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2章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2章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墙南村还有一条当地人称为刘巷的街道;另一支则选择了万里迢迢、乘风破浪的迁徙之路。
  据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记载,在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及其同辈刘阿知(他们均是汉献帝的玄孙)时期,执掌政权的己是篡魏自立的西晋王朝了。一日,颇有远见的刘阿知对其旧臣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听说倭国(即日本)境内较为安定,我决定率家族东渡。”
  公元289年五月初一,刘阿知率其子刘都贺、舅赵兴德及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效法徐福,以求取仙丹为名,离开故土,乘船东渡,中日历史在此共同翻开了新的一页。
  徐福第二刘阿知率领亲戚族人一路上栉风沐雨,历尽艰难,九死一生,四个多月后,终于在九月初五到达现在的日本,在日本,这一年是应神天皇二十年。
  落户日本后,刘阿知为首的这个部族被称作“渡来人”,他们是一批掌握了汉民族先进科技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和工艺制造。尽管他们是外来人,但汉朝在当时日本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他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颇高的新贵族。刘阿知被天皇赐姓东汉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桧前村(今日本奈良县桧前村),他的长子刘都贺后来被天皇赐姓为直。
  日本史学家坂本太郎所著《日本史概说》一书中这样评价来自中国大陆的“渡来人”:刘阿知一族及其后裔传入日本的汉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给日本文化以划时代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汉字、汉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传入决定了后来日本文化的性质。在物质文化方面,水利、灌溉、养蚕等农业技术,建筑、雕刻、织布、冶金、制陶等各种工艺技术及其制品,都为当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阿知的儿子刘都贺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了日本,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仁德天皇60年(372年)四月初八,刘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雄略天皇16年(471年)十月初一,刘阿知的部分后裔又被赐姓大藏。另外,内藏家族也是刘阿知的后裔。
  坂上家族中,出过“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当时主要负责朝廷军事,后裔有坂上、丹波等诸姓。大藏家族负责朝廷财政,成为日本大藏省(现财务省)名称来源。后裔有原田、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等诸家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桥家族曾为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小诸侯)。内藏家族负责朝廷内事务,成为内务省名称来源。日本大名鼎鼎的丹波氏家族掌控日本皇家医药机构达千年之久,成为垄断日本医学最高地位的大家族,至今仍为后人景仰。其中丹波元简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明确宣称自己是汉献帝刘协的后裔,汉名刘蒇庭。
  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930——946年),刘阿知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45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于天庆三年(940年)五月初三受到天皇的巨大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
  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一直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之后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社会中的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家族已传到刘邦的第93代。这支源出中国刘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九州岛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是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们尊敬,他们也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还特意专程从日本来中国为其祖先刘邦、刘彻祭陵。
  第4章 刘邦刘备,一样不一样
  刘邦何许人也?不说大家都知道。刘备何许人也?不说大家也知道。作为大汉开国君主,刘邦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刘备;身为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刘备的名气明显超过刘邦。虽然这爷俩之间隔着四百多年,但作为刘邦嫡孙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刘备早年在性格、爱好、志向以及经济状况上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却如出一辙,颇为相似。
  刘邦早年做过亭长,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大体上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由几个村组成)队长。这种不入流的公务员工资少得可怜,而他又好吃懒做,贪酒好色,所以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谓一穷二白,徒有四壁。他最喜欢的东西,除了醇酒美姬,还有一样,那就是交朋友,不管是地痞流氓,还是县政府的大官二衙役,他都能说得上话,是个黑道白道兼吃的人物。一次,刘邦出差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驾仪仗,不由心生羡慕,发出一句震撼古今的赞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大概从那时候起,他就有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无独有偶,刘备少年时失去父亲,以卖草鞋打草席维持生活,15岁时才由叔父刘元起资助进学堂识字读书。可是,刘备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喜欢玩乐,追求穿戴,整天呼朋引伴四处玩耍,刘元起根本管不住他,只有一声叹息的份!然而,刘备却有着更高的志向,他在和伙伴们玩耍时,曾经指着他家东南角的一棵大桑树说他长大后一定能经常乘坐像那桑树一样的“羽葆盖车”(古代的一种皇家御车)。
  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有着雄心壮志,满腔豪情,但他们所选择的政治方向却是完全不同的,刘邦走的是“造反派”的革命道路。
  秦朝末年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建立了“张楚”政权。刘邦在沛县杀死县令起兵响应,大家称他为“沛公”。他号召当地青年加入队伍,很快就聚集了三千人。后来这支队伍与项梁(项羽的叔父)的队伍会合,共同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的楚怀王。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不久,兵力远远超过刘邦的项羽带兵接管了关中并控制了全国大部分领土。后来,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让他去统领巴蜀和汉中一带。
  而刘备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保皇派”。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公元184年,刘备依靠马贩子朋友资助的钱财组建了一支二三百人的武装,随后带兵投奔校尉邹靖,参与镇压黄巾军,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刘备凭借军功当了安喜(今河北定县东南)县尉(相当于副县长),分管一县治安及牢役。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刘备先后投靠袁绍、曹操、刘表等人,最后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才在荆州立住脚跟。公元214年,向西发展的刘备带领大军“和平解放”成都,接任益州牧,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成了巴蜀地区的统治者,而且很快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
  历史又将刘邦和刘备推到了一个相同的十字路口,那么他们的结局会不会一样呢?
  在巴蜀站稳脚跟之后,刘邦就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打到了关中地区,接下来,他的军队从少到多,由弱变强,地盘也越来越大,最终把刚愎自用的项羽赶到了乌江边。项羽一败涂地,拔剑自刎,刘邦统一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当时两广地区还有个南越国,后来才归顺中央政府)。当年那个羡慕秦始皇的小亭长竟然真的面南背北、称孤道寡做起了皇帝,并且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江山,比秦始皇的短命王朝不知要强多少!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绘制的蓝图,刘备也是要冲出蜀地,剑指长安,继而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的。可惜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利后病死在白帝城,把这幅重担留给了忠心不二的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其接班人姜维继之九伐中原,虽也取得一些胜利,但时移势易,魏国的实力已远远超出蜀汉,而蜀国皇帝又是那位扶不起来的阿斗,所以最终只能是一场春梦杳然去,空留遗憾在人间。
  刘邦、刘备早年相似,而后一个造反,一个保皇,却殊途同归,都占有了巴蜀之地。二人都有北进关中,一扫天下之志,最终前者宏图大展,“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的猛士兮守四方”,而后者“遗恨失吞吴”,崩在永安宫,留下了千古哀歌。此间况味,值得后人深思。
  第5章 名人的秘密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主张读书“不求甚解”,笔者则感觉历史不可细看,细看之下,你会发现一些历史名人的形象要大打折扣,甚至完全颠倒过来。
  汉文帝刘恒曾经是笔者非常欣赏、非常喜欢的皇帝,他勤俭节约,无为而治,爱民如子,侍母甚孝,德高勋重,几近完美。但笔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大仁大孝的皇帝竟然也有残忍冷血的一面。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案发后,被判戴枷流放蜀地,但刘长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连气带病死在路上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兄弟情深,也为了掩饰自己逼死胞弟的行为,文帝一道圣旨下去就要了沿途各县县令的命,可怜这些县令糊里糊涂地做了皇帝的替罪羊。
  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我们中华儿女的景仰和爱戴,他像自己在诗中所写的一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持戈马上行”,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了卓越贡献。但当年为了博得权臣张居正的欢心,他曾将数名美女作为礼物送给这位以性能力强著称的好色宰相,虽然此举可能是为了让戚家军在抗倭前线自由驰骋,不受掣肘,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词人李清照乃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才女,她在诗、词、散文、金石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令八尺男儿甘拜下风,自愧不如。殊不知,我们的易安居士在另一点上也绝对巾帼不让须眉,那就是:好赌。在《打马图经序》中,李清照声情并茂地叙述了自己对博戏的痴迷:“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以上三位古人,虽有缺点,但瑕不掩瑜,下面这两位则会令你我瞠目结舌,难以接受。
  我们经常用“貌比潘安,才如宋玉”来赞美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子,其中的潘安就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字安仁)。潘岳生得玉树临风,明眸善睐,帅气潇洒,风流倜傥,自然而然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但如此漂亮的一个人,在品质德行上却差得一塌糊涂。他为人轻躁,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还参与了叛乱,最终却被叛军头子司马伦和帮凶孙秀杀死。
  无独有偶,我国历史上重要科技著作《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个反复小人。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身入囹圄后,作为朋友的沈括落井下石,从苏东坡的诗词和平日言论中无中生有地栽赃陷害;而当苏东坡沉冤昭雪官复原位时,已经赋闲在家的沈括却厚着脸皮到苏府去打秋风,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难为了这位大科学家了。
  第6章 历史没有那么温暖
  1912年4月12日深夜,不会沉没的超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不幸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与冰山相撞,冰冷刺骨的海水顿时无情地涌入船舱,死亡的阴影残酷地吞没了船上的每一个人。
  在后来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随后读到的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动情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星光下诀别亲人的他泪流满面;一对贵族老夫妇在死神来临时紧紧相拥含笑而眠,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动人的场景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是出于善意的艺术创造,历史的真实远远没有那么温暖,相反却令人感慨叹息,心生寒意。
  根据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和一些学者的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最低票价30英镑,最高为870英镑)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二等舱(最低票价12英镑)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