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围而蚕食之。
换句话来说,朝廷仍然没有摆脱最终的危机。
目前全军暂栖在仙女澳(今珠海市横琴岛深井湾),靠岸后军民就忙于上山伐木,修理被损坏的船只,还有就近征集粮草。以补军备。等候苏刘义和刘师勇二部赶来会合,已延误了近十天的行程了。
众人一筹莫展,随军人员虽然很多,但是原来在水军中呆过的本来都不多,驾船的大都是一路自愿勤王的沿海渔民,地形倒是很熟悉,但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战略眼光,更不要说用来打仗了。而熟悉附近海域又懂得海战的人在朝廷官兵中几乎是凤毛麟角。张世杰手下的大将几乎都是从陆路一路带过来的,不善海战。
姜明已经离开了,当听着一脸硝烟而衣衫破烂的苏刘义讲到刘师勇以死殉国的壮烈的时候就离开了,没有参加关于朝廷下一步的讨论,更何况也没有资格参加。
“反正要走了。一切都不关自己地事情了。还是做个过客吧。”姜明这样想。
相传在远古地时候。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机盎然、可是突然天降大雨。白浪滔天。海岛成一片汪洋。人们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时。有一位仙女怀抱一把琴从天而降。并将怀中地琴扔了下来。随即海水迅速退去。露出一个岛屿。形状恰似一把横放地琴。从此人们重获安宁……于是。文人墨客们为这个美丽地岛屿起了个动听地名字;叫“横琴岛”。
横琴岛原有大小二岛组成。据传说大横琴东面地水潭中。早年有佳丽沐浴其中。所以大横琴又叫“仙女澳”;而在小横琴岛。相传有一位青年礁夫。远远地看着两位仙女。结伴在坑池边玩耍嬉戏、年轻人经不住诱惑。正欲上前搭茬。忽然二仙女化作了两块煞似鲤鱼地巨石。后人雅称为双鲤石。故小横琴又名“双女坑”。也称“谢女侠”。时至今日。沧桑巨变。双鲤石风景依然。
美妙们地传说增添了横琴岛地诗情画意。特殊地地理位置。和天生丽质地自然环境。使横琴岛成为不可多得地仙境一般地动人画卷。
从书上姜明好像看到过这么一个传说。
就这样想着走着。沿途看着风景。这个地方姜明几年前来过。不。也许是应该说700多年后来过这个地方。那个时间远远没有现在这种返璞归真地美丽。被破坏过怎么被人力修整也脱不了那种俗气地感觉。哪有现在看着漂亮。
不知道700年以后自己还会不会来到这个地方,甚至还会不会有自己这个人存在。
姜明失态的愣在那里,前方站着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正在争论什么?
“将士们是够英勇的了。只是怎么搞的却败了!”
“什么怎么搞的?就是主帅没能耐嘛。不是指挥上的莽撞,何至于中敌人的计,让我们挨了一场暗箭。”
很多人同意这种分析,但他不解的是张世杰身经百战,又指挥过许多大的战役,何至于如此莽撞。便说:“大将军不是打过许多胜仗吗?这次是怎么的了?”
“他打了什么胜仗?数数吧,鄂州之战、焦山之战、泉州之战,再加上这次的古塔海战,全都是大败仗。”
“不是郢州的守城战斗他打得很好,把伯颜都镇住了吗?”
哼了哼鼻子,有个看似读过几年书的人说:“这倒不假。大将军倒是勇敢的,也对我大宋忠心不二,就凭这两点,以郢州之险,把个小城守住了,叫伯颜莫可奈何。只是他没有大将之才,何能指挥大的战役,这才逢大战他必打败仗。别看文天祥大人是个文人,倒是大将之才,他胸有全局,用他来统帅大军,再加上我们这批战将,保险会打胜仗。”
提起文天祥,有人不禁问道:“听说原来是要文大人做右丞相的,是文大人不肯,坚决辞了。这是什么原因?”
“还有什么原因,难道你还没有看出,那个逃跑丞相(陈宜中)只知道逃跑,坚决要抗元的文大人能跟他搅在一起吗?”
担心话多有失,有人出来劝道:“大家小声点,让官府的人听见了就不好了”
没有做声,也没有再往前走,不用上去了解,姜明就知道是人,就是和朝廷一起远走海上的“义民”。所谓“义民”也就是“遗民”的拟音。也就是指沦陷区的老百姓。不堪忍受蒙古人的欺凌。或者不甘心手蒙古人的统治而自愿跟随朝廷行动。寻找新的希望。
“一群可怜人。”姜明心里嘀咕着,慢慢的回过头来,不忍心再去惊扰他妈的美梦。
身后留下一片“要是文大人带领我们,就一定会把蒙古人赶回沙漠的”的议论声。
这个时间,姜明早已经把道袍换去,换了一缕青色长衫,不过扳指仍然戴在手上,匕首插进了靴筒中,用软布固定。
现在除了头发短了些,还有眼里的缕缕苦痛之色外,已经完全和宋人没有区别了。向旁边走去,远方的“义民”看了看他,并未在意。
换了一个方向,一会儿就走到了一个悬崖旁边,眺望着远方的海天一色。风呼呼的吹着。姜明一时间痴了。
一会儿,从暗处走过来一个身穿侍卫服饰的人,悄然向他走来。
正文第十五章郑虎臣没死
这人走到他面前抱拳道:“姜先生,山上风大,小心安全。”
“你是?”
“小人郑节,是丞相府侍卫统领,是丞相大人命我来保护姜先生的。”
“丞相大人有心了!”姜明淡淡的回答了一句,心道:“难不成还怕我逃跑,特派人来监视我的!”
“姜先生多心了,”这个郑节好像看出点什么,解释说道:“丞相大人说,姜先生乃大贤良师所说之人,您的安危非常的重要。吩咐小人,宁可自己的性命不要,也要保护姜先生。”
姜明发现这个郑节倒是很有意思,扫了他一眼,饶有兴趣的问:“你跟随丞相多少年了?”
郑节也不回答,只是歉意的笑笑,姜明见状也不追问。
这时有侍卫过来请他们回去,说是大军要起拔了。
原来当时的殿前的大臣们,包括陈宜中、陆秀夫及张世杰都忧心忡忡,一时想不到御敌之策。恐现在冒然出去遇见刘深等元军。为了保护皇帝和皇太后、卫王等人的安全,准备从大横琴移徙小横琴谢女峡的双女坑附近驻跸。暂时整顿军务,修养生息。
回到暂时的皇帝行营,看见大家正在准备行装,姜明和郑节径直往陈宜中住处而去,姜明心里听到准备去双女坑附近,虽然自己现在不知道是什么的样子,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关隘能守的样子,总觉得有些不妥,但又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
此刻应该是起身迎敌,而不是再次退避三舍吧。
陈宜中正好在自己大帐内休息。正在看着白花花地帐篷墙壁发呆。看见姜明进来。为掩饰自己地尴尬。忙自嘲道:“呵呵。老夫正在想。这仗打下去。马上我们要变成蒙古人住帐篷。而蒙古人却住进了我们地城市。真地是令人感慨万分啊。”
“丞相大人说笑了。属于我们地东西。我们早晚要拿回来地。”姜明违心地说到。他也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位落寞地老人。
陈宜中眼睛一亮。迅速站起问道:“贤侄也认为我们最后一定会收复失地。光复我大宋山河吗?”
姜明见状愕然。想不到四十多岁地陈宜中竟然是那么容易地激动。看见陈宜中地眼神一黯。连忙装作不满地样子。道:“难道丞相大人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吗?”
陈宜中跄然一笑。不语。
指了一下旁边地椅子。示意姜明坐下说话。自己也慢慢地坐下。
等到陈宜中坐稳并看向他时,姜明才慢慢的走过去坐下,试探着问:“晚辈有些事情,想请丞相大人解惑,不知大人可否指点一二?”
陈宜中沉吟了一下,转头对郑节到,“吩咐护卫暂时不要让人过来打扰。”顿了一下后,又说:“安排好后你也过来一趟。”
姜明心里有些奇怪,但也没有多问。
没有等到郑节回来,陈宜中就淡淡的说到:“你有什么就说吧?”
“现在大军为何要从大横琴移徙小横琴谢女峡的双女坑附近驻跸,朝廷的原意不是去雷州半岛”忽然觉得自己好像说错话了,连忙打住,稳了一下神,继续道:“朝廷不是要前往碙州,再图光复大业吗?”
“看丞相现在主领国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今日总是愁眉不展,心中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陈宜中不露声色,只是低声“唔”了一声,就没有发出声响,示意讲明继续说下去。
姜明见陈宜中不出声,至少继续说:“朝廷正值危难之时,应该上下同心,才能其利断金,为何现在朝中上下,政见不一,而且朝议夕改。没有明确方向。这样什么时间才能完成光复大业,还我打好河山呢?”
陈宜中叹了一口气,不答反问道:“以贤侄只见,可知其因?”
“皇权”姜明肯定的答复道。“解决危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扶持天子,最大限度的增加皇权。天子高高在上,君威凌驾于天下,才能达到政见统一,众人齐心。即使如元人战力再强,亦不能祸乱天下。”
“好见解。”门帘一响,走进来一个人来,正是丞相府护卫统领郑节。
“大宋有今日之祸,不是因为蒙古人,也不是因为首鼠两端的逆贼,而是因为皇权衰落。皇权衰落的原因不是贾似道造成的,也不是蒙古人造成的,更不是逆贼造成的,而是大宋皇朝自己造成的。”
陈宜中一怔,忙苦笑着示意郑节坐下,向姜明介绍到,“这位你可能不知道,他叫郑虎臣。是”
“你就是郑虎臣?”姜明讶然站起,“就是诛杀贾似道的郑虎臣,你不是?”
还没有说完,感觉到不对,转头看着陈宜中,迟迟说不出话来。姜明也看过不少书,对于郑虎臣的下场还是比较了解的。
郑虎臣,字廷翰,又字景兆,福建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祐元年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景炎皇帝,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
历史中不是陈宜中杀了郑虎臣吗?看着陈宜中眼睛里露出难得的笑意,姜明仿佛看懂了什么。
“郑虎臣死了,只有郑节”。郑虎臣淡淡的说。
姜明于是没有多问什么,这才真正的仔细打量了一下他,郑虎臣看起来约有三十五岁左右。个子很高体格健壮,相貌相当精悍,脸颊及手背上游走着一道道泛白之刀疤。目光锐利得令人从内心不觉地感到畏缩。
人如其名,配的上这种忠肝义胆,敢做敢当的汉子。对于这种人,姜明还是十分佩服的。
郑虎臣眼神坦然,还有一种说不清的宁静。
姜明抱拳深深一辑,说道:“久仰久仰,光是一句“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这句话,对于郑将军姜明由心感到佩服万分。”
“与权公为我背负天下骂名,才是最令人尊重。”郑虎臣抱拳还礼道。
“哈哈,咱们就不要互相吹捧了。”陈宜中笑了一下。“虎臣老弟,姜先生我就不用给你介绍了吧。大家都坐下吧。”
“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虎臣和姜先生都是这么给我说,开始我也是这么想,但是始终不得其法,愿闻二位之见,大家共商讨可乎?”
“小子才疏学浅,愿听二位之高见,”遇见郑虎臣这位传说中的英雄,姜明也是很高兴的。正好也想了解一下现在朝廷的局势,便欣然同意了。
正文第十六章听陈宜中说
为了表示礼貌,姜明坐下后首先说道:“二位大人都是前辈,而晚辈刚刚海外游历回来,对于现在的朝廷内部情况还是不太了解,不知二位可以为在下解惑否?”
郑虎臣马上接话道:“什么解惑不解惑,其实也没有什么,就像刚才咱们说的那样,皇权积弱,大家都想当家,让皇上听自己的,但是大家又互相牵制,还都占不着便宜,这样扯来扯去的,结果谁也当不了家,但是谁也不想放手,就这样僵持着呗!”
陈宜中眉头一皱,但随即消逝了,只是截住郑虎臣的话,“廷翰,你少数这些浑话,那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郑虎臣脖子一梗,随后回道:“怎么没有,现在的朝廷就是被这么一群争权夺利的人搞的家不家,国不国的,皇上成了他们成了他们的筹码,文大人不就是这样被他们气走的吗?”
陈宜中脸色阴了下来,低声说了一声:“住嘴,你想别人都听见吗?”
郑虎臣好像对陈宜中十分敬重,虽然服,但是还是没有出声了。
姜明饶有兴趣的看着他们,对于郑虎臣这样一个憨直汉子,还是颇为喜欢,能得到这样汉子效忠的陈宜中,应该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忙掩饰道:“入得我耳,不出我嘴。大家在一起聊天而已,其实用不着这么隆重,随便说说而已。”
陈宜中看姜明说话,也不再怪郑虎臣,只能歉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