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臣 >

第269章

乱臣-第269章

小说: 乱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表示感激。英国给了我们秩序,给予我们铁路,而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欧洲教育的无价之宝成立大会一共通过了项决议,其核心是要求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要求实行政治改革,在参政院中增加民选议员;实行保护关税;谴责政府的军费开支等。可见。该党要达到的最终自标不是民族独立,而是区域自治;它主张采用的手段是改良,而不是革命。这些政治主张反映了当时印度地主和上层资产阶级的要求。

印度教的上层大多都是采取这个观点,暴力革命虽然能赶走英国人。可是对于上层的买办、商人以及一部分依附于英国的政治世家来说。这并没有益处,他们更希望仍旧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当然,他们与统治者之间也是有矛盾的,他们希望统治者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利并且让他们参与到更广泛的商业活动中去,只要这个条件得到满足,那么一切都可以商量。

当然,国大党之中也不乏激进派。而反对国大党支持英军的领袖人物中恐怕呼声最大的只有巴尔甘加达尔蒂拉克了。

蒂拉克 酚年7月;日生于马哈拉斯特拉的一个普通家庭属统治西瓦吉帝国的奇特帕范婆罗门种姓。他从小就听祖父讲述马拉特英雄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人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他在孟买上大学感到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英国统治者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印度数百万人却因饥荒而饿死。蚓年;马哈拉斯特拉的知识分子帕德克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给了他深复的影响。因此他在大学时代就立志毕业后不在殖民政府中做官不为英国殖民当局效劳;而要献身于印度的独立。

蒂拉克的政治活动是从抓教育开始的。既年 月,他在浦那创办小新英语学校随后建立德干教育社和弗古桑学院。这是他在马哈拉斯特拉的教育基地之一。由于在政治自由和社会改革的关系上同弗古桑学院的领导人生分歧他于;既年口月同德干教育社脱离了关系。酚许;月;蒂拉克创办了两个民族报刊。一个是马拉特语的《狮报》;另一个是英语的《马拉特人报》。

这又开辟了一个教育事业的新天地。从此他以报纸为讲台 宣传民族主义思想;以此动员和组织一部分激进的印度人。很快;英印政府以出版颠覆性的文章为名;对他判处4个月的监禁。侣办年,又以煽动民变为名对他判处旧个月的监禁。

英国殖民当局对蒂拉克的监禁反而使他的思想和行动更为激进。大体说来”娜年以前他还是一个温和派。他说:“我们不希望削弱这介,政府。相反我们希望加强它 使它能经受住各种攻击,无论是来自俄国人或任何另外的敌人我们要求政府使我们的国家联合起来可是从;娜年起他开始对英国失去信心。该年;月口日他在《狮报》上撰文说:“在过去的力年里;我们已经喊哑了嗓子;希望政府倾听我们的呼声。但是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跳年出狱以后他开始向极端派靠拢。

蒂拉克的政治主张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斯瓦拉吉。”他在 奶;弛年的政治活动过程中就为当时正在形成的“极端派”制定了这个斗争目标并说“斯瓦拉吉是每个印度人天赋的权利我们一定要获得它斯瓦拉吉。这个词早在吠陀经中就有了原意为“自主。”蒂拉克从策略考虑在公开场今较多地把它解释为在英帝国范围内的完全自治。不过他的本意是要求民族独立。他说:“我要做自己房子的主人不要仅仅成为被逐出家门的陌生人。自治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掌握自己的行政权。我们不想成为书记员。”

他认为政治独立是前提 是基础。他形象地说:“必须先给人房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他们把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条。”因此他反对以戈卡尔为的国大党温和派在没有政治独立的情况下空喊社会改革,认为他们的“三口政策”即祈祷请求和抗议是一种乞讨政治不弈旬书晒细凹姗不一样的体蛤

蒂拉克不仅把“斯瓦拉吉。作为自己政治斗争的目标,而且力争使“斯瓦拉吉。成为国大党的行动纲领。英国殖民当局为了分裂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的力量制造了孟加拉分割案激起了印度人,特别是孟加拉人的强烈反对。孟加拉人民在加尔各答集会 通过了“斯瓦德西”;和抵制洋货运动的决议。

蒂拉克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热情支持孟加拉人民“斯瓦德西”和抵制洋货运动,号召孟加拉人民起来争取“斯瓦拉吉他说:“要求斯瓦拉吉或自治的时刻已经到来。别再零零星星地搞改革。现存政府对印度来说是毁灭性的。必须加以改进或根除”。在国大党的年会上 蒂拉克公开提出:“印尖必须获得斯瓦拉吉正是在蒂拉克为的,“极端派。的有力影响下,极端派在国大党略有抬头倾向。

蒂拉克除要求政治独立外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主张展民族资本的工商业恢复农村的手工他看来一些有钱的中介商,是否投资于民族工业 是爱国不爱国的问题。因此在国联成立之后他不仅号召印度人积极支持“斯瓦德西”和抵制外国货运动;而且自己带头组织民族商店建立工厂;建立民族学校和“斯瓦德西。市场。蒂拉克认为;经济独立必须以政治独立为前提;没有政治独立;经济独立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不象温和派那样把“斯瓦德西”运动看作是纯经济运动;而是把它看作实现“斯瓦拉吉。的重要工具。他说:“如果我们不希望成为白人的奴隶我们就应该强有力地推进斯瓦德西运动。它是拯救我们的唯一的有效手段。运动的目的是要消除欧洲人把我们当奴隶看待的制度;并且迫使政府给予我们英国公民所具有的一切权利。”

蒂拉克认为“斯瓦德西,小同抵制洋货是分不开的。他说:“当你们宁愿接受斯瓦德西的时候 你们必须抵制外国货;否则斯瓦德西是不能繁荣起来的。在蒂拉克着来抵制不仅是个经济武器而且更是一个政治武器是战争的替代物。

蒂拉克反对温和派片面地追求西方教育 认为片面追求西方教育就会毁灭印度民族的未来和幸福;使印度的青年人丢掉过去的光荣传统;忘了过去的丰富遗产。而民族教育内容健康可以向青年灌输自助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收费标准又低。所以;蒂拉克和他的同事们强调民族教育;把民族教育作为印度国大党纲领的一部分。

实行消极抵抗是蒂拉克实现上述纲领所采用的基本方法。蒂拉克认为 工人居住集中;组织性强;在实现“斯瓦拉吉”的运动中起决定的作用。所以他非常注意在工人中的工作。早在战争之前他就为与孟买工人建立联系采取了步骤。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孟买工人中进行了广泛的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参与了旨在改善工人状况的一系列活动深受孟买工人的欢迎。

蒂拉克主张消极抗抵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了广泛的不合作态度。蒂拉克认为,一小部分英国人统治印度是在印度人的协助下进行的。因此 只要印度人实行广泛的抵制政策;英国的统治就会垮台,印度人就会自由。他在一次集会上说:“我们不帮助他们收税和维持治安。我们将有我们自己的法院;当时间到来的时候我们将不交税。你们是否能用你们共同的努力来做到这些?如果你们能这样做;你们明天就可以自由。”

蒂拉克虽然主张消极抵抚但是他不象甘地那样 完全反对暴力。他在一次集会上说:“如果盗贼进入我们屋内;而我们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把他们赶跑那么我们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关在屋内;活活地把他们烧死。”蒂拉克也不排斥武装起义的可能性。他认为对一个被压迫民族来说使用各种方法;包括公开的起义都是允许的。他经常说如果武装起义有鳃成功的把握就可以进行。但是;印度缺乏武器缺乏组织;武装起义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他认为在印度使用暴力革命的方法是无益的;不适当的。

对于英国人要求国大党支持他们抗击俄国,蒂拉克极力反对,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支持统治者进行战争,除非英国人宣布战后能够给予印度独立。

对此,英国当局自然不同意他的主张,印度对于英国过于重要,不可能给予其独立地位,焦头烂额的印度总督只好与国大党内的温和派联系,希望由国大党温和派牵头来组建一支人数在五万以上的印度军,以及给予英军提供足够的给养,而英国人将给予印度人一定的自治



国大党因为这咋,问题而争吵不休。最后温和派与激进派正式分裂。拳



第二百八十六章

国大党还在争论不休。英国人对抵抗还尚在存疑。俄凰代帆己经南下了,二十余万俄军如摧枯拉朽一般在德里与英军展开了攻势。

德里战役并没有多少可圈点之处。俄国人武器显然还有些落后,虽然也得到了不少德式以及奥地利人的武器,但是与英国人比较仍是显得有些单薄,但是人数和士气上的优势却是英国人难以向背的。

二十五万俄国人以及三万穆斯林与五六万英军甫一交锋,英国人便感到整条防线到处都是漏洞,不得不不断得收紧他们的防线,向德里市郊收缩,在长达两斤。月的时间里。德里的英军已经陷入了困境。

当时的驻印度英军统帅吉利选择了突围,他认为德里周围是宽阔的平原,并不适合进行防守,英军的主力已经退到南印度去,在那里有大片的山脉和森林,足以构筑坚固的防线。

不过这个建议遭到印度副王也即是印度总督乔治寇松的断然拒绝,乔治寇松要求英军顽强抵抗。

印度总督是英国在印度的管理脑。仍年这个职务被任命与总督头衔被授予福特威廉。福特威廉在印度直接控制和监督其它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官员。不过在印度大起义之后,该职务由政府任命。

印度总督寇松出身于英国的贵族家庭。既年,他牛津大学毕业后就投奔了保守党,成为党魁索尔兹伯里勋爵的秘书。既年,索尔兹伯里出任相。在他的举荐下,寇松的仕途之路最初就颇为顺利: 既年当选为议员”凹;妞年出任印度事务部次官。在仕途得意的同时。既年,他迎娶了芝加哥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玛丽。之后,他再度官运亨通  被任命为外交部次官。

寇松在学生时代就对英帝国的东方事务有着浓厚兴趣,入仕之初的“权势十财富”生活让他增添了少年的志的骄傲,增加了驰骋政坛的雄心,东方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重要空间。既年后,他曾以议员身份周游世界。根据游历、考察的体会。他6续出版了《中亚细亚的俄国》、《波斯与波斯问题》和《远东问题》。在这些著作中,他指出,要想维护英帝国的海外“疆界”和霸权,英国应当以印度为基地与俄国展开对中亚的争夺,并依托印度“打通远东门户的6路和铁路”通过海上力量保护,巩固它在远东的优势地位。

弛年,他曾前往当时的前清中国旅行。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中国》一书中,记述了在津做客直隶总督衙门、会晤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寇松乘着绿色的轿子来到直隶总督衙门门前,步行穿过几座略显脏乱的偏狭前院。建筑陈旧、油漆斑驳,也许这就是官不修衙的表征。在总督接待来访的房内,中间摆着长桌,四周都是座椅,布置简单。

寇松没想到,总督办公地妾如此俭朴。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在翻泽帮助下,二人就共同关心的时政问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

砚年,寇松被任命为英属印度总督,他那些维护殖民帝国的海外疆土“理论”开始付诸实施。检查民族报刊,强化对学校的控制,为了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他承袭了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原则。他公布了把孟加拉省戈分为两个行政管理区的法令,用了孟加拉复杂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煽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矛盾,破坏和分裂孟加拉人。他把印度视为英国同列强争夺中亚、远东的基地,以便宰割、兼并远东那些在他看来“政治边界”尚未确定的国家,因此他在英属印度实施高压政策。为了同俄国在中亚展开“大角逐”他还曾想过派荣赫鹏率军侵入中国西藏,攻占拉萨,并且逼签《拉萨条约》,不过此事由于新国的崛起而作罢。

此举曾被揭露出来,后来整个新国国内热闹过一阵,甚至在国联未成立之时,新国就有了远征印度占领这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