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姜明,一时间不知道是不是立即接下这道旨意了。听到陈宜中在一旁咳嗽了一声,道:“至于领命与否,还要看文大人是不是对出使日本有信心。毕竟现在论人才武功,唯有文大人才是个中翘楚啊!”
被陈宜中这么一激。文壁马上回过神来。拱手谢道:“谢钦差大人提点。下官定当竭心尽力。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前往日本。定不负皇上和大人地期望。”
看见文壁接受。姜明这才放心地笑了。心里不免揣测回头怎么给陈宜中解释假传圣旨地事情。难不成就告诉他再等几个月。崖山那个行朝也不会存在了吗?这个他知道是历史发展地结果。但是说出来谁相信呢?但是此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只是慢慢地对文壁说道:“大人请放心。我会安排好出使卫队和船只财物。其中关键回头再找时间与你相谈。”边说边想着怎么应付陈宜中。
文壁见姜明已经没有说下去地意思。于是直接宣布散去。各自回去安排。
待到众人散尽。陈宜中神色严肃地把姜明引进内堂。嘱咐好亲卫守好不让人靠近。关上门后。冷冷地问道:“姜公子。文大人地安排真地是有圣谕吗?要是没有。你知道后果很严重地。”
姜明看着陈宜中那郑重地模样。心里想到。几个月之后。皇帝可能都保不住了。谁还会来找自己地麻烦呢?要是计划能够得当。救回小皇帝。那么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说有圣谕那就是有了。
万一计划不成功,那么这次崖山之战的结局就是和自己所经历过的历史一样,那样的情况下,只有自己漂流在海外。谁还能说什么呢?毕竟自己是钦差的身份。虽然到了台湾,这个钦差已经是名不正言不顺了,但是毕竟有圣旨在身。还能怕什么不成。
姜明深吸了一口气,道:“其中缘由,暂时不方便对老先生讲起。不过晚辈可以保证。无所依仗,是不会说出这番话来的。”事到如今,只能是故作神秘,才能不引起陈宜中的疑心。
陈宜中点点头,刚想说什么,姜明唯恐再在这件事情上纠缠下去,忙抢道:“其实晚辈还有一件事情要让老先生烦心。这个万望莫要推辞,非老先生不可也。”
对于姜明的这一招,显得有些措手不及,陈宜中深深的看了姜明几眼。心想反正事情已经宣布,就是姜明说谎又能如何呢?揭穿了恐怕事情会更乱。既然他说了有所依仗,或许真的有也说不定。再则自己早上刚说过要无条件的支持姜明,说出去的话总不能再收回吧。于是马上打消了追究下去的念头,回过神来问姜明道:“你可先说出来看看,太难了,老夫可是不干的。”
闻听他这样说,姜明就知道陈宜中已经放过了有关圣谕的事情,心情顿时就好了起来。笑道:“此时要是交与其他人当然是难办,但是在老先生的手里,还不是手到擒来吗!”
话音一转,接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就是关于台湾的治理问题。我实在是不放心交与别人。还望老先生教我。”
陈宜中料到就是这件事情,不过听见姜明提及,还是沉思下去,道:“继续说说看,你想如何治理。”
姜明早就有准备的拿出那本《易俗策》和《农策》出来道:“其实我就是想老先生帮我推荐一个人,能把这些执行下去而已。”
陈宜中结果,耐着性子翻了几下,随即将《易俗策》放在一边,拿起来《农策》看了起来,姜明心里有些坎坷不安的瞧着他的反应。只见陈宜中的眉头越皱越深,两条眉毛就要拧到一处去了。看了以后,又拿起《易俗策》翻看起来,但是并不作声评价。
姜明的《易俗策》和《农策》其是是脱胎于他在后世中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农策》还好说一些,就是包括一些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琉球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只征收单一的土地税;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占城稻等。都是为奠定经济基础而准备。
而《易俗策》包括的就多了,第一、就是要健全琉球的行政机构。成立直辖台湾府,废除琉球称谓。在珠海成立府政院。在其他部落聚集地建立自治村。府政院有各自治村各派代表加上朝廷委任人员共同组成。比例为三比一。以后再按照实际情况斟酌。
第二,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对于大宋有贡献的商人择优选入府政院,由其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日本、吕宋以及更远的地方进行贸易。兴建通商港口,使台湾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第三,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
第四,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台湾彻底废除贱民、蛮夷之称谓,皆曰宋人。待遇完全平等……。后面还有办学、教育和人才选拔等等。
陈宜中看到这里,背上的汗就流了下来,《农策》还好说些,着《易俗策》几乎每一条都和大宋的现行律法和儒家思想冲突。
手不由的也抖了起来,抬头望着姜明道:“有必要做那么多吗?这些要是传到朝廷,会手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
姜明有些奇怪。自己写这些已经是够客气的了,在写的时候已经是斟酌再斟酌了,觉得除了废除贱民这一条之外,应该没有多大的阻力才是。为什么陈宜中还要这样说呢?
就说这个官办工厂吧,其实大宋在中原的时候,那个工厂的背后没有官府呢?还有扶植商业。不是说宋朝商人的地位很高吗?
陈宜中依着自己的官场和社会经验一一的向姜明讲明白其中的缘由,总之就一句话。这些都是潜规则。谁也没有明面上说过。私下找谁说谁都愿意,但是让谁出头说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姜明了解到这个道理,也是很无可奈何。反正还有二十天的功夫在珠海,慢慢的和他商讨吧,今天最终的目的,也就是和陈宜中确定好谁留在台湾发展经济。
当他问道这个问题时,陈宜中苦思了半天,还是极为不情愿的指了指自己的鼻子道:“看来只有老夫了,吕师夔和你都是出去带兵打仗的人,唯有老夫无用矣。但是我只替你代管一年,一年后,请你再选人来,老夫可是要躲个清闲了。”
看见陈宜中答应,姜明心里极为的喜欢,管他什么一年不一年的。就像广告语中说的一样“一切皆有可能”,无论如何有陈宜中这个混迹官场政治多年的老油条帮衬,自己可以暂时对后方放下心来。
接下来的几天内。姜明总是和陈宜中一起,有些时候加上吕师夔。几人在一起讨论一下关于吕宋该怎么对待,别的地方姜明不知道,但吕宋(菲律宾)的铜矿是世界有名,打仗就等于打钱打经济,这个在后世谁都知道。就算为了以后在战争时能有足够的钱,他也要鼓动陈宜中动心把吕宋给占了——有了铜便是有了印钞机,想到正好日本缺铜多金。姜明常常小的何不拢嘴。这个是多大的贸易顺差啊。而且那个地方盛产水稻等农作物,对于以后的军粮供应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当然,最让姜明动心的还是,此时的吕宋等南洋诸国,应该还只是一个部落酋长组成的联合体吧,在二百年后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还没有一点抵抗力,何况现在呢?应该不用多少军队就可以征服的。
每每想到这里,想起自己在后世听到菲律宾和印尼对华人做出那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姜明的血就要沸腾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吧。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四章火药
其实许多事情和火药配方是一样,大家都是用的同样的东西,就可以你怎么配置而已。火药如此,凡事都如此。——《姜明回忆录》
*****************************************************************************************
对于文壁的这场出使,为了摆足排场。姜明特地让船工将四艘最大的千料大船改成富丽堂皇的模样。同时鼓动和文壁一起来的一些士绅。出钱收购部族中打猎所存的梅花鹿皮,这个可是出口极为受欢迎的东西。梅花鹿是台湾原住民赖以为食的肉类来源。穿鹿皮衣,甚至死亡都使用鹿皮包裹下葬,所以在这里极为普遍。对于马卡道族那些部落中的人,一般拿衣服或者其他陶瓷、铁器都能很轻易的换取很多。
另外还有槟榔等热带水果,想来拿到日本去一定会大受欢迎吧。
有时候姜明有点佩服古代的那些士大夫,就拿文壁来说吧,本来以为只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最多再冠以一个官迷的称号。但是对于出使日本的事情,还真的没有让姜明操多少心。
一应人员配备,他都从随之而来的士绅中跳出。姜明稍微的点拨一下,他马上就想到了把出使和这次贸易顺差联系在一起,于是有更多的人和货物夹在当中。
有了这些士绅的出面,出使几乎没有花费姜明带来的钱财。早有人看出这次出使的油水,打破头的往里面钻,一时间各户带来的珍奇玩意全都露了出来,当姜明说道日本多金时,更是人潮汹涌的挤了过来。以至于姜明都没有插手的余地,只得怏怏的推出,待到文壁准备好以后再嘱咐一些注意事项。
一晃眼十天的功夫过去了,姜明真真正正的成了一个甩手的掌柜。政事找陈宜中,军事找侯强,外事找文壁。偏偏这几个人做事情真的很让人放心。用不着自己插手。姜明也乐得清闲。每日巡查各处。
这一日侯强遣人过来禀报,说工兵营已经组建完成,按照姜明对他的说法。就是工兵营组建完成以后,一定要第一个通知他去看看,由于侯强最近这几日正是组建赤红军的紧要关头,所以遣人过来通知一声。
姜明听见工兵营已经组建完毕,一时间也十分兴奋。领着一队亲兵就过去了。工兵营被安排在半屏山脚,据海岸大约五里左右的地方,是为了方便船工和其他工匠合作使用的。暂时十分简单,只有零落的帐篷散散的搭着,暂时人就住在里面,不过不远处,已经开始伐木建房,相信只要有时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侯强的心思虽然都在赤红军上,但是看姜明对工兵营十分重视,出于对他的尊重,特别的对工兵营也下了一番功夫。
前来迎接地是一个稍胖地中年人。有着一双有神地眼睛。看见姜明忙拱手道:“下官工兵营统领张鹤。参见钦差大人。”
姜明见面孔有些生疏。就随意地问道:“张大人原在何处任职呢?”
“下官曾是临安军器监都作院小吏。当初临安城破。不愿被鞑子所辱。故南下。遇文赣州文大人。随之抗击外辱。后因伤随之来琉球。幸得钦差大人垂顾。才能展我所长。”
“咦!”姜明轻声地惊讶了一下。没有想到这么随意地就可以遇见一个专业地人士。正好自己想了解一下关于大宋地军工发展地怎么样。这边马上就送过来一个。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地运气。
边随着张鹤往海边走。边盘算着该问一些什么问题地时候。这个原来军器监都作院地小吏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起工兵营地构成。
面对现在地情况。当然是以造船为主。工兵营共分三大作坊。即造船作坊、弓弩作坊和兵器作坊。人员配比分别为一千二百人、三百人和四百人不等。共计一千九百人。这个已经是所能抽出地全部人手了。除了造船作坊保持了船工地青壮之外。其余地两个作坊都是做到了人尽其用。大部分都是四旬以外或者是已经伤残了地兵卒。尽量为作战用地赤红军腾出人手。就连做饭。也是请地疍民女子来帮助。
但是目前除了船工保持正在修复和改装现有船只外,另外两只作坊却是因为原料和工具的缺乏而暂时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正在尝试着熔炼一些废弃的兵器和事物来做工具,但是进展还是颇为缓慢。
姜明一边听着张鹤说现实中的情况,一边想着有没有更快捷的门路,听着听着,觉得有些不对劲。忙插口问道:“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火器作坊呢?”在广州的时候,姜明曾经见到过大宋守城用过火器。而且塔出在攻城的时候也用到了火药,证明现在的火器。至少是火药发展的很成熟了啊。
听到姜明如此的问,张鹤有些激动。忙拱手道:“禀报钦差大人,其实下官在临安时主要也是负责火器制作,但是火器制作,首要**,而火药制作却是需要原料的。”
“而我们两次都从广州而来,所带的火药本来就不多,原料更是少的可怜。在这孤岛之上有不知道上何处寻觅,所以下官也是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暂时作罢。”说完,露出一副十分沮丧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