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 >

第14章

中医内科学-第14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故气血病的辨证,也应从虚实着眼,同时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如同一气虚,属于肺气虚者,当补肺益气;属于脾气虚者,当补中益气;属于肾气虚者,当温肾纳气。同一血虚,属于心脾血虚者,当用补益心脾;属于肝血不足者,治当养血柔肝;属于精血亏损者,当养血益精。只有把辨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上,才能使治疗丝丝入扣。

3。血虚虽以补血为法,但气为血帅,两者互为资生,故失血较多当采用补气以生血的方法。血瘀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但须配合行气药,使“气行则血行”。一般活血化瘀药,随用量大小而功用不同。如桃仁、红花小量则养血和血,大量则破血化瘀。临床应根据不同的血瘀类型,分别采取行气化瘀、通络化瘀、温阳化瘀、凉血化瘀、益气化瘀、养血化瘀等法。若为孕妇,虽有瘀证,亦应忌用破血逐瘀类药。

4。内生的湿、痰、饮三邪是“一源而三歧”,同属阴邪,其发生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津不归正化有关。肺主气而布津,能通调水道,若肺失通调宣降,水津不能输布,则津留为湿,或停聚为痰、为饮。脾主运化水湿,若外湿困脾或脾虚不运,则湿邪阻滞,或停聚为痰、为饮。肾主蒸化水津,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不化气,关门不利,或导致水湿潴留,或聚而成为痰饮。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相当密切,但在临床上却有不同的特点:湿性重浊腻滞,为病每多迁延难愈;痰多稠厚,为病无处不到;饮多清稀,常停聚于胸腹四肢。其发病机理一般多属由虚致实,即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痰饮停聚为标。临证之际,应分清标本虚实。标实为主者,亟宜祛湿、化痰、蠲饮;本虚为主者,需用理肺、健脾、温肾等法进行治疗。

5。痰虽是体内水津凝聚的病理产物,但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咳嗽咯吐之痰涎;又指引起某些特殊症状的病理因素;有结于局部,肿如梨枣的痰核痰块;有流窜经络的挛痛;有阻滞于内脏的痰蒙心窍等病证。证候分类也复杂多端,临床上应根据痰的部位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饮病的辨证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并应根据饮停部位、症状特点,分别虚实主次。治疗原则以温化为主,需分别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措施。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虚实夹杂者,当消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又当温凉并用。

各论

第一章肺系病证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风、寒、燥、热等六淫外邪由口鼻、皮毛而入者,每都首先犯肺。同时因肺居胸中,其位最高,覆盖诸脏之上,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故内伤诸因,除肺脏自病外,它脏有病亦可影响到肺。因此,其发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肺气宣降失常,实者由于痰邪阻肺,肺失宣肃,升降不利;虚者由于肺脏气阴不足,肺不主气而升降无权。如六淫外侵,肺卫受邪则为感冒;内、外之邪干肺,肺气上逆则病咳嗽;瘵虫蚀肺则病痨;痰邪阻肺,肺失宣降则为哮、为喘;肺热生疮则成痈;久病伤肺,肺气不能敛降则为肺胀,肺叶痿而不用则为肺痿。此外,肺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与大肠相表里,可助心主治节,脾为金母,肝肺升降相因,金水相生,故其为病可涉及心、脾、肝、肾、膀胱、大肠等脏腑,与其他多个病证也有密切关系,临证应予联系处理。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早在《内经》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也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这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该书在“伤风方论”论及参苏饮时谓其:“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其日:“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及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至于时行感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至清代,随着温热病学说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医家逐渐认识到本病之发生与感受时行之气相关。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说:“凡人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指出感冒有属触冒时气所致者。

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之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皮毛,致使肺失宣肃,卫表失和。

一、病因

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

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故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型。如深秋冬令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证。夏秋之交,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但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季兼燥等,亦每可见之。

2。时行疫毒伤人

若时行疫毒伤人,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二、病机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篇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正不胜邪,邪犯卫表,即可致病。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六淫肆虐,人体未能应变: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病邪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即可受邪发病。若属时行病毒为患,多造成广泛流行。②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外邪乘袭,如更衣脱帽,贪凉露宿,冒风淋雨,或过度疲劳,以致腠理不密,营卫失和,感受外邪。③体质偏弱,内外因相引发病:体质不强,正气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如阳气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燥热。临床上称之为虚体感冒。④肺有宿邪,易受新感:肺经素有痰热,或痰湿内蕴,肺卫调节功能低下,则每易感受外邪,内外相引而发病,临床上可见内热外寒错杂证候,痰湿之体可见湿盛的症状。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篇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

病理性质总属表实证,但有寒热之异。本病因感受外邪,病位在表,当属表实证。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故有寒热之异。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它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由于风邪易夹暑、夹湿、夹燥,还可兼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症状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人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人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故属表实证。但须究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及其兼夹。

1。辨风寒风热

一般而言,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辨证主要依据。亦有初起属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涕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

2。辨不同兼夹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胸闷,口淡或甜等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为特征。3。辨偏实偏虚

一般而言,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至于虚体感冒,往往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肺系卫表,治疗上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宜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夹杂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等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若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头痛甚,配白芷、川芎散寒止痛;身热较著者,加柴胡、薄荷疏表解肌。

2。风热犯表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