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大学必修课-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有些经验教训和你分享
我知道,这个同学不过讲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引用了几个教科书上回避的例子而已。尽管我也和他一样感到很委屈,委屈得想哭,但我们无可奈何,因为这就是现实。在无力改变它之前,请你暂时收起那指点江山粪土王侯的傲气。
C)在绝望之前,请再坚持一分钟
哪怕是北大的学生,找工作也可能充满了周折,面对挫折,我们必须有不折不挠的毅力。
我的一个同学,从最早的宝洁公司校园招聘会开始,北京的大部分招聘活动他全都参加了,而且寒假还到广州和上海去转了一圈。应该说,他英文不错,能力也挺强,几乎所有的公司也都通知他参加第二轮的面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面试以后就没有了下文。一直到4月份他还没拿到一个Offer,人烦躁得不得了。
最后国内一所著名的高校到我们系来,准备招一个男生去做外事秘书,待遇相当优厚。到面试的时候人家说,这次来,“原则上”他们只要研究生,本科生“暂不考虑”。可这个同学并没有转身就走,他对人家说,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外语水平不比研究生差。
结果负责面试的人事处长一笑,当场让他用英文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的历史。而等他讲完以后,所有的考官都点头了。
很多事情都要到最后的时刻才会决出分晓,所以哪怕已经“知其不可为”,你也要再坚持一分钟!
(四)实习的心得
寒假过后,我的毕业论文初稿已经写完,其他该忙活的事情也都差不多了。于是我决定找一家单位实习,最开始我希望能去《读书》杂志,但是写了信过去人家没给回音。后来看到网上有一个《中华读书报》的启事,说愿意要一些大四已经保研的学生,我一看正合适,于是把简历发给报社。很快他们就通知去面试。
到了报社一看:居然来了40多个学生,把一个会议室都坐满了。报纸的主编梁刚健老师乐呵呵地走进来给大家介绍了读书报的情况,然后就让我们挨个儿发言,说说自己最近看到听到的和出版界、学术界有关的新闻,我们一边说他还一边记。当时《在北大听讲座》系列刚开始卖火,于是我就讲了这个事情,并且分析了这种“大众学术书”热销的原因。没等我讲完,梁老师马上说,好,你下周把这个稿子交上来。
这就是《中华读书报》的风格,也是梁老师的风格。跟所有的编辑记者以及我们这些学生打交道的时候,他都特别爽快,而且他脑子转得特别快,你不经意间说起的一件小事,经他一分析,很可能就是最好的新闻线索。
按照报社的规矩,每周三中午实习生要到社里开个碰头会,跟版面编辑坐在一起谈谈自己的选题,梁老师一般都会抽空过来参加。听他一条一条地分析上一期报纸的得失、点评大家的投稿,我觉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在读书报的实习使我养成了一双“新闻眼”,开始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有很多大家熟视无睹或者视若无睹的事情,其实往往能挖掘出丰富的内涵。有一天我看到北大出版社的一个招聘启事,要求应聘者必须是有德语、韩语、电子等专业硕士以上学历者,我就想,北大自己不是有编辑出版专业吗,为什么出版社不招“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呢?我又把一段时期以来各家出版社的招聘广告找来分析,发现居然没有一家点明要编辑专业的学生,于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接下来采访了一些出版社的老总,听他们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采访了几所大学编辑专业的教授,也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意见,最后写出了一个头条《编辑出版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考验》。
实习还使我有了很多接触出版界人士的机会。比如接力出版社的老总白冰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听他打电话,无论说什么事情,当电话快结束的时候,他总是非常热情地连说“好!好!好!好!”声调越来越高,让人觉得很振奋,哪怕你是在讲困难诉苦心里也踏实了。还有金丽红女士,她在华艺出版社的时候我曾经见了她一面,只听她说了十分钟话,但却仿佛看到了解放前那些著名出版家的遗风。
做出版或者做报纸的这些长者,他们一方面是市场中的成功人士,是商人,一方面又有学问,懂得文化的价值,因此在他们身上真能学到很多好东西。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坚持在报社的这份工作,而最初一起去参加面试的同学,到三个月之后可能就只有七八个人还常去,一年以后更只剩下我和清华的一个朋友。
(五)“体验中国”夏令营
毕业的时刻一天一天临近,我已经开始在隔三岔五地吃散伙饭了,结果又来了一个事情。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要在暑期举行一个名为“体验中国”的夏令营,有二十多位香港的学生来参加,北大也派出二十多个学生,一对一地全程陪同。主持此事的是香港来的S女士,张锐和她很熟,所以竭力推荐我去参加。看了活动日程表之后,我觉得实在有意思——尽管只是在北京一地“体验”,但单单是每天的晚餐安排就煞费苦心,北京各个最著名的食府都有机会一一吃过去。假如我自己掏腰包,在若干年内是肯定没有这种奢侈的权利的。
夏令营开始之后,我们很快和香港来的学生成了好朋友。三周时间里边,我换了两个partner:在DUKE大学念政治学的Z和港大的K。因为彼此专业背景接近,所以我们总有很多共同话题。我有些吃惊地发现,我们对香港政治体制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引起了我此后长期的思考。而这些香港的学生,尽管普通话讲得不好,但也决不同于我们原先的印象,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并不亚于内地学生。我也想,虽然我们不停地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是浅薄的商业城市,但最近二三十年来,是谁为华人世界制造了那么多的“流行”呢?在这些流行文化的下面,恐怕还是有某些深厚的积淀。
参加夏令营的大部分北大学生都是经济学的教育背景,这使得我们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有趣。比如,政治学从来没有所谓“理性人”的假设,这一点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当我们在讨论问题甚至是决定乘车路线的时候,往往都会激烈地争论。这期间我还有幸聆听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演讲,也得到了和林毅夫教授、海闻教授等国内主流经济学家接触的机会。他们有很多很精彩的思想,但同时也刺激我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事实,从我的角度来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或者是同一段历史,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侧面?我因此决心读一些经济学的书,想弄清楚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其实,无论哪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必要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经济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正如日中天,而其他学科纷纷借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实现本学科的“科学化”,这很有点像后进国家的知识分子学习英文的劲头。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的语言也成了精英们的“普通话”。尽管我认为坚守本学科的传统和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但经济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严密的思维逻辑也应该是共通的,尤其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上发展的同学。
夏令营还有一个竞赛项目。我们所有人被分为几个小组,大家在各个名胜地游览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当地设置的英文导游说明牌,如果其中有文法错误就拍下照片来,并尽可能地改得地道一点,最后看哪一组找到的错误最多改得最巧妙。结果我们仅在故宫、颐和园还有天坛三个地方就发现了一百多处错误,实在让人汗颜。最后我们把“成果”做成册送到了有关部门,希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再不会因为蹩脚的英文而闹出笑话。
夏令营结束的时候,我的大学教育也正式画上了句号。其实,这个夏令营就好像是我全部四年生活的一个缩影。简单地说,它们的意义都在于:我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与各种背景各种性格的人物交流、竞争、冲突、合作,从中我获得大量从前未知的信息,并逐渐适应这个环境,最终影响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张锐VS任羽中:且行且珍惜
张:你对经济学的看法我完全同意,我觉得,学习经济学绝对是一种最好的头脑训练。
任:现在市面上经济学的书很多。我比较喜欢梁小民教授写的几种入门读物,包括《经济学是什么》(北大出版社)和《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书店)。
张:张五常和林行止的经济学随笔也很好看——当然,读这些随笔主要是为了引起你的兴趣,进一步地还是要读一些严肃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任:你在这一章里谈到的“玩”的问题,还有对辩论赛的思考,也让我很有感触。本书的第一章里边我们就说,性格和习惯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实际上,性格和习惯往往就是在“玩”的过程当中培养起来的。经常听说有北大、清华的高才生,因为玩电脑游戏入迷最后被迫退学的事情,其实真的是因为不懂得怎么去“玩”,不会“玩”。
张:这个方面我最佩服美国的大学生。你看美国人一个个都像大孩子似的,但他们就是这样大大咧咧地培养了创新的意识、探索的精神。
任:我们中国学生,有的时候老成得可怕,有的时候又太单纯了。
张:不扯远了。总算写到了毕业,我们的大学教育可以画一个句号了。
任:又要告别已经熟悉的生活和人群,进入新的环境当中,这真有些伤感。而我想最需要强调的还是——请珍视同学间的情谊。
张:大学时代结成的友谊往往会终身保持,而且,这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际关系的基础。
任:大学生活不是世外桃源,大家在一起呆四年,难免有很多利益冲突,有的时候关系还弄得比较复杂。所谓的“校园政治”,其实回过头来想幼稚得可笑。无论如何,在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应该选择宽容和谅解。
张:做一个自信、大度的人——大学教育最终的目标就在于此了。
(结语一):张锐
我能够与你分享的
大学是有形的,大学教育是无形的;大学生这个身份是有时间性的,“大学生精神”这种心态却是没有时间性的。
什么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塑造“人”的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不同,它对人的塑造过程,是一种自主的、全方位的、与“人”互动的过程。人们有时候说,经历某件事情,某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学教育独特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改变一个人,让他(她)变成另外一个人,变成他(她)自己想变成的“人”。这个过程,当然不仅仅只是多学到了一些知识、技能,而是真正地改变了人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生活的态度。
什么是大学生精神?我想,应该是一种总想改变自己的心态,是一种总想尝试新事物的心态,是一种如同画家面对白纸、雕刻家面对璞玉那样来面对自己的心态,是一种在实验室里把所有的试剂互相调配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时候都还觉得有机会、有时间、有可能创造奇迹的心态,是一种总想试试看自己最多能够做好多少事情的好奇心,是一种给自己定下完美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但是这个过程,已经足够完美。
最后还是回到这本书的题目——什么是完美大学必修课?
完美的大学教育,就是你自己努力教育自己。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有真正大学生精神的人,会为自己量身定做出一千种完美的大学教育。
而我能够与你分享的是:
要训练出强健的体魄,培养热爱运动的精神。当你在奔跑时,你会感觉到原始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直觉和本能永远是我们继续进化的基础。
要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得太少,我们花在思考与阅读上的时间命中注定永远也比不上我们花在睡眠与娱乐上的时间,因此请格外珍惜你的好奇心,它是驱动你大脑进化的原动力。
要平衡自己的左脑与右脑——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创造与欣赏,文字与图像,视觉与声音。平衡才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并贡献你所在的社群,并把这种融入群体的天性当作你的使命。一个能够在环境中健康发展的物种,从细胞到植物到动物到人类,一定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有贡献的物种。无论你是身在你的宿舍、你的班级、你的城市、你的国家,都请了解它们,并问问自己,你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