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太子-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的一些寒门大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不正是这一公平的体现吗?这一点赵旭见的是很多的。
从中国的发展上来讲,科举制度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科举制度的出现、发展和演变,正是适应了中国当时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
当然了科举制度也间接的促成了唐宋时期丰富灿烂的文化,想一想后世的那些什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不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但是赵旭是更多的知道,科举制度还有个很大的弊端,从长远来看这就十分的严重了。
这一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而弱化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这一点对华夏的后来影响是极大的,直到很多年后也是没有能够改变。
赵旭也十分想改变这种状态,他现在也是有能力做些什么了,这一点是他比较满意的。
但是他更加的直到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眼前就是要解决的是科举的科目问题。
刚才他说的是科举的长期弊端,那自然是有短期弊端的作为朝廷选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它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了。
这就有问题了,文采好不一定有德行,有能力。但从一篇文章根本无法从根本上看清一个人是如何的。
这些选拔出来的官吏可是以后要到国家的基层去的,这要是选出来的人是也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可就完了。
赵旭脑袋里正在想着这些的时候,赵匡胤这边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你说的考这些科目,到底是为什么呀,自从有科举以来也没有考这么多的东西,即使是唐朝也只有进士明经两科的,你这么做?”
赵匡胤担心这么做会引起那些读书人的不满,一个不满没有事,如果都有意见就完蛋了。
“父亲,难道科举制度刚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么进士和明经两科吗,那不过是后来才有的,现在我们进一步发展有什么不对的吗?我们只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赵匡胤听后,没有说话,儿子说的也对,什么都是不断的发展的,科举制度也是不例外的。
以前并没有科举这一说法,后来的隋朝首开先河,创立了科举制度,为读书人,开辟了一条道路。
后来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制度。
这些制度也当然就包括了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就是隋炀帝的科举制度。
但是唐朝并不是只是简单的继承了他的这一制度,不然的话,那也太没有新意了吧。
唐朝为了证明自己和隋朝不同,对这个所谓的科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正是他们的这一举措,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创举,估计是李老二,也就是李世民。
按照这个规定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可是有点多,要不是赵匡胤为了明年科举的事情,专门看过这方面的书籍,他还真的是记不住的。
赵匡胤隐约的记得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这林林总总的总共合五十多种。
当然了这些只是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实行过,后来很多的科目都是被取消了,再说了很多的东西都是没有什么大用的。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这也是常设的科目了。
但是唐朝最为出名,也可以说是名气最大的也就是进士科了。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你想一下很多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这就可以看出这个进士是有多重要了。
一般来说明经重帖经、墨义的考察。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也就数说可以和默写课文差不多了,所以说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了,很是简单的。
进士科得第很难,这个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所以进士的含金量比这个明经的要大,谁让人家考的时候就难呢?
后世常说的头甲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也是在在这个时候确立的,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榜眼这个词语。
考中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其实也就是庆贺一下联系感情,为自己以后做铺垫,混个同榜之谊。
那为什么又要成为探花呢,原来当时中进士的人要一起游园庆祝叫探花宴。
当然了还要中进士人中的美貌少年到名园摘花,去迎接状元,被成为探花使。
这些都是赵匡胤知道的,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探花在宋朝的时候才成为头甲的第三名的。
不过在唐朝这些新进的进士参加过宴会以后,还要一起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这也是后世有名的“雁塔题名”。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就是要一个十分有名气的人向上推荐你。
因此,考生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以后的升官之路,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当然这个不仅可以向一些公卿推荐自己,也可以向礼部投自己的得意之作,这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给自己的的科举之路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时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曾经就向当时的公主投过自己的诗作也确实获得了成功。
但是赵匡胤还最反感这样的人,很多欺世盗名之徒也凭借着这个平台进入了官场。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进入官场之后能够有什么作为呢,不用说了,也知道了。
下面才是赵匡胤通知最为感兴趣的的,因为在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七百零二年。应武举的考生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这样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以后的军中骁勇之将,这一点赵匡胤十分的满意。
但是他心里却不准备再次设置武举了,他虽然欣赏这些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但是他更害怕武将的实力再才膨胀。
他正准备限制武将呢,还能再开武举吗,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不自在吗?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科举本来就是不断的发展的,特别是唐朝更是将其细化了,你说说你想增加什么吧,但是你说的一定要有道理?”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因为我准备在建隆二年的时候,就准备开科取士,我们需要这些文人,所以我们必须想一个完全的办法知道吗?”
“我要加的东西,当然是对我们大宋有利的,对百姓有利的,不然还要这些干什么,我们开科举的目的不就是选拔有用的人才吗?”
赵旭一点也不奇怪赵匡胤也重开科举,这是必然的,他需要大批的文人去地方任职,这些人只能是科举。
不然一时间还真的找不出来这多的人,科举是最可行的办法,赵匡胤看来又要有大举动了。
第153章赵旭改科举
“好吧那你说说你想怎么样,不过我先说好,你不能给我整的是面目全非,这不是什么儿戏,知道吗?”
赵匡胤摸不透什么这个儿子有什么想法,他还真的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赵旭无奈的摸了摸鼻子,感情在你心里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呀,老爹合着我在你心里就这么一个形象呀。
这些都是赵旭在心里想的,他也是郁闷至极,这算个什么事呀,我想干点实事求是容易吗!
虽然心里这样想,但是最上,却是没有任何的不满,谁让他是自己的老子呢,自己总不能说什么吧。
清了清嗓子开始他的科举改革之路了: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把科举分为几场,不必一场考完,可以分为几天。”
以前的科举考试大多是只考一场,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等着考试的结果。
这样还只是靠一门,他改时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后面的考试科目。
“这样考试的时间多了我们也可以多增加其他的科目了,这也是我想改个时间的目的。”赵旭娓娓道来。
这边赵匡胤不耐烦了,我就是想听你增加生命呢,你在这个给我玩其他的,这不急死人吗?
本来来这里我们爷两个是商议那石守信等将领的事情的,怎么不知不觉的被这个臭小子给引到科举上面来了。
不急反正什么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完的,慢慢的来吧,等说完这件事,再去处理石守信等人的事情也是不晚。
赵匡胤这边在心里想着,他倒要看看今天这个儿子能说出来什么花来:
“我说你小子,是不是跟老子在这里兜圈子,一直不说正题,是不是又欠揍了。”
赵匡胤自从当上了这个皇帝,还真的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了,说出来之后,自己居然有一种久违的轻松感,这让他也是感到很诧异。
那是没有做皇帝的时候,说话做事,自然是不必那么的辛苦,做了皇帝之后,什么都要注意。
说话要得体。走路也要有威严,不然在臣子面前可就没有一个皇帝的样子。
其实这样做是为了给臣下,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不然的话当个皇帝,都像商纣王那样,大臣们都跟这学,那还什么样子,江山不很就灭亡了吗?
所以皇帝在这一面也会死很累的,没有办法,这就是你当皇帝要付出的代价。
今天只有他们父子两个人,赵匡胤也是难得的轻松,所以他很自然的在自己儿子面前又说出了脏话。
也不算脏话吧,但是身为一个皇帝说出开这话,可就有点不对了,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赵旭也是惊奇的看着自己的皇帝老爹,在他的记忆中很少见赵匡胤如此的。
看到赵旭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赵匡胤居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之类的。反而又是一番训斥。
“怎么是不是没有见过老子这样,老子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是这样,今天没有外人,就我们父子两个;老子回味一下怎么了?小子在用这种眼神看我,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赵匡胤故作凶神恶煞的姿态,他接着又说了一句:
“儿子,其实你知不知道,做皇帝真的很孤独很累,说话之前都要考虑用什么方式最合适,走路也要讲究个姿势,真的很累。”
赵匡胤说完还叹了口气,赵旭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他能够体会到这种心情,高数不胜寒。
你处的的地位越高,朋友就会越少,就越身不由己,就更加的孤独寂寞,皇帝是这里面的之最,当然昏君除外。
赵匡胤不知道就是今天他这个小小的感概,直接导致,赵旭后来差一点不想当皇帝。
“好了,我也只是感慨一下,对了你接着说,接着说你想怎么改革科举呢,我可是听着呢,别在整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了,我们的时间很宝贵。”
老爹你可以呀,时间很宝贵这么高大上的句子你都能说出来,您不会也是穿越过来的吧。
您怎么就不说我分分钟上下几十万,这样的效果会更加的好,想到这,赵旭想到前世看过周星星同学的一部关于足球的电影。
其中里面有一个演员就说了一句:“我一秒上下几十万,会跟你们两个混蛋去吃杂碎面。”
是不是跟刚才老爹说的那个我们时间很宝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嘿嘿。想到这里他不由的笑了出来。
“这小子今天是怎么回事,不是在这里跟我胡扯,就是在哪里傻笑,怎么了这是?”
赵匡胤也被赵旭这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傻笑给难住了,这是咋回事呢?
“我说旭儿,你在哪里笑什么,快点说你的想法,说完还有和你祖母一块用饭,待会让人通知桂英他们也去。”
赵匡胤再次打断了这个的赵旭,经过赵匡胤这么一说,他才清醒过来,走神了。
他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了:
“刚才我说过增加科目,第一天我们可以考考考生的文采,这和以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我们出题,让他们来做,这没有什么改变。”
“你不是说文采好,不一定能做官吗,你为什么还有考他们的文采,按照你的意思,取消这个不行了吗?”
赵匡胤在他刚说完的时候立刻就询问了起来,刚才赵旭说文采好一定做官好,赵匡胤是听进去了。
“这个问题老爹你提的就十分的好了,老爹我问你,来参加考试的这么多人,不能一下子全部用他们吧,我们衙门也没有那么多的空缺给他们呀。”
就是参加考试的人肯定是不少的额,并不能每个人都要录用,否则也没有办法去安排。
赵匡胤点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说法,本来就是这么个情况,同时他用询问的眼光看着赵旭,意思是你要给我说出道理来。
赵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