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军火之王 >

第70章

军火之王-第70章

小说: 军火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支持国际恐怖组织,他才没有受到任何的牵连。不得不说,李韦德的运气是极好的。
  1989年5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情,那便是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达成实行议会民主的协议,将为未来的多党联合政府进行大选;而在匈牙利,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也实行了多党制竞选,并且匈牙利开始拆除通往奥地利边界上的铁丝网,打开了民主德国居民经匈牙利入奥地利逃往联邦德国的缺口。
  五月所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就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似的,整个东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华沙条约组织联盟岌岌可危。
  至10月初,已有3。7万名民德公民,通过匈牙利和奥地利,逃往联邦德国。在居民大批出走的冲击下,10月7日民德40周年国庆日前后,东柏林、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爆发了游行示威活动,要求民德当局发扬民主,进行改革,放宽对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
  1989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会)的高级会议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意大利主张放宽控制,以援助东欧和中欧的经济发展,这更加加剧了东欧从华沙条约组织的崩溃脱离。
  为了平息事态,稳定局势,德国统一社会党频繁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但意见严重分歧。在10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民德15个专区(包括东柏林)党的书记钟有13个要求以埃利希·昂纳克为首的政治局全体成员辞职。18日,德党召开十一届九中全会,从1971年以来一直担任民德最高领导人的昂纳克以健康为由辞去党和国家一切领导职务,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埃贡·克伦次当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24日又接任民德国务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影响下,欧洲的政治地图被划定了。但是在1989年;这张地图却经历了在首次划定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众多变动。人民群众自发的不满和愤恨情绪吞没了东欧一系列国家的政权,并开始冲击和动摇苏联阵营中的国家所确立的立国根本。许多人涌现在东欧国家首都的大街上,要求进行民主改革。在公民们明显不可阻挡的和平抗议潮流下,一个接一个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政府开始摇摆并倒下,这些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东德。
  1989年11月9日下午6点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启边境。柏林墙第一次被凿开一条缝,将东西柏林分隔28年的高墙很快就被推倒。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目睹了在柏林上演的伟大一幕,长久以来作为东西方对抗最有力标志的柏林墙最终被推倒了,有1%的东德公民涌入西德与他们自1961年因关闭边境而被迫分离的朋友和亲戚们再度团聚。
  由于德国的非常危险的高速走向再度联合,也由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1990年7月发布的伦敦宣言中以官方的身份宣布承认:华沙条约组织不再代表着对西方构成威胁的军事组织,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国内的境遇越来越困难重重,尽管他和美国的乔治一布什总统以及英国、西德政府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且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戈尔巴乔夫是东欧所有变动的始作俑者。
  在东欧发生剧变的这几个月中,李韦德除了军火生意之外,还特意去东德见了几个来自苏联的大人物。
  东德的局势,莫斯科方面已经无力挽回,在这种情况下,弗拉基米尔·普京也即将从东德调回苏联国内任职。不过在此之前,普京通过伊夫琳联系了李韦德,让他到东德见两个人。
  第七十六章 鲍里斯·叶利钦
  普京给李韦德引见的,是他的老师阿纳托利·索布恰克。
  阿纳托利·索布恰克是国立列宁格勒大学的副教授,教授和研究的专业是经济法,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学期的四年,曾经是索布恰克的学生,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几年后,普京进入苏联克格勃系统工作,而索布恰克则继续在大学里提高自己的法学功底,当上了科学博士和教授。
  索布恰克步入仕途非常急速,并且很出人意料。1988年初,50岁的索布恰克还只是一名大学教授和经济法教研室主任。这时,为帮助“改革”,他决定加入苏共。当国立列宁格勒大学获得推荐候选人当选苏联人民代表的权利时,列大代表大会上共产生了八名竞争者,其中索布恰克的知名度最低,但是,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演讲能力和清晰的竞选纲领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
  1989年5月25日,在莫斯科拉开帷幕的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演了一幕非同寻常的、出人意料却又很吸引人的“政治剧”:索布恰克在这里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大会召开前的一系列预备会议上,索布恰克做了多次发言。尽管这些演讲公众并不了解,但却引起了人民代表和苏共领导层的注意。索布恰克在大会上的发言更加巩固了他的声望,人们认为他是一位有经验、有权威、独立而且直率的讲演人。
  人代会以后,索布恰克加入了由鲍里斯·叶利钦领导的、作为反对派存在的“跨地区议员小组”。在一些枯燥无味的会议上,索布恰克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他不仅努力巩固自己与叶利钦、与“莫斯科小组”中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代表的联系,而且与考虑拉拢政治局“民主派”、孤立“保守派”的戈尔巴乔夫关系也不错。
  索布恰克不愿意自己被认为是中激进的政治反对派;对他而言,跨地区议员小组首先是一个政治俱乐部。那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也并没有将索布恰克当成政治对手,还在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几次向他咨询法律问题。
  索布恰克在最高苏维埃法律委员会会议上非常活跃。在这里他领导一个经济法和改革分委会。按受欢迎程度,索布恰克在1989年到1990年仅落后于鲍里斯·叶利钦,但他出国访问和受邀请的次数却超过了后者。
  许多西方外交官毫不掩饰地认为,俄罗斯“第二圈”政治家不在政治局,他们认为最好的伙伴和谈话者便是阿纳托利·索布恰克。
  在与索布恰克会谈之后,李韦德弄清楚的对方的意图,原来索布恰克是来为他自己、为鲍里斯·叶利钦、为跨地区议员小组,来向李韦德录求政治资金支持的。索布恰克和叶利钦当然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李韦德,而是普京向他们进行了推荐。
  弄清楚对方的意图之后。李韦德立即对叶利钦和索布恰克等人领导的那个“跨地区议员小组”,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和关注。如今苏联政坛已是风声鹤唳,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不管苏联未来的局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够以资金秘密支持像叶利钦和索布恰克等人领导的,“跨地区议员小组”这样具有很大影响和潜力的政治势力,无疑对李韦德是有极大的好处的,毕竟苏联可是拥有世界第二大军火库,李韦德这样的军火商又怎能放弃这样的机遇呢?
  李韦德很快便和索布恰克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在此之后又过了半个月,由索布恰克牵头,李韦德与当时担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鲍里斯·叶利钦见了面。
  鱿里斯·叶利钦1931年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他自1955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分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住房建筑联合公司,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慢慢干起。1959年叶利钦就做了总工程师,1961年担任该市建筑局局长,这年他30岁,同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以后步步高升:担任斯州党委建筑部部长和州委书记。
  叶利钦在这个州一呆就是30年,成为州里名噪一时的头号人物。这时的叶利钦还只是蜗居在一州之隅,称不上是全国性的政治家,但对权力的渴望已在深深地召唤着他。
  1985年,与叶利钦同龄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实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大批基层干部走进了苏共中央领导岗位。戈尔巴乔夫此时看中了以前在工作中认识的同僚叶利钦,将其调到莫斯科,任命他为苏共中央建筑部部长。叶利钦终于迈出了从地方政治人物到全国性政治家乃至克里姆林宫主人的关键一步。
  大权在握的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工作能力和作风更为赏识,这一年年底就一手提他出任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任莫斯科市委书记后,叶利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短短几个月,莫斯科33个区地区委书记就有23个被叶利钦罢了官免了职。
  不过也因为得罪了太多的人,加上在任期间,他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1987年苏共将其解职,任命他为徒有空名的建设委员会主任,保留部长级待遇,又在第二年初表面上被升职为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但却被免去政治局候补委员一职,实际上其政治地位和权利更降了一步。
  但经过这么多年政治舞台的风吹雨打,叶利钦已慢慢成为一个比较老练的政治家了,他经得起上下沉浮,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
  叶利钦于1989年3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之后,在5月25日莫斯科拉开帷幕的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与索布恰克等人建立了以为叶利钦他领导的作为反对派存在的“跨地区议员小组”。
  这次找李韦德这样的人,就是为了寻求资金上的资助,为他们接下来的政治拼搏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
  李韦德与叶利钦、索布恰克密切商谈之后,达成了秘密的合作协议,李韦德将会以上亿美元,为叶利钦、索布恰克等人今后几年的政治活动提供资助,对跨地区议员小组提供政治资金支持。如果叶利钦等人能够在未来获得成功,那么李韦德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回报。
  忙完了苏联方面的事情,1989年的下半年,也是多事之秋,除了阿富汗、东欧、苏联的紧张局势之外,世界其它地方也并不平静。
  1989年6月3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在接受消化道出血手术治疗2周后,因病情突然恶化病逝,享年88岁。所幸的是,伊朗的局势并没有发生太大的骚乱,新领导人的权利交接顺利。不过对于李韦德来说,值得高兴的是,几年前的那枚核弹交易的事情,知晓人又少了一个,三个知晓人已经变成了两个知晓人。
  在非洲与李韦德的利益,所密切相关的是。1989年6月,在非洲19个国家斡旋下,安哥拉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安盟,在军队对峙14年之后首次达成,关于停火及民族和解的《巴多利特协议》。
  如果这一协议真的实施,对于李韦德在安哥拉的利益无疑是一次严重打击,虽然石油利益因为合同的原因而不自于受损,但钻石利益则无疑将受到严重损害。不过最终的实际情况证明,这无疑是虚惊一场,《巴多利特协议》未能付诸实施,因为矛盾的不可调和,以及李韦德这样的外部势力的干扰,安哥拉的内战依旧在进行着。
  而且就在1987年,美国决定对非洲进行再次的军事援助,其中军事援助的重点国家是:安哥拉、布隆迪、查德、刚果、那米比亚、卢旺达、苏丹、乌干达和津巴布韦。安哥拉名列第一。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李韦德这个既得利益者,因为李韦德是美国公民,因为李韦德的石油利益和美国英国法国等几大石油集团相互结合,本来就符合美国的利益,加上现在政策上的明确支持,所以李韦德在安哥拉的生意更是如鱼得水。
  根据年底的数据统计,1989年世界军火销售总额,已然达到了376亿美元。
  除此之外,美国国内也发生了几件大事情,都是与李韦德的利益有所关联的。
  1989年7月19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232号航班DC10飞机失事。失事的原因,是因为DC10飞机引擎中使用的钛合金风扇先天不足,钛合金材料加工过程中因为氮气过量不合格,钛合金风扇断开造成引擎爆炸,又因为液压系统管道线路设计缺憾,让液压管道破裂,造成飞机失去所有机翼的控制,还好飞行员技术高超紧急迫降,但飞机着陆时解体,239名乘客中112名丧生口一件看似普通的航空失事事件,其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DC10飞机本身质量问题,这自然给麦道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其实,麦道公司的DC10飞机质量问题,所造成的航空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72年加拿大DC10飞行中货舱门脱落事件。1974年土耳其DC10机舱门脱落,造成飞机空中解体,机上所有346人丧生。1975年5月25日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DC…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