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十大元帅之谜 >

第71章

十大元帅之谜-第71章

小说: 十大元帅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一定要平等待人,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要关心帮助同学,养成共产主义精神。“
  罗东进和妹妹南下读书的小学,在西郊,离家很远。他们寄宿在学校里,每星期六回一次家。有个星期六,家里派小车去接,罗荣桓发觉了,把孩子叫到跟前,严厉地教育他们:“这样不好!小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们上学的!”跟着,他吩咐家里人:“以后不准用车接送,让他们乘公共汽车,这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
  从那以后,罗东进和妹妹上学、回家,都自己乘坐公共汽车。他们捡了父母的旧军衣,改小了自己穿,穿破后打上补钉。上学时自己带饭菜,常常带着窝窝头。
  罗荣桓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近来有进步,要坚持下去。”
  1958上修建十三陵水库,罗东进已经上了中学。他主动报名参加水库的劳动,在工地干活努力,受到表扬。回家以后,罗荣桓勉励他说:“这仅仅是开始,往后要经常积极参加劳动,这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要能吃苦耐劳,不能被艰苦困难吓倒,要把自己慢慢锻炼成一个劳动者。”
  1959年,罗东进考上军工学院,罗荣桓觉得这是他走上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必须从严要求。临行前,他深情地对东进说:“孩子,你要走了,要过独立生活,爸爸妈妈很为你高兴。
  你去的是军工学院,生活很紧张,思想上要准备吃苦。要加强政治学习,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同学。要好好学习,为国家搞出点成就来。“
  罗东进上学后,罗荣桓经常给他写信,督促他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工程技术。第一学期放暑假时,罗东进的成绩不大好,罗荣桓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他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办学校培养你们,你不好好上学,对得起党和人民吗?”
  在严父的要求下,在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罗东进发奋学习,学业上有了很大进步。罗帅写信鼓励他,要他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963年12月1日,学校通知罗东进,叫他马上回北京。
  罗东进脑袋里轰了下,心情紧张地想:爸爸长期患病,妈妈从来不叫他请假回家,这次叫他马上回去,一定是病情恶化了。
  回到北京,罗东进赶到医院,看见亲爱的爸爸神志昏迷,心里难过极了,眼里滚出了泪珠。罗帅睁开眼睛,看了看儿子,嘴唇动了动,说不出话来。
  几天后,罗帅清醒了。看到儿子站在病床前,他问道:“东进,你是到北京来实习吗?”
  “不是,”罗东进说,“是回来看爸爸的。”
  罗荣桓批评他说:“你不该放下学习,专程跑回来看我。”
  罗东进分辩说,别的同学父母病重,也允许请假回家探病。医生和护士也帮他说话。罗荣桓仍旧不以为然地说:“东进,你是革命干部的子弟,应该注意影响,严格要求自己啊!”
  12月14日下午,离罗帅去世前两天,巧丽和腊娜到医院,看到爸爸的病况,都止不住流出眼泪。罗荣桓让两个女儿坐在床沿,拉着她们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道:“不要……难过。……你们不小,要听……妈妈和哥哥的话,长大了……要长革命志气。”又吩咐罗东进说:“东进,要好好……带着妹妹,跟着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
  12月15日,罗荣桓的病情更加恶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和邓小平等人,都指示医院大力组织抢救。为了准备输血,总参、总政许多年轻军官,连日来守候在医院里。
  下午,罗荣桓苏醒过来,拉着妻子的手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又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吩咐道:“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这些话,成了罗荣桓临终前的遗嘱。在他生命最后一息的时候,还惦记着教育子女,永远跟随共产党干革命。
  1963年12月16日下午2时30分,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无产阶级忠诚的战士罗荣桓,心脏停止跳动,永远离开我们了!
  罗荣桓一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他也有情有爱,但他将个人的情爱融入到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挚爱之中。“毕生战斗明敌我,人类庄严一典型。”(叶剑英《悼罗荣桓同志》)这也正是后人敬仰、崇拜他的奥秘所在。
  4 攻打锦州与“林罗”之谜
  正如刘邓大军曾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一样,在解放战争中,我东北野战军两位指挥员林彪与罗荣桓也被人们不断神化,“林罗”成了智慧、勇敢、胜利的代名词。可是有谁知道,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罗荣桓为了战役的胜利,曾同林彪进行过多么激烈艰巨而又关系重大的斗争!由此结下的“林罗”矛盾,一直持续到建国以后。
  4。1 代人受过
  罗荣桓元帅一生中,多次与林彪共事。早在井岗山时代的1930年,罗荣桓任红四军政治委员,林彪是军长。以后在红军一军团,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东北野战军,林彪是军事指挥员,罗荣桓负责政治工作。
  罗荣桓胸怀坦荡,肚子里能撑船;林彪心地狭窄,眼里容不了一粒砂子。罗荣桓对林彪的为人十分清楚,遇到分歧,总是从团结出发,尽量尊重林彪,维护他的威信,但对重大问题从不退让,坚持党的原则。
  1930年端午节前,正在红四军二纵队任政委的罗荣桓突然接到前委命令,要他出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和四军政委。
  罗荣桓的新任命,是毛泽东提的建议。当时,红四军的军长是林彪。林彪虽然打仗有些办法,但高傲自大,个性太强,谁和他在一起都很难共事。林彪担任二十八团团长时,几届党代表都被他闹得不欢而散。下井岗山时,上级又从三十一团调来何挺颖任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是一位非常好的同志,在打大余时,不幸负了重伤,毛泽东知道后,特意嘱咐陈毅转告林彪,要好好照顾,想办法把他抬走。可是林彪根本不听,也不派担架去抬,仍让何挺颖骑马,结果因伤势过重,从马上摔下来牺牲了。
  后来,二十八团改为一纵队,党代表是谢唯俊。林彪对谢唯俊又是一肚子意见,三番两次到前委告状,硬是把谢给挤走了。四军代理军委书记熊寿祺走后,毛泽东就反复考虑四军政委的人选,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必须选一位立场坚定、观念正确,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有宽广胸怀,善于忍让、谅解又能坚持原则的同志去担任。最后选后了罗荣桓,前委也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
  上任后,罗荣桓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得紧,很快就解决了部队中的团结和作战能力较差的问题,使四军的工作很快走到了前头。
  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罗荣桓红四军打开莲塘和良村后,又奉命转向东面去攻打驻黄陂的毛炳文师。
  由于时间紧迫,良村战斗刚刚结束,罗荣桓就带着四军主力部队,火速向黄陂赶去。在良村只留下了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打扫战场,安置伤员,收容俘虏,运送枪支。
  就在我四军主力离开良村不久,故十九路军紧追了上来。
  在良村打扫战场的我军机关人员来不有疏散,结果一些俘虏、枪支又被敌人夺了回去,我军的一些伤员也被敌人抓走了。
  罗荣桓在行军途中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十分悲伤。虽然在敌人大军压境,敌我犬牙交错的情况下,很难避免丢掉一些俘虏、枪支和伤员。但是,罗荣桓并没有因此而原谅自己。
  他觉得,丢掉一些俘虏和枪支固然可惜,而丢掉在战斗中拼命杀敌流了血的伤员则不可饶恕。
  罗荣桓历来都非常重视伤病员的救护工作,这一次由于军情急迫,没时间具体安排,只好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政治部和供给部,却不料出了差错。罗荣桓心情非常沉重,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在黄陂消灭了毛文炳师的四个团以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兴国枫边、城冈地区,隐蔽休整。
  在休整期间,罗荣桓等同志在城冈召开了四军军委会议,毛泽东和中央局的一位负责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罗荣桓在会上深刻检讨了在良村战后丢掉伤兵、俘虏和枪支的问题,自己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可是,作为军长的林彪,却装成没事人一样坐在一边,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会后,中央局在没有做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免除了罗荣桓的军委书记,让林彪接任了这一职务。
  罗荣桓对于中央局这一过重的处分,一点也没有计较,他觉得自己应该负责。
  4。2 打不打长春——与林彪初次交锋
  1946年,四平保卫战后,我东北野战军指挥部撤退到吉林北面舒长,蒋军猖狂向北进攻,林彪对东北局势失掉信心,打电报给哈尔滨的东北局,提出要去辽南打游击。罗荣桓知道了十分着急,当时哈尔滨的机关准备撤到佳木斯,火车都准备好了,如果林彪再去南满,东北局分成两摊子,局面更难收拾。他说总司令不顾全局怎么能行?马上派人去舒兰劝说。接着,高岗和谭政代表东北局,接林彪回哈尔滨。东北局利用八天停战时间,召开“七七”会议,总结了工作,稳定了局面、罗荣桓才放心去莫斯科开刀,切除长了肿瘤的左肾。
  1947年,东北我军发动了夏秋冬三次攻势,歼灭蒋军30万人,解放了广大城乡,50万蒋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及附近据点。
  为了全歼东北之敌,加快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央军委在1948年2月祝贺冬季攻势胜利的贺电中,明确指示我东北部队马上做好南下作战的准备。但是,当时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林彪,对中央军委的指示却全然不听,他在四月的吉林会议上,提出了“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五月间他又命令两个纵队去打长春机场,没有成功,又提出“久困长围”的口号,致使部队徘徊于长春、沈阳之间,几个月无所作为。
  对于林彪这一做法,中央军委多次来电批评,政委罗荣桓也多次严肃劝他南下,但林彪还是无动于衰,因为他怀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罗荣桓对他一向以团结帮助为主,但此时林彪兼任东北局书记和政委,大权独揽,对他的规劝根本就听不进去。
  磨破嘴皮,说服不了林彪。罗荣桓只好提议召开东北局常委会讨论。
  会上,林彪再次强调围困长春的方针,说目前长春粮食已十分困难,再围下去,敌人必然会突围,我们可以围而歼之。
  罗荣桓说:“粮食缺乏,饿死的是老百姓!敌人有空运,粮食弹药都不缺!我们再围下去只会浪费时间。中央军委的几十纷电报都要求我们南下作战。如果我们不执行‘关门打狗’的指示,让卫立煌集团40多万人跑掉,不论跑到那里,都会给今后的全国解放增加困难。”
  常委们一致拥护南下打锦州的方针。林彪无奈,只好同意给中央拍电报,汇报东北局常委会讨论的结果。可是7月22日给军委的电报发出后,他又借口粮食困难,汽油不足,西线铁路被大水冲坏等等理由,仍然按兵不动。
  罗荣桓坚决拥护南下方针,他日夜忙着指挥战勤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在冀热辽地区准备了一亿斤粮食,足够几十万部队食用,准备了足够的弹药、汽油,准备被服,作为后勤保障工作等。可林彪仍然要等西线铁路修好才动,甚至向中央提出要华北杨成武兵团先包围大同,牵制傅作义的兵力,东北部队才能南下。
  八月间,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坚持沈阳到10月底,同时作好根据时局变化撤退沈阳的方针。
  军情急迫,中央军委的来电更多了,批评也更严厉了。来电指出,你们100万大军的行动怎么能取决于杨成武几万部队的行动呢?傅作义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不会认真出关增援,我军要迅速南下,否则就要贻误战机!
  到这时,林彪仍是不听,他赖在哈尔滨南面的双城,强调要等西线铁路修好后才能行动。
  9月7日,毛泽东亲自发来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令,要东北解放军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在九、十两个月内,歼灭锦州、榆关至唐山一线的敌人。并勉励东北部队,要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在长、沈亡敌倾巢援锦时,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
  毛主席发来了命令,林彪不敢再违抗了,心里不乐意也只好接受。他下令叫六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向锦州外围进军,仍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