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以史为鉴知荣耻 >

第4章

以史为鉴知荣耻-第4章

小说: 以史为鉴知荣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葆桢调动十九个营的官兵,分三路开山。北路以苏澳为起点,沿东海岸南下,经新城至花莲,全长三百多里,所开的这条山路,就是今天苏花公路的前身。南路以凤山的赤山为起点,经昆仑坳,达卑南(台东),与北路连接,全长两百多里。中路由林圮埔(云林)出发,经凤凰山,大仑溪,到璞石阁(玉里),与北路交汇,全长两百多里。由于山地峭壁深谷纵横,官兵们逢山开道,遇谷架桥,筑路工程十分艰难,再加上土著民族一时不理解开山修路的重大意义,经常袭击筑路官兵,人员伤亡很多。于是,沈葆桢采取筑垒保护的办法,步步为营,确保筑路工程的顺利进展。与此同时,他极力嘉奖有功官兵,并吸收一部分土著民族的人员做工,按工作质量付给工钱,绝不失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筑路工程的进展速度越来越快,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三条山路全部竣工,使台湾全岛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接着,沈葆桢亲自率领大小官员进入山区,宣布“编户口、禁仇杀、立总目、垦番地、设番塾”等一系列抚蕃政策,鼓励土著民族开发山林,围垦荒地,并建设学校,吸引土著民族子弟学习文化。这些措施,深受土著民族的欢迎。
  沈葆桢“开山抚蕃”政策的实施,使台湾东西海岸连成一气,有力地巩固了海防,同时也改变了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促进 了土著民族由原始社会向农耕社会迈进,增强了土著民族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从此,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
  孙中山向农民道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听说国民党扶助农工,工农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特别是广大农民,纷纷组织农会,与地主展开斗争。他们把孙中山当成大救星。
  这年9月,孙中山率领革命军队驻扎韶关,准备征讨军阀,大本营就设立在铁路旁边。附近农民们听说孙中山先生来到韶关,就想去看望他,向他倾诉痛苦。当时,孙中山正忙于部署军事,没想到会有农民来看望他,自然没有传令卫队容许群众来见。
  一天,两位农民代表沿着铁路跑得满头大汗,来找孙中山。当他们越过警戒线时,荷枪实弹的卫兵大喝一声:“站住!干什么的?”他们回答:“我们要见孙文。”卫兵一听他们直呼大元帅的名讳,十分恼火,就把他们赶走了。两位农民代表热情而来,败兴而归。他们不甘心,商量一下,找人给孙中山先生写了一封信,质问孙中山为什么说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外一回事,既然扶助农工,为什么都不愿意接见他们。信上有人名,有地址,孙中山看过后,不但没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农民敢于写信质问我,说明他们已经觉醒了,觉悟提高了,这是大好事。”他立刻命令卫队集合,进行训话。孙中山说:“我们唯一的任务是革命,现在快要北伐打仗了。打起仗来,除了靠军队以外,更重要的是靠工人、农民。没有工人,我们用的枪炮子弹从哪里来?没有农民,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和穿的衣服鞋袜从哪里来?因此我们一定要接近工人、农民。最近有两位农民越过警戒线来找我,不管他们满身泥巴,蓬头赤脚,你们大家一定要采取欢迎的态度,客客气气地让他们来见我,不许拦阻。”同时,孙中山还请副官处给两位农民回一封信,约那两位农民来大本营谈话。
  两位农民收到信,如约来到大本营。孙中山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诚恳地向两位农民代表道歉,并且认真地听取了两位农民代表的倾诉。孙中山对广大农民的痛苦生活表示同情,还告诉他们,打倒封建势力,打倒军阀,农民们、工人们都会有好日子过。此事一经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工人、农民。从此以后,经常有工人、农民向孙中山先生反映问题,每次反映问题的人都满意而归。孙中山根据工人、农民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推动着工农运动一日千丈,迅猛发展。
  天王洪秀全拒绝“引鬼入邦”
  1851年1月11日,农民领袖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军向东出击,占据距金田村二十多里的江口圩。在那里,接连打退前来镇压的清军。但是,清军增援部队逐渐赶到,从东、北、南三面形成包围之势。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乘敌之隙,撤离江口圩,翻越紫荆山,进入武宣县境内。洪秀全在武宣县东乡,称“天王”。接着,太平军攻占永安城。在永安城,太平天国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北上,连战连捷,势如破竹,于1853年1月12日,攻克长江重镇武昌,队伍壮大到50万人。太平军经过短暂休整,自武汉沿江东下,水陆并进,清军闻风丧胆,一触即溃。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接着,太平军北伐西征,夺取了清朝半壁江山,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面对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西方列强采取观望态度,宣布“中立”。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那时候,中外反动势力尚未勾结在一起。特别是1859年大沽口一战,清军重创英法舰队,致使英国上下震惊。英国国内舆论大事鼓吹报复清朝政府。英国新任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爵士“愤而建议与南京之天朝订约”,共同打击清朝政府。与此同时,太平军在浦口、三河等地,屡战屡捷,大有乘胜席卷江南,囊括上海之势。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列强见风使舵,幻想笼络太平天国,以便将来推翻清朝统治后,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1861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命令海军司令何伯,参赞巴夏礼率领一支“足以令人敬畏的大舰队”到天京城下,并四处搜集情报。12月下旬,何伯与巴夏礼声称要见天王,有要事相商。天王接见了他们。
  何伯与巴夏礼装出十分友好的样子,对天王说:“我们对贵国要推翻清朝的战争非常同情。愿意帮助贵国完成大业。”
  天王心想:不久前,英美两国还勾结清朝地方政府组织“洋枪队”,助妖作战,阻挠天国解放上海,可现在他们为什么又要帮助我们呢?天王为了弄清他们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便不卑不亢地说:你们要想帮助天国消灭妖兵,这与天父、天兄的意旨相符,很好。我们天国对洋兄弟向来就是愿意互相尊重的。我们都是天父上帝的子女,应当友好相处,平等相待。“
  何伯与巴夏礼原以为他们提出帮助天国推翻清朝,天王会像清朝统治者那样感激涕零,摇尾乞怜,不料天王提出坚持平等、友好的主张。巴夏礼就再也按捺不住卑鄙的欲望,强作笑脸,对天王说:“刚才我只说了来意的一半,既然贵国认为我的想法合乎天父上帝的意旨,那下一半我就照实说了。我们帮助天国打仗,固然是为‘友好’,但总得要点报酬,不能为你们白卖力气!”巴夏礼见天王不动声色,误以为天王没有明白他的意思,进一步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消灭清朝以后,应该平分土地给我们,才算合理吧!”
  天王听完巴夏礼的无理要求,气愤极了。他强压怒火,严肃地说:“我争中国,欲想全图。目的是把四万万人民从清朝的奴役下拯救出来。事成之后,与你们平分土地,岂不让天下耻笑。”天王说完,示意手下人,让何伯与巴夏礼滚出天王府。然后,天王与太平天国的将领们谈论此事,他坚决表示:不能“引鬼入邦”。
  相关链接
  天王洪秀全不肯“引鬼入邦”的爱国精神,与清朝统治者开门揖盗,认敌为友,“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卖国主义行径,形成鲜明的对比。
  雅克萨之战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同中国并不接壤,中俄之间还隔着三个封建汗国。从16世纪80年代起,沙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向东侵入辽阔的西伯利亚,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占领整个西伯利亚。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在这两地修筑城堡,作为向黑龙江中游实行殖民扩张的据点。
  盘踞在尼布楚和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经常四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例如,1649年3月,沙俄侵略军头目哈巴罗夫带兵从雅克萨城沿江东下,来到一座达斡尔族人的城寨。他们向当地居民宣布:必须向沙皇交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人头目桂古达尔严正地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野蛮的沙俄军队进攻城寨,达斡尔人万箭齐发,迫使敌人无法靠近。后来,敌人用火炮轰开一个豁口,冲进城寨。达斡尔族人宁死不屈,用梭标抗击敌人的枪炮。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族人有661人被杀害,有361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米登多尔夫在《西伯利亚旅行记》上曾说:沙俄军队头目嗾使士兵在黑龙江流域“烧烤孩子”吃人肉。这种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当地各族人民的愤怒,他们称沙俄侵略者为“罗刹”,意思是“妖魔”。
  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领土,沙俄政府置若罔闻,并且不断向雅克萨增兵遣将,加紧武力扩张。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于1682年春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又从福建调来战斗力极强的藤牌军,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年春,康熙皇帝命令都统彭春、副都统郎淡率红衣炮队和数百名藤牌军急驰赴瑷珲,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然后,由水陆并进,直抵雅克萨城。
  六月二十三日,彭春所率部队到达雅克萨城下。彭春将一封用满、俄和波兰文字写成的招降书,交给战俘,送进雅克萨城。招降书痛陈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警告他们:“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萨城,除尔众矣”(《十朝东华录》康熙三十五年)。沙俄侵略军自以为城防固若金汤,对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
  六月二十五日,清军“列营夹攻,复移红衣炮于前,积薪城下,示将禁焉”(《清史稿·彭春传》)。不一会,彭春一声令下,但见炮声隆隆,震天动地,顿时火光冲天,俄侵略军在强大攻势的压力下,龟缩在城内,丧失还击的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的窘境。与此同时,清军战舰密布城外的江面上,截断敌人的退路。经过激战、沙俄侵略军伤亡惨重。沙俄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好遣使赴清军大营乞降。彭春对敌人采取宽大政策,将愿意回家的敌兵六百余人放回尼布楚,受伤者妥善安排治疗调养。托尔布津羞怯交加,发誓不再到雅克萨侵扰。清军收复被沙俄侵略者霸占二十余年的雅克萨城。
  然而,托尔布津退回尼布楚后,遇上大批沙俄增援部队。他庆幸绝路逢生,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1685年八月,托尔布津率领增援部队,卷土重来。第二年正月,托尔布津再次侵占雅克萨,并在城里重筑炮台,再建军械库和防御工事,企图长久盘踞雅克萨城。
  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准备充足,率军再次驱除沙俄侵略军。七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并在城外“掘长堑,立土垒”,围困敌人。在围困期间,清军不断用重炮猛轰城内敌营,托尔布津中炮身亡。自1686年七月至1687年春,沙俄侵略军被围困在雅克萨城内达半年之久。为了躲清军的炮火,敌人只得钻进地穴。地穴阴暗潮湿,缺水断粮,疾病流行,大多数人丧失了战斗力。八百多人的一支部队,最后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
  雅克萨之战的败讯传到莫斯科,沙俄摄政王索菲亚公主(彼得一世之姐),被迫派专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递交国书,请求停战。“乞撤雅克萨之围”,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清朝政府答应了俄国的要求。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经过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耶律楚材以身护法
  在举世闻名的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脚下,有一座古朴的祠堂。它是为纪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国的一代名臣。他字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