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军火之王 >

第17章

军火之王-第17章

小说: 军火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早早的就收市了,商店里的货品种类很少样式也一般,和西德地区繁荣景象没法比。
  不过与东德老百姓的生活比起其他共产国家又要好一些,他们的食品商店里虽然蔬菜品类不多,长年只供应土豆、洋葱、圆白菜和胡萝卜四大样,但还不缺肉肠、鱼类、禽蛋和乳制品,要知道更东边的东欧和苏联,可是连土豆和黑面包有时都供应不够。
  不同不仅是体现在生活物质上的,连精神面貌和社会氛围,东德也表现了很大不同。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神情麻木不苟言笑,而且充满了对周围其他人的不信任感,这从李韦德三人从东柏林机场到旅馆的路途上就可以看出。
  且不说在机场遭受到的层层盘问和检查,以及由于带着丹尼这个在此时的德国几乎不会见到的黑人,而一路上遭受到的所有人的注视目光。光是由于没有记程车,三人站在公交车站等公交车等了一会儿,就忽然走过来一个头发花白的妇女,举着像机对李韦德三人摄影,连拍两张之后转身就走。这绝不是摄影爱好者的行为举动,肯定又是那些业余便衣警察对外国人的活动做记录,东德这里真可谓是全民皆警。
  来到旅馆住下吃过午餐后,下午李韦德并没有休息而是准备外出。不过在外出行动前,他把他那一身的西装换下,换上了一套很普通的风衣,皮鞋也换了一双旧的,并且没有带乔尔和丹尼,而是让他们待在旅馆里,选择独自外出。
  换衣装的原因,是在东德这里根本买不到那么好的衣服,如果就穿那套西服上街明显会被人盯;而不带乔尔和丹尼,是因为他们两人都不会德语,有些不方便,而且丹尼又是黑人,上街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外国人,到哪都是目光不断。
  李韦德可不想被人跟踪,便在出门前给自己的衣装做了这些处理,加上李韦德的外貌除了黑色眼睛外,都是北欧人的相貌特征(德国可是有很多北欧裔居民的),以及一口流利的德语,这样看起来就和普通的东德人差不多了,至少不会那么明显。这些也是李韦德来东德前就考虑到的,不然也不会携带这套备用衣装。
  准备妥当后李韦德出了旅馆,由于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便在街头闲逛起来。走了很久,就在李韦德对街头经济萧条娱乐场所几乎没有而暗自感叹时,居然发现了一家酒馆,双眼一亮就走了进去。
  这是一家很古老的酒馆,木头桌椅其老无比,四面是长年失修而脱漆的灰墙。酒馆里除了一些德文、俄文的标识和物品之外,竟然还陈列着许多法文、希伯莱文的旧报杂志,让李韦德一时搞不清楚,这家酒馆的老板到底是哪来的。
  酒馆里很冷清,不知是否来的时机不对,里面一个客人也没有,有的就是唱片机正在播放着的欧洲古典音乐,以及酒馆吧台后,一个正在擦拭盘子的五十多岁老头热切的目光,直直的看着走进来的李韦德。
  “嗨!是我来的太早了么,怎么酒馆一个顾客也没有?”李韦德微笑着和那个老头打了声招呼,在吧台前的木制高脚凳上做了下来。
  “你来的是有点早,不过平时我这里客人也不算多,谁让是在这里呢?”老头回应道,不过语气中似乎有点抱怨的意味在里面。
  李韦德笑了笑,目光注视了一下吧台和老头身后,那个不大的酒架上摆放的酒,发现不是伏特加就是威士忌,要不就是酒架旁边一个硕大的木桶装着的啤酒,品种是很少。
  “轩尼诗有么?”李韦德可不习惯喝烈酒,他喜欢清淡一点的,何况自己还要办事。
  老头听到李韦德的要求后眼睛一亮,连忙说道:“有!有!你等会!”说着放下刚才一直擦拭着,可是本来就很干净光亮的盘子,通过吧台左边的小门走到后面的小屋去了,可能那是藏酒的地方吧,或者是卧室但卧室地下有地窖。
  过了一会后,老头从后屋出了来,手里拿着一瓶琥珀色的酒,走到吧台里拿出两个玻璃杯,各倒了半杯的轩尼诗酒后,递给李韦德一杯,说道:“很长时间,没人来这里要轩尼诗了,那些家伙要不只知道德国黑啤,要不然就是俄国伏特加,法国轩尼诗他们很多人竟然连知道都不知道。”
  李韦德接过酒杯,看着老头那似乎很气愤的样子,不由得好笑,举起手中的酒杯,转用法语说道:“有些东西,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欣赏。来,我们干一杯!”
  “你会法语?”老头惊讶的看着李韦德,也举起他手中的另一杯轩尼诗,和李韦德碰了碰酒杯。
  “没什么好惊讶的,只不过是我的姨妈是法国人而已。”李韦德故意这样说道,慢慢品尝了几口轩尼诗。其实,李韦德已经看出眼前的老头是个法国后裔了。
  老头见到一个会说法语的,似乎很是高兴,也喝了几口轩尼诗,笑容摆在了脸上。
  “这酒馆看起来还比较古老啊?”李韦德又看了看酒馆四周。
  “当然!不是我吹嘘,这个酒馆的历史已经将近百年了!”提起酒馆,那个老头是一脸自得的表情,又伸出手指了指李韦德身后的墙壁,“你看那!认不认识?”
  李韦德顺着老头所指的方向一看,发现靠近酒馆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年近四十岁女人的素描肖像。李韦德仔细辨认了一下,迟疑的说道:“罗莎·卢森堡?那个德国共产党创立人之一,第二国际著名领袖?”
  老头张开大嘴笑道:“见识不小嘛!她也是这个酒馆的创立者之一,当年她和我的祖母一同开办了这家酒馆,在三十年代希特勒登台前,这里还一直是德国共产党经常秘密汇集的地方之一。”
  罗莎·卢森堡可是共产党元老级的人物,列宁还称赞她为“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难怪自己逛了半天街,只发现了这么一家酒馆,原来还大有来头啊。
  李韦德暗自想着,忽然心神一动,说道:“可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为了共产主义牺牲的罗莎·卢森堡,是看不到现在的民主德国了。就不知道现在民主德国的掌权者,是否实现了罗莎·卢森堡当年创立德国共产党时的理想呢?”
  “现在民主德国的掌权者?呵呵……”老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表情,喝了几口酒后说道,“民主德国现在的掌权者,不就是身为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的埃里希·昂纳克么?那个专横、迟钝、糟糕口才、整天无所事事,只会打猎来表现自己有多勇敢的人,能有什么好,哪里能够实现罗莎·卢森堡当年所立下的理想?”
  “埃里希·昂纳克的夫人又怎样呢?”李韦德又问了一句。
  老头喝完一杯后又倒了杯酒,喝着酒低声说道:“你是说玛戈特·昂纳克?那个有着更大野心却得不到苏联方面的认可,只好当了民主德国人民教育部任部长的女人?从个人能力来说,她是比他丈夫要强许多,当年埃里希·昂纳克之所以能当上总书记,也多亏她背后的出谋划策和支持。”
  “不过她的权力和金钱欲望太大了,而且私生活太不检点。她和她丈夫已经成了名义上是夫妻,但私下却各自包养情人的一对。这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东柏林甚至民主德国的大多数人都知道,玛戈特有大学生、律师、记者三个不同职业的情人,而埃里希也和他的女秘书以及私人女医生搞在了一起,当然大家虽然都知道这事,但却没人敢在公开场合乱说罢了。”老头耸耸肩,干掉了第二杯酒。
  埃里希·昂纳克,玛戈特·昂纳克……李韦德心中翻转着念头,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变化。
  接下来,李韦德又和老头谈论了其它一些话题,只不过都和民主德国的各种情况有关。聊天聊了一个多小时后,当陆续有顾客来到酒馆时,李韦德告辞离开了酒馆。不过在回旅馆之前,李韦德又去买了一大堆报纸杂志带了回去。
  第十九章 受阻受挫
  埃里希·昂纳克1912年8月25日生于萨尔河畔诺因基尔辛,192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71年5月3日当选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该党第9次(1976)、第10次(1981)连选连任中央总书记。1976年10月起经苏联方面审核,同时兼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81年连任。而在今年一月上旬刚刚举行的,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第 11次代表大会上,埃里希·昂纳克再次连任两个职位。
  李韦德看着手中杂志上,对埃里希·昂纳克专访文章前的简介。对于这个人,李韦德以前其实是听说过的,因为西方媒体对其也有多次报道,毕竟是东德这样的“前线地带”,关注自然很多,西方媒体还特别对有关他的爱好方面进行了讽刺。
  埃里希·昂纳克狂热地喜爱在东欧集团内部很普遍的“国家狩猎”,有个人爱好的成分,但同时也因为这是权力者地位的象征。昂纳克很喜欢要求媒体参加,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果敢的猎人,被打死的猎物所围绕着被人拍照。常常是上百只死兔子流着鲜血倒在地上,昂纳克站在中间。
  西方媒体认为,这种对“所有生灵的射击”是昂纳克出身的合理结果,这恰恰是“典型的小无产者”的表现。当他爬到上层后,他干什么呢?他去打猎!埃里希&;#8226;昂纳克作为一个人最终消失在官僚的面目之后,曾经的理想也被权力仪式所取代。
  从酒馆老头那,李韦德还听说,东德大多数民众在私下都认为,达到顶峰的埃里希&;#8226;昂纳克是个无能的社会主义管理者,有时很专横,通常很迟钝,还是一个糟糕的演讲者——他萨尔区萨克森人的口音经常遭到政敌的嘲笑。
  其实还在昂纳克刚刚执掌大权的时候,他就由于在公共场合的露面时表现出来的拙笨的举止、适得其反的装腔作势、沙哑的嗓音和不到家的幽默成为众人眼中共产党官僚的化身,一个爬到高位的党魁,毫无主见、不太容易相处,是标准的平庸之辈。他本人几乎不具备自我表现的能力,面无表情,语不惊人,似乎是个很快就会被人所遗忘的人。
  对于酒馆老头所说的这些,李韦德相信他并没有撒谎,但是仅仅从外表看待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小看埃里希·昂纳克这样的人更是十分危险的。
  在李韦德看来,昂纳克实际上绝不像外表表现出来的那么可笑,他统治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经达15年之久,在这个国家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他用铁腕手段管理国家,剥夺了政治局的权力,令其形同虚设,十几年来民德政府和德国社会统一党内部几乎没有人敢于忤逆他的旨意。这样的人,岂是可以小瞧的?这种外表与内在实质的矛盾,才更耐人寻味。
  对于埃里希·昂纳克,李韦德是以前就听说过,但对于他的妻子玛戈特·昂纳克,李韦德以前却不知道,如果不是和酒馆老头的聊天,现在还不知道她这个人。
  根据酒馆老头的诉说,和眼前这些报纸杂志的报道,李韦德目前的印象中,身为民主德国教育部长的玛戈特·昂纳克,应该是个对权利的欲望比她丈夫还要大的女人。玛戈特的口才和公关能力,远比她丈夫要出色,当年她丈夫能够掌权,她的功劳也不小。
  不过玛戈特的野心似乎让苏联方面很不满意,所以玛戈特到现在只能当个教育部长,不能更进一步。可能是因为这样,在把丈夫推向民主德国最高权利宝座上后,迟迟实现不了自己野心的她,就自暴自弃的开始堕落,私人生活不检点起来。与她丈夫貌合神离,夫妇两人都同样的生活腐化。
  这样一对掌握民主德国政坛,在权利官途的道路上可以说走上了颠峰,而又生活堕落腐化的夫妇,自然对物质生活有了迫切需求。虽然由于身处共产主义国家,不能光明正大的享受奢侈生活,也没有那个条件去弄,但那种深层次里透露出的渴望肯定是磨灭不掉的。这是李韦德的看法。
  李韦德从酒馆老头那还得知:昂纳克喜欢从国外引进一些稀有品种的观赏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院落中;而玛戈特则喜欢穿从西德那边弄来的西方高档品牌的鞋子,并且不久前还私下买了一辆西德制造的小轿车,因为想要自己驾驶而去学驾驶考驾照时被媒体曝光(虽然后来被掩盖掉)。这种种迹象也确实说明,昂纳克夫妇对物质生活的渴望,自然就对金钱有着渴望,向往着大量的金钱。
  既然需要金钱,那就好办了!李韦德暗自想到。这样一对夫妇,不正是自己需要寻找的突破口么?是不是可以用金钱来打通昂纳克夫妇,通过他们而建立起渠道,好在不久之后苏联裁军时,低价获得大量军火来源呢?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