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拿破仑传 >

第39章

拿破仑传-第39章

小说: 拿破仑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通道被切断,而后面库图佐夫的追击部队离法军只有一昼夜的路程,法军可谓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许多人开始绝望了。可拿破仑并未被眼前的危险所吓倒,他不但没有沮丧,反而比以前更充满活力,他表现出了一个英雄在同恶劣命运作斗争时所具有的那种超凡勇气,哪怕只有最微小的成功希望,他也要去拚搏一把。他开始对部队下达一连串的命令:乌迪诺军团在波里索夫上游15公里处的斯土江喀架桥渡河;维克托军团在波里索夫东北方对付俄国维特根斯泰因军,以掩护架桥;达武、欧仁军团担任后卫,警戒库图佐夫主力,徐徐后退。为了迷惑俄军,拿破仑另遣一部在别列津纳河下流佯装渡河。
  法军一部在下流佯渡,果然引起俄军的注意。此时,维特根斯泰因军已进至波伯尔东北,见法军在下流求渡,立即将这一情况通报别列津纳河右岸的齐恰果夫军。齐恰果夫接到情报后,便重点防备下游渡河点,仅留一师约5000人于波里索夫监视上游情况。
  11月25日傍晚5时,法军工兵开始不顾严寒,站在齐下巴深、飘着浮冰的河水中架桥。没有架桥的支架和木板,他们就拆毁当地的民房。聚集在岸边的人越来越多,各个兵种都有,士兵和军官混杂在一起,一个个衣衫褴褛,面孔苍白。拿破仑呆在河边陡坡上的一间小屋里,坐立不安,一夜未眠。26日天刚蒙蒙亮,他就出现在架桥现场,他大步流星地在岸边走来走去,又不时地停住脚步,和士兵们随便说着话。
  下午1时,两座大桥完全架好,步骑兵开始有秩序地渡河。乌迪诺军首先进至右岸,将右岸俄军击退,接着夺占了塞姆宾,法军在右岸终于有了立足之地。11月27日,法军大部开始渡河。俄军这时才发现上了当,立即调兵前往攻击,但为时已晚,法军大部分已经渡了河,只剩下维克托军团尚在左岸。28日,齐恰果夫军在右岸攻击乌迪诺和内伊军团,维特根斯泰因军则在左岸攻击维克托军团。然而,俄军攻击缺乏锐气,库图佐夫大军也未能及时赶至别列津纳河边,俄军围歼法军的计划落空,疲惫不堪的法军终于奇迹般地虎口逃生了。
  正当维克托军团击退俄军后准备过桥时,突然有10000多名被哥萨克骑兵追击的掉队士兵赶到桥边。顿时,别列津纳河堤上一片混乱,这些惊慌失措的人不听指挥,争先恐后地挤上桥去,维克托军团只好用武力将这些人阻挡在桥头,好让军团的正规部队迅速过桥。这时,俄军又对最后的渡河部队发起猛烈地进攻。大炮呼啸而过,在拥挤不动的人海中炸开一道狭长的缺口,人们被吓得魂飞魄散,夺路而逃,成千上万的人又一次拚命地涌上桥去。突然,“轰隆”一声,一座桥坍塌了,桥上的人掉进水里,在阵阵的惨叫声中被冰冷的河水吞噬。拥挤不堪的人群又像潮水般地涌向另一座桥,人群密集,水泄不通,只有那些敢于翻越一堆堆死尸的人,才能最终挤上另一座桥。咒骂声、喊叫声、垂死的哀怨声、落水者揪心的呼救声,汇成一片,就像一场狂怒的暴风雨在咆哮。为了不使俄军渡河追击,保证主力顺利撤退,拿破仑已顾不上尚未渡河的掉队士兵了,断然下令炸毁大桥。10000多名掉队士兵无路可逃,很快都葬身于俄军的炮火之下。
  渡过别列津河后,法军昼夜兼程前往维尔纳。拿破仑坚信维尔纳是撤退的终点,他的军队将在那里冬营,维尔纳将有足够的物资供应军队。尽管人们还得与饥饿、寒冷和追击的敌人搏斗,但人们脸上已没有那么多的忧思苦虑了。维尔纳成了大家向往的天国,成了躲避一切风暴的避风港。正当法军怀着美好希望朝着维尔纳加速行进时,一场罕见的严寒向这支残存的部队袭来,气温骤然下降几十度,许多人因身体过度虚弱和手脚被冻坏,跌倒后就永远无法站起来了。还有许多快被冻僵的人,宿营时过分靠近篝火,结果反而送了命。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几十个、几百个人死去。在通往维尔纳的大道上到处都堆满了法军的尸首。
  12月3日,法军一抵达莫罗地赫诺,就收到了14封来自巴黎的信件。拿破仑仔细阅读了巴黎来信后,对科兰古将军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只有在杜伊勒里宫才能控制住欧洲。”于是,拿破仑开始为回国作准备。然而,拿破仑在将指挥权应交给欧仁亲王还是缪拉元帅的问题上有些犹豫,他征询科兰古的意见,科兰古认为欧仁亲王更能得到军队的信任。缪拉虽为战场上的英雄,但他没有坚强的个性和建立秩序的观念,也没有远见来拯救和重建这支残存的队伍。另外,他还有着无法满足的虚荣心。拿破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指挥权交给缪拉,因为拿破仑认为缪拉的军衔使他不可能在欧仁帐下听令,如果将这权力交给欧仁,缪拉将会离开军队。
  12月6日,拿破仑在高级将领会议上宣布了自己即将回国的决定,元帅们起先表示不同意,他们担心皇帝一旦离开军队,这支历尽千辛万苦的军队就会完全垮掉,只有皇帝才能给这支奄奄一息的军队以力量。拿破仑耐心地向元帅们说明,他之所以要回国,并非由于胆怯,而是由于那里太需要他了。如果没有他,谁也不可能采取紧急的征兵办法组织至少30万人的新军来对付春天里可能进犯的敌人。他相信缪拉元帅一定能将军队带到维尔纳,只要进入了维尔纳,部队就不会再有危险了。元帅们最终同意了拿破仑的决定。拿破仑坚决要求元帅们暂时对他的离去保守秘密,以免影响士气。
  当天夜里,拿破仑一行坐上雪橇,秘密地回国了。这次远征俄罗斯,以法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法军损失了40万大军,1000门大炮,17。5万普军马。可拿破仑丝毫没有灰心之意,在返回巴黎的路上,他很平静地与科兰古谈起征俄的失败原因,没有自责,没有痛苦,好像只是一位输了棋的象棋大师,趁刚刚输了的这局棋和力图取胜的下一局棋之间的休息时间,冷静地分析自己的错误。他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敌人太强大,他至今仍对亚历山大及其将领持蔑视态度,也不是因为他发动的这场战争在政治上不合时宜,而是应归咎于恶劣的天气以及波兰人没有按照他的命令去征召军队。他说:“亚历山大烧毁俄国的城镇,甚至烧毁莫斯科,简直是一种愚不可及的行为。既然他如此信赖冬天,为什么还要用火呢?他有武器和军队可以打仗,可是在不打仗的军队上白白花那么多的钱,这不是发疯吗?一个人在同敌人战斗时,不应该再摧残自己。库图佐夫的退却事实上是愚蠢的。把我们毁灭的原因是俄国的冬天。我们是气候的牺牲品,那时的好天气欺骗了我。假如我早两个星期撤出莫斯科,那我的军队一定早到了威特斯克。要是我那样做了,那就应该是我去嘲笑俄国人和亚历山大了,那他就会后悔早没同我进行谈判了。我们的一切灾难取决于那14天以及人们没能执行我的命令去征召波兰的哥萨克人。”
  经过12个昼夜的秘密旅行,拿破仑一行于12月18日到达杜伊勒里宫。此时的巴黎已被一片悲哀气氛所笼罩,因为巴黎人民已从12月16日的公报上得知法国远征俄罗斯的结局。成千上万个家庭正为失去亲人痛苦不已。
  不久又传来了维尔纳失守的消息。法军在俄军的追击下,于12月10日被迫撤出维尔纳。12月14日,残军渡过涅曼河进入东普鲁士。贝尔蒂埃因劳累和沮丧而病倒。身为总指挥官的缪拉见残军不断溃散,倍感无回天之力,便不辞而别,化装溜回了那不勒斯。拿破仑虽对这一消息感到有些意外,但没有感到特别沮丧,因为巴黎的局势使他很受鼓舞,他说:“那个可怕的公告有它的影响,可是我看,我回来所带来的喜悦比我们的灾难所引起的痛苦要大得多。公告给人民更多的是忧伤,而不是气馁。人们的这种心理将会影响维尔纳政府,不用三个月,我将东山再起,那时整个局势就会改观。”他对未来总是充满信心。
  第八章 四面楚歌
  莱比锡战役之一
  拿破仑一回到巴黎,立即着手组织一个新的大军团。他预料到敌人一定会趁机反攻,他必须抓紧时间,赶在俄国人在普鲁士边界集中之前,迅速采取行动。这时,有种种迹象表明法国的同盟国正在蠢蠢欲动,企图脱离法国的控制轨道,他必须以新的胜利来巩固对同盟国的统治,拿破仑开始提前征召1814年和1815年两级新军,很快又集中了30万人的生力军。由于下级军官极为缺乏,军官学校中的200名候补生被立即任官,100名服务10年以上的士官也都被提升为少尉。
  拿破仑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尽管库图佐夫极力劝说亚历山大趁法军撤退之际与法媾和,但野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坚决不同意,他把这看成是俄国势力进一步西进的好时机,他下定决心不给拿破仑以喘息时间,要把对欧洲的霸权夺过来。可是,俄军在追击法军的过程中,其人数已损失三分之二,大炮也损失了三分之二,要靠这支精疲力尽的残军去对付拿破仑,无疑困难重重。于是,亚历山大极力拉拢普、奥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并于2月7日派军进入华沙。
  普王威廉三世在俄皇威胁、怂恿和国内反法情绪的影响下,决定背弃普法同盟。1813年2月27日,普俄签订了同盟条约,其中规定俄军出兵15万人,普军出兵8万人,共同反法。3月13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宣战。同时,俄普还胁迫莱茵同盟参加反法战争。
  瑞典与法国曾在2月间进行过秘密谈判,但仍因法国不支持其占领挪威而破裂。3月3日,贝尔纳多特在英国的100万英镑军费补贴的诱使下,与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3月23日,瑞典正式对法宣战。英国也在竭力加强在西班牙的军事攻势,准备从西南部进攻法国。
  在英国的积极撮合下,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组织起来了。参加这次联盟的有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奥国暂时没有参加反法同盟。奥皇对俄国势力向土耳其、波兰扩张,心存畏惧,对拿破仑也同样有所顾忌,因此,没有立即表示公开反法,只以调停为名,拥兵15万人,宣告中立。实际上是等待时机,混水摸鱼,从中渔利。
  这时,从俄国撤出的法军不足2万人,而且正受到俄军前卫的进逼。欧仁亲王接替了缪拉的总指挥之职,带领军队且战且退。拿破仑曾命欧仁率残军固守维斯瓦河一线,可等他的命令到达时,欧仁早被逐退到奥得河上。拿破仑对欧仁的撤退十分不满,一再写信对其大加斥责。他在信中道:“尽可能留在柏林,你要以身作则维持纪律。假使任何普鲁士的村镇有叛变的迹象,就应加以焚毁,甚至柏林也不例外。假使你正在被迫向易北河撤退,则不应再往后退一步。……法国正在大规模改组骑兵,但我们仍然需要整个4月的时间。到5月我就可以集中3个军加上我的近卫军和大量的炮兵骑兵,我可以把俄国人逐回到涅曼河上。”可是,欧仁还是被逐退到易北河一线的后方,俄军长驱直入柏林。
  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拿破仑的新编部队已渐具规模。只是由于马匹的缺乏,骑兵尚不足额。这个新军总数为22。6万人,共分12个军。由于未来作战地区宽广,并考虑到指挥和实施后勤保障的方便,拿破仑将新的大军又分为两个军团,一为“美因军团”,由第三、四、六、十二军和近卫军组成,这是主力军团,由拿破仑亲自指挥。另一个为“易北军团”,由第五、十军的全部及第一、二、七军的各一部和一个骑兵师组成,归欧仁指挥。
  4月15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美因军团的集中地爱尔富特。同时,命令欧仁指挥易北军团溯易北河北上,向美因军团靠拢。拿破仑的计划是两大军团会合后,进军莱比锡,同俄普联军决战,先在南方取得优势,再北占柏林。
  此时,联军步兵64000人、骑兵24000人、火炮552门正在莱比锡的南方柴温考、阿尔登堡地区集中,准备西进。由于库图佐夫的病逝,沙皇命令维特根斯泰因继任联军总司令。
  4月30日,法军两大军团会合。5月1日上午,法军渡过萨勒河,分三路东进莱比锡。中路为内伊的第三军和贝西埃尔的近卫骑兵,其后跟着马尔蒙的第六军。左路为欧仁的易北军。右路以麦克唐纳的第十一军为先锋,劳累斯登的第五军殿后。在中路和右路两纵队之后,还有第四、第十二两个军。这种行军序列即为拿破仑的营方阵,它可以对付来自任何方向的敌军攻击。
  渡过萨勒河不久,近卫骑兵就与敌军前哨相遇。贝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