礼,他以为又是一次电影拍摄而已,指着棺木说:“MovieMovie。”令人不胜唏嘘。他的妻子琳达将他安葬在美国西雅图,而不是香港。
  九、龙行天下 余威尤在
  李小龙去世不久的1973年10月18日,由他主演的《龙争虎斗》在香港上映,取得了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的亚军。亚军而不是冠军,似乎说明李小龙的热度在香港渐渐下降。到了1979年徐克的电影《蝶变》上映之后,香港的新浪潮电影时代开始了。武侠电影也在香港迎来了一场革命,空中飞来飞去的武侠打斗镜头取代了李小龙电影里的实打实,而又吸取了胡金铨武侠电影的空灵和飘逸的传统——这部分才是中国美学的传统。
  李小龙的武打电影是香港武侠电影的一个异数,在他之前的功夫片,是以胡金铨为代表的武侠片,电影犹如“文以载道”、“诗言志”一般,承担了许多的作者理想,电影动则宇宙人生,或是国仇家恨。李小龙的电影对于胡金铨的武侠片也算一次革命,真实或近真实的打斗情景,高密度的打斗情节首先在视觉上是一次更新,但无疑,李小龙的电影更单纯,电影的功能回归到娱乐的原始意义。但同时,电影的打斗因为太过真实了而失去了中国美学中空灵的趣味,虽然在视觉意义上对以往电影是次变革,但真实的打斗无疑使想像力得不到发挥,日久难免疲累。因此,徐克之后的武侠片对于李小龙的功夫片又是一场变革,以替身、特技、剪辑的方式,令电影的场面光怪陆离,武侠片的功夫表现力大大增强,使许多神奇的武功得以展现。与此同时的是,金庸、梁羽生等武侠小说的大师为电影提供大量的蓝本,武侠片进入了“新武侠”的阶段。李小龙一生短暂,他在电影之路上本还有许多的道路要走,在这个意义上,他未能尽善。
  就像导演徐克所言,李小龙是真正的武林中人——他曾被世界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7大武术高手之一。以“武林中人”这个身份进入电影,使李小龙的功夫片更具传奇性,虽然后期的两部电影在香港反响不如《唐山大兄》、《精武门》那时那么热烈,但李小龙的世界性影响力正在逐渐表现出来。《龙争虎斗》即在全球创下了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还与《精武门》一起,成为“世界十大武打片”。与此同时,香港、东南亚、美国出现了许多模仿李小龙打斗的动作片,世界各地掀起了“李小龙热”、“功夫热”。更有意思的是,李小龙去世之后,香港影坛又出现了许多“龙”;吕小龙、梁小龙、唐龙……
  1993年4月28日,为纪念李小龙的辉煌成就,李小龙的名字被镌刻在好莱坞的名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