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逍遥灵帝传说 >

第335章

逍遥灵帝传说-第335章

小说: 逍遥灵帝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军事国防方面,他提议创建北平、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建言建策不计资历,从实践中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在外交方面,他力主维护主权和收回利权等。

在内政方面,他提倡清政廉洁,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清理积案,剔除陋规积弊,蠲减苛捐杂税,注意治水促耕,抢险救灾等。

在华侨华工方面,他建议禁止外人在沿海诱骗华工出国;建议设市舶司,管理在外国的华侨和华工等。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建议变八股为八科,改革科举制度,推动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童,挑选船政学堂优等生赴欧留学,组织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和编撰府志政书,主张在通商口岸创办报馆,倡导广设社学和义学。

1854年{咸丰四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进攻嘉应{今梅县},丁日昌为李璋煜献计,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起义军。

事后论功,授琼州学训导,三年后迁任江西万安知县。

1861年,调任卢陵知县,正赶上太平军进攻卢陵,县城失守,被清廷革职。

当时曾国藩正率湘军在安徽作战,丁日昌转投其幕中,为其襄办军务。

1862年{同治元年},奉曾国藩之命,前往广东督办厘金。丁日昌在抵达广州后,发挥自己通晓火器制造的专长,在广州市郊燕塘,亲自设计并监制成功短炸炮36尊,炮弹2000余颗。

这些武器受到广东清军的欢迎,丁日昌因此声名远播。

1863年,被李鸿章调赴上海,创设炸炮局,制造18磅、48磅等多种开花炮弹,同时也铸造少量短炸炮,供淮军攻击太平军之用,在进攻常州作战中发挥相当的威力。

在这个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

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

1864年8月,他上书李鸿章,指出现在中外交通,洋人乘我多事之秋,不时恫吓挟制,令人忧愤难忍,必须积极自强以图御侮。

他认为外国的长技在于船坚炮利,洋人恃此以挟制华夏国,我们也可以取其所长以对付洋人。

丁日昌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华夏国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手段无法适应近代枪炮制造的需要。

旧式泥炉炼不出能够制造近代枪炮的钢铁,用泥模铸炮也很难使炮膛光滑匀衡。

因此,丁日昌产生了改革生产工艺和手段的强烈愿望。

他在上海与洋人频繁接触,已对西人的机器工厂有所了解。

王韬所著的《火器说略》,更使他对近代枪炮的制造原理、生产工艺,特别是车床等生产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写信向李鸿章推荐王韬,同时建议设立“夹板火轮船厂”,用机器生产近代轮船和枪炮。

恰在这时,容阂提出了要在华夏国发展“制器之器”的主张。丁日昌立即深表赞同,“制造之理是一脉相通的”,“一有制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众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孙”。

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变革。这个观念变革,对华夏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自强运动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丁日昌以这种新的认识和观念为基础,在上海积极设法,主持收买了美国人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合并原来的炸炮局。

后又接纳容阂从美国购回的机器,于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标志着华夏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

在对海防的贡献方面,丁日昌以苏松太道的身份,出任江南制造局的第一任督办,为该局拟订了经营大纲。他提出要留外国技术人员为教习,培训华人技艺,力争自主,不受洋人控制。

鉴于局中原有设备以造船机器为多,他让局员详考图说,“就厂中洋器,以母生子,触类旁通”,制成大小机器30余台,用以制造枪炮。

据曾国藩后来奏报,其所造枪炮“皆与外洋所造者足相匹敌”。

后来,他又设法扩展该局的生产能力,由生产枪炮进而制造轮船。

至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所造的“恬吉”号轮船下水,上海全市为之轰动,“军民无不欣喜”,欢庆华夏国第一艘明轮蒸汽舰试航成功。

恬吉号长185尺,宽27。2尺,马力392匹,排水量600吨,装炮9门,与扶桑横须贺造船厂同期所造的清辉号相比,既快又好。恬吉号的制造成功,说明华夏国近代军事工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其中有丁日昌所付出的心血。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九十五章 鞠躬尽瘁

1865年9月,丁日昌转任两淮盐运使。

1867年初,升任江苏布政使。虽然布政使的本职,只限于处理地方财政和行政,但他心系国防安危,对海防建设十分关心。

他上书曾国藩,明确提出自己建设新式海防的主张,希望曾国藩能够上奏朝廷。

在他看来,华夏国的海防,自明朝以来就是“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这种设防办法根本不能适应近代海防的要求。

因为洋人游弋海上,可以集中兵力,攻取华夏国沿海任何地方;若华夏国处处设防,则防不胜防,正犯兵家备多力分之忌,以致常常被动挨打。

丁日昌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创建近代海军,以取得制海权。有了制海权,能够控制住一定的近海海域,就可以扩大防御纵深,海防才有保障。

要想取得制海权,必须在清朝旧有水师之外,创设全新的近代海军。因为在西方海军已经装备了蒸汽动力舰、铁甲舰的情况下,清朝旧式帆船水师实际上已完全无力进行近代海战。

丁日昌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这种认识,说明他是很有远见的。在他之前,左宗棠等人也曾主张制造轮船,装备外海水师,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建立海军的主张和计划。

丁日昌的海军建设,具体计划是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

北洋水师设提督于津沽,兼顾辽东、山东沿海各要口;东洋水师设提督于吴淞,守江苏、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师则设提督于厦门,防守福建、广东各海口。

三支水师,各设中等炮艇土,半年会哨演习一次,以使“三洋联为一气”。

这个计划,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海防战略构想。

有了三洋水师,就能分别对京师政治中心、江南经济中心和祖国的南大门,加以屏障和保护。

1868年初,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随着职位的提高,他更加感到自己对于国防建设的责任重大。他重新拟订了三洋水师章程六条,使自己建立新式海军的计划变得更加具体。

他明确提出,要废弃沿海旧有水师,移饷训练新式海军。

除了中等炮艇外,又进一步提出三洋水师应各设铁甲舰6艘。

这时,他还强调近代海军的建设,应与沿海炮台、岸防部队的建设同步发展。

他建议三洋海军舰队各练陆兵千人,半年在岸,半年在海,沿海各镇亦练精兵五百人,形成“山有虎”、“水有龙”,水陆相联之势。

对于海口炮台建设,丁日昌也主张变更过去的办法,以炮台和水雷为中心,建设新式海口要塞,使水师舰船在作战时,能够和海口炮台“相为表里,奇正互用”。

这表明他的海防建设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对陆军体制的改革方面,1869年丁日昌开始对江苏绿营进行整顿。

他上奏朝廷,将江苏抚标绿营1600余名减为1000名,成立“练军”两营,招募精壮营勇作为练军士兵,提高他们的饷额,使他们能够安心操练。

这支练军全部改用洋枪洋炮,学习准军洋操。

丁日昌组织有关人员,将洋人教练淮军的办法翻译成中文,绘图注说,编成《一哨操演图说》、《一营操演图说》、《一军操演图说》各一卷,以之作为江苏练军练习洋操的依据。

在晚清各省练军中,江苏练军是最早装备洋枪洋炮、实行西式操练的。

后来,江西等省练军的洋操办法,就是从江苏练军学来的。

用近代枪炮和洋操,来改造清朝的经制部队,这在华夏国近代军制发展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它为清末新军的全面改革开辟了道路。

丁日昌在整顿绿营,设立练军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精兵的原则。

他认为:“自古强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强,以散而弱,以聚而强。”

他提出要“并兵厚饷,化散为聚”,对全国的兵勇大加裁汰。实行精兵政策,是与近代军队建设的实际相适应的。清朝全国绿营兵60余万,加上八旗和勇营,数量相当庞大。

但国家财力有限,兵勇粮饷菲薄。

特别是绿营兵,粮饷不足自养,大都兼营他业以谋生,训练成为空话,毫无战斗力可言。

要想整顿绿营,就得加强训练;要想加强训练,就得增加饷额;要想增加饷额,只有裁兵并饷一法。丁日昌的精兵主张,与魏源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谓切中时弊。

在改革陆军的军制方面,丁日昌还提出了分设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的主张。

在设立练军时,他提出练军必须集中训练,专事征战,使之成为“游击之师”。

他认为应该将“战兵”与“差兵”、“汛兵”截然分为两途,把护饷、解犯、守库、守陵、分泛等项绿营例差,一概责成差兵和汛兵,使战兵“专心防剿,可免外侮之侵凌”。

而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分设的主张,是近代军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在外患频存的情况下,若不改变绿营“差操不分”的陈规,专门建立一支精干能战的野战部队,便无法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丁日昌的这一主张,是林则徐、魏源反对临战时,抽调“客兵”,专门建立海防部队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

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1875年{光绪元年}6月,丁日昌奉旨北上天津,帮冈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9月,在沈葆桢的推荐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

次年初,又奉命兼署揭建巡抚。丁日昌抵任后,提出要对船政局的生产加以革新,希望能派员往外国学习,延聘外国技术人员采厂当教习。

他和李鸿章、沈葆桢等,奏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35名赴欧学习,其中有严复、刘步蟾等人。丁日昌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

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成为华夏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

随后,他又主持架设了台湾府城至安乎、旗后电线,成为华夏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丁日昌性情本急,加上长期操劳过度,身体早就极度虚弱,患有咳血等症,在台湾又因瘴气浸染,旧病复发。

1877年8月,他因病离职回籍休养。此后,清廷一再表示希望他再度出任海疆和枢廷要职。

1879年,下谕赏给他总督衔,令他专驻南洋,节制南洋沿海水师官兵,悉心办理海防事宜。

不久,又命他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但他都因病未能出山。

丁日昌虽然身在林泉,但他对国家的防务仍时时予以关注。

1879年6月,他上奏清廷,对海防等问题提出16条建议。

由于琉球的废灭,丁日昌对扶桑的侵略野心益加警惕,指出扶桑“三五年不南攻台湾,必将北图高丽”。

他大声疾呼,朝野内外一定要齐心协力,急谋自强,否则将国无宁日。他还认识到“民心为海防根本”,只有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元气得到恢复,才能众志成城,海疆安如磐石。

因此,他希望统治者们能够切实关心百姓的痛苦,从根本上使华夏国强大起来。

1881年,丁日昌获悉法人对越南之经营日趋积极,便给总理衙门王大臣写信,提醒他们予以关注。他说,越南为法人蚕食,萎靡不振,若听其自然,必成为第二个琉球。

他建议清廷密派广西巡抚或提督,与越南密商自强办法。他自己还曾组织人员,翻译法人所绘著的中越边境地图和说明,以揭露法国的侵略行径。

1882年2月27日,丁日昌病死在广东揭阳。

临终前,他回顾自己多少年的努力,却并没有使华夏国在军事上强大起来,外患愈来愈亟,不禁悲怆之至,口授遗折,长叹自己“死有余憾”。

丁日昌生活在一个战乱与变革的时代,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强兵御侮。

他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真可谓孜孜不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九十六章 王慧圆与崔英

应该说在那个时代,他的许多见解是精辟的,许多主张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华夏国的国防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丁日昌,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慧NP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