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1章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第1章

小说: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作者:司马路人
  内容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伟大帝王。他开辟的疆域广袤无边,超过了过去的朝代;他统御的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他缔造“贞观盛世”空前绝后。他为大唐创立立下的战功让太子李建成饱受威胁,太子曾数次馋垢并毒杀李世民,未果。李世民抓住时机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诛太子、杀胞弟,继而迫父“禅位”,登极称帝。此举前有太子的迫害,后有“贞凤盛世”的烘托,李世民入朝为帝似乎于情于理,于国于民均百利而无一弊,是国家与民众的福祉所归。但这其中是否还有更大的野心蛰伏?是否还有更深的私情纠葛呢……
  正文
  揭密中国帝王的私生活:《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阅读指南
  一、关于历史
  “世上有两部历史,一部是满纸假话的历史,是给皇太子看的;一部是大胆揭露秘密的历史,它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法国人巴尔扎克尖锐而深刻地一语道出了历史的真相,为后人读史划下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
  中国的许多历史,是在皇帝的“刀”下写就的……哪位帝王不是唆使一帮缺失“脊梁”的御用文人,将自己的脸上涂写上“替天行道、圣德明君”的金字……好像帝王们个个都是谪仙饮露的“天子”,皇位天绶,从生下来就担承着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天职”。
  其实帝王也是人,让帝王走下“神坛”的最好方法,就是纵览天下几千年,没听说过哪位“万岁”的寿限有超过“二百岁”的,尽管他们个个都想活上一万年。因此帝王也是人,他们也有品德高下之分、性格分裂之疵,他们的一个错误抉择所造成的损失不是寻常百姓可比的……但在过往的史书中,对这些记叙往往是缺失的、是经过粉饰的……这不是真实与公允的历史。
  在秦始皇创制“千古第一帝”的背后,有他寻仙求丹的愚昧所映衬;在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的背后,有他杀兄弑弟、强娶弟妻的阴鸷而无法消弭;在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背后,有他杀人无数、御女万千的霸道所烘托;在武则天成就“第一女皇”的背后,有她私蓄面首的淫乱而垢名。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才是多姿多彩、曲折跌宕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会被我们所借鉴,所警醒,或接纳与认可。
  二、关于帝王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上,就有223位大大小小的皇帝名字列在其中,这还不包括成千上百位“野皇帝”、“儿皇帝”……在中国历史的“功名碑”上,在他们的名字后面,还跟刻着或伟大进取,或悲壮陨落,或千古流芳,或遗臭万年的“注解”。在这些帝王中间,有扬名世界、威震天下的一代霸主,像秦始皇、成吉思汗……他们有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有的是为中华打下了广袤的疆域版图……他们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霸业雄图。但是,从另一个视角上看,他们的这些功名也是建立在“杀人盈野、流血漂杵”之上,尽管他们书写的历史为后人所敬仰,也更为后人所触目惊心……像刘邦、朱元璋本是“无赖”出身,他们依靠历史的机遇及他们个人的努力,让他们打拼出了一个崭新的王朝,但其“痞性”与“残忍”仍在记载他们丰功伟业的史册上,涂上了一层充满“血腥”气味的底色。他们的人生经历是中国历史上另一道奇丽的“风景”。
  三、关于私密
  “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兼采帝号,称为皇帝。”
  在封建帝制时期,皇帝是天下至尊,其言是金科玉律,其行是垂范天下。皇帝一声动喝,天下皆撼,皇帝的品德、性格、个人喜恶、才情高下,无不对国家政局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是生活在万千臣子的眼皮子底下,事情大到登极称帝、经天纬地,小到临幸嫔妃、喝茶观戏,宫廷无不一一记录在案。但是,为了维护帝王的至高尊严及封建统治,历朝历代纂修国史的笔者们无不大行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之能事,对帝王之罪责或忽略不记,或刻意粉饰……尤其是针对帝王的情感生活及后宫秘事,不是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倒是历代的一些文人骚客在野史趣录中,不乏记录一些帝王们的“私密”……但其翔实与否又很难考据。这样一来,便为我们为中国知名君王“量身打造”这套《中国帝王的私密生涯》提供了最大创作空间。也让我们明朗了全面、准确、公允地再现中国历代君王千秋功罪的创作目的。在创作视角上我们力图开辟“大历史”的思维方法,并通过“眉批”的形式,让读者诸君可以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重新认识这一个个中国历史的“知名者”……从中国历史的“后门”,走近他们……
  私密本是历史存在,只是不曾大白天下。追寻真相,窥破原由,对我们完整地了解历史,以古鉴今、对我们辩证地洞析帝王的千秋功过,去粕纳精,意义非凡。
  历史的玄机也许就藏在这一个个“私密”之中……
  四、关于本书中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伟大帝王。他开辟的疆域广袤无边,超过了过去的朝代;他统御的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他缔造的“贞观盛世”空前绝后,为后人竞相追习。
  李世民相貌清朗,风采翩然,文治武功,才俊脱拔,是后代帝王最为仰慕的楷模,也是后人穷尽褒扬的贤德明君。
  李世民的武功才华主要彰显在他称帝前。他出身于隋未官宦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武艺高强,兵书阵法了然于胸。其父反隋后,他冲锋陷阵,智勇兼用,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之战等经典战例,拱卫父亲顺利登极称帝。就连李渊也承认李唐江山是他的二郎主创。
  李世民的文治功勋则在他登极后展露无遗。从隋亡的事实中,李世民明白惟有“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方可国祚永昌。他拟定与实施的一系列国策均是有利于民、着眼于民。事实证明,他开创的“贞观盛世”的确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李世民知人、用人上同样目光高远,气度不凡。不论是旧敌降将,还是前廷贤才,他都委以重任。
  提倡犯颜直谏是李世民有别于其他君王的又一明智之处。他大度宽宏,不把个人尊严放于国家利益之上,凡是有益于民众的谏言,他从不计较诤臣的尖刻无情。就连他钟情一位女子,都会因魏征的反对而割爱。这样虚怀若谷的谦逊帝王惟他无二。
  但“玄武门之变”仍是李世民千秋功业中最不合谐的音符。李世民为大唐创立立下的战功让太子李建成饱受威胁,太子曾数次谗垢并毒杀李世民,未果。李世民抓住时机,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诛太子、杀胞弟,继而迫父“禅位”,登极称帝。此举前有太子的迫害,后有“贞观盛世”的烘托,李世民入朝为帝似乎于情于理,于国于民均百利而无一弊,是国家与民众的福祉所归。但这其中是否还有更大的野心蛰伏?是否还有更深的私情纠葛呢……
  追思李世民的帝王生涯,仰叹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那段历史是如此的清晰而真实……
  该是我李氏二郎逞英豪的时候了
  “呱、呱、呱……”
  一个婴儿降到了人世,他的哭声是那么得宏亮,那么得有力,他仿佛是在用啼哭来向这个崭新的世界宣告——我来了。接生婆倒提着白白胖胖的婴儿腿,照着乌紫泛青的小屁股蛋,狠命地掴了几巴掌,第六巴掌才把他打出哭声来。而后按在铜盆内热水里洗起来,边洗边对床上有气无力的产妇窦氏说:“不下狠手,他不哭,不哭嗓子里的黏痰出不来,黏痰出不来,他喘不成气……”
  “大娘,小心点!”一个侍女忙把婴儿的头托出水面,接生婆光顾转脸说话了,弄得小世民的嘴在水面上一浮一浮的。
  “没事,起小受罪,长大攒福。”接生婆又转脸对着窦氏絮絮叨叨:“这孩子命硬,会老驴大憋气,拍了他好几巴掌他都没有感觉。长大了一定不是个善茬儿。”
  床上的窦氏笑了笑,头无力地靠在枕头上,她仰望屋椽,泪水从眼角滚了下来,她想念着不知现在何处的孩他爹李渊。
  ——隋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降生在了渭水之北、武功县南十八里俗称“武功别馆”的李氏老宅子里。千里之外,由东向西的黄土官道上,李渊带着几个随从正打马奔驰。马蹄翻飞,身后腾起阵阵尘烟……
  李渊出身于关陇望族,少好习武,为人机智,当今圣上隋文帝杨坚又是他的亲姨父。十六岁时,李渊就入宫任千牛备身,此职虽品级不高,但因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却也十分威风。二十八岁时,深得皇帝信任的李渊,在姨母独孤皇后的帮助下,又被破格任命为谯州(今安徽亳州)刺史。在谯州任上,李渊整顿户籍,推行均田制,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五年不到,一纸调令下来,朝廷又命他转任正在遭受旱灾的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陇州在武功县以西,此次赴任正好路过武功。
  李渊掐指一算,妻子窦氏怀胎期满,也该生了。因此心上牵挂,星夜兼程,向西进发。不想刚过蓝田驿站就被三个身穿黄袍的朝廷特使追上,让李渊奉旨随皇上前往陇、岐之地察看灾情。
  接旨后,李渊目视朝廷特使驰马而去,对卫士李铁叮嘱道:“武功我是去不成了,你先回去告诉夫人,就说我陪皇上视察完陇、岐二地,立即回去看她,请她不要牵挂,务必保重身体。”
  “是!”精明干练的李铁拱手答应道。
  自古得天下易者,莫如隋文帝。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留下柔弱的皇后和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孤儿寡母,无力控制政局。皇后的父亲杨坚以大丞相身份入宫辅政,总揽军政大权。素有野心的杨坚,第二年,即废去周静帝,自立为天下之主,改国号为隋,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宝座。
  杨坚虽是外戚入主,却是个励精图治、勤勉有为的皇帝。他生活俭朴,劝课农桑;呕心沥血,创立各种典章制度;出兵灭陈,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南北分裂的混乱局面。隋文帝主政的开皇年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全国储备的粮食布帛,可以供应五六十年,国家的富庶程度,空前绝后,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盛世。”
  李渊领着从人,进驿站换了快马后,一刻也不敢歇息,快马加鞭,星夜进发,于第二天下午赶到首都长安。到中书省报到后,即被安排拜见皇帝。
  时年正值关陇大旱,百姓闹饥荒,平日只吃些豆屑、杂糠。每天都有许多百姓饿死。文帝到了陇州,实地察看了旱情,昼夜和李渊等人一起研究救灾方案。老天连续六七个月不下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贫瘠的土地裸露着沙石。从长安运来的几百车粮食,远远不够用,文帝决定带走五千人口,到京都就食。
  陇州十里亭外,灾民拖儿带女,紧随圣驾两侧,场面感人肺腑。帝临上车前,流着泪握着李渊的手说:
  “叔德,陇州就交给你了,当自强不息,躬节俭,平徭赋。适当的时候兴修水利。这五千灾民,过罢年二三月里,朕就派人给你送来。”
  李渊免冠拜服:“陛下爱民如子,虽尧舜不过如此。叔德忝为刺史,敢不尽心尽职!”
  李渊感文帝之德,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孜孜于政事,不敢有丝毫怠惰,他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业生产的政策,均分田地,开渠引水,不准放高利贷盘剥农民,使灾后的陇州很快恢复了生产秩序,社会面貌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文帝对李渊的政绩大加赞赏。不久,又把他调往岐州(今陕西凤翔)任刺史。这时,李渊才得以回家看望阔别两年的妻子,看看从未见面的二儿子。
  李渊带着随从快马加鞭赶到武功,别馆里也知道老爷今天回家,到处打扫一新,全家老老少少喜气洋洋。
  李渊跳下马背,刚走进大门,十岁的大儿子李建成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嘴里嚷嚷着:
  “爹爹,你不在家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弟弟,妈妈可想死你啦!”
  随后而来的窦氏,脸一红,把手里牵着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推上前去:“二郎,快拜见爹爹,你不是整天嚷着要见爹爹吗?”
  李渊顾不上一身的征尘,一把把两岁的儿子抱起来,举过头顶,摇来摇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