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 >

第76章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第76章

小说: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放区自卫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统治区反内战运动的高涨,迫使国民党政府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战场、谈判桌遥相呼应

国共还在重庆谈判期间,武装冲突就已不断。东北、华北是中共战后战略的重点。平汉、平绥和津浦铁路沿线早已战火纷飞。毛泽东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鼓励大家不要怕。我们希望和平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来势凶猛,对我们的压力很大,除抵抗之外,别无他法。不打肯定被消灭。我们主张和平,但不屈服于武力,打而胜之的可能性很大。国共双方一面在战场上彰显自己的军事优势,另一方面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战场上的胜败,会增加或削弱谈判桌上的筹码,而为争取社会舆论与人心,谈判不得不继续,而且为战争所不能代替。

国共双方在华北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时候,国共交涉暂时中断,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上重新对抗,谈判无法继续。激烈的武装冲突和国内剑拔弩张的气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国内中间党派及各方力量强烈呼吁继续和谈,美国一直希望中国能够和平解决内部争端。美国于1945年12月,再次派马歇尔将军来华,作为美国总统的特使,调解处理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

1946年1月,美国马歇尔将军、国民党代表张群、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组成三人调解小组,调解国共军事冲突。

中国共产党不希望再开战事,但国共两党绝无组织联合政府、和平共存的可能。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国家化,将中国共产党的部队编入国民党军队的建制,要共产党缴械,是在让共产党自寻死路。毛泽东说:“和谈是另一次战争的政治准备。”战争初期,共产党在军事上并没有占据上风,便往狗嘴里扔扔骨头,投其所好。

谈判是另一场战争。日本刚刚投降,朱德总司令马上下七道命令速遣中共军队往东北、华北占领沦陷区。尽最大的可能争取和平,也要尽最大的可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至于谈判,马歇尔调停初期,共产党在军事上还未占上风,但谈判桌上的周恩来,与东北战场上的军队统帅林彪遥相呼应,中共军事失利,谈判姿态随即软化,一旦得利,姿态马上转为强硬,一松一紧,政治谈判与军事冲突交相运用。在马歇尔调停期间,中共的会议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马歇尔面对周恩来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谈判高手,在会议桌上,当然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

参阅《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揭开四平之战的内幕》,《世界博览》2009年第14期。

马歇尔赴华调停,手中有一张王牌:美援。马歇尔动辄以切断美援威胁国民党就范,停止军事冲突与共产党组织联合政府。当国民党屡次不听话的时候,马歇尔果然下令禁运美国军火到中国,蒋介石吃尽了苦头。但中国共产党的部队却不依赖美援,所以马歇尔对我方并无约束力。马歇尔把自己置于了两难的境地。

出力不讨好的调停

可怜的马歇尔,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怀揣理想来到中国。他希望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像美国一样的国家,执政政府包容其他党派,包容共产党,包括其他民主党派,成立一个联合政府,由一党独裁,走向多党执政,双方交出军权,军队隶属于国家。这样民主国家的体制在中国基本上就可以具备了,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也就实现了。可惜他对中国的认识过于肤浅。

毛泽东对于这段历史有过这样的描述:“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发布了停战令。并组成了有美国代表参加的‘三人小组’,和‘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在所谓的‘调处’期内,马歇尔使用各种狡计,首先在东北,后来又在华北、华东、华中,协助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并积极训练和装备国民党军队,供给蒋介石以军火和大量战略物资。至1946年6月,蒋介石已将国民党正规军总兵力(大约200万人)的80%调集到进攻解放区的前线,其中有54万多人是美国武装部队直接用军舰、飞机帮助运送的。蒋介石在布置就绪后,于7月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战争。接着,马歇尔就在8月10日和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调处’失败,以便让蒋介石放手打内战。”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马歇尔的调停并不招毛泽东的喜欢。美国不过是在帮助蒋介石争取时间调度而已。但共产党同样需要时间,也不希望战火再起,生灵涂炭,希望借此机会能够促成国内和平,调停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而蒋介石觉得有了特使,自己时时受制于人,总有人处处与自己作对,让自己坐失良机。这位美国将军两边都讨不到好,只得败兴而归。马歇尔将军几乎是在一片骂声中离开中国的。

根据调停精神,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共38人参加。会议围绕改组政府、施政纲领、军队改编、国民大会、宪法草案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问题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与国民党斗争取得的一次胜利。但是国民党很快撕毁了这些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从尧舜禹时代开始,几千年了已习惯于服从一个人。在这块土地上,不可能产生华盛顿、拿破仑,只能产生刘邦、朱元璋这类人物。蒋介石坚信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有我没你。所以政协会议无果而终,中国失去了一次走向和平民主的机会。

第2节 战火熊熊燃遍天

蒋介石的自信

抗战后共产党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30万,还有200万民兵,解放区19块,100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国民党始终不愿容忍共产党的存在,不愿意作出必要的政治让步,自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就准备以军事手段解决共产党,暂时的和平不过是战事准备阶段。面对国民党的战争威胁,共产党自然不能就此退缩,而是坚守政治底线,准备武装抗争。

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同共产党再次翻脸,发动全面内战有其本钱。即便在抗日战争中,消耗巨大,但在与战争直接相关联的军事实力对比上,国民党还是大大超过了共产党。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有陆军86个军,248个师,200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特种兵36万人,后勤后方机关和军事院校101万人,海陆空军19万人,正因为国民党拥有强大的战争机器,因此对于同共产党的战争有着充分的自信。当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四平取得一时的胜利时,更使蒋介石颇为自得,认为已有资本与共产党进行实力较量。

对于如何打赢共产党,蒋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他认为,交通是现代战争最紧要之处。控制了都市就能控制住交通。都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才、物资都集中在这里,能够供给军队,提供支持,是水陆交通的要塞。这样,共产党即使拥有大片土地,也会被国民党的交通线分割截断,后勤补给会觉得困难,不管怎样,控制了交通要塞,共产党的军队永远都处于国民党部队的控制范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没有大城市作为根据地,共产党的部队只能算是“流寇”。出于这种考虑,国民党在全面内战开始后,将重点进攻始终放在共产党根据地的城市和交通线上,而共产党部队还是采取惯常的运动战,很少固守城市。就国民党兵力和作战能动性,不足以凭借交通切断共产党部队的运动转移,蒋介石阻止共产党军队流窜成为空谈。

同窗之间,刀兵相见

为了应付内战需要,国民党军必须维持一定的兵员数量,为此不得不依赖高强度的征补。国民党一贯不得民心,它的征补很困难,基本上靠强迫,抓丁拉夫就是常事。士兵不知为谁而战,缺乏作战积极性,并在不断的战争中投降中国共产党,所以国民党难以维持一支稳定而有战斗力的部队。而共产党发展出一线部队(野战部队)、二线部队(地方部队)、三线部队(民兵)逐级迅速递补的完整机制,并特别注意以实际利益鼓励农民参军,争取国民党士兵投诚反正。在华东野战军中,一些部队的投诚战士已经达到一半以上,技术兵种基本上都是投诚过来的。共产党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尤其是重型武器。据统计,在3年半的全面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有180万人起义,接受和平改编和投诚,共产党共缴获接收5。4万门火炮,机枪31。9万挺,长短枪316万余支,海军舰艇74艘,当时中共的宣传将国民党军队比作运输队。

虽然共产党对于内战的爆发从上到下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是与国民党相比,中共毕竟处于弱势,决定与国民党破裂,打一场全面战争并非易事,部分中共高级干部也对战争前景表示担心。因此,中共还是希望全国内战的时间尽量推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这也是中共在6月的和谈中不惜作出重大让步的主要原因。但是国民党不愿意给中共以准备时间,毛泽东反复思考,经过很长时间才下定决心,面对强大的对手,毛泽东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与魄力,他告诫中共干部,对美蒋的压力,我们应该有所让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让步而是斗争。

共产党鉴于自己在战争实力上的劣势,很早就对各根据地进行战事总动员。要求各地能够迅速行动,充分准备,从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在军事战术上强调运用运动战、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以保有城市为目的。在作战部署方面,中共特别注意强调各战区之间的配合,并随着战争进程不断改变自己的部署。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以人数不多的中原部队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部队在其周边,减少了其他地区的压力。

国民党军有不少新晋的指挥官,如杜聿明、孙立人等人在抗日战争中就崭露头角,让日本人闻风丧胆,但是国民党部队有很多裙带关系,论资排辈,人事关系复杂,这对于国民党军队战事成败影响巨大。中共注重发挥彭德怀、刘伯承等老一辈战将作用的同时,放手让经过实战磨砺的年青一代战将作战指挥,40岁左右的林彪、粟裕、陈赓等成为中共在内战中崛起的新一代将领的代表,他们独当一面,出色地运用大兵团机动作战的指挥能力为中外军界所公认。

国共经过长年作战,将领彼此之间都很熟悉。辽沈战役时,国共双方战地主帅都是黄埔学生,这次战役以国民党大败而告终,蒋介石气昏了头,大发雷霆:“林彪是四期的,而你们是一期,全是一期的,教官打不过学生,一期打不过四期!”

神州大地再起战火

国共全面内战以中原战事为开端。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部队、河南军区王树声部队以及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震部队,在平汉路西的鄂北豫南会合,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出任司令员。共产党在重庆谈判时曾经提议要让出这一区域,但是后来形势变化,要求中原部队在现在位置留守,吸引国民党部队,使得解放军在北方能够有发展空间。但是中原根据地在此处建立时间不长,且地域狭小,回旋余地不大,数万大军再次云集,后勤明显供给不足,且孤悬于中共其他根据地之外,无法取得他们的呼应与支持。共产党提出中原部队转移问题,被蒋介石断然拒绝。实际上,国民党早将孤立在外的共产党中原部队作为其歼灭对象,调动大军将其重重包围,只待时机成熟准备下手,实力远不如国民党的中原部队,处境危急,随时有被剿灭的危险。

随着东北战事的升温,国共武装对峙的加剧,中原地区的战事一触即发。蒋介石频繁调动国民党党政军高层在各种场合进行战事动员。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动员了数倍于解放军部队的8个整编师18万人,准备一举歼灭解放军中原部队。

刘峙曾任黄埔教官,一向很受蒋介石的赏识。1930年的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就任命刘峙为河南省主席。不过刘峙好赌,同僚为其设宴饯行,刘就把第一军一个月的军饷输了个精光。刘峙只得躲起来不去上任。蒋介石找到了他,逼他说明原委。刘峙只得老实承认自己输光了。蒋问:是现款还是账据?要是账据,蒋介石可以凭借其领袖身份帮他赖掉,估计蒋介石也经常干些为部下赖账的事,可惜刘峙输的全是现款。蒋介石斥责刘峙误事,令其赶紧上任。输掉的现款蒋介石替他承担一半,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