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
在姜明地心里。铁穆耳是做事最为贴近忽必烈做事方法地蒙古人。也就是由于他地存在。而结束了西北延续四十多年地皇室内争。是元朝稳定了一个阶段。否则。蒙古人绝对不会在中原坚持有百年之久。因此。在决定在宋朝一战拳脚地时候。就小心留意真金和铁穆耳地消息。
在他的潜意识中,被汉化的蒙古人,有着我们中华文明的智慧加上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凶悍。才是最难对付的敌人,因为华夏文明赋予野兽以智慧。野兽会用更加尖锐的牙齿来撕咬着文明,之所以一直留着郑虎臣还有十三少等人在江北蒙古的辖地之内潜伏,也就是为了随时把握元朝内部的动向。
不过他没有想到会那么的容易,一个王朝的储君,就在那么一个小小的战争中死去,说一句心里话,已经打乱了姜明的预先计划。其实忽必烈的死亡和真金的早死,已经在姜明的算计之内。为什么迟迟不发动对蒙古的反攻。其实就忽必烈和真金的个人号召力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在回来近十年的时间里,姜明不发动攻击便罢,要是发动攻击,那肯定会攻击的时间和地点都会选择在忽必烈十分痛苦和难以抉择之中。因为他知道历史的轨迹,也知道一些元朝名人的大概思路,所以,建立赤红军以抑制元朝水军,到现在为止,元朝的战船不过五百余艘,在日本武士和驻日宋军的联合骚扰下,近两年来有扶植乃颜,以至于高丽船厂始终处于停工状态,就算是元军有些船只,也只是巡游于内海,不敢远行。
海都方面拉开幕。兵锋直逼岭北。在双方战争最为胶着的时间,姜明启动了断流计划,利用水军和元朝划江而治。断流计划直接导致了江南元军断绝了后援、军需和粮饷来源,使江南元军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之下,只能往云南和四川等方向撤退,从而基本上是毫不费力的就接管了江南所有的地方。
利用元军灭国一般的清,所能留下来为大宋效忠的人,基本上都是真心的为国为民的所谓诤臣。吏治在一定的情况之下,要好于历朝各代,让商人参政,能够快速的在短期内带起国内的经济,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有个时间去考验姜明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再说一句心话,姜明还没有做好和忽必烈决战的准备,只是利用日本、乃颜和海都等人,不断的消耗着元朝的国力,到现在为止,忽必烈之争不过二十余年,而且没有一年是在安稳中度过的,每天都充实着战争和杀戮,换句话来说,就是元朝根本没有恢复国力的时间的机会,这样一来,再用一段时间,江南的稳定对比江北的连绵战事,国力对比很快的就可以显示出差距来。
而且利用建立和独立军事堂来就宋朝不再是文人掌管兵权,从而开创了强烈的对外企图之心,不过也算是杜绝了武人掌权的隐患。
而在元朝,虽然近几年北驻军在皇孙甘麻剌统率下,与海都、都哇和察八儿会战于杭海山,元军战败东撤。海都军跟踪追击,和林宣慰使、同知、副使等皆叛应之,海都进一步稳固了和林局势。忽必烈命伯颜防守之。时断时续的岭北争夺战,前后进行了五年。一直到那木罕和土土哈逐敌直至阿勒台山。岭北局势才基本稳定下来。
元朝在西北的军行动,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果,反而屡屡引发乃颜为维护东北宗王的势力范围而起兵称乱。为削弱元廷对西北的军事压力,海都一再进攻岭北。而当战火烧到岭北的时候,要同时维持远离中原根据地的西域和岭北、辽东这三个地区的战事,对忽必烈来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元朝虽曾再度在曲先设置都元帅,但不久就连同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一起被察合台兀鲁思占有,至是,元朝势力基本上退出中亚。从此元与西北诸藩也大体相安无事。
不过岭北是“祖宗根本之地”。保住岭北对保持号令诸藩兀鲁思的大汗地位至关紧要。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岭北,元廷被迫收缩它在江南方向的战线。元朝算是彻底撤到了长江以北的地区。自此除了四川和云南之外,江南又回归宋室,蒙古穷半个世纪的战争宣布算是白打了,而且免费帮宋室清理了大批的贪官污吏。
(—://。。)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一百四十九章十年(十三)
必烈灭宋的同时,算是也打破了宋朝沉积多年的缺憾胤出身军人黄袍加身,因此从他开始重文轻武,对将官调动频繁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所以,当国家危难时少有将才,就是有也不被信任,往往屈死,最后陪着殉葬的是文人士大夫。姜明回顾历史,所有强大的帝国都是文武并重。没有强大的实力,只有像钦徽二帝一样客死他乡了。
元朝对于江南之地的侵占,造成了在某种程度上的江南行朝吏治一度空前清明,而陆秀夫虽然最近几年来热衷于收回朝廷军权,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对于陆秀夫的执政能力还是可以肯定的。这个当初在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李庭芝还对其十分的推崇中就可以看出来。由陆秀夫的思想转变可以看出,宋朝的士大夫已经慢慢的有武力的趋向。不过是在陆秀夫身上表达的更加明显一些罢了。
陆秀夫出生于楚州盐城,后居江南京口。相传陆秀夫在村塾就读的时候,塾师十分赞赏他:“这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
忧国忧民的陆秀夫在少年时期就很同情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曾写过一首诗:‘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多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禾田。寺门旧断扫,分食愧农贤‘。一般清官好官都能够体察民情,大抵是以前就了解普通劳动人民的疾苦。
宋理宗宝佑四年,他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后入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幕下。陆秀夫忠贞不二的品性在当李庭芝幕僚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德元年,元朝大举攻南,两淮地区情况危急,这时候贪生怕死之辈都出来了,也不管李庭芝是如何的动员,一个个都卷铺盖走人了。而此时陆秀夫却表现出忠贞之士愿同患难的宝贵品质,宁死不逃!同样也是忠于朝廷的李庭芝就把他推荐给朝廷。
在元军逼近临安时,陆秀夫有遇到和他在制置使李庭芝幕下一样的情形,堂堂大宋文武百官,一个个惶惶不可终日。左丞相留梦炎,第一个弃官外逃,于是乎其他官员竞相效仿!更可笑的是竟然有官员惧怕落下临阵脱逃的骂名,就去串通监察机关,乞请御史借故上疏弹劫,以求罢官但又恐朝廷开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复,就已逃出京师。
这时的陆秀夫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临安沦陷后陆秀夫,陈宜中等人在温州江心寺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其间被元朝俘虏的太皇太后,派人来迎接二王回临安降元,陆秀夫等人拒绝了太皇太后的要求,带二王出海来到福州。
福州行朝建立。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每当他参与朝会,都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他还潸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沾满了泪水,左右大臣看了没有不悲痛的。在此政权建立之初,臣僚之间尚能同心协力,但是很快就发生矛盾。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傲,居中秉权,张世杰与陈宜中意见不合;文天祥也因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朝廷;苏刘义受压制,郁郁不得志;而陆秀夫更是有志难伸,处处受到陈宜中和张世杰的排挤。
而文天祥则直接被被排挤出朝廷。
凭当时情形陆秀夫知道大宋会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至于什么时候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忠君报国,一片丹心,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要一一丝机会能让大宋中兴,纵使螳螂挡车也无悔。
端宗病死地时候。很多官兵认为大宋气数已尽。都做好了跑路地准备。这时又是陆秀夫挺身而出。他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一来军心也由此稳定陆秀夫和大将军张世杰拥立~王赵为帝。
没有想到。就在陆秀夫感叹地时间。真地如同他说地一样。以一旅一成中兴者。大宋在他地眼前。不用十年地功夫。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在政权慢慢稳定地同时。他同时又看到了一种危机。就是由武人掌权地危机。看着姜明地威望日益增高。而众人却是没有察觉。虽然他成功地将姜明由执政主事地身份转换成驸马都尉。但是赤红军好像一根鱼刺一样刺在他地喉咙里面。让他寝食难安。
这个表面上是大宋地
其实则可以算成姜明地私军。让陆秀夫在执政农桑地在想着如何将它收回到朝廷地手中。但即使是自己地儿子在那里做一军之长。自己还是不能调动其中地一兵一卒。看着姜明地势力。后方地台湾。他也曾经试图想将那个彻底地归入大宋地掌握之中。
而且姜明也痛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但是派去地官员无一不是被难为回来。就是不满意岛上那按需分配地制度想要改制而遭到反对。在姜明地刻意维护下不可为之。虽说是那里为大宋供应者数不清地火器和稻米这两样大宋地立国之本。但是陆秀夫怎么看也都像是姜明和陈宜中地私产。朝廷控制不得。
这不由地让他想起了姜明和陈宜中、文天祥地私交来。从一个为政者地角度上看。作为主事之人。姜明在当初执政地时候就丝毫没有忌讳大臣之间不可私交甚密这一条潜规则。而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其地维护。文天祥倒是也好说一些。毕竟他们是在理宗宝亲庆四年与文天祥同科学子。文天祥是状元。他只是一名进士。虽然有些心里妒忌。但是毕竟都是为了抗元流过血地人。他心里并没有什么芥蒂。唯有地愧疚就是在当初张世杰和陈宜中排挤文天祥地时候保持了沉默而已。
而对于陈宜中还有蒲寿庚等人,陆秀夫毫不掩饰的表露出对其的不屑。认为这些人是以前的骑墙派或者是已经投过降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信任。特别是对于陈宜中对其的排挤,和当初一声不响的跑去占城。让陆秀夫对于其的忠诚产生了极大的怀。
而姜明和这样的人参合在一起,对于姜明的用心,就不能不有所提防了。就算是姜明以前的忠诚,但是后来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个是谁也料不到的。所以,作为现任执政的他来说,只能是未雨绸缪。
对于姜明的顺从,陆秀夫也是没有想到,但是越是顺从,他心里越是不安,对于姜明到底想要些什么?陆秀夫的心里充满了问,他不相信姜明能像自己一样,做到全忠全节的为大宋做事,虽然他同样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的想。
在和一众志同道合之士的研究之下,终于依照古制,终于建立了蓝军和赤红军抗衡,但是这需要时日长久,作为蓝军成立的开始,当然不能和赤红八军这样经过大战熏陶过得军队相比,他他还是需要时间来支持,没有人比他在这个时候,想让姜明离开了。因为只有他的离开,才能使大家渐渐的将其忘记,那么陆秀夫才有那个机会将局势挽回。
曾经也是这样设想,若是姜明肯离开的话。哪怕是再过几年,朝廷集权之后,姜明再回来,也证明了其的忠诚,那么自己自己就可以奏请皇上,给他天大的荣耀,那么也不辜负姜明力挽狂澜这天大的功劳。
中兴八年六月,也就是铁穆耳死后的第二年,陆秀夫的蓝军终于组建完毕,按照当初的设计,每年都要抽出四成以上的人马进行实战,以坚强士卒们的意志,这次陆秀夫跃跃欲试的却是自己的家乡,也就是江苏盐城,那已经是江北的地界了。
果然,陆秀夫的决议一提交上来,就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反对,大家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不愿意轻易的触动蒙古和大宋双方的底线,就把当初姜明执政时所立下的国策拿出来作为抵制陆秀夫的凭据之一。互相推脱之势又显现了出来,大家将所有的借口转嫁给姜明,用来作为借口推辞当朝执政的决议,显然是想让陆秀夫直接和姜明正面说话,利用姜明的威望压制住其染指江北的心思。
就在这个时候,陆秀夫却迎来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就在中兴八年六月,鸿儿为姜明生下了一个男孩,杨太后闻听之后非常喜欢,襁褓之中就被赐了个郡主的头衔。而皇上赵的赏赐接踵而来。引起了朝中的一片庆贺之声。
皇室中人无论是皇帝赵还是杨太后,他们每个人都送来了礼物,各种难得一见的珍贵药材在这里反而变得平凡起来,这皆因为姜明复国之功的回报,在太湖人来车往的净是一些达官贵人。就连是赤红军的各个军长也送来了礼物。
而在这个时候,太湖洞庭山上姜明的住处,却是迎来了一个本来不应该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