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地方党政机关也派负责干部组成人民支前委员会。这就形成两条绵长的兵站线,更广泛地发动了群众,获得了广大人民对我军的更大支援。
随后,又征集了地方和历次缴获的车辆、马匹,各纵队相继建立运输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和有机联系的运输队伍,加强了野战部队的运输力量,'奇·书·网…整。理'提。供'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部队运输力不足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夏季攻势和尔后的秋季攻势中,以及辽沈决战中,并经受住了考验。
可以说,在黄克诚的领导下,这时东北的后勤工作,已经比较能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了。
在秋冬两季攻势中,数以万计的民工、担架、车辆、马匹,日夜不停地往返在前线和后方的交通线上,运送粮食、弹药、伤员,以及缴获的物品。
这些数量非常大,又需要及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勤工作,要保证作战的胜利,简直不可想象。
大规模作战,而且是连续持久的大规模作战,这不像过去几百人、几千人打游击,到处可以吃饭,只要有少量弹药就可以作战。
现在不同了。仅就秋冬两季攻势所需弹药消耗量来说,就比过去中央苏区内战总消耗还要多得多。
黄克诚会同原来负责后勤工作的钟赤兵、杨至诚等,主持召开了两次后勤党委扩大会议,总结了这一时期的后勤工作,对我军后勤工作的任务、方针、政策、组织机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制订了一套规章制度,以适应未来更大规模的作战。1948年4月,又召开了全军后勤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东北局、东北军区的直接领导下召开的。罗荣桓到会讲了话,提出把后勤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黄克诚作了工作报告和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在东北军区后勤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了当时后勤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求建立统一的正规的后勤工作,提高后勤工作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有物质基础上保证前线最好的物质需要,保证部队健康,保证伤病员的救护、医疗和归队,密切支援和配合各军作战,争取东北战争的全部胜利。
这样,在黄克诚的主持下,东北我军后勤工作基本上走上了正规化,为保证以后的辽沈决战对后勤的需要,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辽沈决战,黄克诚功不可没。
1948年4月的一天。
毛泽东一边抽着烟,一边看着东北局的来电:冀热辽是今后作战的要地,需要做好群众工作,负责繁重的补给基地与战勤任务,又要指挥地方兵团作战。因此,我们一再考虑结果,认为派黄克诚到冀热辽任书记兼政委比较适当。
毛泽东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微笑。
东北局的想法与毛泽东的思路不谋而合。
4月1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
这样,为了加强东北战场南线支援作战工作,黄克诚奉命来到热河,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同时兼任东北解放军第二兵团政委。
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在前线指挥作战,黄克诚在后方做战勤支前工作。
虽然没有亲自上前线作战,但前方胜利的捷报频频传来,黄克诚十分兴奋。
1948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成熟了。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
10月15日,我军攻克锦州,截断北宁线,封闭东北敌人向关内逃窜和华北敌人向东北增援的陆上通道,全歼锦州守敌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以下十万余人,生俘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
长春守敌在待援、突围无望的情况下,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于17日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被迫宣布放下武器,于19日率新七军向我军投诚。长春解放。
10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全歼妄图重新占领锦州的敌第九兵团,生俘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逃到北平,沈阳则由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率部死守。
11月初,我军攻克沈阳,全歼第八兵团,生俘周福成。除营口敌人万余人和葫芦岛敌人从海上逃跑外,其余敌人全被歼灭。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消灭敌人四十七余万人,我军解放了东北全境。
在整个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士气非常高涨。
前方在打仗,黄克诚在后方组织支前也是日夜不止。他在热河积极组织民工,运送粮食,保证前方的需要。
为了保证攻打锦州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在塔山组织了英勇顽强的阻击战。
在激战中,战士们有时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群众就冒着炮火,往前沿阵地送饭送水。
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我军在塔山浴血奋战了六昼夜,抗击敌军九个师的进攻,使敌人在塔山脚下不能前进一步。我军完成阻击任务主动撤出阵地后,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涛看到阵地上堡垒星罗棋布,交通壕纵横贯通,以及即使无人防守也难以通过的鹿砦、木桩、铁丝网等,不得不感叹:仅在十多天的时间里,能找到这么多的木材,构筑成如此完整的阵地,真是个奇迹!
12月中旬,黄克诚接到通知,要他去沈阳出席东北局会议。黄克诚立即赶往沈阳。
这时,东北全境已经解放。看到这片辽阔的土地到处飘扬着红旗,黄克诚不禁心潮澎湃。他知道,离解放全中国的日子不远了!
太阳升起来了。雪野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到沈阳后,黄克诚向中央和东北局提出了撤销冀察热辽分局和军区的建议。
黄克诚认为,东北全境已经解放,应由东北局统一领导整个东北地区的工作。
黄克诚总是怀着一腔热情,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总是及时地提出来。
东北局会议还没有结束,黄克诚就接到中央军委的任命,要他担任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准备进关去接管天津。开完会后,黄克诚日夜兼程返回热河,迅速结束了冀察热辽分局和军区的工作,把善后工作交给高自力负责处理。
然后,黄克诚与黄火青一起,带领一批干部,随大军入关,准备去接管即将解放的华北大城市天津。
黄克诚与黄火青带领一批干部,在胜芳和黄敬率领的一批华北干部会合。他们一起研究拟定了接管天津的方案、方针,以及天津市军管会组成人员名单,报送总前委审批。
这时,东北野战军一部,配合华北人民解放军,已将新保安、张家口的国民党守敌全部歼灭。
为了进一步孤立北平,东北野战军主力奉命积极准备攻占天津,组成了攻城司令部,刘亚楼任司令员。
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位于永宁河、大清河、子牙河、大运河四大河的交汇处,汇合后的大河称为海河,由大沽入海。由天津乘海轮,可通往上海、青岛、大连、香港、台北等港口。
天津也是津浦、北宁两大铁路的联结点。津浦路从北向南贯通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从天津乘火车南下,经沧州、德州、济南、徐州、蚌埠,直达浦口、南京。北宁路由南而北,从北平,经天津、唐山、山海关、锦州直达沈阳。
天津与上海、广州、武汉合称中国四大商埠。由于天津水陆交通发达,所以工商业繁盛。全市有工厂企业四千六百多家,其中以中国纺织公司规模最大,拥有纱锭二十二万枚。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这个地方就有人居住。金朝时称为直沽。
明燕王朱棣争夺皇位时,率军由直沽南下,即帝位后,遂改直沽为天津,是“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天津东临渤海,是个低洼河网地区。市区地形复杂,被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白河、运河切成许多片断,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市区北面、西面较高。城南地形开阔,南、北两面都有高大的建筑物,东西两面多为坟地。市区中心地带有海光寺、中原公司等高大建筑物,易守难攻。
为了使天津“固若金汤”,国民党强令十万民工环天津挖了一道宽十米,深四至五米的护城河,护城河水经常有三米多深。在护城河内侧,又筑成一道土墙,从墙顶到河底高达六七米,在土墙上设电网,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座大碉堡。而且,在环城碉堡工事的主阵地前面,拆除民房,便于发扬火力。
国民党天津警各司令陈长捷,自恃“大天津堡垒化”,率十三万军队负隅顽抗,拒绝向解放军投降。
东北野战军集中三十余万兵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战术攻打天津。1949年1月3日,开始扫清天津外围据点。14日,发起总攻。
经过二十九个小时激战,到15日下午3时许,全歼天津守敌,活捉了陈长捷。
天津解放了。
15日,黄克诚随攻占天津的东北野战军部队,冒着硝烟,进入天津市区,开始了接管这座拥有二百万人口的华北第一大工商业城市。
15日夜,黄克诚接到总前委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署名的电报:除黄克诚、黄敬已经中央指定为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副主任外,同意以黄火青、张友渔、李聚奎、钟伟、袁升平、王世英等同志为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
于是,黄克诚一进入天津,就亮出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牌子,对天津市实行军事管制,由王世英任军管会参谋长。
在进入天津之前,中央已经任命黄克诚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黄敬、黄火青为市委副书记。黄克诚、黄敬、黄火青,称为“天津三黄”。
当时,黄克诚等确定了天津接管的工作方针:“接管建政,安定秩序,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
接管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很快,天津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黄敬任市长。
接管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社会秩序很快稳定了下来,工厂、企业迅速恢复了生产。
天津原来有两家颇有影响的大报,一是《大公报》,一是《益世报》,都是日报,天天出版发行。
接管天津后,马上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两家报纸的问题。《益世报》不允许再出版发行,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大公报》怎么办?
《大公报》是天津具有几十年历史的一家大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
创办人英华、字敛之,满族人,天主教徒。1916年报纸由皖系王郅隆、胡政之接办。从1926年9月起,由吴鼎昌、张季鸾等接办。《大公报》曾先后增出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版,在全国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黄克诚想,在刚刚解放的城市里,对报纸还是控制严格一点好,以免出什么问题。于是,决定《大公报》也停止出版发行。很快,中央知道了这件事,批评黄克诚不该不经请示而擅自决定《大公报》停刊。
于是,《大公报》又随即复刊。
继天津解放后,北平于1月31日和平解放。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由河北平山进入北平。
5月,毛泽东电召黄克诚到北平汇报工作。
黄克诚汇报了天津的接管和城市民主改革情况,毛泽东对天津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
当即,毛泽东留黄克诚一起进晚餐。
经过长期战争生活的毛泽东,仍旧保持着俭朴的作风,晚餐只备了四菜一汤,就算是对客人的特别招待了。
菜肴也很简单,只是多放些辣椒,便足够两个湖南同乡享用了。
席间,毛泽东同黄克诚边吃边聊,谈笑风生。
看得出,毛泽东心情极好,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本来,要黄克诚去接管天津,就是毛泽东亲自点的将。黄克诚忠心耿耿,善于思考,才智过人。
他经常向中央提出良好的建议,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克诚不辱使命,不仅工作出色,而且很快摸索出了一套接管大城市的经验。这使毛泽东又放心又满意。
不过,毛泽东看问题的眼光非常深远。他考虑的是,关键不在于眼下,而在于今后。他想知道,面对全国解放战争即将结束,全面建设新中国的新时期即将到来的新局面,究竟应该怎么办。
突然,毛泽东放下筷子,看着黄克诚,问道:“你认为今后城市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全力发展生产,搞经济建设。”黄克诚胸有成竹地回答,丝毫没有犹豫。
“不对!”毛泽东摇了摇头,严肃他说,“主要任务还是阶级斗争,要解决资产阶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