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逍遥灵帝传说 >

第302章

逍遥灵帝传说-第302章

小说: 逍遥灵帝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30年,取秀州。他与宋将韩世忠战于长江,互有胜负,后于江宁败韩世忠。渡江北还,从完颜宗辅平陕西。

他与宋将张浚,战于富平,陷重围,获援军救得脱。旋败张浚于富平,招降熙河、泾原两路。

九年,在和尚原为宋军所败,将士多战殁。

1137年,授右副元帅,封沈王。

1139年,进拜都元帅、太保,领行台尚书省。派兵攻取汴、郑、陈、亳等州及洛阳,定河南。继攻淮南,克卢州。不久,任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都元帅、领行台如故。

1141年,进兵河南。宋帝被迫乞和,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且以淮水为界。

完颜宗弼回京,以功进拜太傅,赐人口、牛、马各千,驼百,羊万。每岁宋进贡内给银、绢各二千两、匹。

1147年,为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后谥忠烈。累封沈王、梁王、越国王。

完颜宗弼,文韬武略,在女真崛起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多次率军南征,为日后金国治理中原并改善东北地区落后闭塞的状态,做出巨大的贡献,是女真族史上的英雄。

同时,他也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

历史上的宗弼和人们心目中的宗弼,完全是两回事。

宗弼在女真族和金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被人们忽视。

由于长期将国内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战争,说成是外来民族对华夏国的侵略,这种观点实际上已忽略华夏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由于这种观点而派生出的所谓“爱国主义”,实际是把少数民族排除在外的,只爱某一个王朝的“爱国主义”。

汉族有自己的英雄人物,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英雄人物。把历史上像宗弼这样的人物提出来讨论研究,是有利而不是有害的。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完颜宗弼,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兜率宝伞。

用时伞首先暴长,发出万道毫光,宛如一座金光祥霞结成的华盖,将人笼罩。下面又有一片金云将人托住,盘坐其上。

此时,完颜宗弼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完颜宗弼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完颜宗弼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完颜宗弼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班昭,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班昭淡然一笑:“谢谢。”

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班昭,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班昭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四十一章 蔡文姬与董祀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汉朝末年的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伯喈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另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

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另娶丞相之女这回事。

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

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

只可惜,这些石碑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

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

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是十分自然的。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黄巾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死之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

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

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而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

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

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三闾大夫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闵子骞。

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

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占尽了身份,但由于是远适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呢!

她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

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

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

曹操当上宰相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侯,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侯。在这回忆中,曹操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到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已被掳至南匈奴时,就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异常恩爱的左贤王,以及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

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

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拍》,非常盛行。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唐朝的诗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蔡文姬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于是,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

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丈夫董祀,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说:“蔡伯喈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

曹操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

蔡文姬恳求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

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便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宥其罪。

其实,蔡文姬自朔漠归来以后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

对于蔡文姬,他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她。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

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她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从此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

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住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便前去探视。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还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曹操的文学,也是震古烁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的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当蔡文姬告诉曹操,她自己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他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四十二章 名将刘锜

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

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华夏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嫌她克死丈夫。

才高气傲的蔡文姬,当时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

最后,她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中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

不过,有人认为蔡文姬受辱虏庭,诞育胡子,文辞有余,节烈不足,又另当别论。

宋代画苑中有《。kanshuba。org:看书吧姬归汉图》,而戏剧也有《。kanshuba。org:看书吧姬归汉》的剧目,这是后话。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蔡文姬,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