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仙卜奇缘 >

第21章

仙卜奇缘-第21章

小说: 仙卜奇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也来?”那太子哭的如醉如痴,半日说不出话。
  屈元帅一旁点头赞叹道:“看他君臣父子,也是慈孝忠义之人,为何要生反心。”向前劝道:“贤王父子不必悲伤,从今但能安分守己,不妄兴兵,本帅自然奏与天子,早日放你父子返国。本当不用太子为质,一者恐你反复失信。二者本帅不能作主。前者奏入,也曾带上一笔,或留大臣为质,恭候圣裁。月内必有旨意下来,看圣旨如何,你今且安心等候一二日工夫,好在你君臣三人在此,并未受苦。就是遣子入质,朝廷也另眼相看,享受大俸大禄,封一显爵,未尝不荣耀也。”
  番王父子闻言,一齐拜倒,口尊:“元帅,孤王昔日误信人言,无故兴兵犯境,罪该万死。幸蒙元帅擒获不斩,恩准投降,并未伤害一人,孤王感恩不浅。以后立誓,永不背叛。念孤王止此一子,若令入质,父子生离,元帅亦有所不忍,而今情愿令九弟郝毕超为质,求元帅奏主恩准。如能放我父子返国,子孙感德无穷。皇天后土,鉴察此心。若后日失信再反,教孤子孙灭绝,国破人亡。元帅意下何如?”
  屈元帅见他盟此重誓,说道:“候圣旨下来,本帅自有调停。”于是命人设筵,与他父子君臣接风解闷。番王君臣忙拜谢。顷刻摆上酒席,元帅命众将一同饮宴,设座入席,大家欢喜畅饮。当夜席散,太子丞相同至番王房中住宿,九王爷同索哈二人一房住宿。番王父子君臣都赞屈元帅仁慈,相待以礼,井未受辱,似此施恩,以后断不可再反。
  不言他们背地感激,再说朝中那日接了屈元帅报捷本章,知番王君臣被获,大约不日即献表投降。命他遣子入质,或命一二亲信大臣入质,候旨施行。天子见了本章,龙心大悦。当召见李太师拟旨道:“番王经此一番大败,身被擒获,谅已恐惧天威。若能即日纳贡献表,可以准降。遣子入质或留大臣,著师鲁斟酌。无过无纵,务得其平。宋梓功劳,候班师之日,重加升赏。此次并未多杀,足彰大国之仁。宽猛相济,所办甚善。卿立此大功,候朕施恩,钦此。”旨意一下,着差官火速背旨回关。
  日行五百里,马上如飞,不分昼夜,这日已到玉门关。这一来,放番王父子返国,留九王为质,屈元帅入都受封,都在下回分解。
  第三十一回 平番部入阙朝天 袭侯封乞假养母
  话说屈元帅见番王父子君臣哭的十分伤惨,早已心中不忍。又听番王立誓不反,但求不令太子入质,情愿遣御弟为质等语,屈帅说:“等圣旨一来再议,请番王暂住数日听信。”
  这里屈帅与霍傅二公商议,请教二公应如何发放。二公道:“据末将看来,番王此番不独畏威,更兼感德,即番兵番将亦念不杀厚恩。心中感戴,以后断不致再叛的了。番王父慈子孝,令人可悯。王道顺人情,元帅何妨等旨意下来,即留其弟送京为质,放他父子返国,从此他想起此事,也不敢反了,不忍反了。鄙见如此,元帅以为何如?”屈生道:“学生也有此心,所以与二位老将军商议。”三人所见皆同,大约有益无损,后患决无的了。计算圣旨日内该到,三人谈论,天色已晚,厅中摆宴,命各将同饮,一宵易过。
  次日,屈帅霍傅二公起来升帐坐定,忽见探事军卒报道:“背本差官已回来了,说有圣旨请元帅接旨。”屈生闻言,分付快排香案,率领众人至辕门外跪接圣旨。不多时,差官到了。先不下马,将背上圣旨两手高擎,屈帅与众跪下参拜后,然后差官下马,将旨意递与元帅。元帅手捧圣旨,走上大厅,拆开与众将一同跪读:“敬悉一切,恩准纳降。至留质之处,准屈帅斟酌办理。”屈生读罢上谕,心中欢喜。当将圣旨焚香高供叩拜毕,命人请出番王父子君臣。屈元帅让坐毕,笑向番王道:“恭喜贤王,如今圣旨已下;著本帅准情酌理办理。本帅体念贤王之意,欲令太子同贤王返国,留九王爷为质。就是有一件事不放心。”
  番王闻言异常欣喜,忙问道:“元帅有何事尚不放心?”屈生道:“千斤重担,本帅一人肩任。万一数年后贤王又听人言,兴兵报仇,那时岂不连累本帅有罪?这件事不放心。”番王闻言,忙站起来,手指天道:“孤王对天盟誓,若要以后再兴兵犯境,死于万刀之下,子孙灭绝。元帅万安,从此永不背叛的了。”屈生道:“既然如此,本帅即放你父子君臣回去。丞相顺随本帅进京一走,九王爷这一进京,必有封赠。贤王返国后,可即送九王宝眷前来。”番王一一依允。
  元帅命人设宴,与番王父子君臣饯行。饮酒中间,屈生又劝诫番王,从此勤政爱民,废武修文,毋以兵事为急,教化行胜于武功,礼让兴享国自久。番王连连点头称善。
  那先锋忽然站起身来,向元帅打恭道:“小将有一事奉求,万乞元帅恩准。”屈生道:“先锋将军有事只管说来,再定行止。”哈特坚道:“大国先锋宋大将军如此神力,小将已经佩服。所难不妄杀一人,千古少有。小将今日返国,不知何年再见。意欲拜先锋将军为师,以后好通音问,以表钦佩之忱,不知可使得否?”索元帅闻言,也接声道:“小将欲拜元帅为师,也是同哈先锋一样意思。聊以报不杀之恩,又表倾心降顺之意。”
  屈生道:“美意应当从命,但我二人有何本领敢为人师,未免有愧。”番王道:“大元帅文武全才,恩威并用,能服人心,直与诸葛孔明无异。宋先锋勇冠三军,用心仁慈,好比宋朝曹武惠王,胜于国初常开平多矣。慢说二人拜为恩师,就是孤王也该拜认为师。”说罢,命一帅一先锋快快行礼。索哈二人登时各人走向屈宋二人面前,跪倒叩头,口称:“恩师在上,收下弟子,二人终身感德。此番返国,设立恩师长生禄位牌,朝夕焚香顶礼,颂祝遐龄。”二人拜毕,十分欢喜。复入席痛饮,吃的大醉,方才散席。
  次早,君臣收拾行李,叩辞元帅诸人返国。元帅亲送出城,诸将亦送出城。那番国君臣父子反依依不舍,垂下别泪。元帅又敬他们三杯酒,各人饮毕,这才分别。三军观之,无不叹息。昔日仇敌,今日成了师弟,真是惟德足以服人也。
  这里元帅不敢耽搁,将关交与霍老将军,留下一半人马,其余马步三军,尽数带领回京。四员小将在前开路,宋梓相陪番相与九王及贡物在后随行。元帅居中,浩浩荡荡直奔京师。经过沿途州县,官员送迎。元帅军令森严,秋毫无犯。万民相安,同声称赞:“好个元帅,年纪轻轻,立此大功。”那日行至肃州境界,岑杰要告辞,回山复命。元帅再三苦留一宵,连夜写了禀启,交岑爷带呈夏师。岑杰此番在军中数月,竟无人知。独自一人一骑往返,可谓奇人矣。元帅送岑爷去后,一路催军,行至陕西交界。去省不远,因未复君命,不敢私归,只得写了两封家信寄去。信内细述一切,一是奉母与妻,一是寄吴公也。
  语休繁叙,走了月余,已抵都门。将人马安插城外,屈生及众将同回相九王贡物一齐入朝,在午门外候旨。黄门官一见,忙进朝去奏。
  是日天子登殿,文武朝见毕,黄门官来到殿外跪倒,口尊:“万岁,今有屈元帅师鲁平番得胜,要了降表贡物,并有番国二臣同来进贡,现在午门候旨。”天子闻言,龙颜大悦,传旨先召屈元帅见驾。黄门官领旨出来,宣谕道:“万岁有旨,先召屈元帅面圣。”屈元帅领旨,忙进午门,穿过殿庭,来至金銮殿外品级台前跪倒,口尊:“万岁在上,小臣屈师鲁回朝交旨。”天子一见,忙命进殿。跪至御座前,细问交战始末原由。屈生明白细奏一遍,天子大喜,随降旨宣番相番王见驾。二臣见了圣主,细奏:“番王悔罪,纳贡献表称臣,誓不复反。小臣郝毕超,情愿在朝待罪”云云,奏罢,献上表章与贡礼清单。
  天子览毕,见表章写的十分恳切恭顺,进贡珍宝亦丰盛,遂降旨,命光禄寺太常寺备宴。次日筵宴番相,三日后,领了颁赐赏物回国。九王封为顺义公,在朝当差,岁给公俸,赐与住宅,留京为质。二人下殿去了。
  天子复宣召屈生宋梓二人上殿,天子亲封屈生为威远侯,总制陕甘。宋梓封为二等男爵,补授陕安镇总兵,三日后领宴驰驿赴任。宋梓谢恩,屈师鲁跪下陈情:“臣有母年已六旬,家无次丁,寄寓陕西省城。母年老多病,臣求陛下开天地之恩,准臣终养。”奏罢,俯伏金阶听命。
  天子随问:“卿娶妻生子否?”屈生细奏娶吴守义之女,现生一子,因家业清贫,由蜀进陕,依外家度日。天子闻奏,降谕道:“屈师鲁因母年老家贫,陈情终养,朕不忍拂其孝思,准其归养。赏食侯俸,在陕西省城支俸。其母徐氏封为一品太夫人,妻吴氏封一品夫人,外赏银一万两,户部给发,以抵赐宅,准其驰驿前往,钦此。”屈生闻谕,叩谢天恩。天子又道:“卿年力正强,虽告假在陕,如有便于君国民生之事,不时可以奏事。特赐卿敕命,准其随时陈奏。”屈生遵旨下殿。
  次日同宋梓领宴。陪宴者,有李太师朱兵部,一时故人相见,说不尽喜悦。屈生当至朱府拜见姨丈母丁夫人,见了面,丁夫人说道:“屈姑爷你好福气,起初听见你去出征,愚夫妇十分耽忧,那知姑爷果是文武全才,平了番国,要了降书。如今是封侯挂印,位极人臣,为何要告终养回家,不做总制,难道令堂真是年老多病么?”
  屈生道:“姨母大人有所不知,从来急流勇退,见机而作,方可保身。如不知止,只恐求荣反辱,后悔不及。”朱公夫妇点头道:“不错,足见贤甥婿胸襟阔大,所见高明,与留侯陶朱公一流人物。”
  屈生又去谒见李太师与诸位老师,大家请他饮酒,应酬不暇。闹了数日,才得清净。户部银子已发出,屈生于是置买些京师各样东西,预备送人。择了行期,入朝陛辞天子。复召见温语褒嘉,又赏赐了许多上方珍玩大缎等类。朱公那时调任吏部,设筵与屈生饯行送礼,又写信与吴公,还有带去东西。屈生领谢,李太师与诸位老师各有所赠。或对联,或珍玩,不能细述。
  再说宋梓回京,封官受爵,回家与白秀英相见。夫妇二人不用说欢喜非常,感念屈生莫大之德,今生今世永报不完。宋梓要去赴任,带了家眷同行。好在天子也赏了他三千银子做盘费,手中有钱,诸事易办。择日要动身出京,打听屈生也于是日动身,难得一路同行。
  宋梓想念霍公恩典,何日补报。霍公那时已奉旨补授甘肃省提督,留守玉门关,外加男爵。傅公亦加宫保衔,仍留总镇之任。屈生与宋梓动身之日,大家送行,订期复会。这一来,屈生荣归,白秀英谒见吴小姐,吴公生病疾终,都在下回分解。
  第三十二回 一家团聚征厚福 两美相逢述旧缘
  话说屈生蒙恩归养,赏食全俸,又赐白金与上方珍玩。母妻俱受封一品,说不尽荣华富贵。择定行期出都,众亲友相送。妙在有宋梓同行,宋梓素蒙屈生之恩,每思报答,今又提拔他做了总兵,袭封男爵,此去赴任,就是陕西,得与屈生同城居住,真是梦想不到,天从人愿,宋梓欢喜不用说了。白秀英更是心中快活,想此去拜见屈夫人与老夫人,好略尽报德之意。一路之上,无事可说。
  不觉那日已抵长安,宋梓是补授陕西陕安总镇,照倒在省城驻扎。本有总镇衙署,那标下员弁与兵丁早出城迎接。那屈生是奉旨荣归的侯爷,又是总制,外加钦差在籍,可以奏事,谁人不来奉承?早有探马报信,陕西闻省官员,上至晏中丞,下至首县,都出城迎接。在十里外接官厅恭候。
  那吴公自从屈生领兵赴边之后,打听信息,连得好音,惟不接女婿一信,也曾写信数封,总无回信,此何故哉?盖屈生自到玉门关上,一心专办军事,所有信札,一概不拆不阅,恐乱了心思。及至大功告竣,回京时,在陕西交界地方,发了二信驿递,谁料这驿站马夫过河翻船,竟将所有信札全行沉于河内,因此遗失。马夫畏罪,逃往他方去了,所以吴公并未接屈生一信。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这日闻听屈生奉旨归养,封了侯爵,吴公喜极,对夫人小姐道:“姑爷到底是命好,果然受了五等之封,晏公保举得人,你母女从今可以放心,不必抱怨保举之人了。但姑爷为何不寄一封家信,难道记恨老夫不成?纵记恨老夫,怎么连亲母处也不寄一信?这是何故?”夫人道:“想是军务紧急,无暇作书,不然就是寄不到。据妾身看来,姑爷决不至于记恨,等他回来,一问便知。
  正说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