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 >

第16章

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第16章

小说: 绷紧世界--凡人软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重新积聚意志以图完成价值的表达。在这样一个动态循环里,社会类似于水,个性类似于盐粒,社会“共振”类似于溶解,在体验空间内完成个性向社会性的扩散,价值表达相当于“结晶”,在体验空间内完成社会性向个性的凝聚,意志就像盐溶解和结晶过程中的盐微粒。即使个性的发展停滞了,也并不表示没有了社会“共振”和价值表达,而是二者达成了相对平衡。这个平衡不是绝对的,一旦发生了条件变化,就会打破这个平衡,这也是我一直反对所谓“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之类论断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种平衡关系,所以不存在某个个性可以无限制地膨胀。
  在人的个性的确定—毁灭之间的动态平衡中,需要有人的渴望表达的意志的介入。这种意志的参与,造成了个性确定…毁灭的动态过程与盐溶解过程存在本质的不同,就是盐粒本身不能影响和控制盐的溶解,而个体却可以控制和影响个性的产生和毁灭。所以也可以说,意志造就了个性并投入到维持个性与社会性平衡的过程,意志的力量就表现在主动控制人与社会的互相影响上。如果任由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互动随其自然的话,意志的力量几乎为零,这时候的人其个性是非常不稳定的,其个性仅仅是意志在体验空间内的随机起伏,这种人表现为一种无所事事的、随机的、多变的形态。
  个体可以主动采取什么模式来控制毁灭个性,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目的呢?不像无意志的盐,它别无选择,只能在溶解和结晶的被动平衡中毁灭盐粒。有意志的个体可以有两种选择毁灭个性的方式。
  一、第一种方式,放弃结晶,由社会“共振”从外(社会)到内(体验空间),自动完成个性的溶解,任其自然,称之为“消融”。这样的毁灭个性方式,无须判断、无须选择,是一种无痛毁灭。个性毁灭与社会自动同步,只需跟着社会的潮流追求时尚时髦就可以了。这种毁灭个性的方式,对于个体而言,对社会的影响不持久、微小,如同大雁飞过般不留痕迹。但是,就一个社会而言,过多的人主动选择无痛毁灭而又被动“共振”于同一个表达的时候,会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如同一众蚂蚁共同搬动硕大昆虫时所展示的那种力量。当有人利用这个特点来操纵社会共振的话,很可能带来灾难,纳粹德国就是一个明例。
  二、第二种方式,个体创造一种环境,利用社会“共振”从内到外,将个性在一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复制堆积,形成局部“结晶体”。对于个体而言,其特质也丧失了,个体的特质作为种子陷落于结晶体的包围,在结晶体内,其特质已经区分不出来了。这种结晶方式的个性毁灭,表现在很多领袖和宗教人物身上。领袖往往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在其周围形成群集人才共同接受和实践领袖的意志、方法等等,这是典型的“结晶”。比如,毛泽东在实践中用其军事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红军,在他的周围凝聚了一大批人继承发展,形成了一个思想上近乎同质的人才群体,这个“结晶体”击败了国民党,并一直持续不断地从这个“结晶体”辐射社会,即使它的创始人已然故去。
  “结晶”比“消融”会产生更持久的影响。“结晶”的方式充分利用了个性的确定…毁灭之间动态平衡,这只有人的意志主动参与才能实现,这也只有大志者自信坚韧、转动规律才能达到。在这个结晶过程中,要有非常的政治技巧,这表现在能够在人群中识别或发展出具有共识的个体,然后能够利用社会给这些具有共识的个体所构成的小群体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或利用可以获得成功的许诺和显示而使小群体对社会产生吸引力、或通过言传和身教等感人道德而在小群体内产生一种共鸣的胶合力,以这种种政治方法使小群体团结一致并发展壮大,以此而造成某种特质在一个范围内达到相当的浓度,实现“结晶”所需要的条件。所以,“结晶”是要讲政治的。当然,这可不是给搞小宗派提供正当性的依据,虽然那也是一个有效的例子。
  “结晶”的方式即顺应了个性毁灭的必然,又维持了价值的充分表达,是毁灭个性的最佳道路,也是最难的道路。实现“结晶”需要个体具备团结他人的政治能力。凡人看不起政治能力,这是我们凡人最容易也最喜欢标榜清高的地方,这确实不能加以鼓励。再说幸福主要来源于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政治关系,所以,不仅不能打压政治的作用,相反,还要充分利用政治以追求价值的意志来推动社会对个性的毁灭,才能达到理想的凡人境界。
  第十二章  浅淡自我
  凡人境界的尽头会是什么样?我很好奇这个近似于宗教的问题。每个凡人都有权利来窥探它,到底它还是根源于凡人的人生。就像高耸的雪山巅峰,只要它不是根源于传说,即使永远不能攀登上去,也同样可以远远地眺望其英姿。我极尽我的眼力,从近到远,渐渐的可以感觉到那巅峰云遮雾缭里的身影。我尝试过几次,想尽量清晰地表达,但没有成功。所以,只能选择跳跃而模糊的表达方式,来契合同样难以捉摸的意境。
  我在观察宇宙
  在无以名状的汪洋里
  我划割出了山川、英雄、和啤酒瓶
  万物因我而存在
  生命的意义在这一瞥之间绽放。
  我在扩大宇宙
  我的体验吹胀了宇宙的界域
  蠕动的白云、潺潺的微风、漂荡的花香
  变化才能带来的喜悦
  幸福因之而惊鸿一现。
  我在体验宇宙
  我的心布满了各种可能
  孤独、欢欣、拘束、骄傲
  在体验空间漫无目的的游荡啊
  即使碰到了绝望
  那同样也是自由。
  我
  要人生有意义
  也要人生有幸福
  鱼和熊掌一定要兼得
  这是伟大的凡人境界
  山之巅峰已舞轻云
  再上一丈,是什么?
  百尺之竿已到尽头
  再进一步,是什么?
  是不可感知的虚空?
  针尖对眉心
  若即而若离时
  必有虚空的压力
  没有针尖尾随的虚空
  无法引起一丝的感知。
  踏着凡人境界
  纵身一跃
  一种极限状态
  虽已超越
  但无离开
  这尾随的凡人境界
  逼迫和确定
  虚空的似无还有
  心在有无间游戏
  以瓦赌则巧
  以金赌则滞
  不执不著
  气象若何?
  势若水母
  或隐或现飘然而舞
  身体和海水之成分齐质
  最小和极大之冲突谐微
  我就是海
  海就是我
  绷紧的世界
  浅淡的自我
  绷紧你的世界,一定同时意味着要放松你的世界,只不过放松的不是张力,而是最终将你、世界、张力全部一起化为轻烟。至此,已无法再前进一步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有实践可以发言了。
  凡人境界的“道”是对还是不对,其实并不重要,创新才是目的。我们这篇创造了大量的术语、概念和关系,只要给了你新颖的感觉,我的意志就得到了很大的表达,知足了。老实说,本篇这些想法只不过是我想把第一篇的“理”拿来研究一下人生境界的问题。既然是“道”,就是谁也不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大家真的不要太认真,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奇门遁甲来对待。
  最后再说一句最老实的话,来感谢付出耐心的大众凡人,只说不干、全是扯淡,达观只是无奈的最小,实践才是极大的最小。
  后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人在世间,经受各种思想之风、贪欲之风、愤怒之风、无知之风、怀疑之风、骄傲之风的吹动,行驶在现实之海上,面临各种不测。这种种风一方面使我们面临各种危险,另一方面也给人生航行以动力,关键就是控制好自己的船舵,否则只能随波逐流,一事无成。
  怎么学习控制好船舵?就是要形成自己的实际系统的方法论。只有系统的方法才有足够强的抵御风浪的能力,只有实际的方法才能摆脱各种障人耳目的迷雾。下功夫总结出一套办法,比天生聪慧重要的多,聪慧不过是表示对风浪的感知比较敏锐而己,这有时反而是缺点,使聪慧的人更易为风所动,动而无为。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成长发展的历史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所选择的标杆舵手肯定不同。实践出一套方法论,最好拿出会当凌绝顶的勇气,找出世界上最好最切合自己实际的舵手,研究学习他们,看他们是如何对付大风大浪的。有品铁观音经验的人知道,一朝尝极品,才可如醍醐灌顶,一品而定各种铁观音的优劣。所谓不到凌绝顶,不知众茶高下。由此而知,何以刘邦一介匹夫,当其一统天下之时,论及功臣,无不入木三分,因刘邦用尽天下奇才,己达凌绝之顶,自能明察众人高下。依我之见,成事到登高绝顶无过乎辨证法,做人到解脱束缚无越乎佛法。师从二法,登临绝顶,一览天下,不亦宜乎?
  辨证法以对立统一来解释变化。辨证法可以说是被人误解最深的哲学思想,大部分人即使对辨证法没有真正理解,也津津乐道地攻击它。但是大量的事实却表明,面对错综复杂、危难险重的环境,辨证法的成功运用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使人达到辉煌的成功。
  佛法以应对变化来解脱自由。佛法也是被广泛误用的哲学思想。它是一种哲学,当它宗教化时是佛教。佛法研究、承认变化,并认为变化(无论其程度和范围)是彻彻底底的,也就是空。在此基础上,研究人主动体认这种变化并达到最终寂静(也就是永不再受贪、嗔、痴、慢、疑的影响)的方法。佛佗通过发现和实践佛法,达到了彻底自由的境界。
  人生大抵有二种滋味,一种滋味是追求登高,一种滋味是追求自由。如同放风筝,贪嗔痴慢疑和各种思想拧成一股绳,拉住风筝,与客观环境作斗争,在此过程中风筝愈飞愈高,离开这股绳或客观环境二者中任一个,风筝都飞不起来。这种滋味的人生,飞的高度是成功的标准。第二种滋味的人生,是感受到绳的束缚,不得开心颜,一刀下去,从此飘飘荡荡,自由自在。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二味俱全,高要高的绝顶,自由要自由的透彻。这就是极大的最小。追求这种完美人生,非大志者和勇者莫为。当我们沉浸在建立最小划割带来的最大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也已经与之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自由自在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自由自在的缺失,这种对给自己带来巨大满足的事物的执著迷恋,其实也就阻止了进一步的创新,阻止了更高的人性顶峰。而破除执著得以自由自在,就像把杯子的水不断倒空,才能装进去更多的水。登高绝顶和心灵的澈彻自由本就互不矛盾。
  勇者欲踱乎天地之间,达到人生二味俱全,可从伟大的舵手身上总结经验、放到丰富的历史史料中进行验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再体认再凝华。吸取辨证法和佛法的精髓,少不了用历史这把铁铲来清除覆盖于其上的淤泥。本书不追求严密的哲学体系建设,仅重于提供实用的考虑解决问题的基点,使每个大志者在现实的土壤上各自生长出自成系统的方法。这些基点,可视其为在人心之中柔软而能生长的有机物,可生可长、可揉可搓、可雕可琢,故称之为软哲学。
  凡人软哲学文言文版
  第一章
  人之为,天之理。物从名生,名以人存。名者万物之母,非名天地混沌。绝,然后可以成名。合,然后可以及物。
  第二章
  合必变,绝不易。变之不变,万物之机。
  第三章
  内外为合,合而物立。小物谀外,大物秉内。
  第四章
  人之于天,以名为系。驰张振荡,不离不即。蓄势为意,为人度尺。意之大,翻天覆地。 意之小,摇舌鼓气。
  第五章
  物性寓多,非纯非粹。万物必变,源于非一。绝反扬正,智因之稀。不入激水,不识舟楫。弃滞以顺变,畏人而实弥。
  第六章
  智者知极,自者无极。韧者胜,固者折,却者败。自而韧,大丈夫。
  第七章
  物之变兮浩浩荡荡,见之远者可察可御。以变以易,以绝以合,非平非一,目及远矣。
  第八章
  施之以缓,应之以绝。施之以急,应之以合。故绝物之内危,缓以待之。合物之外险,急以激之。
  第九章
  木善御势,不择不著。当其春有发之用,当其夏有生之用,当其秋有收之用,当其冬有藏之用。顺大势而为,不拘节气反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