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6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科索夫斯基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这几个月,他跟在伏龙芝身边收获颇大,他开始慢慢的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向一个出色的指挥官转变。伏龙芝开拓了他的视野,让他知道了自己能够做什么。
如果可以的话,他也十分想留在伏龙芝身边,尤其是即将要打仗的情况下,他相信,在战场上伏龙芝能教给他的东西会更多。不过,召唤他的是另一个对他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人物——李晓峰。
罗科索夫斯基总觉得自己能够获得从普通士兵生化的机会,很重要的就是李晓峰。认识他之前,罗科索夫斯基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兵,可是认识他之后,他的命运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客气的说,李晓峰就是他的伯乐。
甚至不仅仅是伯乐,在十月革命中,是那个人充分的信任他,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毫不犹豫的交给了他,让他的才华得意施展。而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是这个人一阵见血的指出了他的问题——军事理论知识过于单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
甚至不仅仅是指出了他的问题,还帮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去向伏龙芝请教和学习。实话实说,伏龙芝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常年从事军事斗争,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善于学习的他也自学了不少军事理论。对于教导一个士兵出身的罗科索夫斯基来说还是说胜任的,而且这些经验和理论都是伏龙芝自己总结的,对于同样半路出家的罗科索夫斯基来说更好理解。
用一句形象的话说,罗科索夫斯基遇上了伏龙芝,简直像一块海绵疯狂的吸收着养分。虽然学习的时间比较短,但是罗科索夫斯基有一种感觉,现在的他跟以前的他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虽然他自己暂时说不出到底有哪里不一样,但是他就是知道自己变厉害了。
“康斯坦丁,说实话,我觉得你留在我身边更有意义!”伏龙芝很感慨的说道,“捷克军团已经发动叛乱了,科尔尼洛夫匪帮也不消停。在南方我们马上就有一场恶战。这个时候,我这里更需要你!”
伏龙芝说得一点儿都没错,随着捷克军团发动叛乱,整个乌克兰和顿河日流域已经是一片混乱,各种牛鬼蛇神全部跳了出来,几天之内,各种各样的反革命份子和反革命匪帮不断的宣布成立一些所谓的地方政府。
布尔什维克自然不会坐视这些跳梁小丑随便折腾,中央的命令很快就下来了,作为布尔什维克内部少有的军事方面的专家,伏龙芝的任务就是立刻组织莫斯科方面的红军南下平叛。
实话实说,伏龙芝觉得这个担子很重,因为当前红军的力量真的很薄弱,仓促组织起来的红军缺乏训练,武器弹药储备也不充分,关键的是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更是奇缺。以这样的现状去平叛,恐怕结果不会太好。
在这种情况下,伏龙芝当然希望罗科索夫斯基留下,毕竟彼得格勒方向并没有什么叛军,那里可以说是大后方,让罗科索夫斯基这样的人才去后方窝着,有一点大材小用的意思。
所以他尽可能的做着最后的说服工作:“康斯坦丁,我这里更需要你。只要你愿意留下来,我可以亲自给列宁同志打电话,一定能够说服安德烈同志的!”
这一刻,罗科索夫斯基说不心动那完全是假的,他个人确实也更希望留在伏龙芝这里,有榜样可以学习,还有仗可打,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不过罗科索夫斯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李晓峰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份恩情他一定要报答,哪怕是牺牲一些特别好的机会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婉拒了伏龙芝的好意:“米哈伊尔同志,感谢您对我的赏识。但是昨天我已经答应安德烈同志了,出尔反尔可不是好习惯。我只能说,很抱歉!”
看着罗科索夫斯基坚毅的面容,伏龙芝知道,已经下定了决心的男人是不可能被说服的,他只能叹息了一声:“该死的安德烈,这小子总是给我找麻烦……好吧,康斯坦丁,我只能答应你的请求。但是,我还是要说,如果你改变了想法,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写信或者打电报都可以,我这里始终给你留了一个位置!”
罗科索夫斯基也有些感动,作为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能被比自己大一圈的前辈欣赏和看重,这种感觉真是不一般。不过他依然对自己的决定不后悔。因为他知道,李晓峰从来就不是一个不知道轻重缓急的人,之所以让他去彼得格勒,那绝对是有原因的!当然,现在的罗科索夫斯基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不过他对某仙人有一种盲目的信任,认为某仙人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的。
看着罗科索夫斯基走出办公室,伏龙芝很有些遗憾,像这么有军事天赋的年轻人,他还真没见到多少,他真的很希望罗科索夫斯基能够留下。他相信罗科索夫斯基一定可以快速的成长,说不定很快就能够独当一面,不过……太可惜了!
就在伏龙芝很是遗憾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突然又被推开了,罗科索夫斯基去而复返,这让伏龙芝有些喜出望外,“康斯坦丁,你终于改变主意了是吗?”
罗科索夫斯基尴尬的一笑,很诚恳的回答道:“不是的。米哈伊尔同志,只是对于顿河下游的情况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离开之前有必要告诉您!”
伏龙芝又一次露出了遗憾的表情,不过依然很客气的说道:“哈哈,能让你有想法的事,一定是很重要的。赶快说说!”
罗科索夫斯基深深地吸了口气,在地图上指指点点的说道:“现在的情况是,乌克兰的南部和顿河下游已经被叛军占据了。在当前情况下,敌人的最好的策略只有一种,那就是快速的向远东方向挺进……从地图上看,哈尔科夫和察里津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了……”
伏龙芝皱起了眉头,在他看来,哈尔科夫的地理位置要比察里津重要。因为那里才是乌克兰通向莫斯科的门户,如果叛军要想成事的话,目标应该是直指莫斯科,那么首要的目标应该是夺取哈尔科夫才对。而察里津并不在乌克兰通向莫斯科的交通线上,叛军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啊?
罗科索夫斯基似乎察觉了伏龙芝的想法,客观上说,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如果叛军真的要快速颠覆布尔什维克的政权,那么直取首都确实才是上策。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却不认为叛军会这么做,或者说,他认为叛军没有那种实力。
哈尔科夫是通向莫斯科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确实非同小可。但是,必须也要看到,正是因为它太重要了,所以叛军暂时拿它没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哈尔科夫此时是布尔什维克设立的乌克兰苏维埃政府和党委的所在地,本身就是俄军重点守卫的要点。这座城市兵力充足,武器弹药储备充分,而且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多少双眼睛都瞄在那里,不客气地说,这里根本不容有失!
而且,必须也要看到,不管是捷克军团还是协同他们一起发动叛乱的白军,力量并不是特别强,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万人的兵力,用这么点儿兵力向莫斯科方向冲锋,怎么看都是一种脑残的行为。不客气地说,就算白军集中兵力拿下了哈尔科夫,受到的损失也不会小。
并且,必须要看到,白军的实力不是能够无限膨胀的,没有工业基地的支持,他们的武器弹药是用一点儿少一点。而且他们发动叛乱的地点是乌克兰,这里基本上无法跟协约国集团联系上,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他们都无法获得任何援助。可以说,白军消耗掉的武器弹药基本上无法获得外来的援助的。在这种情况下傻乎乎的往莫斯科冲,是很不明智的。
可以说,如果白军真的向哈尔科夫进军,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一场决战。一旦白军输掉了,那底裤就没了。反正如果罗科索夫斯基是白军的将领,恐怕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豪赌的,真心是赌不起。
如果白军将领明智或者聪明一点儿,就不应该莽撞的选择去哈尔科夫碰运气,而是选择更稳妥的方案。那就是想办法积蓄力量、壮大自己的实力。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赌本之后,再想办法向北挺进。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处于伏尔加河和顿河交汇点上的察里津就比哈尔科夫更重要了。
首先,察里津并不是直接从乌克兰通向莫斯科的交通要点,这里并不是设防的重点;
其次,既然不是防备要点,兵力就不会很多,以叛军现在的实力,拿下察里津问题不大;
第三,察里津虽然不具备哈尔科夫那么直接战略意义,但是这里一样也能挺进莫斯科,而且还能绕开防备森严的莫斯科—哈尔科夫交通线,从肋部挺进莫斯科;
第四,察里津可是一大粮仓,夺取了这里,必然可以使莫斯科—彼得格勒区域的粮食危机变得更加严重,可以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布尔什维克;
最后,从对外联系的角度说,向东方发展,向空旷的西伯利亚发展,似乎更可能获得外援。一旦协约国选择干涉俄国,从重重设防的波罗的海方向援助叛军几乎不可能,而黑海方向又被同盟国牢牢的卡死,这条路也走不通。也只有远东方向是一片空旷,借助日本的力量和西伯利亚铁路,叛军才有可能获得援助。
伏龙芝的眉头紧紧的锁了起来,他不得不承认罗科索夫斯基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叛军虚晃一枪,不向哈尔科夫挺进而是转向察里津,那么很有可能还真能闯开一条通路。
不过有道理归有道理,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叛军就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要知道红军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哈尔科夫和察里津,肯定只能优先照顾一头。
那么是照顾哈尔科夫还是照顾察里津呢?不管是从中央的决策还是伏龙芝个人想法来说,哈尔科夫恐怕更重要。因为丢掉了哈尔科夫,整个莫斯科就暴露在直接的攻击下。而丢掉了察里津,只能算是间接的威胁。
不过让伏龙芝就这么对察里津不闻不问,似乎也不恰当,万一被罗科索夫斯基说中了呢?要知道现在顿涅斯克已经丢掉了,察里津和顿涅斯克之间的直线距离可没有多远。
伏龙芝重新伏在了地图上,仔细的观察着顿涅茨克周边的每一个城市,很快他的目光就锁定在了卢汉斯克上。根据之前的消息,卢汉斯克周边也出现了叛军,本地的赤卫队甚至曾经跟叛军进行过交火。
如果卢汉斯克周边出现叛军不是偶然,如果叛军确实有染指察里津的想法,那么卢汉斯克必然是他们的目标。卢汉斯克跟察里津之间的直线距离可没有多远,几乎可以说察里津就是卢汉斯克嘴边上的肉。如果叛军的目标是察里津,那么一定会首先拿下卢汉斯克!
想到这里,伏龙芝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过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吗?(未完待续。)
227焦点—卢汉斯克(下)
伏龙芝认为,如果叛军攻取卢汉斯克,那么他们的动向就很可能如罗科索夫斯基所言,是瞄着察里津去的。相反,如果他们不打卢汉斯克,那么很有可能将会直取哈尔科夫,然后相机北上。
那么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吗?应该说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伏龙芝的想法有点过于主观了,如果叛军真的是拧成一股绳,那么十有八九,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问题是,参与叛乱的军队,不管是捷克军团,还是那些不甘心失败的白匪军,并不完全是一股绳。叛军的成分实在太复杂了,势力和派系比布尔什维克还要复杂。
有代表旧军官的俄国旧军队势力、有代表小资产阶级和富农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还有代表大资产阶级、旧贵族势力的立宪民主党,更有代表外国势力的捷克军团。
这些势力的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本身就是矛盾重重,自然而然,他们所领导的军官自然也是各自为政,谁都不鸟谁,谁都不服谁。很显然,这样一支乌合之众,很难在关键性问题上达成一致。
比如,到底是直接向北,攻打哈尔科夫,然后一路杀向莫斯科,还是向东发展,呼应协约国集团在俄国远东地区开展军事行动。这两条路,到底怎么选择,他们内部就吵成了一锅粥。
有的势力倾向速胜,便强烈建议北进,有的势力则顾虑重重更愿意东进获取协约国集团的支持。反正吵来吵去,他们就完全得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意见不能统一,自然也就各行其是了,于是有的开始向哈尔科夫发展,有的则开向卢汉斯克。
也就是说,就算卢汉斯克受到了攻击,也不代表叛军是准备东进。所以伏龙芝如果以此作为参考,恐怕在兵力部署上会出现问题。
“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同志给中央打电报说,他个人判断,叛军攻占卢汉斯克,起根本目的是直指察里津,夺取了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