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缺什么-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财富。
把幻想变成理想
把富人说成是一群好逸恶劳、醉生梦死的败类,简单地归入腐朽阶级,这不是嫉妒就是无知,再不就是别有用心。富人只要不是靠捡钱包、买彩票之类的运气致的富——这样的富人为数甚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记——其他靠任何方式挣钱,都不简单。富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富人,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富人绝不是平庸之人,我们看到很多写赌王、大盗、名妓、毒枭等等的影视剧,主角或者玩世不恭,或者杀人如麻,都不是良善的主,观众却只觉得刺激,不觉得可恶,似乎那些血腥和罪恶都与己无关,只有其中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氛围,让他们深深陶醉。
撇开道德的标准,撇开这些恶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单从他们本人的精神状态来说,确实有一种枭雄的霸气。人生当如斯,手起刀落,何等畅快!
每个人其实都有过这样的幻想,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出人头地、呼风唤雨的人,自己就是英雄,就是王者!
但是毕竟,王者只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人的幻想是脆弱的,如果不把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付诸行动,再美的幻想也只是昙花一现。从这种意义说,任何一个富人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们的财富都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富人就是那种把对财富和权力的幻想,变成了目标和行动,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的人。
很多人都时常念叨:不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但也就是嘴上念叨而已,当一个匪兵甲、匪兵乙容易,要当一个土匪头子就难多了。
所以富人毕竟是可敬的。
始终保持斗志
如果跳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暴力夺取政权的框框,把“革命”理解为一种根本变革,一种创新和解放。那么,通常认为,穷人是革命者,因为他要翻身求解放,而富人只是革命的对象,这是对革命的误解。
富人比穷人更需要革命,这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因为他如果自己不革自己的命,别人就要革他的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不请自来的。富人是成功者,但那只意味着过去,时代始终是向前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不革命,终将被淘汰。
著名的案例,如大名鼎鼎的牟其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当年他可是以变革者著称的。倒不是因为他在“文革”中以激进言行被打入死牢,而是因为改革开放初,以革命性的方式做成了与前苏联的飞机贸易。那时的牟其中,何等的意气风发,不仅名列大陆首富,而且以商界的精神领袖自居。在那份名为《南德视界》的内部报纸上,每期都可以看到牟总的革命性思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99度加1度理论”,大意是说,国企有它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必然的局限,结果就像水烧到了99度,始终只差那1度的火候。他牟其中,就是来加这1度的人。好个四两拨千斤!说实话,他当时确实启迪了不少人,这个理论本身,在当时国企改革的背景下,还是很有创意的。
不过,加1度容易,要想保持住这1度就难了。温度加上去,只需要添几把柴,而要保持它,却要长久的工夫。对企业来说,这个工夫就是经营管理,说到底,经济也是门科学,科学的事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那时咱就纳闷儿,说了那么多,牟其中到底靠什么生意赚钱?没有利润来源,企业如何能够长久?在当时的背景下,玩概念是行得通的,而且见效快,但是如果始终只是这几板斧,潮流变化了,市场成熟了,管理规范了,可钻的漏洞越来越少了,你还在那里打擦边球,玩空手道,岂不玄乎!
果然,牟其中终于翻船。
潮流变了,自己不变,也就是抱残守缺,怀里的宝贝不管曾经多么风光,在新时代的宠儿面前,终究是人老珠黄,不能看。
在中国内地,很少有人是靠世袭继承致富的,中国的富人大都是创业成功的。能从穷人堆里跳出来,本身就是他具有革命性的证明,没有革命就没有飞跃,也就没有本质的提升。
但是革命成功以后怎么办?只能继续革命!不然也就沦为腐朽,成了新一轮革命的对象。
发财是件苦差事
穷人常常把自己的穷归结为没有资本,以为一旦有了钱,就可以投资,坐收回报,就可以当老板,而且是跷脚老板,潇潇洒洒进入富人圈子。
要说穷人没钱,那是真的,一个月就那么点收入,上有老下有小,要吃要喝要玩,怎么算他也剩不下多少。但是要说他有钱,那也是真的,一旦哪个地方集资,说是年息30%,这些人的钱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出来了,一摞一摞地抱去,生怕去晚了别人不收。
前些年,一场席卷全民的集资热,不知套牢了多少人的钱,最后大多血本无归。经济学家这才站出来说:你怎么那么傻?也不算算什么生意能轻而易举赚到30%,纯利润,还要返本给你!除非是拿你的骨头熬你的油!
其实集资者哪里是要吃你100%的钱哦,他没有那么贪,他只要70%就行了,剩下30%他大大方方当场作为第一年的利息发放。你很感动,千恩万谢,至少往后365天是放心的。这么长的日子,完全够他从从容容地卷铺盖走人了。
可是穷人并不这么想,他的逻辑很简单:我是投资,投了资就要有回报,天经地义,你该给我!
世界上应该的事情多了,可是能不能兑现,还得要你亲自去把握。生意上的大忌讳是隔袋买猫、隔山买牛,这一个“隔”字就是问题的关键,凡是你不能亲自控制的事,最终都会出乱子。
有人叫你去入股,当个小股东,百事不操心,只等着年底分红,你相信吗?有人要代你炒股,不用你再去盯着K线图,每天搞得头晕眼花,只要交出股东代码本,偶尔看看资金账户,看存款后面是涨了一个零还是两个零,你动心吗?世界上这样的好事太多了,只要你有钱,总会有人找上门来,劝说你以钱生钱,实现一个滚雪球发大财轻轻松松赚大钱的梦想。
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轻松的好事,即使有也落不到你的头上!
发财是一件苦差事,任何一个成功者的第一桶金,都浸透着他的血汗。有了第一桶金,第二桶、第三桶就容易一些了,原因并不是因为有了资本,而是因为你找到了赚钱的方法,有了赚钱的素质。这时候的你,哪怕这一桶金全部失去,不复存在了,你也可以重新找回来。
已经创业成功的人,他的经历和素质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了。他可能会有失败的时候,负债累累,比一个穷人还穷,但只要心不死,可以肯定,他还会富的。
而穷人没有经过这个过程,想一步登天,直接进入富人阶层,首先在观念上就不能适应。
不要想当跷脚老板,不劳而获的事是不存在的,资本家也得动脑筋,想剥削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想发财,先做好吃苦的打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
穷人混在穷人圈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环境,环境和命运之间互为因果。
穷人大多生活在穷人中间,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事也就是穷人的模式。穷人身边都是穷人,每天谈论着打折商品,交流着节约技巧,虽然有利于训练生存能力,但你的眼界也就渐渐囿于这样的琐事,而将雄心壮志消磨掉了。
穷人既羡慕富人,又对富人有种天然的抵触,他们在谈论富人时就难免用一种讥讽的语气,并且在内心藏起一把手术刀,随时准备着解剖富人的丑陋,以便让自己的优秀凸现出来。生活在穷人中间,很难对富人有一种理性的认识,更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富人的绝招。
富人,不管他有多蠢,他能够成为富人,就是不简单的。
穷人也有自己的智慧,但那更多是在生存的层面上。一个生活在穷人堆中的穷人,要想跃上富人的台阶,必须先和自己这个阶层说拜拜。
这绝不是背叛,而是一种自我改造。
穷人必须认识圈子的重要性,始终在穷人圈子里混,最终又能混出多大名堂呢?
仔细研究刑警是怎样破案的:案发之后,首先是确定被害人身份,然后去调查他的社会关系,从中找出嫌疑人,逐个排查,最后锁定。很多情况下,等目标锁定的时候,罪犯已经跑掉。但不要紧,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的社会关系还在,父母兄弟,亲朋好友,老婆情人,熟人的熟人……总之,他不可能凭空出世,葫芦总是从藤上长出来的,顺藤摸下去,总会把它拎出来。
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就是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这个圈子的共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用一个人所处的圈子来判断这个人。
一个大老板如果曾经与比尔·盖茨握过手,他一定会把握手的照片放在显著位置,恰到好处地让人看见。因为能和高山仰止的人物在一起,他自己的形象也大大提升。
和什么人在一起,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富人总是千方百计打进更富的人的圈子,同时千方百计不要让穷人混进来,要保持圈子的价值,就必须保持圈子的纯洁性。
武林中人,都要拜师,一是为了学艺,二来也是为了有所皈依。拜了这个师,也就等于入了这个门,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是孤魂野鬼了。
媒体上经常有个词,叫“圈内人”,也就相当于“自己人”的意思。不是自己人,当然什么也不好办,打不进圈子内部,你就是浑身是胆,也只不过算个散兵游勇,很难大红大紫。
为什么有的女演员样子挺清纯,却不惜制造绯闻,也一定要与名导挂上钩?那是因为要占领制高点呀,名导是圈子的核心,是圈子中的圈子!慈禧如果没被选进皇宫,就永远不可能当上老佛爷。所有的交流、提携,甚至争斗,都是在圈内发生的,进不了圈,一切就与你无关;与圈的核心越近,你就越有可能成为核心。
富人是不太热衷于大范围的同学聚会的,因为同学间的层次已经相差太大,难有共同语言。得意的人总是喜欢往前看,憧憬着更大的辉煌,所以富人不太怀旧。
从行业峰会到高尔夫俱乐部,从玩家到事业伙伴,富人精心打造着他的圈子。因为圈子的来之不易,他会格外珍惜口碑。
圈内也有不守规矩的,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哪个圈子都待不长。人总是要在圈子里混的,得罪一个就等于得罪全体,坏了规矩,坏了口碑,就等于自绝于圈子。所以有的人始终都是另类,始终都是非主流,这倒是与才能无关。
穷人靠单位
单位上的人,大部分靠工资吃饭。既然是靠死工资,你自己就不可能有多大的主动权,很多时候,你所在的单位效益如何,就是你能否过上好日子的决定因素。
中国历来有平均主义传统,“不患寡,患不均”,习惯了在大锅里舀饭,谁碗里多了一勺,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靠工资吃饭的人,要想靠在单位里和别人拉开档次来提高收入是不现实的。据专家研究,现在一般企业基本工资最高与最低标准相比,相差仅为3倍左右;机关单位最高工资仅是最低工资的4。28倍(不含工龄工资);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最高与最低标准相比只有2。81倍(不含工龄工资)。
比起国外大企业的CEO动辄就高达数亿美元的年收入,中国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收入都是小儿科,年薪上亿美元,这在中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西方,CEO们被戏称为“文明世界的掠夺者”。在美国,管理者和一般工人的收入差别可以达到上千万倍,而在中国,无论你怎么奋斗,如果是靠工资,只能是比同事略高一筹。
如果单位是个好单位,这种比同事略高的收入也算不错了。如果单位不景气,这种略好就只够活命。最好的单位是那种具有垄断权的单位,既不担心下岗,又不担心过劳,日子一到就只管上财务室领钱,逢年过节还可以拿个红包。
没有办法挤进这种好单位的人,就只能在工资外收入上下工夫了。比如炒股、兼职、当顾问等等。不过干这些得有知识资本才行,不是人人都干得了。
当然如果身处一个好单位,最好还要有把好交椅,除了工资以外,不愁没有油水。不过这种被经济学家称为灰色收入或者黑色收入的收入,虽不属于暴利,但风险也不亚于股市。股市一步走错,最多就是套牢,只要你不出局,总还有解套的希望。但这种拿权换钱的生意,一旦失手,你不出局也是不行的哦!
穷人向往年薪
《古古经济学》中有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