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逍遥灵帝传说 >

第342章

逍遥灵帝传说-第342章

小说: 逍遥灵帝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她过去常做的一件趣事。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似乎都没有感到惊异,只是会心地相对一笑。

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同时零零散散地侃着梅花的趣闻和吟梅的诗词,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

冯小青略带羞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然领命。

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

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小青觉得冯通文雅知礼,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

如此一来,冯通三天两头瞒着妻子崔氏来会小青,小青的小屋中从此充满了生机。

终于,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

在春天来临时,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

冯员外原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应充冯通娶小青为妾的婚事。

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

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益发朝朝夕夕的相伴相守。

冯小青一个名门千金,嫁给商贾人家为妾,说来有些委屈。冯通对她那般轻怜蜜爱,她也就非常知足了,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重新抓住了幸福的人生。

不料好景不长,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始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

她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回。

小青口味清淡,不习惯于冯家油腻的饮食,所以冯通常让厨子另外烧一些合小青口味的小菜。

这天,厨子为小青单独炒的菜,被崔氏看见了。

她故意斥责厨子:“冯家有大鱼大肉,谁让你还烧这些没油腥的菜,想丢冯家的面子么?以后不许再烧!!”说完,把那两盘菜狠狠地倒在污水池中。

因为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的屋中陪她。

小青重新又落于孤寂中,因为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时光,眼下的孤寂变得更加难耐。

她枯坐屋中,只好借诗词排遣忧情。这天,她心有所慨,写下这样两首绝句:其一:“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

其二:“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来颠颠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

诗中既倾诉了她处境的无奈,也暗喻了崔氏的压人之势。

写成后,诗笺摊放在桌上,就恹恹地睡着了。

这时,正巧崔氏路过这里,见屋内寂静无声,竟然不怀好意地悄悄溜进来窥探,无意中发现了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

崔氏粗通文墨,竟然也看明白了那两首诗的含义,知道是暗讽自己的,顿时大怒,吵嚷起来。

崔氏的叫声,惊动冯家上上下下不少人。

见冯员外和冯通都闻声赶来了,崔氏便趁势发泄一番,涕泪俱下的数落着:“我这个作大的,竟管不了这个家了!有人看我不顺眼,就明说好了,干嘛非要在诗中诽谤我,传出去好让大家都知道,冯家没有规矩……”

她一边说,一边捶首顿足,仿佛受了莫大的委屈。

抓到一丝把柄后,崔氏就决不放过,非逼着冯通把小青送出家门,否则自己就寻死觅活。

迫于崔氏的泼辣横蛮,加之她娘家是冯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罪,冯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冯家别墅中居住。

孤山位于西子湖畔,风景秀丽而宁静。冯小青身边仅有一老仆妇相随,面对西湖的朝霞夕岚,花木翠郁,却提不起半点兴致。

倒是孤山别墅的清幽寂静,与她的心情颇能融为一体。

冯小青的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虽已物换星移,但这里仍留下大片的古梅林。梅花虽已开过,却仍能唤起小青无边的遐思。

面对看尽人间盛哀的梅树,冯小青不由得暗叹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潸然而下的眼泪化成了一束悲诗:其一:“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其二:“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其三:“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

伤心的小青,只有借诗寄愁。梅花落尽,只换上满山的杜鹃,而杜鹃滴血恰似小青的心。

在这里,她思念已故的父母,怀念少年时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同时,她又切切盼望着心爱的夫君到来。

他曾说过会常来看她的,可已过去月余,一直也没见他的踪影,是忘了她?还是受制于崔氏?

一个花红飘落的春末午后,午睡的小青被一阵急促的轻呼声唤醒。她睁眼一看,竟是她日夜思念的夫君冯通。

她腾地坐起来,揉了揉睡眼。冯通这时已进屋了,见到分别一月的小青,竟消瘦得如此厉害,心疼地将她拥住。

正待叙别情时,门外老仆妇传话进来:“大少奶奶派人来了,请大少爷速速归府!”

这边话还只到唇边,那里崔氏派来的心腹家人已进了院子,一场鸳鸯梦还未开始就被惊散了。

那片刻的相会,小青总觉得是一个梦,好想那样的梦再入睡乡。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七百零七章 早慧命薄

可是又一个月过去,好梦不曾再来。

小青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恹恹。

她歪在病榻上,抱着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执双裙带。”

一日,一直病病恹恹、情绪低落的小青,忽然有了几分精神。

她对老仆妇说:“立刻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我写真,不惜金钱多少!”

画师请来之后,冯小青仔细描了妆,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树下,让画师为自己画像。

画师仔细画了两天,终于画成了小青倚梅图。

小青接过画看了一会儿,转头对画师说:“画出了我的形,但没画出我的神!”

画师是个十分认真的人,接着又开始重新作画。这次,小青尽量面带笑容,神情自然地面对画师。又费了两天时间,画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

冯小青对着画审视良久,仍然摇头叹息道:“神情堪称自然,但风态不见流动!也许是我太过矜持的原因吧。”

于是,第三次画像,画师要求冯小青不必端坐,谈笑行卧、喜怒哀乐一切随兴所至,不必故意做作。冯小青体会了画师的意思,不再一本正经地摆着姿式,而是跟平常一般地生活行动,或与老仆妇谈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鹦鹉,或翻看诗书,或行于梅树间。

画师在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把握了她的神韵,用了三天时间观察,然后花一天时间调色着彩,把画画成。

这副画中,小青依然是倚梅树而立,生动逼真,几乎是呼之欲出。

冯小青重金酬谢了画师,然后请人将画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边,天天呆呆地望着画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

她每日与自己的画像为伴,那情形真是顾影自怜,形影相吊。

她把这种日子,写成了一首诗:“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是日渐衰弱。

她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

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事到如今,冯小青已希望殆尽。她无法争取今生,只好让它快快走完,以便尽早化作来世的“并蒂莲”。病中,冯小青一直拒绝服药,因为她要拒绝今生的凄苦。

萧秋来临,万物尽凋。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小青,把一封“诀别书”托老仆妇转交给她惟一的亲戚杨夫人。又把自己的几卷诗稿包好,让老仆妇寻机送给冯家大少爷。

一切交待完毕,小青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对自己的画像拜了两拜,禁不住大声恸哭,哭声越来越小,终于气断身亡。

这年她还不满十八岁,果然应了当年老尼的预言。这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

冯通听到了小青的死讯,不顾一切地赶到别墅,抱着小青的遗体大放悲声,嘶声喊着:“我负卿!我负卿!”

清检遗物时,冯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画像,连同老仆妇转交给他的诗稿带到家中,像宝贝一样地珍藏起来。

不料,几天后,诗稿和画像被泼妇崔氏发现,全部丢在火中。

冯通奋力抢救,才勉强抢出一些零散的诗稿。

杨夫人受了冯小青之托,从各方搜罗了她的诗稿,将它们结集刊刻行世,书名就称《焚余稿》。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冯小青,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慧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散瘟鞭,是一种施过妖法的长鞭,能使人混乱,无法战斗。

高峰跟冯小青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冯小青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冯小青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冯小青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很快就获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冯小青,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冯小青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冯小青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冯小青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女,正是明朝的王娇鸾。

古时候嫁女儿,讲究一个长幼有序,妹妹一般不能比姐姐先出嫁。可是临安王家的二女儿早已名花有主,大女儿王娇鸾却养在深闺,迟迟不动春心,这事情说来还有些由头。

王娇鸾的父亲,是临安尉王忠,是一个勇武剽悍的武将。

他养有一子二女,儿子名王彪,禀受了父亲的特点,骁勇好武;二女儿娇凤自幼养在外祖父家,长大后早早嫁给表兄为妻;大女儿是王娇鸾,虽生长在武宦之家,却自小酷爱文事,受学于名师,悟力又很高。

王娇鸾长大后,便成了精通经史、擅长诗文的女才子,因此很早就替父亲处理文书工作,做得有模有样。渐渐地,王忠的工作竟然离不开她了,所以留着她,迟迟未议婚嫁。

明英宗天顺年间,广西苗蛮发生变乱,朝廷下令王忠率部出征。

不料,因路途遥远又气候多变,部队耽搁了到达边地的时限。回师后,王忠被降职为河南南阳卫千户,由原来的辖兵马五千减为一千,心中着实不是滋味。

王家从临安迁往南阳,千里迢迢,除王忠外,同行的有夫人周氏、女儿娇鸾,以及曹姨,另外就是老兵孙九和侍婢明霞了。

曹姨是王夫人周氏的堂妹,嫁给姓曹的人家,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孤身一人,便投靠到王府,帮着照料家务。

到南阳,王娇鸾已过了二十岁。按当时的习惯,早过了婚嫁年龄,可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在工作上需要她,另一方面也因为她自己心高气傲,婚事总是定不下来。

王娇鸾不但才干出众,模样儿也十分标致,妩媚中透露着几分英爽之气,在南阳很快就成了公子哥儿们注目的对象。

可王娇鸾瞧不起纨绔子弟的浮华,而一般士家子弟又觉得她这个千户女公子高不可攀。

春日的午后很长,王娇鸾闲来无事,来到院中赏花。

时值盛春,院中芍药开得姹紫嫣红,一双彩蝶在花间翻舞追逐。

王娇鸾童心大发,挥着手中的罗帕去拍蝶。蝶儿像捉弄她一般忽起忽落,眼看就要扑到却又飞了出去,直追得王娇鸾额上沁出了细汗。

眼看两只蝴蝶轻巧地扑闪扑闪飞过院墙去了,王娇鸾的目光随着追去,不料正看到院墙缺口处露出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

只见他一身蓝布衫,手握一把折扇,正隔着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