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荀子 >

第71章

荀子-第71章

小说: 荀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1)使:迫使,指由别人迫使他去做到。

[译文]

有人说:“圣人可以通过积累善行而达到,但是一般人都不能积累善行,为什么呢?”

回答说:可以做到,却不可强使他们做到。小人可以成为君子而不肯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而不肯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尝不可以互相对调着做,但是他们没有互相对调着做,是因为可以做到却不可强使他们做到啊。所以,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那是对的;路上的人都能成为禹,就不一定对了。虽然没有能成为禹,但并不妨害可以成为禹。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是还没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工匠、农夫、商人,未尝不可以互相调换着做事,但是没有能互相调换着做事。由此看来,可以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到;即使不能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够不能够与可以不可以,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了,他们不可以互相对调也是很清楚的了。

[原文]

23.16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

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译文]

尧问舜说:“人之常情怎么样?”

舜回答说:“人之常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就减弱了;嗜好欲望满足了,对朋友的守信就减弱了;爵位俸禄满意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人之常情啊!人之常情啊!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德的人不是这样。”

[原文]

23.17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1),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2),若佚之以绳(3),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4) ,其行也悖(5),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6),杂能旁魄而无用(7),析速粹孰而不急(8),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注释]

(1)文:见 1.8 注(8)。类:见 1.14 注(1)。(2)论:通“伦”,条理。(3)佚:当为“扶”字之误(孙诒让说)。(4)谄:《集解》作“謟”,据宋浙本改。(5)悖:违背。其言也谄,其行也悖:指阳奉阴违。(6)齐给便敏:等于说“齐给便利”,见 2.4 注(3)。(7)旁魄(b¥博):通“旁薄”、“磅礴”,广大无边。(8)粹:通“萃”,聚集,指连缀文辞。孰:同“熟”。

[译文]

有圣人的智慧,有士君子的智慧,有小人的智慧,有奴仆的智慧。话说得多,但合乎礼义法度,整天谈论他的理由,说起话来旁征博引、千变万化,它的纲纪法度则始终一致,这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但直截了当而简洁精练,头头是道而有法度,就像用墨线扶持着一样,这是士君子的智慧。他的话奉承讨好,行为却与说的相反,他做事经常后悔,这是小人的智慧。说话快速敏捷但没有法度,技能驳杂,广博而无用,分析问题迅速、遣词造句熟练但无关紧要,不顾是非,不讲曲直,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心愿,这是奴仆的智慧。

[原文]

23.18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1),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2);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3);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4):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5),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6);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注释]

(1)中:中正之道,指礼义。参见 8.4。(2)俗:用作动词,指与世沉浮,以世人之习俗为习俗。一说“俗”为“沿”字之误,与“循”同义。(3)这两句是说:这种人在仁政统治下就会因为与仁德之君志同道合而得志,因而也不会贫穷;如果君主不行仁政,他就不愿同流合污而富贵。(4)傀(gu9 归)然:同“块然”、“岿然”,见 12.8 注(10)。(5)尚:通“上”。(6)恬:见 10.14 注(6)。

[译文]

有上等的勇敢,有中等的勇敢,有下等的勇敢。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

上等的勇敢。礼貌恭敬而心意谦让,重视中正诚信而看轻钱财,对于贤能的人敢于推荐而使他处于高位,对于不贤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掉:这是中等的勇敢。看轻自己的生命而看重钱财,不在乎闯祸而又多方解脱苟且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正误的实际情况,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自己的心愿:这是下等的勇敢。

[原文]

23.19 繁弱、钜黍(1),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2) ,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3),太公之阙(4),文王之录(5),庄君之曶(6),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7),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8),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9),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10),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11),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12)。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13),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14),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注释]

(1)繁弱、钜黍:古代良弓名。(2)排 (q0ng 情):矫正弓弩的器具。(3)桓公:齐桓公,见7.1 注(4)。葱:桓公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呈青色,故名“葱”。(4)太公:姜太公,见 11.19 注(9)。阙:太公所用的良剑名。(5)文王:周文王,见 5.4 注(2)。录:文王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呈绿色,故名“录”。(6)主君:指楚庄王,见 11.4 注(8)。曶(h&忽):楚庄王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光恍惚,故名“曶”。(7)阖闾:见 11.4 注(8)。干将、莫邪、钜阙、辟闾:都是阖闾使用的良剑名。干将、莫邪是阖闾让吴国剑匠干将与其妻子莫邪所铸,钜阙是越国人欧冶所铸、由越王允常献给阖闾的。(8)砺:《集解》作“厉”,据世德堂本改。(9)骅骝:黑鬣黑尾的赤色骏马,也名枣骝。騹:通“骐”,青黑色的骏马,其纹路如棋盘,故名。纤离:毛纹细密的黑色骏马,“离”通“骊”。绿(l)录)耳:通“騄 ”。千里马。(10)必前:《集解》作“前必”,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11)造父:见 8.16 注(1)。(12)靡:见 8.22 注(4)。(13)污漫:见 4.10 注(1)。(14)加:被施加。

[译文]

繁弱、钜黍,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得不到矫正器的矫正,就不会自行平正。齐桓公的葱,齐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曶,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钜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的好剑;但是不加以磨砺就不会锋利,不凭借人力就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骐骥、纤骊、騄 ,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但是必须前有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后有鞭子的威胁,再给它们加上造父的驾驭,然后才能一天跑得到上千里。人即使有了资质的美好,而且脑子善于辨别理解,也一定要寻找贤能的老师去事奉他,选择德才优良的朋友和他们交往。得到了贤能的老师去事奉他,那么所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得到了德才优良的朋友而和他们交往,那么所看到的就是忠诚守信恭敬谦让的行为;自己一天天地进入到仁义的境界之中而自己也没有察觉到,这是外界接触使他这样的啊。如果和德行不好的人相处,那么所听到的就是欺骗造谣、诡诈说谎,所看到的就是污秽卑鄙、淫乱邪恶、贪图财利的行为,自己将受到刑罚杀戮还没有自我意识到,这也是外界接触使他这样的啊,古书上说:“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就看看他的朋友怎么样,不了解自己的君主就看看他身边的人怎么样。”不过是外界的接触罢了。不过是外界的接触罢了。

君子第二十四

[题解]

本题所称“君子”指天子(参见 19.20 注(4))。篇中章主要论述了为君之道,认为天子要统治天下。必须摒弃“刑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的做法,而应该“论法圣王”,“以义制事”,“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刑当罪”,“爵当贤”,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安定的政治局面。

[原文]

24.1“天子无妻”(1),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2)。“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3);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4)。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5),志无所诎(6),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7):“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8),莫非王臣。”此之谓也。

[注释]

(1)天子无妻:“妻”是“夫”的配偶,从声训的角度来说,“妻”就是“齐”的意思,即与丈夫齐等。由于天子至高无上,不能有人与他齐等,所以天子之妻称“后”而不称“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天子无妻”,而并非真的没有配偶。《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2)适(d0 嫡):主。无适:《吕氏春秋·下贤》:“帝也者,天下之适也。”天子是天下的主人,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人敢做他的主人而把他当客人。《礼记·郊特牲》:“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与这两句同义。(3)相者:辅助行礼的人。(4)至备:指天子的臣属极其完备。因为其臣属完备,各种事情可以全部委托群臣去干,所以能“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5)愈:通“愉”。(6)诎:见 18.5 注(9)。(7)引诗见《诗·小雅·北山》。(8)率:循,顺着。滨:水边。率士之滨:沿着大地的海边,指海边以内的国土。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所以沿着海边而包抄,也就是指中国而言。说“率土之滨”,等于说“四海之内”,它与“普天之下”同义。

[译文]

“天子没有妻子”,是说别人没有和他地位相等的。“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人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是说没有人做他的主人。“天子脚能走路,但一定要依靠礼宾官才向前走;嘴能说话,但一定要依靠传旨的官吏才下命令;天子不用亲自去看就能看得见,不用亲自去听就能听清楚,不用亲自去说就能取信于民,不用亲自思考就能理解,不用亲自动手就能有功效”,这是说天子的下属官员极其完备。天子权势极其重大,身体极其安逸,心境极其愉快,志向没有什么受挫折的,身体没有什么可劳累的,尊贵的地位是无以复加的了。《诗》云:“凡在苍天覆盖下,无处不是天子的土地;从陆地到海滨,无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说的就是这个啊。

[原文]

24.2 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好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上之禁(1)。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不可以为富也(2),皆知夫贼害之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晓然皆知未为奸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3),故莫不服罪而请。《书》曰:“凡人自得罪(4)。”此之谓也。

[注释]

(1)敢:《集解》误为“取”,据宋浙本改。“犯”字下《集解》有“大”字,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删。(2)“之”下《集解》有“人”字,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删。下句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