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张居正 >

第169章

张居正-第169章

小说: 张居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猜猜,这礼盒儿里装的是啥?”
  “银锭。”有人回答。
  李高上前掇了掇,道:“并不沉的。”
  “那就不是银锭了,”许从成说,“咱看也猜详不出,干脆,还是请武清伯打开,咱们一睹为快。”
  众人一齐说好,武清伯满面笑容走近前来,看着系在礼盒儿外头的彩带及绸花,已是喜不自胜。李高递给他一把剪刀,要他把彩带剪开。武清伯舍不得剪,硬是笨手笨脚去解那彩带的结子,弄了半天才解开,待他打开层层包装,把最后一层绸布揭开时,一直站在一旁围观的王公大僚们,顿时都傻了眼。
  盒子里躺着的是一把砌刀。
  武清伯是泥瓦匠出身,李太后派万和来给他送来一把砌刀,在场的人没有谁不明白李太后的良苦用心:她要他的父亲不要忘本。
  “咦,怎么会是这个?”许从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武清伯与李高父子二人面面相觑地对视一眼,站在礼盒儿跟前,恍若两根木桩。除夕这天上午,张居正仍乘轿到内阁转了一趟。京师各衙门年节放假从腊月二十八至翌年正月十六,期间除值守人员每日点卯以应必须,各衙门例不办公。张居正难得有几天清闲,但心中对国事仍放心不下。托老天爷的福,他自上任首辅两年多来,域内风调雨顺,长江、黄河与淮河都未曾有水患发生。北方九边,从陕西榆林到辽东朵颜三卫,这数千里的防线,除秋上偶尔有小股鞑靼与色目骠骑越境劫掠牛羊外,亦无大的战事发生。连续两个半年,南方水田北方旱地都有好收成,因此各府州县征收粮课没有出现拖欠现象,且州仓府库粮满为患。累年的积欠除万历元年减免一次外,第二年又酌情对河南、山西、湖广与河北等历年受灾较多因之积欠也多的省份再减免一次,如今积欠已基本清理完毕。隆庆时期六年都做不成的事情,张居正花两年时间就大功告成。朝廷手中有粮,老百姓又都得到实惠,因此耕夫野老一般庶民无不夸赞万历新政的好处。再加上子粒田征税以及全国十大税关的改制,屯边与马政的改革,宫中皇室用度的削减以及两京各大衙门裁汰冗员节缩开支等财政举措,使国库的银两大幅增加。仅万历二年一年,与隆庆六年相比节约下来的银两就达三百万两之巨,再加上新增收的五百多万两税银,张居正的挚友王国光,终于从大明王朝近两百年来最穷的一个户部尚书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最富有的大司徒。今年秋天,张居正决定给全国官员提高年薪的折俸。过去折俸,四品以上官员是三分银,七分铜钞,五品以下官员是四分银六分铜钞,如今倒了过来——四品以上官员是七分银三分铜钞,五品以下官员是八分银两分铜钞,须知铜钞因造得铸得太多太滥,根本不值钱。官员们薪俸拿到的现银多了,无异于提高了俸酬,中小官吏得到的实惠犹多,因之也是一片赞誉。总之,这个春节物阜民丰,南北东西到处一片喜气洋洋。
  张居正心里清楚,这种局面的取得,是李太后与小皇上对他言听计从的结果。“内阁每有一议,皇上即下一旨”,这种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乃是万历新政得以展布的稳固基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富国强兵的梦想初见端倪,张居正初登首辅高位的戒慎之心不但没有松弛,反而更加强烈了。历史上功亏一篑的前车之鉴太多。眼下的局势虽然对他有利,明枪没有了,但暗箭随处都是。此情之下,他不敢稍有疏忽,正是有这种警惕心与紧迫感,年三十他也在家呆不住,仍想着要到内阁走走。
  因今日只是巡视而无实际的事儿,张居正在路上便是从容不迫,待到内阁院子里落轿时,已过了巳时。他刚走进内阁,忽见吕调阳对面的一间值房门已开启,那是新增补的内阁辅臣张四维的值房。说到张四维入阁,这里头还有一段故事:戚继光告御状不几天,李太后曾召见玉娘,两人说闲话时谈及张居正为国事操劳恨无分身之术,李太后当时就让容儿传她的懿旨,让张居正再挑一两个辅臣,随他人阁办事。张居正得到这道旨意,内心感谢李太后与小皇上对他的关心,但在推荐辅臣的人选上,他却颇费踌躇。他心中有三个人选,一个是詹事府詹事申辅时,一个是礼部左侍郎许国,还有一个就是礼部尚书张四维,这三个人都在他为小皇上精心挑选的六个经筵讲师之中。这三个人,申辅时是状元出身,学问道德都为士林推重;许国资历稍浅,却也是有着经
  邦济世的实际才干;至于张四维,论资历三个人中数他最老,嘉靖三十八年考中进士后,从知县做到巡抚,臬台藩台都干过,当封疆大吏时很有政声。去年,张居正推荐他出任礼部尚书一职,原也存了让他人阁的意思。但他在礼部尚书任上一年多来,所作所为却有张居正不甚满意之处。最不满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今年的会试,张居正的大儿子敬修与二儿子嗣修二人参加,敬修虽然榜上有名,名次却在八十名开外,更惨的是,嗣修还名落孙山。虽然事前张居正就会试事一再叮嘱张四维要秉公持正,但到头来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这般狼狈,心里头还是很不舒服。其实张四维一直有心照拂,但惮于张居正防微慎独的做人风格,他不敢冒这个险。但他看准了张居正不喜欢江西举子汤显祖恃才傲物的张狂劲儿,硬是把他做出的一张花团锦簇的试卷扔进了废纸篓,让这位志在必得的大才子怆然离京。尽管这一处置本意是为了讨张居正的欢心,而不惜招来物议,但张居正仍不领这个人情;第二,张居正不止一次听人说过,张四维为了能早日人阁,还走通了冯保与武清伯李伟两人的门路,大肆向他们行贿送礼。张四维是山西蒲州人,祖上经营盐业而积下巨额财富,他根本用不着贪墨,家中自有大把的银子供他打通关节。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他差不多已将提拔张四维的念头打消了。但是,“棉衣事件”发生后,这件事又有了新的变化。戚继光御前告状之后,第一个感到紧张的还不是武清伯李伟,而是蓟辽总督王崇古。在当朝那些以文驭武的进士出身的总督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当数谭纶、殷正茂与王崇古三人。当初杨博由兵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到底该由谁来接替他。张居正一时委决不下,最后,他想出一个折衷方案,让谭纶担任兵部尚书,而让王崇古挂兵部尚书衔领蓟辽总督一职,殷正茂挂左都御史衔仍领两广总督。这样,论级别三人都是二品大员。不同的是,谭纶坐的是实职,总揽全国军事,实际权力大过王崇古与殷正茂。如此安排,三人都皆大欢喜,因为谭纶年纪最大,他一旦致仕,第一个有资格接任兵部尚书一职的,就数他王崇古。但异数难料,眼瞧着王崇古可以顺利接班,谁知“棉衣事件”突然爆发——这场悲剧的起因,就在于王崇古把这笔制作棉衣的生意当作人情送给了武清伯李伟。
  事出之后,王崇古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上折子辩解,但数次提笔又不知如何敷陈。尽管这笔生意是李伟主动跑上门来要去的,但自己又怎敢把这责任一古脑儿推给他。设若自己咬牙把这责任承担下来,岂不是伸着脑袋让人砍?常言道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现在用来比之于王崇古,庶几近之。
  其实,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张居正也感到非常棘手。平心而论,他对王崇古的才干十分欣赏,这位文帅同殷正茂一样,从里到外透露的都是一股子精明强干的循吏作风,而绝无半点迂腐空谈的清流习气。他之所以建议戚继光到御前告状,原也只是想借此治一治外戚集团的头号人物李伟,这想法同他今年夏天呈给皇上的《请裁抑外戚疏》如出一辙。如此一来,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王崇古势必受到冲击。目前情势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再不可能由他来接任兵部尚书。这种结局虽是王崇古咎由自取,但张居正毕竟不愿意由此而让王崇古背上心理包袱,甚或一蹶不振。如果这样,朝廷将损失一位难得的能臣良吏。打击贵戚为的是惩治腐败,搬开阻挡万历新政的绊脚石,绝不是为了剪除异己自毁长城。为朝廷留一个人才,无异于为天下的黎民苍生谋一份福祉。
  基于这等考虑,张居正已在暗自寻求一种解决之途。正在这时候,李太后要他增加阁臣,他思虑再三,决定推荐张四维。尽管在小皇上主持的廷推中,有人还是觉得申辅时最合适,但他坚持己见,列举了推荐张四维的六条理由。但有一条理由他一直没说出口,却是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因为张四维是王崇古的嫡亲外甥。
  这一推举,满朝文武都感到震惊。高官大僚没有几个不知道张四维与王崇古的舅甥至亲关系。就在“棉衣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举朝皆惊之时,张四维却能不受王崇古的牵连而荣登阁臣宝座,这一举措,令那些循常例推断朝局揣摩首辅心志的老官僚们,一个个如堕五里雾中。当然,作为当事人的王崇古与张四维舅甥二人,对张居正的感情在一夜之间彻底翻了个个儿,由猜忌、怨恨与沮丧变成了自愧、仰慕与感激涕零。
  张四维入阁之后,严格遵守小皇上御旨与李太后的懿旨:“随元辅张先生入阁办事。”一个“随”字,便把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定得清清楚楚。任何事情他都不能独自决断,必须请示张居正方可定夺。因此,虽然张居正让他分管礼刑两部的章奏封驳一应事宜,然而他恭敬而逊,顺上为志,不敢有一星半点的私意。
  却说张居正步入内阁见张四维的值房门开着,正自猜疑问,张四维也闻声走出了值房。他见首辅正朝里头走,连忙拱手一揖,笑道:
  “首辅,今天除夕,也不在家歇着?”
  张居正还了一礼,反问道:“你不也来了么?”
  “邵大侠一案虽然已经处理,但尚未结案。昨日,下臣从刑部调来该案卷宗,还想再看一看。”
  “啊,你可有新的想法?”
  张居正极有兴趣地问,随即让张四维来到他的值房,张四维坐下后,禀道:
  “那个邵大侠已死,棉衣事件按理可以结案,但胡自皋尚未处置,现仍羁押在扬州漕运大牢里。“
  “你调刑部卷宗看什么?”张居正问。
  “看胡自皋的谳审笔录,”张四维说着看了看张居正的脸色,审慎言道:“自胡自皋收监之后,外头舆论很大,说冯公公是他的铁后台。如今元辅批示抓了胡自皋,是不是要查冯公公的问题。”
  “外头这些滥言不必听它,缉拿胡自皋之前,不谷专为此事向冯公公作了通报,冯公公也是同意的,”张居正向张四维解释,接着问,“胡自皋谳审时说了些什么?”
  “他一再辩解自己与棉衣事件无关。”
  “他不是批了盐引给邵大侠么?”
  “他说这是邵大侠设局诳他,不得已而为之。”
  “他没有攀扯冯公公?”
  “没有,一个字也未提到。”
  “这一条滑泥鳅,倒知道紧要处守口如瓶。”张居正眼中掠过一丝失望的神情,思虑了一会儿,又问,“能给胡自皋定罪的.究竟有哪些?”
  “有人证物证,能够落实下来的,他实实在在贪墨了九万两银子。”
  “这么少,你信么?”
  “咱也不信,但也没有办法,”张四维叹一口气,蹙着眉道,“南京刑部已派员抄了胡自皋的家,除了家中细软值钱物件,能折出三万多两银子,实际的现银也只有三万多两。”
  “他早就转移了,还等着你去抄家?”张居正抢白一句,又问,“户部尚书王国光可知晓这些情况?”
  “他看过卷宗,他也不信胡自皋的贪墨只有这个数。”
  “就这个数,也可治以重罪。”
  “问题是……”张四维欲言又止。
  “是什么?”张居正抬了抬眼。
  “昨天,冯公公让人给下臣捎了个话儿,他说,对胡自皋的惩处,虽然没有死罪,但活罪不能轻饶。”
  “嗬,冯公公真会说话儿,”张居正嘴角泛出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表面上看他的意思是对胡自皋要严惩,实际上是要保他一条命。”
  “是呀,因此下臣今日再把胡自皋的卷宗调来一阅,把他的罪行归纳清楚,然后再向首辅禀报,看究竟如何处置。”
  “若想重惩一个贪官,简直比登天还难,”张居正喟然长叹,他敲了敲自己的额头,接着说,“也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就依冯公公的话,活罪不能轻饶,将胡自皋家产充公,个人流徙三千里戍边,永不准开籍回乡。”
  “是!”
  张四维领命退出。张居正独自坐在值房里,正想着“棉衣事件”的始末缘由,忽听得门口有人怯生生喊了一声:
  “首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