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十大元帅之谜 >

第42章

十大元帅之谜-第42章

小说: 十大元帅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分局驻地向关向应汇报了情况。关向应叫来参谋,把贺龙从敌人口中掏出的情况整理成一份材料,交到分局。几天后,红三军军部召开团以上工作会议,贺龙公布了熊贡卿策反活动的经过,并宣布了中央分局关于公审处决熊贡卿、梁素佛的决定。会上,关向应还要求干部要象贺龙那样,经得起任何考验,对党忠心耿耿。
  第二天,红三军全军指战员和附近的老乡聚集在龙山县茨岩塘新起寨旁空旷的田野上,举行群众审判大会。贺龙激愤地向群众控诉了蒋介石及其说客的险恶用心。接着,关向应宣读了中央分局关于处决熊贡卿、梁素佛的决定。在贺龙一声“立即执行”的命令声中,警卫班长刘开治带领几名战士,将熊贡卿、梁素佛处决。蒋介石的策反阴谋就同他的反革命“围剿”一样,被彻底粉碎了。
  1934年3月17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给党中央的报告里专门呈报了这件事。报告说:“去年十二月蒋介石曾派一代表熊贡卿来游说贺龙同志,企图收编,熊先派一梁素佛来,贺龙同志首先发觉和暴露来人之阴谋,认为侮辱,提到中央分局,我们为要得到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及四方面军之破坏工作的消息,遂允熊来,据熊说蒋已派四个人(有两个是浙江人)到四方面军去,中央苏区亦建立多年工作,此等人均做上层收买工作,我们乃将熊事公开,举行群众审判枪毙之。”
  1934年3月3日,蒋介石亲自签发了对熊贡卿从优议恤的训令。训令中写道:“熊瑞龄于上年十一月奉派赴鄂西招降贺龙”,“致遭惨杀,殊堪悯惜”,“照少将阵亡例,从优议恤。”
  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那些阴谋家能够纂改得了的。正如贺龙在林彪,江青一伙要他交代与熊贡卿谈判的“罪行”时所说的:“我相信人民会了解我!党和毛主席总会有一天为我说话!”
  5。4 元帅之死林彪、“四人帮”一伙不仅要在政治上把贺龙打倒,而且要从肉体上把他消灭掉。贺龙的处境越发危急了。
  贺龙身患糖尿病,需要的是饮食的调养、药物的控制和精神上的松弛。然而,林彪、江青一伙却利用贺龙所患病的特点,对他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摧残。伙食本来就很差,这时就更差了。两格圆形的饭盒,一格里盛着饭,多数是不给盛满的;另一格是菜,经常是清水煮白菜、糖萝卜,再不就是老得象甘蔗皮似的豆角。这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此外,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差,连每天必需的极普通的降糖药也没有保证了。他们还在暖气上做文章,在严寒的冬天,借口水管破裂,把暖气关掉了。
  斗争越来越尖锐了。不久,专案组查到了1934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关于贺龙经过分局批准诱杀熊贡卿事实经过的报告,但他们有意压下,不呈报中央。二月下旬的一天,贺龙用手杖敲着林彪的头像,说:“你这个卑鄙的家伙,为什么整人也不敢光明正大呀?!你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怕别人攒着你的把柄!”他对薛明说:“还有林彪的老婆叶群,也不是个好东西。”他还指着中央文革那个“顾问”的名字说:“这个人,老奸巨滑,做尽了坏事。”
  “九大”召开当天,看到公报上有林彪、江青一伙的名单后,贺龙一连几天都双眉紧锁,心情沉重。他愤慨地说:“他们把老干部都搞光,搞得毛主席身边没有人了。他们这样做,就是要搞大换班!用心狠毒!”他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更加忧虑了。
  贺龙的身体在残酷的摧残和折磨下更加衰弱了。没有蔬菜,有时贺龙夫妇甚至吃起了院子里长的野菜。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他们二人身体虚弱,步履维艰。五月上旬的一天夜里,贺龙久久不能入睡,薛明挣扎着起来想找医生要些安眠药,刚出房门,眼前一黑,就晕倒在走廊上。贺龙爬起来找她,找到后拉也拉不动,只得去找人帮忙,结果他又在走廊的另一头栽倒了。过了很长时间,哨兵发现了,才把他们搀进屋里扶上床。
  半夜,贺龙醒过来,听到有人在哼一首歌。原来是哨兵在窗外轻声地唱:“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
  贺龙思念洪湖。他万万没想到,在山谷深夜的这几句歌声,竟是他最后听到的关于洪湖的歌。
  贺龙的身体越来越坏,那个不幸的时刻无情地到来了。
  六月三日,开始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
  六月七日,未进食。
  六月八日,未进食,开始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粮尿病酸中毒症状。晚八时,抢救的医生方才来到,并在治疗中使用了只能加重病情的葡萄糖。在忙着输液的功夫,医生大声地说:“病人昏迷了。”其实,贺龙的神智仍然清楚。趁他们出去的时候,他拉着薛明的手说:“他们都跑了,要小心,他们要害死我!”
  六月九日,天亮之后,医院来了医生接他去住院。贺龙表示不愿去,他说:“我没有昏迷,我不能去住院,那个医院不是我住的地方。”但医生仍然坚持要住院,并且声称是“组织上的决定,非去不可。”组织观念一向很强的贺龙不再吭声了。屋里顿时乱起来。来人拿进一副担架,七手八脚地把贺龙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
  下午三时四分,贺龙元帅被害致死。
  5。5 一波三折的平反过程1973年5月1日,贺龙元帅一家终于结束了五年零四个月的监禁、流放、住招待所的畸形生活。可全家欢欣不起来,“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家之主的冤案尚未平反,全家的精力集中到申冤这件大事上来了。
  林彪的罪行一件件被揭发出来,林彪余党的坦白交代暴露出事实真相。薛明和子女十分愤怒,但同时也看到平反的希望。
  清查林彪集团尘埃落定,纠正“文革”初期造成的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些老同志陆续恢复了工作,形势变得越来越有利了。
  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毛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说他听了林彪的一面之辞,错整了贺龙。并说:贺龙同志的案子假了,策反的人,贺龙把他杀了。指示要为贺龙平反。这真是一言九鼎啊!1973年最冷的时候,薛明一家得到了最大的温暖,但是,宽慰之余又不无忧虑。那几个整过贺龙、还掌握着一部分大权的人,还会作梗。
  事情正如薛明所料。毛主席虽然说了话,但在为贺龙平反和如何平反的问题上,正义与邪恶经历了十个月的斗争。由于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的多次指示,中央终于在1974年9月29日发出了《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即“中发[1974]25号文件”。当时江青反革命集团还在台上,这次平反是不彻底的。薛明回顾说:“那个时候,江青,康生一伙人在中央还很有势力,所以,那个文件是留下了尾巴的;没有提贺龙是被害死的,说成是病故;还说‘审查是必要的’。
  这样,就把江青、康生迫害贺龙的罪恶掩盖过去了。“
  1975年6月9日是贺帅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党中央选择了这一天为贺龙举行骨灰安放仪式。江青又大嚷大叫,说什么“这是用死人压活人”,不准见报,不准广播,不准一切公开宣传,要尽量降低规格,甚至不让在医院中的周总理知道。
  但是,周总理还是知道了,他不顾重病在身,以羸弱之躯赶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薛明事先知道没有通知周总理,没有料到总理会来参加仪式。她和亲属好友正在休息室等待,室外突然传来周总理的声音:“薛明在哪里?”薛明迎上前去,扑到总理怀里,总理沉痛地说:“薛明哪,我没能保住他呀!”贺龙的女儿贺晓明看到总理太悲伤,便上前说:“周伯伯,您要保重身体呀!”总理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休息室里一片哭声。
  由于压低了规格,仪式由军委主办,原定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致悼辞。叶帅看见总理到会,计上心来,便随机把悼辞递给总理:“请总理致悼辞!”叶帅巧妙的这一招,就把军委主持的仪式变成了中央主持。江青虽然不满,却也奈何不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薛明汇报贺帅被害详情的客观条件完全成熟。于是,她写下了《向党和人民的报告》。《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贺帅被害真相大白于天下。
  1980年12月6日及后来的一些日子,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薛明列席旁听。
  她回忆说:“我们听到法官一声命令:带吴法宪!一阵热血涌上心头,回头一看,吴法宪垂头丧气地由法警押上来了。这个人,过去一见到贺龙,就连连点头哈腰,一副恭顺相,后来操纵着‘贺龙专案组’,手段是够毒辣的。他招供出许多罪行,真使人惊心动魄。比如说,叶群整贺龙的假材料,和他合计把我弄到边远地方,这些,我都是听了吴法宪的招供才知道的。”
  1982年10月16日,党中央发出[1982]43号文件,作出了为贺龙彻底平反的决定,高度评价贺龙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肯定他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我军的创始人之一”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指出:过去加在贺龙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辞,“完全是林彪、康生等为陷害贺龙同志而蓄意制造出来的谎言。”并对贺龙在林彪、江青一伙的诬陷迫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高尚品德”给予高度评价。宣布撤销原来中发[1974]25号文件和中发[68]71号文件,为贺龙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对林彪、江青和康生一伙强加给贺龙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全部予以推倒;同时为受贺龙冤案所株连的所有同志彻底平反,消除影响。
  贺龙元帅当告慰于九泉之下!
  彭德怀元帅之谜
  1 吹尽狂沙始到金
  ——性格之迷
  性格组合是人物分析的一种新兴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中真的存在多元组合的话,那么,彭德怀无疑可以算作最好的典型了,在他的身上,纯朴与憨厚比肩,倔强与执拗携手,大爱与大恨并行,且在每一方面都不乏深沉和执著。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本身,于他是一种幸运,还是潜伏着的祸根?
  1。1 根深蒂固的农民情结
  彭德怀算不上伟人,他只是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不同寻常的凡人。贫穷、困苦、受欺的下层生活是他降临到这个世上之后感受最早、最深的人生体验,纯朴、善良、寡欲的下层农民是他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感慨最强烈的众生群体。这一切,构成了他人生的起点,是他生命的根基和源头。
  也许正是带着这种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感慨,从这一起点出发,彭德怀由一个沿门乞讨的叫化子,地主家的放牛娃,受人剥削的煤矿工,旧式军队中的普通一兵,一步一步走向了红军,走向了共产党,走向了为他所熟悉和爱戴的穷人谋利益的事业,直到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将军和党政要人。
  但是,在他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之中,他都始终未敢忘怀他的生命之源,并不断从中汲取新的动力。他曾在《彭德怀自述》之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童、少年时期的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因此,我对幼年的生活经历,一直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的确,在这位生于农民,长于农村,从穷乡僻壤来到繁华都市的元帅的性格深处,有着极强的农民意识和摆脱不掉的农民情结。
  这种农民情结的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他对下层群众真挚的厚爱和对欺压人民、剥削别人的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
  彭德怀爱劳动群众胜过爱他自己的生命。正是从这种本能的厚爱出发少年时期的彭德怀便有了明显的杀富济民、为下层群众谋利益的思想和行动。在湘军当兵期间,彭德怀便秘密组织成立了“济贫会”,并制订了以下纲领:1。灭财主,实行耕者有其田;2。灭洋人,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3。发展实业,救济贫民;4。实行士兵自治,反对笞责、体罚和克扣军饷,实行财政公开。从这一章程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成立“济贫会”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反对剥削和压迫,为下层人士谋利益,并已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到了一起。另外,从当时中国的状况来看,彭德怀成立“济贫会”时,中国正处于外有列强瓜分,内有军阀混战,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