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钰生死不知。
原以为现在说是最好的时机,谁知道张钰却没有死,又来到了钓鱼城,难道老天爷都要为难我吗?熊耳夫人紧紧的咬住自己的下唇,像是要把它咬穿一样,心里狂喊道:“我不能放弃,我一定要用钓鱼城来祭奠我死去的丈夫。”
过了好久,才回过神来,慢慢的梳洗起来。完后,走出门去。彷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但她不知道,有两双眼睛,在牢牢的盯住他,随他向武道衙门走去。
其实现在钓鱼城内的状况与原来发生很大的改变,齐心协力共同抗元已经变成一种无奈的抵抗,与元军多年的宿怨,只有选择拼死抵抗一条路,投降是死,不投降总还可以求得暂时的自保。
但是城内也混入一些不良之徒,其中还有不少元军的奸细,经常在人群中散布悲观情绪和投降言论,并得到不少人的附和,城内民众的情绪越来越混乱。在这种状况下,熊耳夫人来到钓鱼城后很快的就找到了帮手,目前在王立的手下就有两个人是坚决的熊耳夫人的拥护者。他们是李兴、张鸽二人,都是王立手下的心腹部将。这次,熊耳夫人就是来找他们商议。
武道衙门几乎没有人,人都去那里了呢?
张钰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十几万的百姓拥挤在钓鱼城,不要说守了,就是吃也能吃垮一个城,就算是为了坚持,也要把多余的人清除出去。何况听说里面混杂的还有元军的奸细,于是命令“募兵置籍,强梁亡赖者悉拘于军,余不从者逐之。来历不明者逐之。家无兵者逐之。”开始强行清点人口。一时间钓鱼城内鸡飞狗跳,一片狼藉。
百姓选长者来与之理论,道:“我们也是大宋之民,何故逐之,这不是把我们往死路上逼吗?”
张钰大声说道:“本官深受国恩,已经做好以死报国的准备,但是我不能只顾自己而置国家于不顾,元军恨的是我们钓鱼城,留在城中,万一城破,恐怕还是会殃及池鱼,玉石俱焚。再则,城中无粮,大家在一起只会一起被饿死,因此我请求大家处变勿惊,顾及大局为重,请你们相信。只要我们钓鱼城存在,大家才会有希望,大宋也才会有希望。”
说到最后,他哽咽的落下几滴泪水,张钰的一席话赢得了大多数守城军民的信赖,他们明明知道随时都会风云突变,出城说不定就是血肉横飞,但是已经有人在慢慢的朝城外一动,边走边回头,流着眼泪相互奔走询问着逃命的方向。
张钰长在插旗山顶,望着百姓慢慢的离去,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就算是百姓十分配合,此次的遣散还是花费了十余天的时间,在这个期间,张钰基本上没有下山,都是在插旗山点将台度过的,每日看着百姓拖家带口,一望三回头的离去,他的心里也想针扎的一样。痛的难以自己
只有在夜里,默默的朝着东南的方向,喃喃自语。谁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只是张钰自己心里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他是在心里问:“国师,你在潮州怎么样?和文大人见面了吗?见到皇上了吗?我这样驱逐大宋的子民到底对不对?”
就这样一边一边的问着自己。一边等待直至天明。
正文第十四章等待
我们一直在等待;不管我们在不在意;等待已经跟着我们生命的脚步在走——记得在那儿见过,还是忘了。
*******************************************************************************
六月初九,晴天,万里无云,微风吹在海面上,一荡一荡的,令站在岸边的人觉得自己彷佛在船上一般。
姜明和文天祥此刻就站在崖山之上,望着西边的汤瓶山,两山之脉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这里的人都称之为崖门。
崖门之口,阔仅仅一里多,门外有一条长逾百丈的石矶,叫门限石。每当风起的时候,海潮初涨,巨浪汹涌奔向崖门为门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飞溅高达数丈,声如巨雷,甚是动人心魄。
“姜贤弟,现在我们已经扣留了几拨朝廷的探子了?”文天祥看着浪起潮落,头也不回的问姜明道。在姜明的极力要求下,文天祥终于不在称呼他为“国师”了。但是对于姜明说要于子侄之称相交,却是再也不肯,只在私下称呼为“姜贤弟”。但是在公众面前还是称呼为“国师”。
虽然文天祥只是表面上让了一小步,但是姜明的心里还是比较高兴的。这总算是撬动了文天祥那种迂腐文人之气的界限。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又是方便了许多,果然是这样的,在姜明的提议下,沿海周围三十里的范围内,广泛的撒除了斥候,除了观察有无元军的动向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如果发现朝廷派遣的探子,则就地扣押起来,不令他回去禀报崖山已经有了文天祥等人的驻守。
当然,遇见元军的斥候,还是尽量的擒杀干净为好,文天祥咋的一离开潮州附近,顿时让张弘范起了疑心。纵然十分倨傲,但是由于一时摸不着头脑,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最后,在占据惠州这座空城之后,竟然按兵不动,只是四处打听文天祥所部的下落。
这几天来,倒是没有遇见什么元军的斥候,朝廷方面也就是张世杰派来的斥候却是一拨接着一拨。短短的几天功夫,竟然扣留了一百多人,这个人数不由的让文天祥也担心起来。一则怕有漏网之鱼跑回去,让张世杰生出戒心,不再往崖山这边来,二则看着来来往往那么多的斥候,可以推断出张世杰那边可能是真的撑不下去了。要不怎么会那么着急的四处找寻落脚的地点呢?
这种推断不由的让文天祥担心。虽然和张世杰他们政见不合,但是还是同殿之臣,都是为了大宋做事的,平时的争斗是理所当然,但是说到最后,还是不希望朝廷出事。所以才若有所指的问了一下姜明。
说到别的姜明不敢保证,但是他在海口待了多年,对于周边的名胜古迹还是比较了解的,雷州半岛那边他玩了不止一次,从各种说法中都只是战败,而不会出大事,最终还是会到崖山这边来的。
“不妨。虽有小灾。但无大难。文大哥还是有些多虑了!”姜明笑着摇头道。其实心里也很得意地。能和自己地偶像这么靠近地说话。还直称大哥。颇有些洋洋自得地感觉。收收心神。给文天祥一起分析起形式来。
据探子回报地消息称。上个月。张世杰派张应科、王用领兵数万收复雷州。张应科三战失利。王用兵败降元。这个月初。张世杰又亲领大军围雷州。久攻不下。无奈撤围而去。
雷州彻底沦陷。驻碙州地行朝安全直接受到元军威胁。张世杰遂四处打探安全地地点以安置行朝。但是由于阿里海牙令史格留镇雷州。防止张世杰向西突围至交趾、安南。阿里海牙亲自率军舰航海攻占了海南岛。基本上已经封死了朝廷继续西去和南下地路。现在他只能往东走和广州驻军联合了。要不真地无落脚之地了。
分析了一会。姜明也突然想到要是斥候老不回去禀报。以张世杰地个性会不会过崖山而不入呢?遂请教文天祥。谁知道文天祥看着迂腐。但是却早有准备。道:“我早命杜浒等挑选健卒和心腹劝说张世杰派来地斥候。动心者重赏之。则带人回复张世杰。想来已经走了几拨了。料在这乱世。斥候不能尽回。张世杰也不会有疑心地。贤弟放心就是。”
姜明佩服了一下。便不再说什么了。两个人又在崖山上呆了一会。远远地建鸿儿上山来寻。边相互邀约着下山迎去。
回到平沙村。便得到张钰派来地信使传过来地消息。说明了钓鱼城地近况。两个人听地是喜忧参半。喜地是张钰顺利地接收了钓鱼城。不过这个是意料中事。以张钰在四川地威望。还是无人能及地。忧地是这次驱逐难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丧身于元军地屠刀之下。仔细询问了信使一些细节后。边让他回去休息等待回信。姜明这边和文天祥两人仔细参详了一番。
还是觉得非常时期,凡事要非常对待,张钰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姜明看文天祥能这样想心理也是有些安心,虽然是有些不忍四川难民的去向,但是自己在后世听说过这个时期,四川是最能守的一个地方,也是反抗最为激烈的一个地方,但是为什么最后没有守住,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粮食,以他来到这个时代,听张钰说道他守护重庆的时候,城内缺粮竟然达到易子而食的地步,在最后关头甚至有的将士将俘虏的元军杀了吃掉,这些事情,他现在想想也是毛骨悚然的。
边这样跑着神,边和文天祥这样有一句没有一句的谈论着,文天祥看他也无心谈论张钰的所作所为,还道姜明已经知道详情,或者这个策略就是姜明本身教给张钰的,也不好再说什么了,立即止住话题。开始谈论现在的军情来。
换了话题,慢慢的把姜明的思路给拉了回来,两个人谈论了起来。
目前,在文天祥的手中,有四只军队,声势最大的就是赵孟荣、刘子俊所率领的破虏军,经过筛选和整肃,现在满编五万人,装备虽然是不精良,也没有骑兵的编制,但是胜在有战斗经验。
第二只就是杜浒说率的军队,组成大部分是由陈懿兄弟的降军和四处收编的海盗组成,水军占一大半,虽然没有经过太多的阵仗吧,但是水战的经验还是颇为丰富,文天祥和姜明为他们起名叫“破潮军”,满编两万五千人。声势虽是不小,但是战船大都是小的渔船临时改成战船的鱽鱼船。最大的只能乘50人左右,而且只有五百余艘,这个对于姜明来说非常的头痛。因为在这个时代,海战还是水战,大部分都是两船相互碰撞,然后接舷跳过去互相砍杀,对于没有相对的大船而言,无疑是比较吃亏的,撞你撞不过,接舷以后你又跳不到敌船上去,打起仗来无疑是十分痛苦了。
第三只军队相对就简单了很多,是邹枫所带领的护卫军,主要是负责保护中军,也就是文天祥和姜明等指挥人员的安全的。,满编五千人,中间有五百人的骑兵,马匹是一点一点从元军中抢回来的。还包括一千人左右的斥候营。装备也是最为尽量的。
第四只军队是姜明厚颜要回来的,满编一千人,有柳七伤和王阿强两个人负责训练和带领,主要归属于姜明领导,倒不是姜明有什么不放心文天祥的,只是想到自己手里有点力量。到时间办事情,也比较方便一些。但是具体能训练到什么程度,刚刚到手一个月左右的功夫,姜明也不敢插手当中去指点什么,就是放手让柳七伤和王阿强两个人去做,不过临时想起他后世听过的一些军队的训练,正在回忆和默写当中,也不敢泄露出来,只是吩咐除了常规的训练外,就是要加强思想强化和忠诚度的强化,按照姜明心里的想法就是“洗脑”。只有把忠诚度建立起来了,以后做事才会事半功倍。
目前,这四只部队都在有条不紊的各自忙乎着。文天祥和姜明也只是随便说说,再说的重点,就是文壁的去向和结果。
在姜明的记忆中,文壁和他的哥哥文天祥是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文壁在惠州城破后就投降了元朝,后世中有人评价说是文天祥让他投降的。还不知道怎么杜撰出来一个“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这一类的话。
意思是兄弟二人一个尽忠,一个尽孝,各自有志而已。姜明一点也不相信这种说法。
所以在文天祥来崖山之后,姜明就催促他将弟弟和家人带了过来,这个也是怎么留给张弘范一个空的惠州的缘故。文壁及其家人过来之后,姜明又觉得极为棘手,然受就想到了台湾。
于是就和他们商量着,让文壁带军里所属家眷,然后再带五千人马。尽量的带一些粮食和大船,在海上绕了一圈,先往南行,然后折转往东,直往台湾而去,不过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的消息,也不知道到了没有。
反正姜明的心里一直在空荡荡的,觉得一直自己都是在等待,而前途是未知的,谁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结果。仔细盘算了一下自己的打算
,在等待着郑虎臣传来陈宜中在越南(安南)的消息;等待着张钰坚守能拖住川中元军的消息;等待着蒲寿庚能请来外援的消息;还要等待朝廷来崖山;文壁去台湾的消息。当然还有别人都不知道的。他拍十三少去大都就德佑皇帝的消息。
这么多的等待,使姜明觉得每天都是一种煎熬。要不是有个鸿儿经常的在一边安慰他。他自己都觉得要发疯了。
又过了七天,六月十七,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准确的消息,朝廷和张世杰率领着大军就要过来了。
正文第十五章无奈
东边太阳西边雨,有人欢喜有人忧——民谣还是俗话,谁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