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井冈风云录 >

第20章

井冈风云录-第20章

小说: 井冈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握住他的手:“我们时常互通情报。你也要注意身体。”
  “我会注意的。”朱德又握住陈毅的手。
  陈毅:“军长要多保重。”
  “好。”朱德扬着手同他俩人告别。朱德是根据前委的意见,带领主力到外线作战,扩大影响。
  毛泽东和陈毅立在原地,也向他挥手告别。他俩人见朱德走远,也开始向回走去。
  然而,冷清的吉安大街上,突然传来了一阵马蹄声。来人是师长杨池生。他作为前线总指挥,是从南昌专程来这里了解情况的。他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随着一溜小跑的警卫班,一直来到二十七师师部大门外,才下了马。杨如轩事先没有接到通知,到了自家门口才得到卫兵的报告,急急忙忙迎出来。俩人是云南讲武堂的同学,一起分配到朱培德手下任职。朱培德也曾在云南讲武堂就学,比他二人早一些,是和朱德同期。
  俩人客气地寒暄着进了师部。
  到了客厅,俩人落座后,杨池生取下手上的白手套,随手丢到桌子上。“如轩兄,我特地到吉安来看看你。一向还好吧?”
  “好。”杨如轩脸上掠过一层阴云:“想必池生兄也早有耳闻,前几天在永新弄得我丢盔弃甲,好不狼狈。你在南昌,朱总指挥他……”
  “总指挥对你在军事上的失利,极为不满。不过都是同乡,也不会为难你。对上他还是要保护的,以后为他挽回面子就是了。好在你也没有伤元气嘛。”杨池生突然盯住他的脸问:“听说朱德在那里当军长?”
  杨如轩被打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说:“不较量不知道,一较量果然名不虚传。”
  杨池生饮了口茶:“我们在云南讲武堂受训时,他是军事教官。说起来他既是我们俩的老师,又是我们俩的长官。学生同老师打仗,别有一番滋味吧?”
  杨如轩不解地说:“你说他在国民党军队,要官有官,要地位有地位,为什么非要去当土匪?”
  “这也叫人各有志嘛。”杨池生不无惋惜地摇摇头:“他如果在这边,论地位远在你我之上。”
  杨如轩两眼盯住他:“池生兄,论武器我们装备比他们好,论兵力,我们比他们强,你说我们为什么就打不嬴他呢?”
  杨池生看了他一眼,不像是在试探他。想了想说:“天时、地理、人和,我们都不占。你想,山高林密,他们往山林里一藏,你怎么能找得到?他们熟悉地形,又有老百姓的帮助。
  我们呢,两眼一抹黑。“
  杨如轩关切地问:“总指挥都有何训示?”
  “大战在所难免,早作准备吧。”
  这时他的勤务兵进来,告诉他:“师座,酒宴备好了。”
  杨如轩起身,热情地说:“池生兄,请。”
  “请。”
  二杨并肩来到餐厅,几个早已恭候的军官笑脸相迎。他们在一桌讲究而丰盛的酒宴四周落坐。
  第一部 燎原星火(六)
  17。三进永新
  永新某地的山村,午饭是一大锅野菜煮稀饭。
  伍中豪吹响开饭的哨子,战士以排为单位,排着队走过来。
  一百多人的队伍站好,伍中豪走到队伍前面:“同志们,我们目前遇到了困难。由于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群众又不富裕,加上我们队伍的人数猛增,吃饭成了大问题。不过这是暂时的。干革命就得勒紧裤腰带!大家说对不对?”
  “对!”
  战士齐声回答。
  伍中豪十分满意地扫视队伍:“好。开饭!”
  战士排着队去打饭……
  刘满崽打了一碗饭,用筷子搅搅,稠糊糊的,自言自语地说:“这不错嘛。我在家还吃不上这呢?”
  井冈山山多地少,人口稀少。初创时期的工农革命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粮荒。这里本来就不富裕,加上眼下又是青黄不接之际。在这困难时期,全军上下都在勒紧裤腰带。
  在茅坪的八角楼,到了晚饭时间,警卫员端来一碗大米饭和一碗野菜,外加一个咸菜头,放到了桌子的一边。正写东西的毛泽东停笔,望着那碗米饭足足看了有半天。问道:“战士吃的也是这饭?”
  “都一样。”警卫员小声地回答他。
  毛泽东见他不是理直气壮的样子:“那好,我们去看看。”
  他说着起身就走。
  警卫员迟疑一下说:“首长,吃了再去嘛。”
  毛泽东头也不回地出了屋,警卫员也只好跟出去。一直跟在毛泽东身后,来到几排茅草房前。这是部队医院。几个伤病员正斜坐在床上吃饭。碗中是稠稀饭和野菜汤。毛泽东和警卫员无声地立在门口,没有惊动他们。毛泽东看着看着,脸色变得十分严肃。
  一个伤员无意间看见立在门口的毛泽东,惊喜地叫一声:“毛委员。”
  伤员都停下吃饭,惊讶地叫道:“毛委员。”
  毛泽东走过去,一个一个地检查他们的伤势,最后内疚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在战场上负了伤,本应生活好一些,可是我们目前遇到了困难,让你们……”他说不下去了。
  “我们躺在这,既不能上战场,又不能干活,有这样的伙食就满足。”
  “我们能活着回来,比起牺牲了的同志,就是莫大的幸福。”
  “队伍上的同志,天天行军打仗都能坚持,我们也能坚持。”
  毛泽东听着战士的话,眼睛都湿润了:“你们能理解目前的困难,体谅领导的难处,我很感谢你们。我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能好起来。”
  几个伤员竟感动地鼓起了掌。
  毛泽东离开这里,到了另一间。
  张子清正躺在床上。他见毛泽东进来,挣扎着要坐起来。
  毛泽东忙紧走几步,扶他躺下。
  张子清悔恨地说:“我这伤总不见好,不能替您分忧解难。
  我……“
  毛泽东知道,由于缺医少药,条件简陋,他的病情在不断地恶化,带着内疚的心情说:“子清呀,我看还是送你到外地去治疗吧。”
  “不!”
  张子清握住毛泽东的手,言恳意切地说:“我还是留在这里养伤,坚持战斗,最多落个残废。残废又算得了什么,照样能革命。”面对这样好的同志,他还能说什么。
  夜,天上闪烁着星星。毛泽东在警卫员的跟随下,他心事沉重,一步、一步地走着。回到八角楼,毛泽东轻轻推开了房门。警卫员划着火柴,点上油灯。
  毛泽东注视着那碗没动的米饭。
  “我去热热。”警卫员端起就走。
  “等等。”毛泽东对他说:“这一碗分成两份,一份留作明天吃。一份加上水,煮煮就行。”
  警卫员两眼含着泪珠,端着饭碗走了。
  毛泽东重新坐下,拿起笔在黄毛边纸上写起来……
  八角楼外,星星在夜空中眨眼。天空刮起一阵风,山上响起阵阵林涛声。
  毛泽东仍在伏案工作,警卫员趴在一边凳子上瞌睡。突然间不知被什么惊醒,揉揉朦胧的眼睛,看见毛泽东还在伏案奋笔疾书。他走过去,看见煮好的稀饭早凉了,一点没动。
  他呆呆地望着……
  毛泽东写着写着,听到抽泣声不由回头,见是警卫员立在他身后哭泣。他放下笔,起身扶住他的肩头:“小鬼,哭啥子。天不早啰,快去歇息。”他把他送到另一房间,退出来后把门关好。
  这时,屋外传来了鸡叫声。
  毛泽东毫无倦意,又重新坐下接着写下去。
  天已亮了,贺子珍手里拿着一包东西走来。她轻轻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进去。她见毛泽东还在聚精会神地书写,就慢慢移动到他身后,看见那碗没有动的饭,眉头不由动了动。
  毛泽东听到身后有人,停笔回头,见是贺子珍,笑呵呵地问:“子珍,你怎么来了?”
  “我怎么不能来?”贺子珍调皮地一笑,随手把手里的东西往他面前一放。毛泽东望着那包东西不语。贺子珍神秘地一笑,伸手打开。原来是四个热乎乎的鸡蛋。毛泽东问她:“那来的?”
  “不告诉你。”贺子珍把头一低。毛泽东半开玩笑地说:“咱们可是有纪律哟。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你可不要忘了。”
  贺子珍脸上挂着红晕:“这是我用铜板买的。我知道你常常夜间工作,专门为你煮的。吃吧。”
  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早已埋下了爱情的种子。毛泽东见她坚决的样子,忙说:“我吃一个,你吃一个。剩下的这两个,你给张师长送去。他营养不良,伤口又恶化了。”他说着自己拿一个,递给贺子珍一个,然后把那两个包上,递到她手上。
  贺子珍走了两步,又回头叮嘱一句:“你可要吃了。”
  毛泽东笑笑,示意她快去。贺子珍走了,他一直望着门口5月中旬,吉安二十七师师部的桌子上的留声机,正放着西洋曲调。
  杨如轩、太太、刘胡子团长和另外一个团长边听音乐边打麻将。他们欢声笑语,好不自在。正在兴头上,少校参谋慌慌张张地进来。
  “师座,南昌总指挥部来电。”
  杨如轩一听总指挥部来电,接过来快速浏览,看着看着脸色突变。两个团长和他太太一声不吭地看着他。杨如轩看完霍然起身,快步到了军事挂图前,仔细观察井冈山那一块地方。
  刘胡子俩人也不由到了地图前。
  “我要首先夺回永新!”
  杨如轩用指头狠命往地图上一戳。
  杨如轩这次出动五个团的兵力,进攻永新。当他率军来到永新东门外时,见东门静悄悄。杨如轩和刘胡子在马上观望城门,不见有人员进出。他的身后排着长长的队伍。
  杨如轩心中直扑腾。心中暗想:“怪事。每次攻城掠地都要经过一场生死较量,这次怎么不见动静。是他们‘请君入瓮’呢,还是唱的‘空城计’?看来我那个军事教官,是在有意考我。”他想到此,对刘团长说:“派一个连,进城侦察,其余作好战斗准备。”
  刘团长回首命令道:“八连进城侦察。其他作好战斗准备!”
  杨如轩先下了马,刘胡子也跟着下马。
  八连在连长带领下跑步进城,其余的利用地形趴下,架上机枪。
  杨如轩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城门。时间一长,还不见动静,他有点沉不住气了,来回走动不止。
  不多时,进城的连长跑出来,到了他的面前报告,城中没有土匪。
  杨如轩略一迟疑,大声说:“进城!”
  刘胡子大声嚷道:“进城了!进城了!”
  杨如轩跨上战马,在马背上狠狠猛抽一鞭,马撒开四蹄就跑起来。
  大批队伍涌进城去。
  杨如轩进永新城后,一直按兵不动。朱德和王尔琢来到城外的山上,站在高处翘首观望永新方向。朱德一直在琢磨杨如轩进永新县城,已经三天啰,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是上一次被打痛啰。不敢出击?
  宛希先手中拿着一封信,高兴地走过来:“军长,毛委员捎来了信。”
  朱德接过来看后,兴奋地说:“毛委员要我们,如果敌人坚守不出,就采用‘引蛇出洞’的办法,在运动中采取打伏击的战术,消灭他们。同我们不谋而合呀。”
  朱德望着思索的宛希先、王尔琢,不觉一笑。“来来来。”
  他蹲在地上,捡起几块石头,摆起龙门阵:“你们看,这是永新;这是两省边界的高陇镇,这里驻扎着湘军的一个团;这中间是龙源口。龙源口是进攻井冈山的必经之地。我们奔袭高陇镇,他认为我们后方空虚,必出兵从龙源口进攻井冈山。
  我们呢,当他一出洞,就杀他个回马枪!“
  宛希先和王尔琢看着朱德在地上摆放的简易地图,连声说:“好,好!”
  王尔琢带着请示的口气说:“我带领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的一营,去攻打高陇镇。”“我同意。”朱德又重新蹲下,捡起两块石子,放在永新的西南和西北方向:“同时让胡少海带领二十九团,在永新西南骚扰出动的敌人,朱云卿带领三十一团的二、三营在永新的西北监视敌人。你们看,摆出这样一个阵势,让杨如轩他自己往里钻。”
  此时,朱德猜测杨如轩龟缩在永新县城不出的原因,是被上一次打怕了。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制定出了“引蛇出洞”的作战计划。而杨如轩也揣摩、分析朱德、毛泽东为什么不主动进攻。杨如轩立在军事挂图前,紧锁双眉。心中在想,进驻永新,今天是第四天了,除有少数地方游击队外,根本不见大部队的踪影。是他们害怕还是在给我捉迷藏?朱德呀朱德,我记得你在当军事教官时,曾讲过‘瞒天过海’和‘声东击西’的战术。你偃旗息鼓就是为了引我上钩。我才不上你的当呢!他打定注意,心里暗暗表示,你不来打我,我就给你来个坚守不出,看你怎么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