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

第175章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175章

小说: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的诸侯却是不干了,要是都城定在长安,那么,这个朝廷岂不是在你李傕的控制下了?那我们这些有功之臣怎么办?难不成还要听你李傕的号令不成?要真是那样,我们还不如承认当今天子,听曾炩的号令呢!

有了反对李傕的理由,那么将都城定于任何一方诸侯治下的方案自然不可能得到通过。

曹操说道:“既然大家都反对将都城定在别人的治下,那么我们还是将都城定在洛阳吧!那里是旧都,大汉国在那里延续了近两百年。而且,洛阳城位于我们好几路诸侯之间,安全能够得到保证。”曹操的建议再次得到大家的赞同。

第四卷 一统河北 第五十七章 大战将起

大汉国初平三年九月。

初一,袁绍、曹操、李傕等十三路诸侯,拥立合肥王刘懋在洛阳城另立朝廷,与无极城的朝廷对峙。

同时,新朝廷大肆分封诸侯,袁绍是骠骑将军,刘焉是车骑将军,曹操是征东大将军,刘表是征南大将军,马腾是征西大将军,李傕是中军大将军,韩遂是镇西将军,刘岱是镇东将军,刘繇是镇南将军,张鲁是平南将军,韩馥是平北将军,王匡是安北将军,张扬是安西将军。

同时,为了拉拢其他的诸侯,新朝廷还册封袁术为卫将军,孙坚为镇军大将军,陶谦为上军大将军,王朗为平东将军,严白虎为安东将军,士燮为平南将军。

本来,新朝还准备册封孔融的,但是这被曹操和袁绍坚决反对。因为,此时袁绍和曹操二人正在出兵攻击孔融,要是这个决议通过了,那他们不是要马上撤军吗?所以,二人说什么都不同意。由于二人在联盟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诸侯只得顺从了二人。

但是,其他的诸侯,除了王朗、士燮和严白虎之外,都拒绝了洛阳朝廷的册封。陶谦等人还算是比较委婉,但是孙坚和袁术二人,却是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袁术此时手中有传国玉玺,而麾下兵多将广,正在图谋自立为帝,怎么可能承认洛阳朝廷的册封?

袁术此时占据南阳郡、汝南郡、九江郡和庐江郡四大富庶之郡,治下人口达到近五百万,拥兵四十万。这些实力,让他成为了大汉国仅次于曾炩的诸侯。现在,曾炩面临诸侯的围攻,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而袁术虽然和不少的诸侯关系不睦,但是却是比不上曾炩造成的威胁。所以,诸侯们自然的将曾炩当成了最大的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术拥有传国玉玺,心思自然是活跃起来了。但是,他还是明白,如果他一旦造反,那么必定将面临周围诸侯的围攻。所以,在曾炩和诸侯的战争进入你死我活的状态之前,他是没打算采取行动的。

孙坚正在攻打士燮,要是他接受了洛阳朝廷的册封,他岂不是也要停止攻打士燮?甚至是还要和刘表、刘繇二人握手言和?

再说了,孙坚身受曾炩之恩,当年要不是曾炩赠予他的铠甲,在武陵之战的时候,他的小命早就已经交代在刘表手里了。不管是为了恩情,还是仇恨,都注定了他和洛阳朝廷的不对路。

本来,孙坚是比较倾向于攻打刘表的,但是考虑到消灭了刘表之后,他就得直接和袁术接壤。要是这样,他肯定得和袁术产生冲突。因为灭掉刘表之后,他和袁术的利益就是直接重叠了。但是现在,袁术拥兵三十余万,而他孙坚势单力孤,而且和旁边的刘繇等人关系也不太好,到那时,他孙坚就要倒霉了。

最终,孙坚决定南下攻略交州。交州虽然贫瘠,但是占领交州之后,他孙坚不但会有一个平稳的后方,而且还能对他的实力有所补益,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所以,在明了事情的利弊之后,孙坚毫不犹豫的决定南下,攻击士燮。

得到诸侯另立新君的消息,逃到北疆的大汉老臣们坐不住了,朱雋、卢植、蔡邕、崔烈、王柔等人在知晓这信息的第一时刻,就找到了曾炩。

他们的意思很简单,天子如今在北疆,而且还组建了朝廷。那么诸侯的这一行为就是赤裸裸的造反。而曾炩身为大汉国的骠骑大将军,掌天下征伐,面临如此情况,自然是应该行使他身为骠骑大将军该尽的职责,剿灭叛逆,让大汉国重新归位一统。

曾炩苦笑一声,说道:“诸位老大人,你们的心情,曾炩理解。但是,你们也要理解我的难处。北疆这些年来,几乎是每一年都有一场打仗,所以,北疆一直并不宽裕。而前不久,北疆才刚刚经历了辽东大战,军资消耗一空,此时,根本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战争。”

顿了顿,曾炩说道:“朱大人和卢大人都是沙场宿将,知道一场大战所需的耗费是多么的惊人。而如今袁绍等叛逆占据了大汉国一般的土地,六成的人口,一百余万的大军,实力尚在北疆之上。而且他们蓄谋作乱已经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情,肯定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如今,我们当务之急不是出兵剿灭叛逆,而是要做好防御的准备。”

几人心中都是一惊,曾炩说的是实情。

辽东之战,北疆出动二十多万大军,隶属四个月方才取胜。四个月的高强度大战,消耗的军资根本是难以计数。而在此期间,留守后方的军队也是时时处于战争动员状态,毕竟周边的诸侯们也是对北疆虎视眈眈。可以说,这几个月中,留守后方的军队的消耗,并不比出征辽东的军队少多少。

北疆虽然富庶,但是也经不起五十余万大军几个月的大量消耗。此时的北疆,的确承担不起再一次的大战。

几人都沉默了。

其实,曾炩这是对几人加以误导了。按照北疆军队的战斗力,此时完全可以发动进攻并取得胜利。只是,这需要他曾炩付出比较重的伤亡,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不符合曾炩的意愿,他只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曾炩很清楚,诸侯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暂时形成合力,那不过是诸侯们慑于曾炩的强大实力,这让他们感到极度的不安。但是只要拖过一段时间,等他们之间的矛盾渐渐爆发,那么,到时候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自然要少上不少。

朱雋几人并不清楚北疆军队的战斗力,只是以一般大汉国的军队来估量北疆军,这就造成了他们认为曾炩所说是真实的。当然,他们还是知道北疆军的战斗力的强悍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强悍到了什么程度。

打发走了几员老臣,曾炩开始了自己的布局。虽然在短期内曾炩不打算主动出击,但是却是不得不做好战争的准备。诸侯结盟,自然是对北疆有所图谋,肯定会主动向北疆发起攻击。

此时的北疆军队,再次经历了整编。而规模,也在征服了辽东之后再次扩大,达到了六十四万。

骑兵还是保持二十九万没有变。骑兵的花费至少是步兵的两倍,如今北疆维持二十九万的骑兵,已经是达到了饱和状态。再说,今后的战争,曾炩相信步兵更能发挥威力。毕竟,以后的战争,主角将渐渐转移到炮兵和火枪兵身上,再维持大规模的骑兵,完全没有必要。

步兵被曾炩扩充到了三十三万。其他的,还有一万炮兵和一万水军。

对于军队,曾炩在步兵方面也没打算再有太大规模的扩充。在今后的几年内,至少是一两年内,曾炩将扩充的主要兵种放到了炮兵和水军身上。曾炩打算,在两年的时间内,将炮兵扩充到一个整编军三万人,而水军则会相机扩充到五到六万的规模。

蔡邕带着陈群找到了曾炩,提出了一个让曾炩很是意外的事情,那就是朝廷改制。

蔡邕笑着说道:“近两百多年来,我大汉历经劫难,其中尤以王莽之祸,梁翼之祸,奸阉之祸和现在的董卓之祸对大汉社稷的摧残最为严重,炩儿知道发生这些劫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曾炩稍加思索,恭敬地回道:“因为外戚、奸阉把持权柄,祸乱纲纪。”

“那外戚和奸阉为什么能攫取到国家权柄?”蔡邕又问。

“因为内廷权重,皇权至上。”曾炩立即回道。对这些事,曾炩还是非常清楚的。虽说对这个时代的政体没什么研究,但是随着官爵和权势的逐渐增大,尤其是最近一段时期,曾炩也在开始思考这个时代的律法、国策中的利弊了。他所了解的太过于超过这个时代了,要是按照他的意愿,他想实行的政令肯定很多都得不到其他大臣的赞同。所以,必须加以适当的改变。

蔡邕赞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内廷为什么权重?外廷为什么权轻?皇权为什么会凌驾于相权(相权,宰相之权。泛指朝廷的权力)之上?为什么皇权和相权不能互相制约?”

曾炩想了一下,摇摇头。这个问题,他想过,如果皇权和相权能够互相制约,能够象军权一样被层层分割和互相监督,特别是实行后世的三权分立,这样的事情基本上能够避免,外戚和奸阉或许很难窃取权柄。但事实上,本朝除了建国初期皇权和相权有过很短时间的制衡外,其他时间都是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土地建诸侯的制度,改为朝廷统治下的郡县制度,这时出现了一个困扰秦始皇和大臣们的巨大难题:皇室和朝廷应该是什么关系?皇室是朝廷,还是朝廷的一部分?若把皇室和朝廷分开,那这两者之间的权力又如何划分?

第四卷 一统河北 第五十八章 改制(一)

秦始皇和李斯等大臣们一致认为,皇室和朝廷应该分开。皇帝是国家唯一的最高的统治者,是国家的象征,而朝廷主掌国家的实际政权,负责一切实际的责任。朝廷的最高首领是丞相,其次是主掌军权的太尉(太尉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主掌监察大权的御史大夫,就是“三公”。皇权和相权便依此原则而划分。

本朝依秦制。在建国之初,也是皇权和相权分开,互相制约。

本朝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尚书台相当于秘书处。)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前五尚负责皇帝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算是皇帝真正的“秘书”。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只有一个职权有限的尚书台。

本朝丞相府有十三曹,组织庞大,职权广泛。比如东曹,主二千石长吏北除,并包括军吏在内。秩俸二千石的官在当时已经包括九卿了,由此可见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经过丞相。再比如奏曹,它负责管理朝廷的一切章奏。还有其他诸如户曹、词曹、法曹等等,各有主掌,几乎揽括了国家所有政务。从这十三曹的名称、职权就可以看出,国家政务主要由丞相和丞相府诸曹处理,而并不是由皇帝亲自处理。

皇权和相权分开,皇室和朝廷分开的一段时期,正是本朝最辉焊的一段时期。

到了孝武皇帝后,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孝武皇帝雄才大略,要建万世功业。他嫌丞相碍手碍脚,把丞相的权力抢去了。外廷的九卿大臣直接接受内廷指令,内廷随即权重,尚书台几乎代替了丞相府的所有职权。

皇帝既然把丞相的权力抢去了,当然也不会让丞相干涉皇室的事了,所以孝武皇帝驾崩前,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这样一来,外廷有丞相,内廷有大司马,皇室和朝廷时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到了孝昭皇帝死后,达到了极致。

孝昭皇帝死后,立昌邑王为帝。昌邑王刘贺在即位的二十一天内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一件不该做的荒唐事,于是被废,改立孝武皇帝时的废太子刘据之子刘询为帝。霍光当时召集九卿商议废黜天子重建皇统的事,说皇统继承是皇室私人的事,把丞相抛到了一边。

皇室之存在,是因为有皇帝,皇帝之存在,是因为有朝廷,所以皇统继承是朝廷的事,并非皇室私事。皇帝世袭,乃依据大汉律法,如果遇到皇帝没有子嗣或者其他变化的时候,皇统继承一事应该由朝廷公议,但霍光无视律法祖制,恣意妄为。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的名义掌领内廷的尚书台,他不让朝廷参与皇室事,却代表皇室过问朝廷事,如是则皇室超越在朝廷之上。本来尚书台的尚书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而内廷诸职又隶属于御史中丞,现在御史中丞成了摆设,皇帝成了聋子,皇帝当然不愿意了。于是孝宣帝便恢复旧制,仍有御史中丞统领尚书,诸事由御史中丞呈御史大夫,再到丞相,内廷与外朝随即声气相通。如此则大司马大将军权柄渐轻。

孝宣皇帝亲政二十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国家昌盛,有“中兴”之称。

孝宣皇帝驾崩后,霍氐一族也就立即灰飞烟灭了,但孝宣皇帝的改制也随即失败。皇权独大,相权没落,大司马大将军等外威依旧辅政,内廷依旧权重,外廷依旧权轻,于是积弊成灾,就有了王莽篡汉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