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逍遥灵帝传说 >

第333章

逍遥灵帝传说-第333章

小说: 逍遥灵帝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词,以花想容唱得最好。

在北去的路上,花想容面对着山河万里,沦为异邦,常常无法入眠,便抱着琵琶,把贺铸的《水调歌头,台城游》反复吟唱:“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娶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壁月留流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试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恰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在宁静的夜晚,这一曲悲歌,显得那样的微弱,那样的孤单。

金军灭了北宋,一路南下,抢掠了大量的财物,又在汴京城中抓到包括后宫三个妃嫔在内的大批美女,一路挥霍浪费,一路彻夜狂欢。

这晚,又是金军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中军帐中,一大批将官聚在一起,一大群歌姬浓装艳抹,轻快地演唱出秦少游的《满庭芳》和柳永的《望海潮》。

柳永的《望海潮》,是描写江南苏杭一带的自然风景、经济人物的。当歌姬们唱到“重湖叠漱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一群金军将官个个手舞足蹈,对江南地区的繁华垂涎不已。据说后来金军屡次进攻江南,包括金主完颜亮,都是受了这首词的影响。

夜阑人静,曲终人散,一个个醉醺醺的金军将领,纷纷扑向一个个弱不禁风的汉族女子,像捉小鸡一样把她们各自带回自己的营帐。

那晚,好多个将官的营帐里,都扑腾了好久。那些守在外面的士兵,听到这些声音,想到自己的将领龙马精神,确是不凡,一个个露出会心的微笑。

第二天很晚,仍不见这些将领起来,又觉得自己的将领用功也未免太厉害了些。

直到主帅相召,这些士兵走进帐篷时,才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赤条条的将领和赤条条的汉族女子,一个个横尸在帐篷中,血泊中汉族女子手中的刀冷冷放光。

血泊中躺着的汉族女子中,有花想容。花想容自被掠之后,一直就以服侍敌人为耻,于是以她为头,相约要做一件对国家民族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惜献出生命,以谢国家。

于是便出现了上述的一幕,花想容也以她独特的方式开出一颗灿烂的生命之花。

花想容的死,以及她和那群汉族女子的壮烈行径,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无不对她和她的出身歌姬的姐妹们肃然起敬。

她的死,也激起了汉族人民一致奋起抵抗外侮的意志,其中包括一些汉族女子,如江苏仪征的女孩子晏贞姑。

靖康之难后,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称帝即位。

在金军饱掠北归的情况下,理应快速进入汴京,安抚军民,整顿国政,恢复局面,以图复兴;然而他却南逃到扬州,准备渡江,建都建康,想凭着长江天堑,苟安一时。

殊不知,黄河不足恃,长江也就不足恃,徒然使人心离乱,中原鼎沸。

当时宋高宗赵构刚到扬州,金军便跟踪而来。如果不是晏贞姑父女浴血苦战,在千钧一发之际大挫金军,宋高宗能不能渡过长江,建立南宋政权就很难说了。

晏家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其祖先跟随宋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到晏贞姑的父亲晏孝广时,已毫无家世可言,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但晏家却仍为乡里所重。

晏孝广生得浓眉大眼,虬髯满腮,武艺高强,嫉恶如仇。

他只有一个女儿,于是自幼就对她悉心调教。晏贞姑小小年纪就已练就一身武艺,尤其善使雌雄双剑,舞动起来,只见一团白光,不见人影,于秀丽中不掩英勇之气。

华夏国历来不乏慷慨男儿,也不乏巾帼女子,尤其在大敌当前时。

金军骚扰黄河流域一带,各地的抗金义旗不断出现,尤以太行山王彦的“八字军”最为著名。

他们的脸上,都刻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以示抗金决心。

晏孝广父女也激于义愤,揭竿斩木,树起义旗,号召有志之士,团结起来对抗金兵。

在金军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宋军守将不战而溃,弃城逃跑的情况下,晏孝广的义军曾与金军数度交手,每次都取得胜利。渐渐地晏家军的名声,在金军中流传开来。

原来金军本是要假道仪征,包抄扬州的,但由于不想与晏孝广父女领导的义军遭遇,而改道由高邮,沿洪泽湖南下,进逼扬州。

晏家父女侦知了金军的动向,连夜整备人马前往扬州增援,黎明时分抵达扬州城外。

这时,宋高宗一行正从扬州城内仓皇外逃,准备渡过长江。

此时,金军已抵达扬子桥的北岸,相距只不过数里。宋高宗身边的卫戍,早已成为惊弓之鸟,各地的勤王之师又还没有赶到,可以说晏家父女来得正是时候。

晏家义军一面派人护送宋高宗由瓜州南渡,一面摆开阵势,迎击金军。

两军在扬子桥上相遇,晏孝广一马当先,挥舞长矛,冲到桥心阻挡金兵的进路。

晏贞姑挥舞雌雄双剑,冲过扬子桥,杀入敌阵,直扑金军的先锋主帅。

要不是金军统帅粘罕,带着主力部队适时赶到,金军先锋部队就可能全军覆灭。

粘罕稳住阵脚,听说只是一支民间义军居然把先锋部队打得如此惨败,勃然大怒道:“数万大军,百员猛将,岂可受挫于一个乡野老儿与民间弱女!”

下令务必将晏家义军彻底消灭,以解除后顾之忧。

金兵如潮水般涌来,数十员金将一字排开,向前逼进。

晏孝广把长矛挂在马前的枪钩上,从腰间解下七星锤,凌空舞动,高呼一声:“着!”但见金光闪动,冲在最前面的金军悍将,立即应声落马。

晏孝广绰起长枪,晏贞姑舞动双剑,乘势反击,金军阵脚立即混乱起来。

看到晏家父女的勇敢,粘罕大为恼怒,一条毒计也在心中形成。

粘罕下令金军后退,晏孝广一见,认为机不可失,挥兵追过扬子桥北。晏贞姑立即劝阻父亲:“敌众我寡,似不宜涉险冒进,况且金军并没有溃不成军,或者金军有什么计。”

但晏孝广自恃武艺过人,此时又报国立功心切,哪里还听得进他女儿的劝阻,大笑道:“我们已连伤十四员金将,金军看来也不过如此,我要让他们知道大宋臣民的利害!”

于是,晏孝广当先开路,晏贞姑押阵过桥。

果然,金军是早有预谋,粘罕在下令金军后撤时,专门派两队精悍的弓箭兵,埋伏在前面道路狭隘的地方,眼看着晏家父女疾如迅风般的追来,一时梆子响,万箭齐飞。

冲在前面的晏孝广,虽然武艺高强,也变成了一个刺猬。

事后从他的尸体上拔下来的箭簇,就有两升。在后面压阵的晏贞姑,看到父亲惨死,义军伤亡已经三分之二,且身处死地,绝无后退之路,便舞起双剑,奋勇冲锋。

她稍稍把剩余的部队集中一下,再下令士兵分散,匍匐前进。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九十二章 瀛洲台中的左宗棠

因为义军装备低劣,没有挡箭牌,希望用这个办法避开金军的弓箭,逼近金军,肉搏拼杀,以己之长,制敌之短。晏贞姑没有读过兵书,没有受过领兵作战的训练,但居然发明了“游击战”的方法,居然一举成功。

义军分散悄悄地逼近金军,突然之间在金车的前后几乎都出现了义军。

金军的弓箭已失去作用,长枪大盾也发挥不了威力。义军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在金军队伍中冲杀,白刃翻飞,如虎入羊群,直杀得金军血肉横飞。

晏贞姑夺得一匹战马,专门对付金军将领,活像一匹失去幼狮的疯狂母狮,且目标直指粘罕。

粘罕又怒又惧,喝令帐前的四名猛将合力阻挡。

这时,晏贞姑已是血染绣袍,头发散乱,两眼布满血丝,毫无秀丽的模样。

几个回合下来,一个金将被削去头颅,一个敌将被劈成两半,一个敌将被刺中心窝,剩下的一个吓得转身就逃,晏贞姑追上去,背后一剑将他干掉。

粘罕大惊失声,又急令八员大将出战。

这八个金将与晏贞姑一照面,心就已跳个不停,为之胆寒,不敢逼近晏贞姑,只是将晏贞姑团团围住,车轮一般地四处游走,以消耗晏贞姑的体力和意志。

晏贞姑看破敌人的心思,乘机蹈隙,连斩三员敌将落马。

剩下的五将,心胆俱裂,粘罕又急令二十四员金将,加入战团。

这时,义军已全部壮烈牺牲,晏贞姑自己也已精疲力竭。

她流下两行热泪,手执雄剑往颈间一抹,就此为国牺牲。

还在晏贞姑父女护送宋高宗过江的时候,宋高宗不知是哪一路军马,十分感激地询问晏孝广的官职及姓名,意思是以后一定论功行赏。

晏孝广回答:“我们只是山野草民,住在仪征一带;我先祖曾追随太祖,现在金兵已近,最要紧的还是陛下先走。”

宋高宗曾不停地对天感叹,可是一到建康,就把这一切都忘了,定都临安后更日日声色犬马。

宋高宗听信秦桧的话,与金议和,割给金大片土地,每年给金送去白银五十万两,还要向金称臣。这时,他是否想到过,那些不愿事敌,甚至直接为他献身的人 ?'…'

只可惜,花想容、晏贞姑的事情,一般人都不怎么知道。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花想容与晏贞姑,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由龙女敖鸾发布任务。

花想容有一件非常厉害的法宝,叫做如意乾坤袋,既可以装人装物,又可以消除法术。

而晏贞姑的法宝叫做万刃车,是一个纸做的风车,当中有一转盘,只要执定中间一竿,周围推听,如推转盘。上则四首,上有符有印,又有地、水、火、风,四字。

运用时,阴风飒飒,火焰冲天,半空中放出飞刀。

高峰跟花想容与晏贞姑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俩周旋起来。

不久,花想容与晏贞姑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花想容与晏贞姑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花想容与晏贞姑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清朝的左宗棠。

左宗棠生于1812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他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

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为着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他经常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

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小。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

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五千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1862年{同治元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

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紧练兵。

1865年,升任闽浙总督。

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

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华夏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的反清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并且助胡雪岩拿到了象征着慈禧太后近臣的黄马褂。

可是,终因胡雪岩被革职查抄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

但是,他为晚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且,他的军事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军事将领和政局。

譬如,1860年,他在长沙金盆岭募练五千楚军,以勇代兵,提出了精兵思想。

他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在平定新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