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李嘉诚全传 >

第34章

李嘉诚全传-第34章

小说: 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时期,国内、国外企业占领的市场不一样,国内企业占领的是中、低端市场,国外企业占领的是高端市场,所以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没有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得激烈。
  而接下来的3~5年,即中期,国内企业的市场实力增强了,引起了国外企业的重视,而且外企银行经营商业信贷业务的展开,成为了外企进行并购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随着外企经营分销渠道、医药市场的完全放开,外企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再束手束脚,而是进行了反扑。
  这个时期虽然说也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黄金时间,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对中国医药企业不利的因素也日渐明显。由于前个阶段,只重销售、不重营销的高速扩张,逐渐出现销售人员短缺,销售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医生待遇的改善使更多的医生以行医为自己的终生选择,不再参与医药销售,使得这一局面雪上加霜。外企加大对华投资, 采取灵活的、本土化的策略,更是吸引了有丰富经验的本土营销人才加盟,以及原来从外企投奔到内企的营销人才的回流,这使得内外企业竞争更加白炽化。
  王煜全认为,针对这个时期市场竞争的特点,销售与营销问题浮出水面,医药企业应该采取“小销售,大营销”的策略。在经营中,应坚持“营销指导销售”,不受短期利益诱惑,坚持管理的正规化。
  经过了中期激烈的“内”“外”较量,后期,也就是再接下来的几年里,医药市场格局产生了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类似某些家电和IT市场的发展趋势):外企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以更新的新药和完善的整合营销手段与销售队伍管理重新成为市场的主导。内企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主要占据农村和中小城市市场,同时为跨国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内企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销售队伍逐渐被外企消化,或者为外企协议销售。医疗制度和保险制度逐步与欧美体系接轨,进一步促成跨国医药企业在华经营的多样化,扩大了外企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可能性(类似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内企完成转型,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和销售体系,并在外企的竞争压力下逐渐国际化,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同时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研发企业投资,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保障了自己的产品线。外企虽然对中国加大投入,但没能根本解决总部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总部未能充分放权,造成其经营手段僵化,市场份额再一次缓慢下滑。
  王煜全认为,这个时期无论竞争结果是哪一种可能性,企业都应该加强构筑面向未来的包含医药、医疗、健康与疾病管理、保险、金融等完整的产业链,从更高的角度赢得竞争。
  根据历史数据,并结合与我国医药市场最为密切的GDP、人口、医疗费用支出、药品进口金额、药品出口金额等因素分析,SFDA医药经济研究所“全国医药经济运行分析系统”运用时间数列指数平滑法设计数学预测模型。经过定量、定性分析认为,2004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5。54%左右,约5113。11亿元;化学药品销售额增长16。54%左右,约1748。16亿元。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持续稳定增长,增幅高于2003年;二是出口碰上一定困难,进口继续高幅增长;三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生产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商业效益下滑,两极分化加剧;五是资产重组推动业态转型,民营经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04年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上升、稳定增长期,GDP可望增长8。5%。国家信息中心则认为,2004年中国GDP可望增长10%。2004年,投资、出口、居民消费“三驾马车”增长速度不减。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医药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医药经济的快速增长。
  近几年,医药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大量业外资金的投入也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而这些资金并非短期资金,其后续投入将源源不断,这对医药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李嘉诚总是能在该出击的时候出击。谋利而动,是商人的本能,这并不奇怪。人们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电讯业务等闯荡天下的李嘉诚,为何突然对中药如此垂青?
  熟悉和黄近期投资脉络的人士指出,李嘉诚有很深的“中药国际化情结”,他早就想为自己、也为全体中国人,圆一个“中药国际梦”。
  与上海市药材公司的合作,是李氏布局内地中药业的另一不凡手笔。2001年8月,和黄出资50%与上海市药材公司旗下上海中药一厂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据了解,上海和黄的总投资意向为2。2亿元人民币。像同仁堂一样,上海中药一厂同样大有来头。其所辖“上药”牌不仅拥有麝香保新丸、胆宁片、生脉注射液等一批老牌中药产品,还归属于国内最大医药上市公司上药集团麾下,在华东医药界颇有实力,这无疑为和黄在华东地区拓展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至此,李嘉诚基本完成了在内地最发达地区的布局:华北由“同仁堂和记”把守,华东有“上海和黄”冲锋,那么,华南呢?
  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华南的药业巨头是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于情于理于利,李嘉诚都应该做出右手拉着白云山、右脚走上白云山的举动。北上联姻,南下结缘,李嘉诚惟有南北结合才能圆梦。
  2004年3月23日(星期二),某媒体刊载一篇题为“医药并购,李嘉诚瞄上白云山”的报道。报道称:
  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一高层向记者透露,李嘉诚正准备向该厂注资,“合作开发中药产品”。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商讨具体的合作细节。
  据悉,谈判双方目前达成的口头协议是,和黄直接向白云山中药厂注入资金,达到各占50%股份的标准,“具体细节还在洽谈之中”。
  据白云山的这位高层介绍,和记黄埔在欧洲拥有上千家的药店,一旦合作成功,白云山的药品就可以比较轻松地销售到欧洲地区。
  当日,在深交所上市的白云山A(000522)突然放出自2003年4月以来的最大交易量,从6。3元冲至6。58元,24日(星期三)则停牌一天。
  白云山公司于25日(星期四)发布澄清公告,郑重声明:到目前为止,公司没有与报道中所称的“和记黄埔”公司就合作事项进行商讨;同时,经向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求证,亦不存在中药厂某高层向记者透露的情况。
  但是,一些长期研究我国医药发展的专业人士认为,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李嘉诚携手白云山,完全在情理之中。其时,股市大盘已快跌到1500点了,白云山A仍然还是于周一(3月29日)跳空1%高开,放量上行,收盘大涨6%;周二(3月30日)再接再厉,收盘小涨1。17%。
  白云山中药厂是白云山下属9家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近5亿元,是仅次于白云山制药总厂的第二大业绩贡献企业;2003年利润4000余万元,利润贡献同样名列前茅,在整个上市公司中可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业内人士认为,李嘉诚如果能与白云山中药厂成功合作,不排除下一步与白云山的控股公司广药集团下属另一家企业——广州药业的合作。广州药业2003年销售额近80亿元,是中国最大中成药生产基地,这也许是李嘉诚觊觎的真正原因。
  特别是经过2003年“非典”一役,以板蓝根为主导产品之一的白云山中药厂一战成名。在此之前,在国内中药界已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美誉,比如仅板蓝根白云山就占全国6成以上市场,2003年的实际收入接近两亿元,2004年头两个月销量已达几千万元。
  与同仁堂的老字号形象不同,白云山一直以“中药先锋”面目示人,比如最出名的板蓝根,第一家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现代化质控;第一家通过中药GAP基地验收,2004年上半年宣布将其安徽的3万亩药材基地扩充到10万亩,成为安徽全省的重点项目。据了解,全国40多个药材种植基地中,通过GAP认证的不到10个,其中白云山就占了两个,一个是位于安徽亳州的板蓝根药材基地,一个是建在广州郊区的穿心莲药材基地。另外,白云山中药在西药最为棘手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其复方丹参系列产品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2003年的销售额也超过1亿元。
  据了解,白云山中药厂正在启动其以穿心莲、消炎利胆片为主的“中药抗生素”项目,抢占2004年7月1日后10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当—国家药监局规定西药抗生素在药店零售必须凭处方购买,由此可能导致其退出药品零售市场。而“中药抗生素”的后期开发需要巨大资金支持,和记的加入显然能使这一资金瓶颈迎刃而解,“白云山中药”也有望借此引跑中国“绿色抗生素”产业。
  仅仅过了两个月,谜团就解开了。2004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刊登了一则报道,称: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日前达成初步意向书,决定在广州成立合资企业,从事中药的生产、加工、科研开发、销售及出口等。业内人士认为,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与和记黄埔结盟,对广东正在推进的中药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在双方签订的意向书中,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以属下白云山中药厂的资产投入合资公司,和记黄埔则以现金投入,双方各占合资公司50%股权。按照约定,合资公司无偿使用各自拥有的“白云山”、“和记”注册商标及标志,在国内市场,合资公司使用“白云山”、“和记”双商标,在海外市场则使用“白云山”、“和记”双商标。
  知情人士向媒体记者透露,整个签约仪式在广药集团进行,但非常隐秘。据称,和记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杜志强、白云山股份公司总经理齐兆基、广药集团董事长蔡志祥和总经理李益民、广州市经委主任以及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全部到场,足见双方对此次合作的重视。
  据说,合资公司董事会由6名董事组成,双方各派3名董事,“董事长很有可能由和黄派人出任”。
  虽然该意向书有效期只有一年,公司还特别提醒最终能否合资成功还无法预测。但这位知情人士称,合资“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据透露,合资期限将会长达50年,合资公司的名字为“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
  为了让读者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进行一下事件回放了:
  2004年3月23日,白云山A(000522)放巨量大涨3。50%,成交金额达到6035万元,是上一个交易日成交金额的2。5倍;媒体爆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公司正准备向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属下分厂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注资合作开发中药产品,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3月24日,白云山A(000522)以重大信息未披露为由,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临时停牌一天。记者向该公司相关人士求证合作事宜,该人士称:“根本没有此事,我们将发一个澄清公告。”但是,公司股票连日上涨,业内人士对该股的后市评论是,主力正在耐心搜集、稳步推高,已形成向上突破加速上攻态势,密切关注。沾上李超人的概念,想不涨都难。
  3月25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声明否认此事。
  5月24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条约。5月24日和25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股票在大盘跌势明显的情况下,连续两天小幅上涨。
  对于李嘉诚的投资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师认为其特点在于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方式,因为李嘉诚从事的产业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运输业,都因其快人一步抢到头啖汤而获得长远发展。在中国内地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和记黄埔对市场的周密布局可见一斑。另外,除了直接投资中药产业,李氏集团还把目光放到保健品、药店、研发中心等一系列相配套内容中。
  “很少有如此迅速的合作谈判。”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如此评价和黄与白云山的“恋爱经历”。2003年12月,李嘉诚写信给广州市主要领导,希望与国有控股企业白云山中药厂合作。这一要求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当即批转给该市国资部门,双方立即进入“热恋期”。在此期间,双方也有细节上的摩擦:比如在股权上,两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财务总监的设置上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鉴于双方强烈的合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